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道常無念

聖嚴法師

道常無念

心本無作。

這個「心」字,是無念、無相、無住的心,也就是《金剛經》無住生心的心,禪宗稱為涅槃妙心,印順法師稱它為真常心,它不是梵天的創造全宇宙的主宰,它是無為、無漏、無作的清淨心體,也是一切法的所依。它是空性的本身,一切有為法及無為法,一切有漏法及無漏法,無一不是依空性而生。在凡夫,依此心而有生滅的煩惱生死;在聖者,依此而有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此處的「心」是無作法,也就是聖者的心體。

「無作」的意思,有三種涵義:1.不假因緣造作,即是無為。2.遠離生滅的法性,是涅槃的異名。3.一切善惡之法,法爾如是,體是無作故。

「無作」也和無表意思相同,例如受戒時的戒體,即是無表色法、無作戒體。戒體由心感受、由色熏習,心是無作,熏是色法。戒體有兩種:1.有作:受戒時如法動作身口意三業,是可以見聞的業體;2.無作:依此時作戒之緣,而生於身中不可見聞之業體,此業體的初發之緣,雖由身口意之動作(有作戒體),一旦生起之後,則不假身口意的造成,而恆常相續,故稱為無作。

有作戒體於身口意動作息時亦隨之消滅,無作戒體則於一生之中,相續不斷而發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因為它是無表色法,七眾別解脫戒,都是終生受持,命終捨此色身,戒體隨之亦捨。聲聞的七眾戒,是無作戒體無表色法;大乘菩薩戒,則是無作戒體無漏心法,因此,菩薩戒是一受永受,盡未來際,有受法無捨法。

天台宗主張,佛的法、報、應三身,均是無作法爾。禪宗以心為宗,此心即是理體的佛身,也是即事即理的佛,所以應該是無漏無作的。

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道」字在中國,涵義極其豐富,儒道二家,都是以道字為天地的自然理則。例如《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莊子說:「道者,為之公。」又說:「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類似無念)《老子》則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常無名樸」、「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咎莫大於欲得」(類似無得)。這些的儒道思想,雖不等於佛教思想,但在中國佛教成長過程中,曾融會了不少中國儒道二家的思想。例如〈顯宗記〉所用的「道」、「無念」、「無思」、「無得」等詞,在老莊原著中都可以發現類似的用詞,只是佛教的禪師們,雖用這些名詞,詞義卻不相同。

「道」字在佛教聖典中,是梵語菩提(bodhi)的意譯,意為覺悟、通達,有三種意思:1.有漏道:善業通人,使至人天善道,惡業通人,使至三塗惡趣,故善惡二業,名為道,例如十善業道、十惡業道。2.無漏道:是指修行聖道的道品,例如修行七覺支、八正道等法,能通行者,使至涅槃;又以行體虛融無礙,使人通向聖道,例如道諦、道品、聲聞道、菩薩道、佛道等。3.涅槃之體即是道,不受後有,除一切障,無礙自在,所以名為道。

這裡所說「道常無念」的道字,是指無礙自在的佛道。「無念」一詞,本為正念的異名,也就是離諸妄念雜想,便是無念,在《壇經》中,對於無念的說明最清楚了,例如敦煌本第十七節〈無念為宗亦不立〉;又說:「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又說:「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又引《維摩經》而說:「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如果世人離染,於境上不起念,那就可以連無念為宗也不用建立了。因此「道常無念」,是指最高的佛道,離卻一切染著妄想,得道之人,雖能對外善於分別諸法,內心卻永依第一義諦的不動真如。既能無念,便已悟入聖道聖心;既是聖心無念,也就無思而不起善惡的執著;既然能無思於善惡二相,也就無三寶可求,亦無悟境的般若、涅槃、解脫可得了。

「無念」出於《壇經》,「無思」也出於《壇經》,「無求」原出於《維摩經》的〈不思議品〉,維摩長者告舍利弗,當不著佛法僧求,不著四聖諦求,結語是「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在《壇經》中也有神秀及惠順(又名慧明)求法的故事;惠能未做求法、求祖、求衣的設想,卻又獲得了法、衣和祖師位。以此可證知,有心求得,反而不得,無心求得,倒真有得,其間奧妙,真的不可思議。因為第一義諦的佛道,就是要在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中悟見,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

古來禪宗祖師們,集眾開示之前,維那要呼:「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諦聽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當維那呼過這四句偈,和尚才講開示。照理說,維那呼喝過後,已經說明法王(佛)之法是第一義諦,是不立文字的不可思議之教,根本就不需要再用語言講什麼法了。

整句偈子的意思是:你們這些來參加這場說法、聽法法會的佛門龍象,要善觀第一義。第一義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無相法,說者無說無示,乃是實說實示,聞法者雖然無聞無見,才是真聞真見,說的是無相實相,聞的是第一義法。

法王是諸佛,一切諸佛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稱為法王。

佛法的梵文是達摩(dharma),意思是保持自性不變及軌範物質體生解作用,教法則是指佛所說的言教,以及結集佛陀言教而成的聖典;另外又指一切煩惱、一切萬物、意識所緣之境,名為法處;因明的有法,是對命題宗之賓部而言;又係指的理法,物之自相、理體、道理等。

法,又可分為三大類:1.世俗諦的有為有漏法;2.勝義諦的有為無漏法;3.第一義諦的無為、無漏、無相實相法。通常所說的二諦法,是俗諦及真諦;《成唯識論》謂之世俗諦及勝義諦。第一義諦的名稱,本來也是對世俗諦而設,所以也名真諦或勝義諦;它的異名其實就是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的純粹無為無漏法。此處〈顯宗記〉所說的「道」,依其是「常無念」的性質而言,即是指的第一義諦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心通八解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