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一篇 默照禪法|參、步上修行之道

聖嚴法師

參、步上修行之道

一、基本觀念

修行的觀念稱之為「正知見」,修行的方法是「正行」,而「正精進」則是指修行的態度。這幾項要能夠互相配合,如果缺少其中一項,打個比方,不是失明的瞎子,便是缺腿的癱子,但是配合起來,既能看得見,又能走得快,就是一個健康的人了。

(一)正知見

正知見,這裡說的知見,是屬於佛學和佛法的觀念,就是因果法和因緣法。

所謂「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過去的努力可得到現在的結果,過去的不負責任形成了現在的許多困擾,這就是因果。講因果並不僅僅是這一生,一定要相信有過去生、過去生、無盡的過去生;有未來生、未來生、無窮的未來生。只是單看此生的話,因果就沒有辦法解釋清楚了。

許多人都會羨慕他人、嫉妒他人,或者對自己失望、自責、驕傲、自負,這都是因為沒有因果的觀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果,就像不同的身體條件、心理條件,以及環境條件等等,這都是果。這些結果,都有原因的。

例如我這個人,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已經很了不起,其實我從小就是在不順利中成長,一向比不過人,也沒辦法與人相比。當我在念書的時候,好幾次應該可得第一名,但是總有因緣,陰錯陽差地把我的名次弄到後面去。直到最近,大家更會認為我是很順利的,其實我的身體,老病相侵,我的弘化事業、建教團、辦教育、帶禪修,也是障礙重重,但是因為我相信因果,任何事的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既然有原因,就不能算是挫折,也不必失望了。

大家可曾聽說過,修行得道需要多少時間嗎?以小乘的解脫道而言,阿羅漢果最快的是三生,最慢的則是六十劫;辟支佛果,最快四生,遲則百劫;而大乘的成佛之道,最快的是三大阿僧祇劫,最慢則是無量阿僧祇劫。現在有許多人,一下子就希望證得阿羅漢果,或者即刻證得無上道果,這都是不正確的邪知見,跟因果的原則是不相應的。相信因果的話,對過去的,必須要接受;對未來的,從現在開始就要精進地努力。

所謂「因緣」,是以主觀的因素加上客觀的因素,成為一個現象的事實;客觀的因素很難掌控,就連主觀的因素也未必能夠掌握。有些事可以自主,但更多是無法控制的。所謂能自主的,就是以現在所具備的條件積極修行;而不能自主的,便是屬於因緣的配合而產生的。自主與非自主,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環境,這兩種因緣相加,就是從因緣而生的結果。

譬如前面說過,有一位先生來參加禪七,卻由於太太威脅說要自殺,我勸他回去了,這是非自主的客觀因緣不具足。又如另外兩對夫婦同來禪修,這四個人就是因緣具足,互為善因緣來同修佛法,這是很可貴的助緣。

(二)正行

「正行」,是指有正確觀念及正確方法的修行生活。由於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因緣,所以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包括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以及環境狀況,都跟因果及因緣有關。我們要接受因果、因緣的事實,同時要時時設法來努力改變、改進、改善因果和因緣的事實,這就是成佛之道的修行原則。修行成佛之道的過程中,一邊要精進不懈,一邊要不怕阻礙,不求安樂、不懼艱難,也就不會在阻礙之前退失道心。

(三)正精進

很多人不清楚精進的意思。要知道,緊張和心急不是精進,這只會使你容易疲倦,甚至煩躁、不安。正確的修行心態,就是要將心情放鬆、身體放鬆。所謂精進,是細水長流,就像天然的泉水,汨汨地、緩緩地、持續地、不斷地往下流注。不會修行的人,往往拚老命似地用猛力,那就好像下了一陣暴雨之後,山澗的洪水,於一時間內排山倒海直奔而下,但雨過天晴,洪水沖完就沒有了;而且猛沖狂奔的洪水,會造成災害損傷,那不是精進,而是一種自我摧殘的行為。

精進的態度,不是希望馬上得到結果,或希望馬上見到、經驗到打坐的好處。打坐,首先要練習持續的毅力、平靜的心情、放鬆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體驗到坐禪的好處。如果心浮氣躁、希望速成、急求效果,那便等於揠苗助長,所得到的必定是反效果了。

「正精進」,是以精進心對治懈怠心,正精進有異於盲修瞎練的苦行,而是不急不緩、不苦不樂的中道行,要像細水長流的泉水,而不是像一洩而下的洪水,氾濫成災。

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幾位很用功的道友,他們非常精進,睡眠時間不多,資生物質很少,打坐拜佛時間很長,見面時他們總會勉勵我說:「老兄啊!你的身體比我們差,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還不趕緊用功,等死期到後,就來不及了!」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是個不太精進的懶骨頭,因為我雖也很用功,但在該睡的時候就睡,該飲食的時候就飲食,感到有病之時,就延醫治療。結果他們都很年輕就用功死了,而我還活著,在這一生之中,雖無多大的成就,於己於人,也不能算是白過。我知道自己的體能,也知道自己的心力,總是在帶幾分勉強,而又絕不十分勉強的情況下,全力以赴、盡心而為。我雖不能算是正精進的好榜樣,也不算是壞例子吧!

有的人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不隨眾作息,不打坐、不看經、不求上進,也不奉獻了,總會推三阻四地找到理由少花一些力,說是等到他們把身體養好了,把心情調順了,才來好好地修行。這樣的人就是顛倒,只是盡量找藉口懈怠而已。

二、增上(四種基礎條件)

修行的基礎條件共有四個:那就是信、戒、定、慧的四種增上。

(一)信增上

「信增上」是信自己能成佛,信佛是不誑語者,信法是苦海舟航,信僧能住持佛法。

1相信自己

「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禪法的人,必須先要相信自己有佛性,佛在心中住,只緣迷妄,所以未見,因信起修,就是為了轉迷成悟、親見自心中的佛。

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我們是人,當然要相信,而且唯有以人的身心,最適合修行,一旦建立起自信心,認知我們有修證的條件,便該著手修行。

不過有許多人是缺少自信心的,特別是缺少能夠明心見性的信心,所以需要有人接引、有人鼓勵、有人協助,那就是善知識的重要性,讓信心不足的人,知道他們能夠生而為人,就是有了善根的。

要使我們對自己有信心,除了聽聞善知識說法,得知自己的確需要修學佛法,也知道自己真有善根,所以聽到了佛法,便是有了信心。進而更應該如法修行,在練習修行方法的過程中,使信心更加增長、善根更加深厚。

如何相信自己真有善根?佛說人身難得,我今已得人身;佛說佛法難聞,我今已聞佛法——這不就證明我有善根,並與三世諸佛,都曾有過因緣嗎?以我來說,我自信是有善根的,否則我不會出家做和尚,不會終身以學法、護法、弘法為專職;諸位也應該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否則怎麼會正在閱讀這本講佛法修行的書呢?將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後,就會珍惜這個善根因緣,雖在用功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挫折與困難,但應該勉勵自己說:「這些都是成就道業的大好因緣,經得起無數的歷練,善根就愈來愈深厚、愈來愈壯大,終究完成無上菩提的圓滿佛果。」

多打一次禪七,多得一次利益;多用一天工夫,多得一天的好處,同時也多增一分自信心。很多人誤以為只有開悟見性才算有用,事實上,凡是修行,便會有益,雖尚未實證佛性,卻已親證信心了。

2相信三寶

接下來要說明信仰佛法僧三寶。

(1)佛

是指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信佛,即是信仰他的人格、他的智慧、他的悲願。由於相信佛是真實語者的大導師,所以接受佛所說的觀念及方法,並且用來幫助我們。從思想上來糾正我們、指導我們,從方法上來讓我們練習著如何離貪、瞋、無明之苦,而得解脫自在之樂。

(2)法

是指佛所說的離苦之法,也就是佛教聖典中所記載的道理和方法。是由佛及佛的聖弟子們說的,梵文叫作「達磨」(dharma),這是佛法的根源,即是禪法的根源,已經流傳二千五百多年。凡曾經接受佛法的人,都很受用,所以值得我們生起信心。釋迦牟尼佛經過長劫修行,最後悟得的便是正法,也就是佛法僧三寶中的「法寶」。釋迦牟尼佛將他從修行中開發出來的成果,傳給了弟子,然後代代相傳,直到我們,稱之為法脈傳承。

(3)僧

是指住持佛法的、如律如法的、清淨精進的、和樂共住的團體。僧伽本可通用於僧俗四眾的團體,但在《阿含經》及《毘奈耶》中,皈依三寶中的「僧寶」,是指出家的比丘僧。由於這是個修行正法律的團體,能將正確的佛法守護、應用、傳持下來。然而為什麼是團體而不是個人呢?因為個人不能持久,也不能代表清淨和合的精神。所謂僧團,就是有眾多精進學佛的人在一起。但是在各種團體之中,能依佛的正法律,清淨、精進、和樂共住、同修菩提道的,就只有出家僧伽了,所以標準的僧寶必是以出家的團體為原則。出家僧的重點,是在於堅守不淫欲的梵行,實踐不蓄私財的出離行;少欲、離欲,是解脫道的基礎,也是菩薩道的共法,所以唯有如律如法的出家僧團,才能真正負起住持佛法的重責大任。

信奉三寶,又稱為歸敬三寶,這對於修持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修行用的法寶是佛說的,法寶是由僧傳播的,如果不信三寶,便無佛法可修。大徹大悟之時,自己便與三寶融合為一,稱為自性的「一體三寶」,故仍不離三寶。然在尚未徹悟之前,必須要深心信仰住持三寶,否則,若只信自己而不信三寶,那就是一個大狂人了。

(二)戒增上

「戒增上」中的「五戒十善」是人天善法的根本,「比丘比丘尼戒」是解脫道的基礎,「三聚淨戒」是菩薩道的原則。戒分為「聲聞戒」及「菩薩戒」兩大類。聲聞戒重於自律自清淨,自己求解脫;菩薩戒則在於自利,而尤重於利他行。人天善法是成佛的根本,解脫道是成佛的基礎,菩薩道則是成佛的過程。

1戒是度脫苦海的浮囊

一般人聽到「戒」這個字時,都會有點害怕而心生抗拒,認為那是用枯燥不合情理的教條,禁止人的自由,拘束人的行為,其實不是這樣的。譬如說我們美國紐約象岡道場有很多鳥,鳥在生蛋之前一定多半會在樹上築巢,其目的是為了安全的防護,以免所生的蛋,會受到地面上老鼠、蛇,乃至人類的攻擊。在孵蛋時,有了這個鳥巢把幾個卵集中在一起,也容易把小鳥孵出來。修行人持戒,就像是鳥兒築巢,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智慧蛋以及慈悲蛋,順利地孵出成佛之道的鳥來。

我曾說過:「鳥兒要有後代,必須有巢;人類要有後代,必須有家;出家人要有後代,必須有寺院;修行人為了成就道業,必須有戒體。」因此,受戒如築巢、如起屋。在佛經中將持戒譬喻為度脫苦海的浮囊,那是防止我們放逸而做不善業的保護傘。

戒的主要功能,在於防非離過、防微杜漸。受了戒的人,自然會提高警覺心,減少犯罪的機率,聲聞戒戒身口惡業,菩薩戒尤重於起心動念處,但也不必擔心犯戒。《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2受戒之後難保不犯戒,但總比還未受戒的人少造惡業多造菩薩業。

2五戒的內容

戒增上的根本項目共有五條,稱為「五戒」,也是聲聞戒及菩薩戒的基礎,故將五戒介紹如下:

(1)戒殺生

主要是不殺人,如能進一步也不殺動物更好,乃是為了增長慈悲心的緣故。殺生的種類有:自殺、殺他、教他殺、見殺隨喜。殺生的動機有:因貪殺、因瞋殺、因愚癡不正知而殺;因疑殺屬於愚癡,因妒殺屬於貪瞋。所以,殺生的行為,既傷慈悲心,也無智慧心。

(2)戒偷盜

不與而取,名為偷盜。暗竊是偷,明搶是盜。偷盜的種類包括:自行偷盜、教他人偷盜、見他人偷盜而生歡喜。偷盜的動機,與殺生的動機類似,所以既傷慈悲心,也損智慧心。

偷盜是出於不勞而獲的心,因此,對於一些不願好好地修行,卻想頓悟成佛的人,稱為偷心的人。如果不能腳踏實地,老想占人便宜,專門在期待奇蹟,就是很危險的偷心了,因為那跟因果律不相應。偷盜是惡業,必將得惡果。

(3)戒妄語

言而非實是「妄語」,語中有刀是「惡口」,挑弄是非是「兩舌」,淫詞穢言是「綺語」,這四類都屬於妄語。

妄語也包括自妄語、教人妄語、聞說妄語而生歡喜。其動機性質與前二戒類似,所以既傷慈悲心也損智慧心。妄語的人,必然自食惡果。

(4)戒邪淫

凡是不穩定、不正常,不受法律、風俗所認可的性行為,皆名為邪淫;此對個人的身心、家庭、社會,均能造成失衡現象。在精進禪修期間不得行淫欲,稱為修梵行,在平常生活之中的在家人,則應遵守不邪淫。若修禪定,須修梵行。梵天行是色界天人,住於定境,自然沒有欲界眾生的淫行,如有淫欲,縱入禪定,必落魔境。

平常人在打坐時,生理上可能會有性衝動的現象,這種反應,對於血氣方剛的年輕男子,往往會無法控制。可以用禪修的方法化解,或用勇猛精進、參話頭,乃至大聲的參問,性衝動便會消失。默照的方法亦最有用——只曉得自己的身體在打坐,不要特別去留意身體某一部分或任何部分的狀況,漸漸地這種性反應的感覺就會消失。如果性的反應非常強烈,根本無法安心打坐,則可以慚愧心及快動作來拜佛,拜到全身是汗,性的衝動也就自然化解了。

(5)戒飲酒

酒精本身不是罪惡,飲酒的人可能酒後亂性而造作惡業。經典中曾有一個例子:有一位居士,由於誤將一大碗酒當作涼水喝光,便酒性大發,失去理智,見鄰居的雞跑進他家,便抓起來殺了、煮了,當作下酒的菜;鄰女來問他,有見到她養的雞嗎?居士說沒有,又見鄰女貌美,便強暴了她。這則故事是說,由於飲酒,竟然使這位居士連續犯下了偷盜、殺生、妄語、邪淫的四條重戒。

在精進禪修期間,由於禪修規則,故不可能違犯以上的五戒,然而回到平常生活環境之後,若不隨時提醒自己是在修行,就難免會偶爾違犯。假如違犯了,應當懇切懺悔,若能如此,犯戒的機會便愈來愈少,成為一個五戒清淨的修行人了。

(三)定增上

「定增上」又叫作「禪定增上」,可分為兩大類:1.次第禪定,就是九次第定,是慢慢的由修四禪八定而修得第九解脫定。2.頓悟禪定,則不講次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指中國的禪宗所傳。次第禪定一定是在打坐時用的,有它的時段性,也就是說不打坐時,不在專一修定的時間內,就不算是在定中。次第禪定是小乘禪法,此處暫不論。

1四種大乘禪法

依據中國天台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介紹的大乘禪法,共有四類,稱為「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2)常行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3

《六祖壇經》所主張的「一行三昧」,即屬於第四類的「非行非坐三昧」,又可名為「隨自意三昧」,因為《六祖壇經》的〈定慧品〉有云:「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什麼是「一直心」呢?即是「於一切法,勿有執著」。如何是沒有執著呢?即是「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也就是說,一行三昧的一直心,便是無念、無相、無住,是不論何時何處,於日常生活的四大威儀之中,皆可修行的一種大乘禪法。六祖惠能大師自己,就是修一行三昧,所以他也以之傳授弟子。

2默照禪法的定境

從六祖惠能的傳記資料,很難證明他曾打坐。不過,《六祖壇經》的〈坐禪品〉中有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所以「不思善,不思惡」便是禪修方法。而在六祖惠能之前的中國禪師們有打坐,惠能之後的禪師們也都有打坐。

默照禪法雖於十二世紀由宏智正覺禪師提倡,但默照禪法的源頭,主要便是出於六祖惠能禪師一行三昧的坐禪法門。現在介紹如下:

(1)不著心

不執著虛妄心,實際上就是「放捨諸相,休息萬事」。當發現妄念時,不討厭、不怨恨、不排斥、不喜歡。發現有妄念,那很好,勿拒勿迎,那就是不著心;不要將妄念當成對象,妄念就不是問題了。普通人在練習修行時,要完全沒有妄念是不可能的,只要不管妄念,回到默照的方法,妄念就會愈來愈少。

(2)不著淨

欣淨厭垢是分別心,取淨捨垢是執著心,將心待悟是生死心。故在用默照禪法時,「默」是不著一法,「照」是全體齊收,沒有善不善法的分別之思,只有我在打坐的一個念頭。遇到壞狀況不用煩惱,遇到好狀況不用高興,心中朗然,不受影響,該坐就坐,該起便起;有雜念無雜念,皆不在乎,只管默而常照,照而常默,既不見心淨,亦不見不淨,淨與不淨,都是平等。

(3)不是不動

「不動」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不動情緒的智慧心,另一種則是心止於一念的禪定境。《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住於禪定的不動心,而是不動情緒、執著的智慧心。入了一般的次第禪定後,身不動、心不動——身不動是坐姿,心不動是住於靜境。禪宗的坐禪,不是教人「常坐不動」,亦不是教人「看心觀靜」,乃是於相而不著相,於念而離於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知有相是照,不著相是默;知有念是照,離於念是默;念念分明是照,不思前境是默。因此可知,默照禪法的源頭,是與《六祖壇經》接軌的。

不論是次第禪定或大乘禪法,「捨」了一境又一境,乃是基本原則。例如:四禪中有離生、定生、離喜、捨念等,都是在進入一種定境後,便當捨離,始能更上一個層次。逐層的捨,連四無色定也捨掉,即成為是捨無可捨的涅槃境——其實沒有涅槃,乃是不住於境,故大乘禪法要講無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執著定境的不動相,也是虛妄境。因此,《六祖壇經》主張「定慧一體」,也就是說,大乘的禪定和智慧是不一不二的,是體用不離的。

定是默,慧是照,定慧一體,即是默照同時。

(四)慧增上

慧,梵文稱之為般若,這和英語中的wisdom,以及中國人用的智慧,意思稍有不同。我曾經說過,智慧的梵名是般若,它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學問,而是無我的態度。

1佛法根本即智慧

智慧增上,雖列於第四項,其實,第一信增上,即需信佛的正見,也就是依佛的智慧,來指導我們信什麼——信三寶、信自性即佛性;持什麼戒——有七眾聲聞戒及大乘菩薩戒;修什麼定——有世間定、出世間定、如來定,亦即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及一行三昧等大乘禪法。如果缺乏正見,前面三種增上都會有問題,就有麻煩了。那便可能變成了迷信,可能是持狗戒、牛戒、魚戒等的苦行外道,也可能是修習與貪瞋等夾雜的邪定了。所以在四種增上之中,均以慧增上為依準,行者未開慧眼之前,須援用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的智慧,來修前三種增上,待開了慧眼之後,仍以和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相應相同的智慧,繼續圓滿四種增上功德。

從禪宗《六祖壇經》的〈般若品〉中見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又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一切時中,念念不愚(迷),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又說:「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由《六祖壇經》中所明的般若智慧,即是菩提的異名,亦是悟見自性的功能、是不執著諸境的覺照力用。智慧是離相而無相的,因為離一切相,所以能如《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便是慧增上,亦即六波羅蜜中的智慧波羅蜜。也可以說,佛法的根本,就是智慧。世間的一切知識、學問、聰明、才智,雖是有用,卻不能破除煩惱,唯有離諸相、離執著的般若智,才是波羅蜜多(度脫),才能開悟而出迷愚的世間。

2般若為基,信戒定相依相生

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之前,這世間尚無般若智慧,在佛悟道之時的能悟之心便是智慧心,成道之後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從佛的大覺智海中流露出來,我們後世的一切佛弟子,皆因佛的智慧之教而獲大利益,甚至也能開發各自心中的本有佛性,也是仰賴佛智的引導而浴於佛的大智海中了。

四種增上,以信增上為方向和目標,以戒增上為行為的準則,以定增上為修三昧的方法,以慧增上貫串悟前悟後。這四種增上是相互依存的,四者若缺其一,便不是正確的佛法。

有些人為了求財、求子、求壽、求官運等而到神祠、神宮、鬼靈顯現處許願拜祭,那是民間信仰,不是正信的佛教,因其缺少戒定慧的三種增上。

有些人與佛教徒相同,也持五戒,目的是為現世福澤,稱為人天善法,不是正確的佛教。因其缺少對三寶的信心,未曾修習禪定,未與佛法的智慧相應。

有些人修習禪定的目的,或是為了健身,或是為求神通。其結果,禪修的道場,變成了健康中心;禪修的方法,變成了魔術棒;禪修的人士,變成了氣功師及魔術師。最危險的是修定入魔,自稱是神再來、是佛菩薩化現,說得好聽是新興宗教的創教主,說得不好聽,則是巫筮性質的江湖術士。

幾年前,臺灣有位中學教員突然變成了一位教主,他叫他的幾十戶信徒們移民到美國德州的一個小鎮,準備乘飛碟升天。這使得臺灣、美國的新聞媒體和警察單位都很緊張,就怕他們像幾年前的人民廟教派那樣集體自殺。後來,約定的日子過了,並沒有上帝真的來接他們升天,也就不了了之了。

修習禪定,假如不用佛法的智慧做指導,最高點也可能獲得四禪八定,但卻極可能有許多的副作用產生。只要心裡有所期待,就會有狀況發生,有的是神經錯亂,有的則是一些幽靈或靈體趁機而入。因此,遇到任何身心的狀況時,都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這是最安全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金剛經》的智慧所見。

3智慧是無我的態度

智慧不是知識、學問、經驗,而是一種無我的態度,但是真正要具備無我的態度是相當難的,常人必須要練習修行的方法。如果不透過方法的修行,而自以為已有無我的態度者,就是常人口頭所說的:「我不在乎人家怎麼看我、怎麼說我的!」「我絕對不是為我自己設想的!」「我全部都是為了你們!」這就是一種傲慢心。或者說:「我沒關係的啦,我真的什麼也不懂!」「我不重要的啦,真的不要把我算在裡面!」則是一種自卑心。很多人誤以為傲慢心與自卑心便是無我的態度,那是錯的。

根據《六祖壇經》所講,般若和智慧既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種修行的體驗。沒有開悟的人,用它做為方法;開了悟的人,它就是經驗。怎麼說呢?《六祖壇經》的〈般若品〉裡用三個名詞,形容摩訶般若波羅蜜:「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無住,是不住於現在;無往,是不執著過去;無來,是不執著未來。如果具足了這三種心,就等於超越了時間上的現在、過去、未來,不受三世所限,便是大智慧者,便能與三世諸佛同起同行,三世諸佛即在現前的一念心中。

有的人想像力很豐富,認為真能與三世諸佛牽著手同行,想像之中真是太微妙、太有意思了,其實這只是對大智慧心的一種形容,因為沒有執著,所以智慧心的功能「豎徹三世際限,橫遍十方涯畔」4

只有此心徹底地不住於過去,不住於現在,不住於未來,才能夠絕對地自由自在,這個時候稱它為「無心」。不過,當你在練習用方法時,可以先有現在,而不管過去,不管未來。念念念於現在,念念放下現在,這便是不住於過去,不住於未來,也不住於中間的現在,這就是「中觀」,亦名「空觀」。此心如《六祖壇經》所云「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5亦即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的這個觀點和《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相同的。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開始,現在的這一念,介於過去及未來之間,既無過去及未來,現在這一念縮短到極限,也是不存在的。若從智慧之心所見,念念只見過去的前塵及未來的夢景,現在的狀況並不存在。凡夫不能親證,因此,要用禪修方法來體驗它,體驗念念不住,念念不牽掛前塵,不憧憬後影,也不住於現在極短的一點,這實際上就是修剛才所講中觀、空觀、一行三昧。初用功時的下手處,仍得要隨時隨地練習在方法上,不論有什麼好的、壞的,以及各種各樣的心身狀況反應時,都不要去執著它,放捨諸相,只住於方法;當把方法用到既不執著前、也不執著後的時候,那就可以連中間的現在也不執著了。不過,沒有執著三世的情緒心,仍有如實應用的智慧心。至此便可了解《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深意了。

4無念、無憶、無著

此外,《六祖壇經》的〈般若品〉裡,還有三個名詞是可用在方法上的,那就是無念、無憶、無著。它的原文文句是:「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這是說,每一個人的智慧,是經常現成的,因其未離每一個人的自性。若能悟得這個智慧之法,即是由於無念、無憶、無著;悟後的智慧之心,便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所以真如自性之用,即是智慧觀照的功能。如何才算是智慧觀照?那是「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也即是放捨諸相而至捨無可捨,連捨亦捨,那就能夠見性成佛了。

現將無念、無憶、無著的修行方法,條列說明如下:

(1)無念

即是念念於念而無念,即使把心繫於方法,也是妄念,是以方法的妄念取代散亂的妄念,既不住於散亂的妄念,也不執著方法的妄念。有散亂的妄念時,就用方法的妄念;沒有散亂的妄念時,連用方法的念頭也是該捨的妄念。當在執著妄念之心,成了不取不捨之心,便是無念的智慧心現前。

(2)無憶

就是不要回顧剛才使用修行方法的這個念頭,只要一回顧,便成攀緣過去,那就離開了正在使用的方法而成了妄念。因此,已經過去的念頭究竟是怎麼樣,不要去回顧它,不論是好的、不好的,均不要執著牽掛,不取不捨,便是如實地以智慧觀照。

(3)無著

也就是不要有取捨心,既不要執著誑妄的散亂心,也不要執著使用方法的專注心;既不要執著使用方法的專注心,也不要執著方法綿密時的統一心;既不要執著與宇宙化合的統一心,也不執著純淨自在的解脫心。到了此時,才是不取不捨的大智慧心現前。

其實,無念、無憶、無著的不取不捨心,就是默照同時的大智慧心,既然是默,當然要晦、要隱,可是心裡非常清楚,這就是照。只是對於身心環境的一切現象,雖會如實因應,但已不起誑妄的自我執著心,這就是默照同時。這種默照同時的工夫,其實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三、保任(四種輔助法門)

前面已經解釋了四種增上,接下來將陸續說明四種增上的四種輔助法門:

(一)以求法聞法心,來堅固信心增上。

求法聞法,乃是修學佛法者的基本工作,因為信心的成長,要靠多聞熏習、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求法聞法依教奉行,便可由仰信、解信,而至於證信。

修學佛法的第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將信心建立起來。如果信心不堅定,其他的都談不上。

「信」有許多的層次:

1迷信

第一個層次是「迷信」。也就是自己不知道、不清楚,不管是什麼,只要有人相信,我也跟著相信,是盲目的信仰。所謂不清楚,也就是沒有一定的道理,就是「人云亦云」,人家信,自己也跟著去信。還有信的目的不純粹、不清淨,是為了得到不合理的利益,而相信一樣東西或者是人、或者是無形的鬼神。所謂不合理,就是不合因果、不合邏輯。像這種信仰,就是民間信仰的層次。

迷信並不等於沒有用,迷信也可以有若干的功能。但是因為它不合理,所以有後遺症;因為不合理,所以未必見得有用。如果真的有一些用處,也只是寅吃卯糧,只是借貸的性質。借了高利貸,借了多少錢,將來要還的錢更多,雙倍以上的還。

2仰信

第二個層次是「仰信」。仰信是聽著可信的人,譬如聽釋迦牟尼佛說,或者是聽某某善知識說修行有用、說佛經怎麼講、說修行禪法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那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的道理,只是聽到對方講,因為我們相信這些人的人格,我們相信這些人不會說謊、不會騙我們,於是我們相信,這就是仰信。也就是說自己是不清楚的、不了解的、不明白的,但是有比我們智慧更高的人,他們福德智慧都超過我們,值得我們相信他們講的話,我們接受他們講的法,他們信了我們也跟著信,這個叫仰信。

我們對於佛菩薩和所謂神明的崇拜,往往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在「仰信」的階段,對象並不一定,凡是他有特殊的技巧、技能,或者是他的成就特別高、特別大,我們一般的人做不到,就會對他產生崇拜的信仰。這種好不好呢?很好啊!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見賢思齊也不錯的。

3解信

第三個層次是「解信」。解是理解的意思。從道理上能使你覺得這是值得可信的、講得通的,而且正是你需要知道、所嚮往的,而其他的人沒有講過,只有佛經裡面講了,或者是在大善知識寫的佛書之中講了,因此你就相信。從文字、書本、理論而進入佛法之門,這些都是解信。

仰信比較容易,解信要花時間研究以及理解。有很多的學問家或知識分子,都是從「解」而進入佛門。禪宗主要是靠證信而不是解信。可是證信如果沒有解信的基礎,這個證可能有問題。切切不可以不懂佛法、不懂佛經,而以自己修行的體驗來解釋佛經,那就是以外道見來看佛法的正知正見,也就是用非正見來解釋佛法,而就把佛法變成了外道法。

重視禪修的人,不一定要去做學問家,不一定要去考證,從文字上來做整理,從資料上來做彙整、研討、探索,不一定!但是正確的、基礎的知見還是要有。所以解信是不論是誰,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這是共同的基礎。然後才能夠談到證信。

4證信

第四個層次是證信。也就是說,學習了解的同時也照著去做。照著做的時候,做多少就兌現多少,這樣子會覺得:「真有用!」有用,就會產生信心。

所以證信是通過自己的體驗,無論在生活上或是自己禪修的過程中實際體驗佛法,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照著去做;在生活中得到利益,在身心的健康得到受用,待人接物得到好處。對於生存環境的看法、想法和體驗,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讓我們得自在、得解脫,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現前。而究竟是誰在修?誰在用?誰得利益?是自我得利益,自我得解脫。以自我得到的利益,再分享給和我們相關的所有的人,或者是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所有的人。

凡是用佛法自利而又利他,那是真正的已經體驗到、得到佛法的利益,會讓我們不僅對三寶產生信心,也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因為只要用、只要練,就能夠成功、能夠得到利益。因此我們自己的身心就是一個道器,就是一個練習、修持、弘揚、護持佛法的工具,我們就會相信自己是很重要的,能夠修學佛法、能夠弘揚佛法、能夠實證佛法。

我們自心中如果證信完成了,或者是證信生起的時候,我們自心就是和諧的,就是和合的。我們的自心沒有矛盾衝突,跟外境也就沒有矛盾衝突,都是和合、和諧的。進一步而言,因為沒有自我的執著,沒有自我的稜角,因此和任何人事物都能夠相應。因為沒有自我中心,只有眾生而沒有自我,如此,自己就和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這叫作「一體的三寶」。

如果我們修行佛法而進到證信層次的話,心外沒有三寶,自心就是三寶,這個時候是不是說我們不要拜佛了?不要看經了?也不要供僧了?錯!自心本身就是三寶,當然你會自然而然地信佛、學法、敬僧,否則的話,你就是在自己否定自己了。

(二)以知過懺悔心,來保護持戒清淨。

知過懺悔,乃是用懺悔心來扶助戒增上,因為凡夫受了戒,隨時還會犯錯,如何彌補犯錯的行為?便是要懺悔。在聲聞戒的懺悔,主要是針對身、口二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要懺悔;大乘菩薩戒的懺悔,包括身口意三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都要懺悔。聲聞戒在於長養出離心,菩薩戒重在長養無上菩提心。

持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修行禪定成功,可是持戒而不犯戒是很難的,也就是說接受了戒的準則和規定之後,常常還是會犯錯的。因此,《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犯戒之後要以懺悔心來修補。一次次地犯戒,一次次地懺悔;一次次地懺悔,一次次地改善,終至於持戒清淨。聲聞戒的懺悔方式,有犯小錯的自責己心懺悔、得罪了某一個人時的當面對首懺悔、犯了稍大的過失須在三人中懺悔、犯了大過失則要在十人或二十人前懺悔。大乘菩薩戒的懺悔方式,則有自責己心懺悔、在佛菩薩像前懺悔,乃至要禮三世諸佛,懇切懺悔,直到見光、見華等瑞相現前,始知罪已懺除。

不一定要犯了什麼重大的過失,才需要懺悔,而是隨時要存懺悔的心。因為不僅今生曾犯的過失,往往已經忘了,何況過去世的無量劫來,有許多許多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有意無意,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有的是因貪心,有的是因瞋心,有的是因愚癡心;凡是做了害人害己、或知或不知、或憶或不憶的惡事,這都是需要懺悔的。

懺悔,可以使得煩躁、閉塞、不開朗的心,變成清涼、豁達、很舒坦的心。不懺悔,則會使得自己假藉理由來推卸責任,而犯下更多的錯誤;犯了錯誤還找理由,以為是正當,這就是邪見了。邪見是不知因果、不信因緣,自己造了惡業,還認為是理所當然。

通常的人,都會認為他們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只有受過他人的傷害,自己是不曾傷害過他人的,因為自己從沒有做過殺人、放火、強暴、搶劫等的這些壞事。但是,當我們在修行禪定、聽聞佛法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及過失是滿多的,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懺悔心。因此,懺悔能護持淨戒,修習禪定不得力時,要知道懺悔。

在二十世紀的三○年代,日本的帝國主義者,製造了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好理由,認為中國太窮、太落後了,所以便發動侵略中國的大東亞戰爭,理由是為了幫助中國人。這樣的理由,有點像一個寓言所說:曾有一匹狼,看到有一隻羊要過河卻過不去,狼就說:「我來帶你過河,不帶你過去的話,你會不安全,我心裡真是不放心。」羊說:「你這麼好心,真是謝謝你,可是你怎麼帶我呢?」狼說:「最安全的就是進入我的肚子,那就會永遠安全了。」這似乎很有道理,若要叫那匹狼承認錯誤而來懺悔,那就難了。除非侵略者受到大挫敗,才不得不懺悔,普通人是不容易承認自己錯誤而願自動懺悔的。

一般常人,平時不知要懺悔什麼?如果遭逢災病厄難禍事,尤其是中國人,便相信延僧拜一堂什麼懺,例如:水懺、大悲懺、梁皇懺之類就沒事了,這不是沒用,就信仰上這也真的有用;但在禍事過後,又不知要懺悔了。其實,懺悔是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該做的,表示對於所犯的過失負責,是誠實的做人原則。

如果在修習禪法之時,心緒不寧,妄想雜念太多,便是心浮氣躁的業障現前,此時應當以至誠懇切之心,做懺悔禮拜,一邊禮拜,一邊口念心繫:「弟子某某人,至誠懺悔,先世今生,一切惡業,盡皆消滅。」或者禮誦〈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盡懺悔。」誦一遍,拜一拜。經過懺悔禮拜之後,心緒就會沉穩,可以順利打坐了。

以上所說,不論是聲聞懺法或是菩薩懺法,都屬於有相懺,《六祖壇經》更說有「無相懺」的法門。那是自性已明者,隨師稱念:「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不被驕誑染、不被嫉妒染,願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6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今已覺悟,悉皆永斷。因為「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犯過失造惡業,皆由情執的虛妄之心,迷情不除,業障不消。一旦情消執亡,明心見性,性本空寂,罪亦不存,所以最上的懺悔是無相懺法。但亦切切不可否定有相懺法對於初機修行者的重要性。

(三)以柔軟忍辱心,來促進禪定增上。

柔軟心即是忍辱波羅蜜,似乎與《維摩經》所說的「直心是道場」不一致。

若依《六祖壇經》所解釋的「一直心」是「於一切法,勿有執著」,等於就是不受一切境界所動的忍辱心及柔軟心。《六祖壇經》中有三處提到「不思善,不思惡」的心,其實也是柔軟忍辱的一直心。世界上最柔軟的物體是水,修行人最柔軟的態度是忍辱,禪修時最有力的工夫是一直心。

水的適應性很強,因為它柔軟,所以能適應一切狀況,能隨機緣而變化多端。常流的溪水,遇到了小石頭,它會翻過石頭或把石頭帶著走;遇到了大石頭,水就繞過石頭從縫裡滲透著走;石頭太大、太多,形成了堤壩,擋住了去路,水就停在那兒,變成水池、水庫,等水慢慢多了之後,再從擋住的那個堤壩上翻過去;如果天旱,太陽強、溫度高,水就變成蒸氣,升空而去。水就是這個樣子,它總是有辦法過去的,可以化零為整,也可以化整為零,遇到什麼樣的環境,它都能以柔軟的姿態來如實地因應。

冷天,水會變成冰;熱天,水會化為氣;在天空,水會變成雲霧;遇到冷風,雲霧會變成雨、霜、雪。它隨時隨地都可以變化成不同的型態,但只要一有機會,又可以變回了水。因此,水的本質沒有變,永遠是水,但是它的型態可以千變萬化,也可以根本不變,只是為了適應環境的狀況而暫時改變了形狀,這就是可資禪修者們學習的柔軟心、忍辱心、一直心。

默照禪的鍊心過程是:放鬆身心、收心攝心、集中心、統一心,放下統一心,即是無心。不是像木頭、頑石、死人一般的沒有心,乃是打破自我情執的煩惱心之後的智慧心及慈悲心。

若要實證無心,必須先以柔軟心,修習默照禪法,當在實證無心之後,那就是柔軟忍辱心的完成。因為自己沒有一定要堅持什麼思想、觀念、立場,唯一的原則就是對人要有慈悲,對己不起煩惱。對自己不起煩惱是解脫自在,對人要有慈悲則是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而自己不起煩惱,便是利人利己的菩薩行,為了修持菩薩行,可以千變萬化,應人、應物、適應環境,這就是將修行默照禪的柔軟心、忍辱心、一直心,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在精進的禪修期間,在禪堂用方法之時,遇到身心上的任何狀況,都要用柔軟心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去管它,便是適應它了。對於逆境的狀況,要適應它,對於順境的狀況,也用同樣的柔軟忍辱心來應對它,那才能夠默而常照,照而常默,默照同時,超越了好壞得失的情執之心。

象岡道場曾為從臺灣來訪的八十位信眾,辦了兩天的禪修活動。在那兩天之中,有一個節目相當有意思,那是每個人從湖邊托著一碗水慢慢地走回到禪堂來,途中不能潑出一滴一點,並且自我約束:「如果流出一滴,就等於丟了一個頭。」有的人很貪心,把水裝得滿滿的一碗,走不到幾步水就流出一滴,雖然很快走回到禪堂時,但幾乎丟了幾十個頭,這就是心不夠柔軟,沒有耐性的結果。也有人一開始很謙虛,只裝了八分滿的水,慢慢地走回到禪堂時,一滴也沒流出來,這就是用柔軟心和一直心的鍛鍊方法,所得的效果。

(四)以慚愧精進心,來維護智慧增上。

智慧是沒有我執的態度。可是,當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也是會說「我,如來!」或「我,佛!」,但這個不是情執煩惱的我,而是智慧慈悲的假名我。為對眾生而言,如來還是要以假名講我。

對於正在修行中的人來說,所謂智慧,應可分成未見佛性之前,以及見了佛性之後的兩個段落。

1因慚愧而生精進

如何養護增上這兩個段落的智慧?關鍵就在「慚愧心」。對於三寶、對於眾生、對於自己,應修的未修、應斷的未斷、已修的不足、已斷的未盡,都當感到慚愧。當在尚未開發自己的智慧之前,應當運用佛及諸善知識智慧的教法,精進修習。見性之後,所得的智慧性質,雖與諸佛相同,但所得的智慧力用,仍與諸佛有天壤之別,猶如毛端一滴水與四大海水相比,濕性全同,但量體懸殊。有些狂士,看過一些禪宗語錄,就滿口的佛言祖語,聽起來他們似乎已經大悟徹底,已與諸佛平坐平起。

事實上,如果自己尚未成佛,就用佛的口氣訓人;自己尚未開悟,就用祖師的悟後語賣弄;自己尚不是明眼的善知識,就用善知識的姿態來以盲引盲,這就是不知慚愧的人了。麻煩的是,不知慚愧的人往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也不會再去精進修習了。

《華嚴經》的〈梵行品〉有句話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就是說剛剛發起無上菩提心的人,就已經是成佛了。沒有錯,成的是因中的佛,不是果上的佛,就像是嬰兒剛剛入母胎,已經確定是一個人,但尚不是成人。修行時,如果開了真的智慧,能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放下,就會體驗到無我的空性,就是見到佛性,已經確信自己必將完成佛果,唯距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還有很長很長的道路要走。所以見了性的人,更需要常生慚愧心,常起精進心。

不知慚愧、不能精進的修行人,不是懈怠放逸的懶人,便是得少為足的狂人。所以禪修者必須隨時警惕,要不離慚愧心,常保精進心。

2穩健踏實即足蹈蓮華

精進的目的,是為了開啟智慧、長養智慧。四種增上,都是精進的範圍,四種增上都須以智慧為準則,也都是以開啟智慧、長養智慧為宗旨。打坐、拜佛、看經、懺悔、做大布施等每一個項目,也都得精進;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中,每一小時的每一念,常常在照顧著默照的工夫。中國禪宗的老師們,經常會問說:「走路的腳跟著地否?」意思是說在每一腳踩下時,腳尖、腳掌、腳跟,是否都是腳踏實地?如果步步著地踏穩,便等於步步足蹈蓮華,否則可能步步泥淖,乃至寸步難行了。

有人由於性子急躁、心思散漫、情緒不寧,以致工作時緊張慌亂,左手拿東西,右手丟東西,走路時右腳未踏實,左腳在搖晃。像這種手足無措、六神無主的狀況,也可算是腳跟不著地,也不是精進的態度。精進用功的禪修者,應該是在任何狀況下,不論快慢緩急,都能保持踏實、穩定、輕鬆、自然,夙夜匪懈,猶如川流不息。禪修者在修行過程之中,每一念都很清楚地落實在自己的方法上,中國的諺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精進不是拚命,休息不是放逸;精進是細水長流,休息是養精蓄銳,補充調理。

例如在慢步經行時,每一步都是非常踏實穩健,輕鬆自然地一步一步往前移動,便不會感到身體有多少重量和負擔了,好像一縷棉絮、一片羽毛,在空中隨風飄動般地輕靈、柔軟。

學會了正精進的用功態度,即使面對再嚴重的狀況、再重大的計畫、再複雜的事件,也不會有壓力感、不會憂愁、不會著急,只是按部就班、持續不斷地、一項一項處理下去。每個人只有一個頭、兩隻手、兩隻腳,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個人做不完的,當多結合幾個人來做,今天做不完的,明天、後天再做;該睡覺時要去睡覺,該用飲食時就去用飲食,遇到困難阻礙,就想辦法運用因緣來解決。絕不輕易改變方向,也絕不放棄朝著目標努力的心願。

3不放棄也不放逸

養成正精進的習慣,便會將懈怠放逸的各種理由,放在一邊,踩穩腳步,繼續往前走。例如有一次,我在書桌上發現一隻螞蟻,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想將牠請走,但不知牠的家在哪裡,便由牠自己離開吧!我的桌上有鉛筆、紙張、書本,還有幾滴從杯子裡潑出來的水,我看到這隻螞蟻真有勇氣,也有毅力,當牠遇到鉛筆時,知道過不去了,衝不過去、鑽不過去,但繞個圈子就過去了;遇到書本時,用觸角試試、探探,用腳掌摸摸、搖搖,沒有停下片刻,接著又從書本上爬過去了。然後看到一灘水在那裡,先用觸角探了探它是什麼東西,覺得過不去時,就想繞著水的外周過去,但此時的那幾滴水,已經連在一起,將水域的範圍拉長、拉大了,螞蟻跑過來跑過去,碰碰這邊、碰碰那邊都是水,可是牠並不放棄,居然從水面上游過去了。我真是佩服螞蟻這種堅強的意志力,什麼都擋不住牠;牠不放棄、不放逸,好像也沒有慌張和著急,我想我們應該學學這隻螞蟻的精神吧!

正精進的態度,也像《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的故事。烏龜爬得慢,兔子跑得快,但是烏龜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鍥而不捨,從從容容地走完全程,而兔子心想:「哼,我反正是跑得快的!」跑不了多久就停下來休息睡覺,一覺醒來,發現烏龜已經先到了目的地。我們要學的精進,就是那隻烏龜的精神。

四、長養

在說明了默照禪法的修證觀念及修證方法,以及信、戒、定、慧的四種增上與保任這四種增上的輔助法門之後,另外要特別一提的是感恩、發願、迴向、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

(一)感恩

為了飲水思源,我們應對父母、師長、朋友、配偶、子女感恩,應對提供我們修行觀念及修行方法的佛法僧三寶感恩,也要對一切眾生感恩。最重要的,不僅感恩順增上緣,也當感恩逆增上緣。

(二)發願

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菩提願,要發「自求出離三界生死,出離五趣苦海」的大菩提願,要發「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的大菩提願。

(三)迴向

願將自己的禪修功德,上報一切恩,下濟眾生苦。迴向即是分享,以自己的修行所得,讓他人乃至一切有緣的眾生共同分享,身體力行,自利利人,廣種福田,多結善緣。

(四)親近善知識

我有一個弟子聽到《華嚴經》裡一位善財童子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就對我說:「我也要學善財童子,準備訪遍全世界所有的善知識。」有這樣好學的心,當然很好,不過,善財童子最初是由文殊菩薩的指點,告訴他去看哪一位,然後再由那一位善知識指導他再去看另一位善知識,如此輾轉,一位介紹一位,最後再回到文殊菩薩之前報告說,已經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就如同是我把學生送到一所大學,交給大學部的教授、碩士班的教授、博士班的教授,前一位教授指示去找下一位教授,當他學成之後,又回到我的寺院。所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這樣的一種狀況,並不是像無頭蒼蠅那樣地到處亂飛亂闖,那就不是遍訪善知識的大修行者,而是闖蕩江湖的「馬溜子」了。

一般的初學者,一定要有一位具德的真善知識,做為依止、親近、就教的本師,等到一門深入而有了基礎之後,才不妨在本師善知識的指導下,去其他地方參學。如果發現依止的本師,不具正見、不具律儀、不善教示,便可如良鳥,擇木而棲。

有些人經常換老師、換方法,雖也沒什麼不好,但也未必真的好。譬如一個病人,如果經常換醫生,有可能找到有緣的醫生,但更可能失去了除病的機會;因為再高明的醫生,也需要時間來熟悉你的病況,所以我看醫生是不會時常更動的。如果天天換醫生,每一位醫生都給我處方下藥,那我不是變成試驗用的白老鼠了嗎?修行也是一樣,老師換多了,就可能變成了修行的白老鼠。

一門深入是要專精的,這並不是反對「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一定先要有主要的法門之後,才能思考修學其他的法門,並以此來利益眾生。

而善知識分有三類:

1教授善知識

教授就是老師,是指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每一代傳承的老師,也包括了現在的老師。當然,每位居士都可以有許多位老師。

2外護善知識

外護,就是能夠協助你、成就你來修行的人,就像你們的家人、老闆及同事,還有許多贊助修行道場的護法信眾。

3同修同行善知識

是在日常生活裡一起修行的人,譬如家庭夫妻,稱為「同修善知識」,禪修者與禪修者在一起,稱為「同行善知識」。而我雖然是許多人的「教授善知識」,但是他們也都是我的同修同行善知識,這叫作互為善知識。

禪修的最高目的,當然是為了明心見性,若希望明心見性,必須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精進修行,所以《六祖壇經》的〈般若品〉說:「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閱讀佛、祖師的經論語錄及著作固然有用,也很重要,若能親近真善知識,則更加省力、更加安全了。故在《六祖壇經.機緣品》的永嘉玄覺條中,有一位玄策禪師,鼓勵玄覺禪師去參訪六祖惠能,而謂:「(不用真善知識證明者)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依據《法華經》所說,曠劫之前的最初一尊古佛,名號威音王,在這之前更無一佛,故在無佛的曠古之前,威音王佛是無師自悟的,此後皆須師承證明,否則便是天然外道。7也可以說,在此地球世界,尚未有釋迦世尊成佛之前,沒有真善知識,釋尊成佛是無師自悟的,此後祖祖相承,皆須師承證明,否則,便是天然外道。

如今已離佛世遙遠,若在邊地、或逢亂世,真善知識難遇,若有不遇善知識而能依經教,不依經驗,自行化他,精進不懈,便是大修行人。倘若自擂自唱,而云自修、自悟、自作證,自稱是佛、是聖的人,恐怕就是天然外道了!

禪期圓滿之日,正是另一個禪修階段的開始。時時都要以初發心的新鮮感及謙虛心,在正知見的原則下,將一切眾生都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善知識是好師友,惡知識是活教材。魔眼見諸佛,諸佛也是魔;佛眼見諸魔,諸魔也成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一篇 默照禪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