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
不二法門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第一句「入不二門」是《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的思想,「一乘」是《法華經.方便品》宣示的思想。
佛為適應眾生的根性,說有無量法門,通稱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的煩惱,若就實相而言,法法平等,無差別、無彼此、無高下,所以是不二法門。若依眾生根性,給予方便攝化,大略可分小乘及大乘。小乘之中,又有聲聞根性及獨覺根性的兩類,通稱為二乘人,加上大乘根性的菩薩,合稱為大小三乘;若依實相而言,眾生本無二性,唯有佛性,所以三乘皆是方便說,唯一佛乘才是真實說。〈顯宗記〉主張,人人皆可成佛,頓悟者所見,即是不二法,也是一乘之理。
依《維摩經》的〈入不二法門品〉所載,因維摩詰居士問諸菩薩:「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於是引出一共三十三位菩薩各自宣說所見的不二法門是什麼。那就是:生與滅不二,我與我所不二,受與不受不二,垢與淨不二,是動與是念不二,一相與無相不二,菩薩心與聲聞心不二,善與不善不二,罪與福不二,有漏與無漏不二,有為與無為不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盡與不盡不二,我與無我不二,明與無明不二,色與色空不二,四種異與空種異不二,眼與色不二及至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皆不二,布施與迴向一切智不二,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不二,佛、法、眾為不二,身與身滅不二,身口意善為不二,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不二,從我起二為不二,有所得相為不二,闇與明不二,樂涅槃與不樂世間不二,正道與邪道不二,實與不實不二,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為不二,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其中第三十二位是文殊菩薩,最後的第三十三位是維摩詰居士本人默然無言,文殊為他做結論:「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這也可說是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宗旨所依的一部經典。禪宗主張參禪頓悟的方法與態度是「離心意識」,也能在〈入不二法門品〉中得到依據。《壇經》所引《維摩經》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以及「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的「直心」與「本心」,都是指的「離心意識」的不二法門。
〈顯宗記〉認為六祖以「無念為宗」的「宗」字,便是《維摩經》的「直心」或「本心」,而要還得此直心或本心。因為《壇經》說:「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又:「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些「無二相」又有「見聞覺知」而「不染萬境」,便是《維摩經》的一貫思想——不二法門。由此看來,神會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之間,真是一脈相承的。
《壇經》的三十六對方法,也是從《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得到的影響,共分為三類:
(一)外境無情,有五對:天與地、日與月、明與暗、陰與陽、水與火。
(二)法相語言,有十二對:有與無、有色與無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動與靜、清與濁、凡與聖、僧與俗、老與少、大與小、高與下(其實是有十三對)。
(三)自性起用,有十九對:邪與正、癡與慧、愚與智、亂與定、慈與毒、戒與非、直與曲、實與虛、嶮與平、煩惱與菩提、慈與害、喜與瞋、捨與慳、進與退、生與滅、常與無常、法身與色身、化身與報身、體與用、性與相。
《壇經》進一步指出:「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離兩邊」即是離兩邊而亦不執中間的中道思想,也即是不二的實相真如法門。所以在《壇經》是主張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例如又說:「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之二法)。」見性即是見不二的佛法。
「一乘」的名詞,在《阿含經》中早已有了。至於「一乘理」是《法華經》思想,在〈方便品〉中,最有名的偈頌即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意思是說,十方諸佛,唯有一佛乘是佛的本懷,除非為了方便引進根淺的眾生,才分別宣說大小三乘法。《法華經.方便品》中的另三個偈頌也重複地說:「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若依小乘聖典,只有極少數的利智上根人如釋迦牟尼等過去七佛,得成佛道,其餘眾生若修聖道,也能獲解脫,證聲聞獨覺二乘聖果;也能證無餘涅槃,永處寂滅,但不會成佛。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主張眾生有五性之說:1.定性聲聞,2.定性獨覺,3.定性菩薩,4.不定性,5.無性。其中只有定性菩薩,必定成佛;不定性的二乘三乘或可成佛,或不可成佛;定性聲聞獨覺,永遠只得二乘小果;無性一闡提眾生,永不能證三乘聖果,僅可得到人天福報。這使得許多眾生變成自暴自棄,無意發起無上菩提心了。因此,《涅槃經》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法華經》主張一切眾生皆入唯一佛乘。中國禪宗,接受《法華經》、《涅槃經》的思想,所以主張見性,即是見的一乘之理。
在《壇經》中,有六祖與弟子法達的一大段對話,討論的便是《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惠能大師認為,《法華經》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但「從一處入,即佛知見,見自本性,即得出生」。又說:開佛知見,是一乘法,開眾生知見,便落三乘以及三乘之下的迷人去了。所以告誡法達:「汝聽一佛乘,莫求二佛乘。」
不二法門也好,一乘法也好,這是鼓勵我們,人人都應發無上菩提心,人人都應相信:自己的自性即是佛性。「此念悟」便是菩提,「此念迷」便是煩惱,應當時時對境觀心,不染萬境,便是一直心,便是清淨心,便見煩惱的自性是空,那就是悟見佛性了。
不過,若在未悟之時,切切不可以凡濫聖,以迷作悟,以染為悟,否則,不僅與一直心的本意背道而馳,造業受報,因果不爽,那便糟了。
曾有一位離婚的女居士,跟我打了兩期禪七,就以為已入不二法門,已破男女二相的執著。有一次我要找人開車出門,她便自告奮勇,願當司機,我說還需要找另外一人,必須兩男一女,至少兩女一男才行。她說:「你已經是解脫的禪師,還執著男女相嗎?」
我說:「我只是帶著大家共修禪法,沒有說我是已得解脫的禪師;我是一個出家人,應當遵守僧儀,只由一位女眾開車,會被他人譏嫌的。」
她說:「不管它!那是別人的執著,你別把我當女的看,我們不執著就好了!」
不久之後這位女居士結婚了,帶著她的新婚丈夫來見我,我說:「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妳現在又結婚了,妳就是女人嘛!」
所以,還沒有達到入不二法門的程度,就不能說自己已經是沒有執著了,否則會產生邪知邪見。具有正知正見的人,一定是用凡夫世間的標準和看法來要求自己,不能因為自己已經大徹大悟得大解脫,就不管人間的倫理或僧人行儀而破壞人間的差別現象,這是違背常情常理的,這樣會有負面的影響。
前幾天有一個人來問我說:「濟公活佛講『酒肉穿腸過,不妨菩提路』,濟公活佛能夠吃肉喝酒,為什麼法師你不能?」濟公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我們絕不能照那樣做,不然就違背常情常理了。因此,這裡的不二法門是內心的自內證經驗,不是外在行為的表現。生活行為的表現,善還是善,惡還是惡,好壞及內外,還是要清楚分明,否則不僅未獲一乘之理,連三乘善法都不保,乃及人天福報盡失;造作惡業,還以為心不執著,那就會下墮三惡道中去了。
妙中之妙,即妙法身;
這兩句是由「一乘理」接下來的,一乘之理,即是諸佛的法身理體,是遍處恆常與萬法同在的本源自性身。
諸佛的自性身,即是法身,是眾生與佛同體,而視之無見,聽之無聞,嗅之無香,食之無味,觸之無物,乃為見聞覺知所不到,卻又實實在在,不離一切法,不即一切法,所以稱為「妙中之妙」。
「妙」的梵文mañju,是不可思議、超絕對待、無可比擬的奧妙。所以將真空即妙有,做同格義的表現;將佛果位稱為妙覺,報身佛的佛國淨土稱為妙土,佛的不思議境界稱為妙境,第一最勝不可思議之法稱為妙法,諸佛的覺悟稱妙悟;東方的阿閦佛,又名妙色身如來。
由此可知,凡是佛的境界,均用妙字來表達,妙中之妙,離言不可說,離意不可思,所以是指佛的法性身,微妙不可思議。
天中之天,乃金剛慧。
佛法中的天,是六道之一的天道,是諸天神主,有天帝、天子、天的扈從者,即所謂天龍八部。天的梵文是提婆(deva),不是天空的意思,而是指福德天及禪定天的天人,分作三界二十八個天人的層次,不是以距離地面的高度上下而分,而是依據福報大小及禪定力的深淺而別。所謂三界二十八天,是指福報享受的欲界天,共有六個層次;禪定天分為色界十八天,以及無色界四天。
「天中天」是佛的尊稱,因為佛是天上及人間的導師,受諸天尊敬,所以被稱為天中之天。這一尊稱在經典中提到的,至少可舉出三種:1.《法華經》的〈序品〉有頌句云:「最後天中天,號曰燃燈佛。」2.《方廣大莊嚴經》卷三,敘述釋迦喬答摩王子(後來成佛為釋迦牟尼)即將誕生之前,聖后摩耶夫人仗胎中菩薩威神力故,以偈頌向其王夫稟告,其父淨飯王心生歡喜,亦以頌曰:「念言聖后所懷妊,必定應是天中天。」又說:「唯有最勝天中天,堪受人天妙供養。」3.《修行本起經》卷上〈菩薩降身品〉有云:「梵志相師,一切大眾,皆言太子實神實妙,威德感化,天神歸命,咸稱太子,號天中天。」除此之外,還有數處經典,提到佛是天中天的尊稱。
〈顯宗記〉敘述法身的佛是「妙中之妙」,又稱為應身的佛是「天中之天」,把理佛與事佛,都提出來,表示禪宗並非否定歷史上修證而成的應身佛,不過特別重視人人本具的理佛,勉勵大眾,發起一直心,自見本心,自證自性是佛。
「金剛慧」的依據是《維摩經》的〈入不二法門品〉所載,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金剛慧是為達實相之理所用的破相之智,所以慧遠的《維摩義記》有云:「破相之智,名金剛慧。」
金剛指的是能夠杜絕一切煩惱賊,能夠摧破一切煩惱魔,揮別世間一切邪知邪見。一般圖像中的文殊菩薩,手上拿的是代表著無上智慧力的金剛寶劍,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代表著佛的智慧,也就是金剛慧。
在《俱舍論》卷二十四有云:「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所以最最堅固銳利的禪定,名為金剛喻定,最最堅固銳利的智慧,名為金剛慧。
〈顯宗記〉的禪宗立場,主張定慧不二,其實是從慧悟而得定體,只要獲得金剛慧,就不必再說金剛喻定了。至於如何頓超頓悟,就在於以心轉境而不被境轉,明察萬法而不染萬境。到了頓悟成佛的時候,金剛慧現前,一切煩惱斷盡,般若的智慧就叫金剛慧,如果能夠進一步參考《金剛經》,了解金剛般若的意思,對於「金剛慧」的意思就更清楚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功成十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