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第五天:晚上〉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聖嚴法師

〈第五天:晚上〉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放捨諸相,休息萬事」是長蘆宗賾禪師〈坐禪儀〉裡的兩句話,11就是無心、無我、解脫,也可做為修行默照方法的基本原則。

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是有我相、有法相。我相,就是我;法相,是佛法的觀念和方法。我相與法相是相對的,有我來用佛法修行,所以剛開始一定是有相、有事,沒有事就沒有著力點。事,是佛事,佛事就叫作修道,沒有事就無法得力。譬如度眾生,一定有事;求智慧,要用方法,修行的方法就是事。開始修行時,凡是和現在的方法沒有關係的所有相,都要放開不管它,只有現在正在用的方法。因此,要放捨所有的相,用現在修行的法相,一門深入,其他的東西都不要管它。

開始修行一定有事的,譬如現在在努力用默照方法,除了默照之外,其他的相都不管它,將心集中在現在的方法上,捨一切萬緣,只提起自己的方法。我經常講:「不管妄念,提起方法。」我們的妄念實在太多太多了,但是方法只有一樣,隨時提起方法,練習著心能夠集中,然後練到統一心。

小參時有人告訴我,他認為天台的止觀似乎是有次第,默照的禪法是否也有次第?我回答他:「禪法本身無次第,修行的過程則是有次第的。」禪法的本身是無相、無我的,既然是無相、無我,怎麼還會有次第?但是修行是有方法的,既然有方法,就必定有次第。運用方法的時候,會發現從散亂心變成集中心,從集中心變成統一心。一般人常誤將統一心當成開悟,但就禪法而言,統一只是進入無心的前一個層次,無心是超越集中心和統一心的。到了無心層次,才是悟境,才是無漏的智慧現前,這個次第是非常的清楚。

二、統一心的三種境界

諸位已經來了四天整,應該隨時隨地都在用方法,否則就是懶惰或者放逸。用方法時,雖然有雜念、有妄想、有瞌睡,但是朝著提起方法的方向去努力,將散亂、昏沉的心,變成集中心,這就是修行的次第。有了基礎修行的經驗,雜念自然愈來愈少,會感覺到身與心是結合在一起。本來是「我在打坐、我在打坐」,突然間會發現,打坐和我、身體和我,是同一個東西,「我」的這個念頭已經不存在,這時就是統一心的出現。到了這個程度,可能對環境的聲音與狀況還是知道的,如果完全聽不到,那就是進入「未到地定」,尚未進入深層的定。但是以默照禪而言,不應該進入到未到定,而應該清楚知道身體在打坐以及環境裡的狀況,只是沒有特別去注意這些狀況。

當自己的身體與自我分不開時,其實「我」已經跟環境融合在一起了,這是自己與環境的內外統一。統一時,不再把環境裡的狀況當成對象,雖然也聽得到或看得到,但不是以對立的態度來聽、來看,環境裡的任何東西都是與自己合而為一。但是請諸位不要想刻意變成內外統一,「刻意」是妄念,無法產生統一。內外統一是從身心統一自然而然進入的,如果刻意想要跨一步,結果反而會變成退步,這就離開統一心了。

要把握默照的基本原則,不要只有默而沒有照,只有止而沒有觀,這樣很可能進入未到地定,只有身心統一,卻失去了對外境觀照的功能,這就不是默照。默照的方法是清清楚楚有身體、有環境,知道身體在打坐;漸漸地,身體在打坐的念頭也沒有了,雖然曉得是在打坐,但此時身體與心沒有負擔,環境裡的聲音還聽得到,但是自己已和環境結合為一體,這便是內外統一。進入統一心之後,不覺得還有煩惱與自我,好像已經處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裡,自由自在。出現這種感覺與經驗,很容易會被誤認為開悟。

統一心的階段會有三類經驗:

1.光音無限。有光,有音,不一定是同時,而是在無限中。

2.澄澄湛湛。不一定有光有音,但是心是透明、透徹的,就像透明的水晶,不會動,但是很清澈,此時會覺得是悟境出現。

3.一片悟境。好像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己的,天地萬物皆從自性中出,再回到自性中去。

以上三種境界,都是統一心的狀況出現。有了統一心之後,可能出現聰明境與神通境的能力,聰明是靈感,神通則是可能會有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等,可以看到、聽到平常不容易知道的東西。譬如知道他人在想些什麼,甚至能夠看見過去以及未來。統一心出現這種經驗,原則上是個好現象,能讓人產生信心,認為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這些現象和悟境不相關。如果有人有統一心出現,我會恭喜他,然而還要更進一步,將它捨掉。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很多寶,這些東西都是「我」,這會驕傲、會自負,會認為自己已經了不得了。

在我的出家、在家弟子之中,有幾位就是這樣,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而我又不承認,他們就自立門戶自成一派,自稱為老師。因為有這麼好的經驗出現,怎麼捨得丟呢?他們都會認為:「如果這不算開悟,什麼才算是開悟?」我的回答則是:「有執著、有開悟,那就不是悟,根本沒有開悟這樣的事!」結果他們就會說:「師父,你一定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什麼叫作開悟!」

三、放捨一切,便是悟境現前

請諸位不僅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不論是有的經驗、空的經驗、統一的經驗,通通不是開悟。諸位一定會問:「連開悟的經驗都不是開悟,那什麼才是開悟?」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的態度。這在默照禪法的過程之中是非常地清楚,不斷地捨、不斷地捨,有什麼就捨什麼。但是在心尚未統一之前,雜念、妄想隨時都要捨,但是方法不能捨,有了統一心之後,必定得捨。捨,就是告訴自己:「這個不是我要的,這不是我的目的。」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進入統一心之後,很容易真正進入佛心;如果無此認知,進入統一心就出不來,認為統一心就是開悟,事實上,那個「悟」是英國倫敦的「霧」啊!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訪問過許多大修行人,學到很多方法,他也修得很深刻、很深入。但是,總覺得這些都只是經驗,而不是最究竟的,不是真正得解脫,因為還有個「我」在其中。於是釋迦牟尼佛放棄了所有從各種大修行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重新來過,就是放下,等到真正放下一切時,便是悟境現前。

修行的過程中,的確是會產生一些身心經驗,沒有經驗是很奇怪的。我也有經驗,也有知識,否則如何將佛法透過文字及語言來告訴大家,但這只是一種弘揚佛法的工具。經驗,能夠肯定修行是有其效果,如果要得到究竟的利益,一定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第五天:早上〉開悟與默照禪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第六天:早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