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5 聖嚴法師教禪坐|禪修的功能

聖嚴法師

禪修的功能

一、菩薩的意義

諸位菩薩,我謹代表本禪寺歡迎諸位來參加我們的華人社會菁英禪修營。

今天課程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禪坐的方法和概念,第二是禪坐的精神和功能。我們會讓諸位學會打坐的基本方法,也能獲得正確的禪修觀念。至於禪坐的精神及功能,有三個層次:一是自我肯定;二是自我提昇,又叫作自我的成長;三是自我的消融,完成自我的消融,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

我稱諸位是「菩薩」,諸位一定很不習慣,因為一般人印象中的菩薩,是供在佛龕裡的偶像,諸位怎麼可能是菩薩呢?其實菩薩的意思是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是菩薩。諸位相信自己還不是菩薩,可是來參加禪修營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如何才有智慧?能夠肯定自我,成長自我之後,就能消融自我,能夠消融多少自我,就有多少智慧的功能。如何能有慈悲?能夠消融自我,自然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能夠包容他人、關懷他人,就是慈悲的表現。

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來自利利人。如何自利?是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如何利人?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

二、身心的放鬆

今天課程的第一個項目,是教諸位學打坐。打坐的基本要領,是先放鬆身心,才能放下身心。現代人,尤其是生活在美國紐約的人,都是非常緊張,上班趕時間緊張,在公司辦公室緊張,下班開車緊張,回到家裡和先生、太太、孩子在一起時,也有可能緊張。假日出去玩樂時也很緊張,趕緊出去,趕緊回來。最近報紙上有一則臺灣的消息,說有四、五個人在一家卡拉OK裡又唱又喝又吃,很興奮地玩樂之後,下了樓出電梯時,緊緊張張地爭先恐後,正巧遇上從外面進來了四、五個人,也是緊緊張張地要進電梯,兩隊人馬,便在電梯門口發生了衝突,結果新來的一夥人,憤怒地開槍,把另一夥準備離開的人,打死了幾個,打傷了幾個。如果他們在我們東初禪寺或者在農禪寺打完坐,走出寺門,一定很輕鬆,即使有人緊緊張張地衝進來,打坐之後出來的人遇到他們,一定會輕輕鬆鬆地說:「阿彌陀佛,對不起,你先請。」

我們想在緊張的環境內求生存,就需要放鬆身心。然而,許多人希望放鬆自己的身心,卻沒有門徑。告訴諸位,學習打坐,就能夠讓我們練習如何放鬆身心。(以下有關練習放鬆和打坐的具體方法從略)

三、打坐的功能

打坐的功能有三項: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

身心平衡:就是身體平衡和心理平衡,這就是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強壯像水牛,心理脆弱像老鼠,就不能說健康。

精神穩定:精神的涵義比較難理解,那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但是跟身心有關,它會產生無形的功能,會從有形的行為表現出來。

智慧及慈悲的開發是什麼?如果有了身心統一,以及自己和宇宙統一的經驗,精神就能統一。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執著超越了,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開發出來。這裡說的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而是絕對的決斷力。

四、打坐的反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

第一類現象是痛、麻、痠、癢,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並沒有危險,有兩種麻法:一種是站起來時,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另一種是麻痹,腿上有一塊皮膚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緊張,過一段時間自然會好。痠的情況,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關節,起坐以後,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就是為了避免風寒,以免痠痛發生。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皮膚癢,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會感覺癢;另一種是骨頭癢,這是經絡的氣脈不順,才會發生。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就產生了癢的感覺,最好不去管它。

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涼與寒。發熱發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要看醫生診治,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

第三類現象是氣動。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分為兩種:一是氣動,一是靈動。氣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規則地動,一種是規則地動。

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但是動的部位、動的方式不固定,有時手抖,有時腿跳,有時頭搖。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定的一個部位,發生動的現象。

動的時候會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我有一個弟子,可謂本領大得很,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結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來,翻個筋斗,再坐下來。人家受到驚嚇,他還在那裡坐得好好的。過了幾年以後的現在,已平靜了。另外有一位女醫生,現住在美國,她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最初開始時,全身的氣動很厲害,到現在,動的現象已愈來愈少。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她的氣動不僅在打坐時,即使在做家事時,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家具,馬上會有反彈的現象,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現在已經正常了。

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如果你學會排氣,可以從腳底心、肛門或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哪一部位,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注意一段時間之後,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有人因為動得厲害,不能繼續打坐,就暫時不打坐。

第四類現象是靈動。發生靈動的人,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有點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強的人,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靈是什麼?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有。神經質、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而入,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譬如會做出各種手印,有規律地重複和變化,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很有規律。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體的動作。

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而是一種靈力的感應,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這種靈力感應,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謂真的,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而你聽到了,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講了一句什麼話,你立刻打電話去問,他(她)回答說:「是啊!我剛才講過這句話,你怎麼知道的?」你會奇怪,你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打坐時,產生了特異功能。請不要高興,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而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給你傳遞了消息。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裡想著說:「這是靈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地擺脫靈動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在我們東初禪寺打坐,坐著坐著,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我問他:「你打過太極拳嗎?」他說:「沒有。」我再問他:「跟誰學過太極拳嗎?」他仍說:「沒有。」我說:「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並且幫他糾正過來,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並對我說:「師父你教我的姿勢是錯的,我的姿勢是對的。」我問他:「誰告訴你的?」他說:「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這已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我勸告他:「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力的命令,就會成為靈媒了!」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做出打拳的動作時,出現靈感,聽到靈體的聲音,他就暗示他自己:「我不跟著做動作,也不想聽他的指示。」不久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

打坐會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禪七中,連坐了兩炷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頭來問:「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接著我約她個別談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座位前面的牆壁上,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但在禪修者而言,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牆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在打坐時,凡是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於是跟著香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聽到、聞到,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這雖是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所謂走火入魔,便是這樣形成的。《楞嚴經》裡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不管是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若當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才能夠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

因此,禪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禪修觀念。因為初學坐禪的人,沒有辦法判斷異常經驗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一旦有了重大的禪修經驗,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五、自我的肯定

自我肯定,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就會像一隻火雞,遇到警報時,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或者像一隻澳洲的鴕鳥,牠害怕敵人襲擊時,便一頭鑽進沙堆裡,躲起來,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能夠自我肯定的人,不會虛驕,不會逃避。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半斤就是半斤,有四兩就是四兩,實實在在。有許多人希望由他人來承認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他們自己也假裝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這就不是自我肯定。其實,一個人若無自知之明,就會常遇到挫折。除非這個人的福氣好,處處能夠歪打正著,否則的話,他會處處碰壁,還不知錯在哪裡,最後就變成沒有信心。因此,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會建立起自信。

《孫子兵法》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實,以常人而言,知己要比知彼更難。例如在家庭裡,夫婦兩人如果經常吵架,老是互相指責對方,看對方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問題就是出在夫婦兩人都只看到對方的不是,而未明白自己的習氣。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一定是煩惱多多,既不會做人,也難於成事。

自我的肯定,不等於自我的膨脹、自我吹噓、自我誇大。自我肯定必須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譬如像我這樣的人,好多人跟我講:「聖嚴法師,以你的智慧和才能,如果不當和尚,也能當到部長。」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細,最好還是當和尚,我不是當部長的材料。例如一九九二年,臺灣的執政黨不斷地找我,要我擔任不分區的國民大會代表。當時我很感謝國民黨,和尚之中的確該有人出來問政,但是我很清楚,我自知不是一個適合當國大代表的人。類似的機會,包括名、利、位、女色等,滿不少的,可是我還只是肯定自己,最好是只做一個普通和尚。又如一九七五年時,我在日本留學,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那時正逢臺灣退出聯合國,日本又承認了大陸政權,臺灣的前途未卜。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對我很關心地勸說:「臺灣已成了國際孤兒,你今後如何打算?」我說:「是啊!今後聽天由命,一切都靠因緣。」他說:「我介紹你到一個寺院當住持如何?」我說:「有一個寺院住持做也不錯啊!」教授說:「不過,依照日本的習慣,寺院住持,必須娶妻。」原來當時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留下遺孀及一個年輕的女兒,卻未有兒子來接住持的位置,那對母女就必須離開寺院。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那位教授想我這個人大概可以遞補一下。後來母女兩人來看我,這就是相親囉。我想那怎麼行!我還是適合做一個不娶老婆的中國和尚。幸虧我能自我肯定,所以今天還能夠在這裡跟你們諸位講自我肯定。

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分量,應該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材料,然後來充實自我,發揮自我;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不動搖自我的基本信念,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失落了自我。例如也有人曾對我說:「你是個文學博士,也寫了不少本書。如果你是個在家居士,肯定是一個名作家。」我說:「好在我做了和尚,要不然就沒有文章可寫了。」也有人建議我說:「你們法鼓山及東初禪寺不是需要很多錢嘛?何不跟我們合夥來做生意,賺了錢就可以弘揚佛法。」我說:「千萬請你不要害人。我若做了生意,必定一敗塗地!」像你們諸位都是在事業上已經成功的社會菁英,你們一定知道,脫離自己的專長,改行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要考量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先天資質及後天條件,那就是因緣的配合,也就是知己知彼,或者叫作識人識己識時務。

要想自我肯定,必須增長優點,改善缺點。若能自知缺點,也是一種優點;若是誇張優點,便是一種缺點。

如何知道自己的缺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點?打坐便是好方法。諸位是不是常聽說「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兩句話?你會發現心不由己的妄念或雜念太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是自己要想的;自己希望要想的,往往反而想不出來。妄想雜念,是非自主的思緒和念頭,與妄想雜念相對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我們能夠經常自主地指揮自己的念頭,去想什麼和不想什麼的時候是很少的。常常心不由己,品德就有問題。所以,一般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其品德大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已經十全十美,那就是成佛了。因此,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常現象。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德不健全。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請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這似乎是說,他的品德本來已經很完美,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後就不完美了。其實,人人都應該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品德尚有許多問題,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改善自己的缺點;能以真面目見人,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反而是一種美德。

如何衡量優點和缺點?不能光用別人的判斷,要用你自己的標準,別人看你是缺點,也許恰恰是你的優點。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很難有絕對標準,從這邊來看,認為是優點和長處,但是從另外一個立場看,很可能被認為是缺點和短處。原因是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反、是相成的,例如你的缺點,恰恰也是另一個人的缺點,配在一起,臭氣相投,正好他需要你。反過來說,如果你的長處正好是另一人的長處,兩強相抗,他就容不得你了。

人與人相比,都有多福、少福和無福的區別。一個人今天因緣未成熟,所以沒有福;過幾天因緣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當因緣不成熟時,不要失望,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

人的優缺點,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有智能的,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

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點。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凌人,要尊上謙下。可是,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對晚輩、對不如你的人謙虛禮讓,就很不容易了。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你是打他一頓,罵他一番,還是倒一杯茶給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時,倒一杯茶給他,可能要比打罵訓責一頓更好。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面對任何人時,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尊重他,關懷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也肯定了自己。

六、自我的成長

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疚。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產生慚愧心,總覺得自己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也說,滿招損,謙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檢討反省,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否則錯上加錯,哪裡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汙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譬如做老師的人,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對不起學生,就是用懺悔心來彌補;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懺悔,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懺悔,懺悔不會丟臉,懺悔也不等於老師永遠就有過錯,那是表示勇於負責、勇於改過的態度。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後,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會,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懺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繫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鍊,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將來一定成佛。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鍊,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諸位菩薩,在你們的生命史中,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們心裡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曾有兩位法師,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彼此發誓不想見面。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如果有一方參加了,另一方就不參加。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們兩位也要去啊!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那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是什麼極樂世界嗎?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還是兩位出家人呢!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所以也會產生怨恨。畢竟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故在兩位法師中,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他留下遺言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之爭,吵了一輩子架,並且從此不相往來。我死之後,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地說:「阿彌陀佛,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為止呢?還是他先原諒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產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則很難,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是極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要練習,不練習就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因緣殊勝的人了。

七、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於廢話。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占據一個位置,或是在這裡,或是在那裡,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條線的交叉處「十」,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於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地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於佛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為自我消融,並不等於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厄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為厄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厄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薩就是按照因→緣→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為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成長到佛的層次,就是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眼即成為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當作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人生的過程,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台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地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裡,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5 聖嚴法師教禪坐|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5 聖嚴法師教禪坐|附錄一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活動日程表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