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方法指導
一、禪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禪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禪是什麼?從字面的意義看,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嘗。又如盲人問色,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麼樣子?就有人告訴他像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為白色的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麼大家把它說成那麼複雜呢?原因是從未見過白色,所以任人怎麼說,他還是無法想像。
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禪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了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禪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嘗。
二、禪修入門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一)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臥禪。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鬆軟後再打坐。
1.扭腰甩手︰兩腳站開與肩同寬,轉腰甩手,腳不動,身體盡量向右後轉,左手掌順手打到右肩上,再向左後轉,做同樣動作,左右分別甩打十次。

扭腰甩手
2.腰部運動︰雙手插腰,眼睛睜開,先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上半身與腰部,再逆時針轉動,分別各轉十次。

腰部運動
3.扭腰畫圈︰雙手伸直高舉,身體做三百六十度旋轉,順、逆時針分別各十次。

扭腰畫圈
4.甩手屈膝︰一邊雙手前後擺動,手臂盡量提到與肩平,同時雙腳隨著手的擺動原地踮腳頓腳,做一百次。

甩手屈膝
5.擎天觸地︰雙手交叉,手心向外翻掌,掌心朝上,手往上抬,腳跟同時提起,愈高愈好。再向下彎使手掌觸地。

擎天觸地
6.膝部運動︰雙腳併攏半蹲,雙手扶在雙膝上先順時針轉十圈,再逆時針轉十圈;最後站立轉動右腳踝,及左腳踝各十次。次數多寡可自行斟酌增減。

膝部運動
(二)頭部運動
每次坐禪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須做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1.頭向下低,再往後仰;2.頭向右傾,再往左傾;3.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4.頭以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頭部運動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深呼吸
(三)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禪了。正統的禪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1)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如意吉祥坐
(2)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2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不動金剛坐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單盤的半跏坐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採用更簡易的坐法。如:
(1)交腳坐:兩腳均置於地,向內向後收,兩腳掌向上,置於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交腳坐
(2)跨鶴坐:即雙膝跪下,將軟墊置於骻下,如騎在鶴背上,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臀部坐落在骻下的墊子上。

跨鶴坐
(3)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置於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於身後側。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禪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天神坐
(4)如意自在坐:此式係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於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於右胸前,左右兩手平覆分置於左右兩膝,或合抱於垂立的膝蓋。

如意自在坐
(5)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係席地而坐,此式則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倚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正襟危坐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採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準。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係最難的雙足跏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桿,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骻部腿上。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抵上顎:舌尖抵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嚥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係。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鐘十六次的出入息。禪修者的呼吸在漸漸地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禪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現在請大家起立一起練習打坐前的運動。做好運動之後,坐下來做頭部運動和深呼吸。
(四)放鬆身心
一般的圓蒲團,不宜整個坐滿,看個人情況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於腰桿之挺直;腿下可置硬軟適中的方墊。打坐時身心要完全放鬆,所以身上盡量不要戴項鍊、手表或眼鏡等物品,最好穿寬鬆之衣褲,腰帶放鬆,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
大家坐好之後,開始把身體放鬆,在心裡依序告訴自己頭部、眼球、臉部肌肉、頸部、肩部、雙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鬆,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氣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膚都要完全放鬆,只要有壓力就會緊張,緊張便會影響神經系統,乃至於消化及分泌系統。
身體完全放鬆之後,眼睛微張約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頭腦不想任何事,臉部肌肉放鬆略帶微笑,心裡要有喜悅感,舌抵上顎、下巴內收、腰椎挺直,兩個手在臍下結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掌下、雙手兩個大拇指相接。之後便不再注意身體,將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墊之間,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時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現象,把眼睛睜開睜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閉。注意呼吸是非常無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亂想,腦中妄想紛飛。我們應該上課的時候專心上課,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心睡覺,做任何事都要把心專注其上。
(五)數呼吸
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覺得很無趣,現在教給各位另外的方法:1.數呼吸(數息法),2.念佛號。這些方法同樣是要達到心無二用,令心念專注之目的。
先練習數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了吸入的時候,仍停留在該數字上,到下一口氣呼出的時候,才換下一個數目。
平常人每分鐘呼吸大約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則胸部會不舒服。
當打坐經驗相當豐富之後,呼吸自然會逐漸慢下來,到每分鐘四至五次,那已經是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鐘十次,心已經相當安定、平穩。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煩悶、恐懼、急躁、興奮的現象。呼吸和脈搏是息息相關的,呼吸有問題,脈搏必然也會有問題;脈搏快,呼吸也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數息法是在每一個出息時數一個數字,從一數到十,然後重回到一再數到十,周而復始,反覆地數。數息的時候,一旦起了妄念或雜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數起,因此往往無法順利從一數到十,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而不自覺。開始數息可能覺得新鮮,等數了一段時間後也會覺得無聊,所以要練習著對於每一口氣的每一個數目,經常保持新鮮感。
(六)數佛號
有些人不數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數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是這樣,可試試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
念佛之法,除了單純地念佛號之外,也可念佛數數,即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數一個數目,如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也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其目的宗旨在讓自己的心念能集中專注。
念佛數數法與呼吸無關,不需配合呼吸,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疾不徐,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目,清清楚楚地知道這個數目的存在,再繼續往下念第二句佛號第二個數目,很清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數的數目上,與數息法在每一個出息上數數的意義是相同的。
各位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做工夫,隨息法、數息法、念佛法、念佛數數法均可,但最好只選一樣,不要一下用此法,一下用彼法,要專心一意在同一個方法上調心。
(七)調心方法
調身、調息、調心的調,就是調整的意思。打坐時候的動作、姿勢與調身有關;調息則與呼吸的出入有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會平靜下來。心息相通,心能平靜,各種胡思亂想,種種心理活動及衝動,自然也會穩定下來,是為調息、調心。
念佛與呼吸無關,與調心有關。心緒非常昏亂,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緒相當平靜,念佛就當緩慢。念佛數數也是從一數到十,再回頭重複的原因,是為防止變成機械式地數數,即口在數數,而腦在胡思亂想,數目卻仍數得很好。我們從小就已會數數,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數息時一不小心,一數就數到一百、二百,並認為數到二百比數到十還容易。
每十個數字要回頭一次很麻煩,但我們的目的不在數數,是要使我們的心隨時隨地專注在一點上,不離開這個範圍。亦即心不離開我們用功的方法。數息不離呼吸出入的感覺,念佛不離佛號,也就是把心收回來攝在一點上。其目的是希望達到自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對自己的心念活動不清楚,即表示對自己是不夠了解的;若對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則對自己的信心便愈堅固,能發揮的能力也愈強大。對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錯事、說錯話,那是因為心不由己地胡思亂想,口不擇言地胡說八道,身不由主地輕舉妄動,這些在在都顯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無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發生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現象,就必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對自我了解愈清楚,發生錯誤的機會就愈少;相對地,自我的思考、判斷及言行舉止,也會愈正確。當我們對自己的心念愈能掌握,對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強,就能達到從自我認識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長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們要放棄自我、要無我的,但在達到無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當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時,如何放得下呢?
(八)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結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動,告訴自己要起坐了,身體跟著慢慢搖動,雙手合掌,雙手放在膝蓋上,將身體做較大幅度的搖動,把每一個關節都搖動後,把腿放開,然後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順序是先搓熱兩掌,用拇指背輕輕按摩雙眼眼眶,並用搓熱的手掌心敷壓眼球;再用雙掌按摩臉部、額頭、後頸、兩耳、雙肩、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兩臂腋下多淋巴結處、後腰腎部及命門,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來右邊大腿、膝蓋、小腿,左邊大腿、膝蓋、小腿及輕柔轉動雙足腳踝。
打坐的人,後腰非常重要,應多按摩。
按摩小腿時從膝蓋骨下三指的足三里處,往下一路按下去,會有點痛,但對胃腸有調節作用。
當生活、工作緊張,壓力大時,火氣大,肝火上升,容易便祕。在肚臍眼左右兩側各三指處,用二或三個手指稍微用力壓下去,壓三、五次就有效了,大便不通比氣不通還不舒服,也會影響打坐的興趣。
此自我按摩的運動法,可使初學坐禪而感到的疲勞,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溫暖與舒暢。按摩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於掌心或指頭。整套按摩約十五分鐘可做完,如做得簡單些,則約三、五分鐘亦可做完。除了打坐之外,平常感覺疲累、睏倦時,都可做做全身的按摩,對消除疲勞很有功效。
現代人很流行找人按摩消除疲勞,其實自己的氣是最好依靠自己打通。
(九)打坐注意事項
當腦筋清楚,體力充沛的時候,最適合打坐,最好養成每天固定的時間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如能坐到半小時至一、兩小時更佳。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後,喝些溫開水再坐較好,如覺得累,喝一杯咖啡提神亦無不可,沒有嚴格限制,但不要喝太濃的咖啡,會使心腦興奮,不易定得下來。
吃太飽、喝醉酒、太疲倦、做過劇烈運動或剛有過性行為者,身心均處在乏力狀態,不宜打坐。
向來有子、午二個時段不宜打坐的說法,但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以前的人不同,如碰上只有子、午二個時段才有時間打坐時,只要坐的時間不是太長,亦是無妨的。
我們要學習放鬆,隨時練習在使用頭腦時能不用眼睛,用方法使眼睛、小腹放鬆,可以節省很多能源,此外,也要注意營養的均衡,使能做到「開源節流」。
能源充足能使我們身體各管道沒有阻力,氣脈便能暢通,那麼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也都能通暢,我們用打坐、運動的方法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是屬於健身(調身)。
打坐時腰桿原是挺得很直的,坐久了,會慢慢彎了下來,如不是彎得很厲害,不需刻意調整姿勢,那會使自己緊張。如果氣通了,背椎腰背會自己挺直的,完全是由氣帶動,不是人為的操控,這是非常奇妙的現象。
不常打坐的人單盤腿就可以了。如果是瘦子,雙盤時雙腿會卡得很痛;如果是胖子,則兩腿的腿肉會把雙腿卡成一高一低,也不舒服,單盤比較平穩。
打坐時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是因為心不能安定,心裡不自在的緣故。時間的長短跟心情有絕對的關係,心不能適應,就覺得時間長,心能適應,便覺得短。所以佛經裡說,在地獄覺得時間特別長,在天堂覺得時間特別短。當心不能適應時,便需要予以調整,方能得自在。
三、經行、立禪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
(一)經行方法
經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虛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手,置於前腰之前。慢步經行時,每一步都盡量地慢,一腳跨出,先將腳尖著地,再慢慢將腳掌、腳跟放下,平常每跨一步,大約半個腳掌至三分之二腳掌的長度,也可視情況調整。經行時要清清楚楚地感覺每一步的跨出、著地及換腳的感覺,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腳尖、腳掌、腳跟著地的每一瞬間。
除了動作之外,經行時的調息、調心方法,均與打坐時相同。基本上從頭到腳,全身的每個部位,都要盡量完全地放鬆,頭頂天、收下顎、縮小腹、腰背挺直、眼睛微閉、自然地向下前方看,面帶喜悅地微笑。
腳雖是踩在水泥地上,因是腳尖先著地,重心在腳掌前端,因此感覺地是柔軟的,如是腳後跟先著地,便會感到地是硬的。當腳掌完全著地時,會感覺到地有一股吸引力,地就像一塊大磁石,把這隻像一小塊鐵一樣的腳吸住,每一腳踩下去,均被穩穩地吸住,無論身體如何搖晃,都不會影響腳步。提起腳時則感覺仍有吸力,因此僅能慢慢移動抬起,再換另一腳踩下去,兩隻腳都應是很穩定的。
一方面注意重心,一方面注意動作,注意動作的感覺從小腿到腳尖,每一個移動,都感覺得清清楚楚。此時聽不到四周的聲音,那跟自己無關;看不到周邊的景物,景物也跟自己無關。只是專心注意在兩腿兩腳的每一個動作。這是在鍛鍊心的忍耐性、穩定性和意志力。
(二)步步為營
經行時,在當下的一步尚未走好之前,千萬不要邁出第二步,此可稱為步步為營。營就是能攻能守,進退自如,攻能百戰百勝,守能固若金湯。如果只是站著不動,或者還沒站穩就動,都是不妥的。
有人說「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正是此意。「現在」可長可短,短如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一小時、半天、一天、一個時段、一生一世等都是。精進修行的人,應當「剋期取證」,「期」即是指定一個時間的規畫,在此特定的期間,要完成一個預設的目標。在當下的此刻,要站得穩穩的,守得牢牢的,再把這一刻的心境,繼續延長為一個時段,在此時段內,全力以赴地完成既定目標,千萬不可半途而廢。這就是將現在延伸,而達成實證的目的。
一般的修行人,常會三心二意,例如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拜懺等,這樣的修行必修不好。應當先把方向掌握認定後,一門深入,堅持到底。這個原則,也可用於成事及做人,當依各人本身之資質,選定方向,奮力前進,即能完成一項大事業,至少也能盡力走完自己該走的路。否則就像賽跑時經常變換跑道,終其一生,便可能一事無成,卻還認為空有滿腔熱血,竟然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怨天尤人。
經行時大家是同一方向走,每步均宜踩得很穩。當別人腳步寬時,跟著寬,別人慢下來時也跟著慢,否則別人慢自己快必發生衝撞,這是團隊精神。但在團體的大同中可有小異,經行時整體方向是一致的,唯腳步大小,則依個人情況,可大可小,加以調整,但不能影響整體之活動。所以集體修行有助於發揮對別人的關懷,以小看大,可擴及對團體、社會整體的關懷。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尤其現在的工商社會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彼此均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個人的方向、目標,宜配合團體或全體的方向、目標而行。如硬要跟全體逆向而行,必然問題叢生,除非已發現他人走反了方向,能肯定自己的逆向而行才是正確的,那倒也可以糾正他人走出另一條正路來。
經行的時候,整個注意力集中在腳的移動和身體的移動,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斷地往前進。這時的你,會發現愈走愈有意思,愈走愈感到愉快。
(三)立足點和方向感
當我們踩在茫茫的沙漠地上,那種感覺是虛浮不實的,人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立足點和方向感。生活中如常有踩不穩,和迷失方向之情況,無論是短暫的或終生的,都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莫大的困擾。
在戶外經行,通常都感到輕鬆愉快又自在。有些人感覺慢步經行比快步經行更安定、更自在;有些人則覺得快步經行比慢步經行更能集中注意力,這與慧根之深淺無一定關係,倒是與個人的體質及生活習性有關。
有些人覺得,在禪堂裡打坐比在室外經行,更能感到安定和舒服;有些人相反。在禪堂裡打坐與在室外經行,都是必要的。透過動中修行與靜中修行,期使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攝心收心,隨時隨地,動靜相宜。
在禪修營中所教授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依照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練習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個中的妙用。這套禪修方法,對社會各界人士均適用,在不同的時代,也一樣適用。
(四)立禪
當我們等車、等人或搭乘巴士時,以及凡是需要站立時,便可用立姿修行,叫作立禪。
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叫meditation,就是冥想的意思,冥想是坐、立、躺均可以做的。
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淨、空靈的狀態。有人形容冥想為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在佛經裡,把meditation翻成思惟修。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禪坐就是「坐」,因此害怕來參加禪修活動,怕自己的腿不夠熟練,坐不下去。其實真正的參禪,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行住坐臥,皆可參禪。
立禪的姿勢,上半身與打坐相同,雙手自然下垂,雙手握虛拳,手指自然輕鬆彎曲,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不宜用力,此式是讓指尖之氣,能相互交流不外洩,但不要為了做好這個姿勢而變得緊張。兩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把重心平均放在雙腳的腳掌上,不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在腳跟上,其用意在於可讓我們的上半身較為舒緩不緊張,且重心較穩。此時除膝蓋、小腿及腳掌,需稍微用力之外,身體其他部分,盡量地放鬆。
站好姿勢後,可用你平常用慣的方法,不論是隨息法、數息法、念佛法、念佛數數法的哪一種,都是可以的。
一般人在站立時,如把眼睛閉上,會有失去重心而身體搖晃之感,容易傾倒,所以練習立禪時,還是把眼睛睜開為宜。立禪是隨時隨地只要站立著便可做,不過,若在戶外,要記得把隨身的物品擺在腳前,方便照顧以免遺失。
當站立時,過五至十分鐘雙腳可能產生麻、僵、硬或累的感覺,可將身體重心移到一隻腳上,讓另一隻腳休息,等重心所在的腳累了,再換到另一隻腳上,雙腳相互交替,但切記勿頻頻換腳,避免影響身心之安定。站立時,要去感覺或想像著心中的輕安及喜悅。
參禪的重點雖不在「坐」,但以人體的結構、重心看,仍以「打坐」較為舒服、合適並且持久。唯在禪修時為變換姿勢,調劑身心,立禪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
四、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一)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禪、立禪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地浮現,並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會覺得疲倦,那是因為集中心力思考,非常消耗體能,同時要把雜念排除,也是很費體能,因此會有累的感覺。
如何能在雜念浮起時,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時,不覺得累?是需要透過訓練的:
1.讓自己的心更忙些。當心裡沒事或太單純時,雜念也容易出現。譬如打坐時數息或念佛數數,雜念仍不斷浮現的話,不妨改用倒著數數,從十倒數到一。若再不行,還可跳著數,只數偶數或只數奇數。甚至還可把數字增至二十來倒數,就能令自己的心念專注。
2.什麼也不想,僅注意自己有沒有妄念,這是最輕鬆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妄念,妄念一起,馬上覺察,也立即停止。但當妄念紛飛綿綿不斷時,往往會跟著妄念進行,時間過了很久,自己還沒發現,因為妄念就像銀幕上的影片一樣太有趣了。這時當用數息法或念佛法,來調息、調心。
當打坐、經行用功時,不經思考而起的念頭,無論善念、惡念,均屬雜念、妄念。用功時即使起了讚歎佛法、布施救人的念頭,也是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經行就是經行,別無他念才是正念。若於布施救人時,想到打坐、誦經,也是妄念。
3.當偶爾有一個、二個妄念浮起的話,比較還不是問題,嚴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電影片一樣地持續下去。這時候可以隨順妄念想下去,同時注意是什麼性質的妄念,到底想些什麼,給予分類分級,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經行、坐著運動雙手的每一個細小動作及感觸,妄念也會平靜。
打坐是要慢工出細活的,要有恆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時打坐,成為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積月累,必有收穫。到了那個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會覺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長期打坐經驗的人,難以體會到混亂的思緒與井然有序的思維之間有絕大的區別。
禪修的功能,有三個層次: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人格的昇華,以及智慧的開發。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達到頭兩個目標是不太困難的,至於第三個目標就不容易了。所以禪修者,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需有正確的觀念做指導,才能從身心平衡而進步到人格的昇華及智慧的開發。
很多資深的禪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卻很不平衡,貪欲心雖被控制,卻充滿自負、瞋恨、嫉妒、猜疑等心情。這都是由於未知佛法的「空」理所致。
(二)禪修與神通
禪修者如無好的老師,指導正確的觀念,縱然身心變化,似得神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這種人可能在修禪定的過程中,得到些神通感應,或許是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驕慢心、瞋恨心、疑慮心還是很重。表現慈悲寬大,而對其自我的觀點,自我成就的利害得失、名聞利養,還是看得很重。
這種人有某種程度的神通力,能為人解疑,告訴你的過去、未來,看似對人有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他們個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不穩定,豈是真的成就和解脫;且可能造成大眾對神通力的依賴、迷信,而失去自主自發的開拓精神,對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若從正確的禪修觀點而言,我們是人,應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標準,由人來處理人的事務;若是人事而請鬼神來料理,那豈不成了人神鬼不分的世界了嗎?我們都知道「敬鬼神而遠之」的一句話,因為「請神容易送神難」,對鬼神雖要尊敬,但要保持距離,太接近了便會為我們人的身心環境,帶來困擾。
我們人的社會,當依人的因緣、因果而運作,若借神鬼靈力之助,暫時看來似乎幫了忙,從深遠處看,實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人有「共業」也有「別業」,屬於個人的因果是別業,屬於大眾共同大環境的因果叫作共業。不可以用特權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變既定的共業,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因個人的暫時利益而造成整個社會因果的錯亂,遺禍於未來。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佛與阿羅漢都曾運用。但那只是在顯示佛與阿羅漢的力量不可思議,而非為個人之利害改變其因果原則。且佛與阿羅漢不斷地表示因緣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其錯綜複雜的關係是不易釐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願。
現在用一個佛經的故事,來說明業力、因果的不易改變。
釋迦牟尼佛的故國,是印度的一個小城邦,名叫迦毘羅衛,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該國的許多菁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釋迦族,則有一大共業的業報現前,故將遭到滅族亡國的災難。釋迦世尊座下,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悲憫釋迦族人的災難,乃請世尊顯現神通化解,佛陀心裡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語,經目犍連一再請求,世尊才答應試一試。
釋迦世尊於烈日當空之際,坐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棵大樹下,那棵樹已經乾枯得僅剩一截老幹。當憍薩羅國的琉璃大王,率大軍去攻打迦毘羅衛國的途中,看到世尊坐在大枯樹下,便下車請問世尊:「為何不找一株有蔭的樹下去坐?」世尊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蔭。」琉璃王聽後似有感動,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還是想攻打迦毘羅衛國,世尊又坐到大枯樹下,此次琉璃王路經時不再下車問話,僅在車上狠狠瞪了世尊一眼,便掉轉軍隊回去。但世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業是無可挽救了,因此第三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樹下去了。
目犍連尊者則於心不忍,便運用他的神通,把迦毘羅衛城的許多居民,裝在他的缽中,來保護他們,世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毘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百姓放出來,發現缽中僅剩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別說目犍連的神通救不了,連釋迦牟尼佛的力量也無可奈何!
這說明神通還是有其極限性,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只有用兩種方法,可以改變命運:一為被動地受報,一為主動地還報(還債)。
故在正統的佛法,是不輕易用神通的,禪宗更是忌諱、禁止談神通和用神通。如有禪師說自己有大神通,並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統的禪師,可能是修學其他法術的附佛法外道。
那麼禪師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禪修的工夫很深,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為這種人的心非常寧靜安定而統一,這樣的「心」,能與外在的物質環境和精神世界統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無法接收到的訊息,這種訊息不是一般所謂的電波,而是心的磁波(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脫的大阿羅漢,或是一位中國禪宗已得大悟的禪師,卻未必有神通。解脫是因悟得無我的智慧,大悟是悟畢竟的空性,所以未必會跟神通相關。
禪修的人如遇到靈體附身或異象出現時,切記要懂得處理,對善境既不貪著,對惡境亦不恐懼,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擾。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種統一:1.身心統一;2.內外統一;3.念念統一。第一步要達成身口意三業相應的目標,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禪宗有句名言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處理異象的最好方法。
所謂的「斬」,就是用智慧之劍來勘破戳穿任何異象,不論是好境、壞境,凡有異於常情的現象發生,或聲、或色、或味、或觸都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絕緣體,便可不受任何異象的干擾了。
所謂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時,可能在你面前出現諸佛菩薩,通常都不是真有諸佛菩薩現前,而是內心的妄念的反應或是外來諸魔的干擾,使你不能達成心境統一的定境,更不能發明心無罣礙的空慧。此時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變成一般民間宗教所見的靈媒或乩童。
在禪修過程中,身心有所反應,是正常的。心理的反應是要達到寧靜、和諧和安定,使情緒不易波動。如產生神、鬼、精靈、佛、菩薩等,在耳邊說話,在面前出現,或使你進出佛國淨土、天堂地獄等的境域,均屬幻境,應當不予理會,切切不可執著,只要見怪不怪,必可平安無事。
至於身體的反應,痠、痛、麻、癢、氣動等現象,均是正常的。如遇頭部脹痛,心臟不舒服時,若無老師教你如何處理,便不宜繼續打坐,應該去看醫生了。
禪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能於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須先從鍊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為不端正,而想藉禪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禪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產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與禪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昇,終至於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5 聖嚴法師教禪坐|自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