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無生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上文既說真如雖有慧鑒無窮的覺照之功,而其自性又是常空常寂的。此處接著說明,常空的「空」,即是諸法的實相,所以也是無相。所謂「無相」,是遠離執著心的境界,是了知萬法如幻的無漏心,是以無漏心修空觀,照見諸法的真如實相,即是無相。
依據《涅槃經》卷三十所說:「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無量義經》則說:「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金剛經》也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以上這三部經,由《壇經》中得知,六祖惠能大師曾於印宗法師座下聽《涅槃經》,在五祖弘忍座下聽《金剛經》;至於《無量義經》,屬於法華三部的開經,也就是佛先說出《無量義經》,中說《法華經》,後說《觀普賢行經》;《壇經》有數處引用並討論《法華經》,但六祖是否也接觸過《無量義經》則不得知。但是在《壇經》有數處用到「無相」這個名詞,例如「無相懺悔」、「無相三皈戒」、「無相頌」等,六祖惠能所謂「無相」,便是「前念、後念、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念念不被愚癡染,……念念不被疽疾染」,「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便是無相的境界。
〈顯宗記〉說空與寂,便是無相,即是無生,還是圍繞著涅槃的理體功德而說。既是無相無生的寂滅理體,當然不會受到善與惡的思量分別心所拘,也不會受到靜與亂的虛妄攀緣心所攝了。禪修者若在善與惡的分別心生起之際,不妨反觀此心的根源是善惡不二的真如心;若在靜與亂的攀緣心生起之時,不妨反觀此心的根源是靜亂不二的真如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心境雙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