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心通八解

聖嚴法師

心通八解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

「彼此」與「去來」,是《般若經》、《涅槃經》《中觀論》等的思想,源頭則是《阿含經》的緣起法。

《雜阿含經》卷十二的二九七二九八經,都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或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來說明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中阿含經》卷四十七的一八一〈多界經〉亦云:「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這是佛法的根本,若離緣起觀而談佛法,那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外道思想,所以在《中阿含經》卷七的三十〈象跡喻經〉說:「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也說:「若見緣起即見法,觀法即觀佛。」5因為佛陀主張「依法不依人」,所以見到正見的法,即等於見到佛了。

佛陀成道,是因為悟得緣起法,唯有緣起法能將眾生度脫生死苦海,所以在《雜阿含經》卷十三的三三五經說道:「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此有、此起,都是指的緣於無明有或無明起,接下來即有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故稱此有無明故彼生死有;此無此滅,都是指的緣於無明的消失,十二因緣的生死現象也跟著寂滅,故稱之為此無故彼無。由觀因緣法而得空慧,是大小乘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在《中觀論》的〈觀四諦品〉說:「眾因緣生法,我(佛)說即是空。」

站在禪宗頓悟法門的立場,只要心中不起彼此相對的執著心,便是悟境現前,便與般若的空性相契,便是面見諸佛的自性,所以要超越於緣起緣滅的觀想過程。故云:「不彼不此。」截斷思慮,當下即是。《中觀論》的〈觀如來品〉,也有頌:「非陰(同蘊)非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是說不執著如來的在五陰(蘊)或離五陰,才能得見中道。

至於「不去不來」,可以從《金剛經》中見到其根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其次在《中觀論》的開頭歸敬偈頌,即標示八不的思想:「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親見中道實相者,必能依此八不的標準:計度執著者,一定不能與此八不中道相契,所以此八不中道,又稱之為八迷或八計;「不」門雖然無量,以此八不,即可該攝一切。〈顯宗記〉的「不去不來」,相當於《中觀論》的「不來亦不出」。

八不中道,通常都依《中觀論》的偈頌,其實尚有其他經論可據:

(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

(二)《涅槃經》卷二十七云:「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共有十不)。」

(三)龍樹的《大智度論》卷七十四有十二不:「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

〈顯宗記〉的「不去不來」雖將來去顛倒,與諸經論的來去順序有別,其實內容都是相同的,我們很難測度神會大師是依據哪一部聖典,但其觀點是無庸置疑的。

至於「體悟三明」,是已證悟到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唯有小乘的羅漢及大乘的佛能得三明,佛的三明,亦名三達,通常則稱三明;唯證無漏道大解脫大自在人,始證三明,此屬於無漏智慧的功用,故稱為「體悟」。

至於「心通八解」,此「心」即是般若的空性所照,無染不動,恆寂而常照。此心在凡夫,乃是虛妄分別的煩惱,在聖者,乃是清淨明徹的智慧。若為凡夫心,即受世間染,也擾惱世間;若為清淨心,不受世間染,能饒益世間。若為禪宗的頓悟者,不見世間染法,不受世間染法,也不必逃避世間染法的環境,而隨緣修無量行度無量眾生,心中則未計或染或淨,也未計度了多少眾生。

「八解」是八解脫的簡稱,新譯為八解脫,舊譯為八背捨。依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一的敘述:「八背捨為初門,八勝處為中行,十一切處為成就。」也就是說,要成就遠離三界的出世間禪,必須俱修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的三類法門,而以八解脫為初門,其次以八勝處為中間行,後修十一切處(又名十禪支、十遍處定),便完成超越三界的出世間禪了。以此可知,八解脫雖名為解脫,只是修持解脫道出世禪的三法之初門。

依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卷二十九所說,先修九次第定;當從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而入色界初靜慮(初禪);次第而至修三種等持,即是:1.空、2.無相、3.無願的三三昧;經配合四聖諦十六行相而修四等持,即是:1.住現法樂,2.得勝知見,3.得分別慧,4.諸漏永盡。從如上修定的因行,產生諸定的果德,才是:1.四無量心,2.八解脫,3.八勝處,4.十遍處(十一切處)。

四無量心的「慈無量心」對治瞋心,「悲無量心」對治害心,「喜無量心」對治嫉心,「捨無量心」對治欲界的貪瞋。此四無量心僅為對治欲界有情眾生的貪瞋等障,色界即無此等障,故不屬次第靜慮的項目,而只講如下的三法。

(一)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又名有色觀諸色解脫。即是為離內在色想,而觀外在諸色的青瘀等不淨,乃能去貪心。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既已無對內在色想的貪著,更得堅牢地觀外在色想的青瘀等不淨,使之貪戀心不起。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又名淨解脫。為了試煉善根之成滿,背捨初二解脫之不淨觀心,修觀外在的色境淨相,而使煩惱不生。4.空無邊處解脫:滅有對之色想,修成空無邊的行相。5.識無邊處解脫:背捨空無邊之行相,修成識無邊之行相。6.無所有處解脫:背捨識無邊之行相,修成無所有之行相。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背捨無所有心,已無明勝之想而住於非無想之心相。8.滅受想解脫:厭背受想,滅一切心心所法,入滅盡定。此八解脫中的第一及第二解脫,依於色界的初禪及二禪,對治欲界顯色的貪;第三解脫則依第四禪,修淨觀,以無貪為性;自第四至第七解脫,以四無色定為性。第八解脫依有頂地,以滅有所緣心為性。

(二)八勝處:於所緣境,勝過煩惱;依所緣境上制伏煩惱,令之不起。也就是能發勝知見所修的禪定。此八個項目,是依八解脫的第一解脫及第二解脫,分作四項,將第三解脫分作四項,共計為八勝處:1.內有色想觀外色少,2.內有色想觀外色多,3.內無色想觀外色少,4.內無色想觀外色多,5.內無色想觀外色青,6.內無色想觀外色黃,7.內無色想觀外色赤,8.內無色想觀外色白。

(三)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六大及四種顯色,各各遍滿一切處,共計十種觀法,故名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之意,是說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1.地大遍一切處,2.水大遍一切處,3.火大遍一切處,4.風大遍一切處,5.青色遍一切處,6.黃色遍一切處,7.赤色遍一切處,8.白色遍一切處,9.空大遍一切處,10.識大遍一切處。此中的前八項,是以與八解脫中第三淨解脫相同的無貪為體,是由第四禪緣欲界可見的假四大及四塵之本色;後二項則順次以空無邊處及識無邊處的淨定為自性,各各緣其自地的受想行識四蘊為境。

神會禪師好簡略,只說「心通八解」,就將九次第定的行果過程,一筆帶過。我於重寫本講錄時,正好是在為紐約東初禪寺常住眾講授《俱舍論》,所以對於九次第定的修行及果德,依該論做了如上的簡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道常無念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功成十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