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聖嚴法師

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六識不生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以上講了涅槃三德,現在接下來講六根六識與定慧的關係,也就是六根六識與涅槃妙心的關係。

「六根」是包括生理功能的前五根,與意念的心理功能的第六意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根。前五根是物質體的外形以及神經組織體的官能。至於第六意根是什麼?有許多說法,小乘有部,以前念之意識,為後念繼起之根,名為意根;大乘唯識學派,以第七末那識,為第六意識之根,稱為意根。可見大小乘佛法,都不以意根是物質體的神經組織了。

六根不染,等於六根互用,那是八地以上已登無功用位的菩薩及佛的境界;由於六根離汙染而成純淨,所以能現佛身;六根互用,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都能具備其他諸根的功能。依據天台宗所判,至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得六根清淨位,亦為六根互用位,相等於別教的第八地菩薩。到了此位的菩薩,以眼等六根,莊嚴清淨的福德,那是由於對境不生執著,所以自在無礙。

如何能六根不染?那是由於「定慧」的功能,明鑑不動的定慧,能使六根不為六境汙染。

「六識」是由六根緣六境(塵)而生起的功用,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境,是以色法為多,心法為少;六識則都是心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境、六識彼此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六根對六境,合稱十二處,再加六識,名為十八界。但此十八界,是由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開展出來,總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為三界有為有漏世間法的三科,為了說明其關係,可以製二表如下:

「六識不生」其實就是因為六根不受染著,所以也不會生起六識的分別執取之相了。但是六識的分別執著,雖已不生,通過六根而做互用的智慧之力,仍會自然而然照常運作,所以說「如如之力」。

依據大乘唯識思想所說,「識」有八個,都代表著煩惱無明的心用,轉八識成四智,才是離煩惱而證菩提的佛果位。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下品妙觀察智,是在初地菩薩位,轉為純淨無漏的上品妙觀察智,是在第八地;第七識轉為下品平等性智,也是在初地見道位,到了第八地菩薩位,轉為中品,至金剛無間道,也就在成佛之前一剎那,才成為純無漏的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是在進入佛位之後。

〈顯宗記〉此處所說的「六識不生」,包括了前五識及第六識,沒有說到第七、第八識,也未說是哪一地的菩薩位,但其實都是指已證涅槃三德的佛位。這也正是頓悟法門的特色,不論大小次第漸修漸證,只談直下頓悟的一佛乘。所以一切言教,都歸無念為宗的最上一乘。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動寂常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心境雙亡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