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聖嚴法師

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一、〈坐禪箴〉

現在開始講宏智正覺的語錄。

宏智正覺的著作相當多,我從《宏智禪師廣錄》中,選了些跟修行默照方法有關的,挑了幾則來講解,做為課題的依據。請諸位珍惜這段禪七的時間,因為,我下次什麼時候來?或者會不會再來?都不知道;而且,修默照禪的人很少,能夠講默照禪的人更少,諸位聽了後,即使不用也沒關係,但是,要用心地聽。

首先介紹宏智正覺的〈坐禪箴〉,就是坐禪的箴言;它是對坐禪人的忠告,對坐禪人的金玉良言,它的全文如下: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怱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

佛佛是指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十方的佛,它的根本點就是明心見性的清淨心;清淨的本心和涅槃的妙性,佛與佛之間,彼此心、性相通,這叫要機。而祖師們雖然經過一重一重的悟境,不論是大悟、小悟,但尚未成佛,在成佛的過程,還有機關的要領、要點、樞紐要開,用什麼開?就是用「默照」。如同陰電、陽電一接觸時,就會打雷閃光;祖師們已經知道如何接觸心、性,所謂觸機而悟,機就是心性,碰到它、觸到它時,自然就會開悟。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事,就是相對之境界。有事、無事都是事,有念、無念都是執著;但是,心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觸有事,不觸無事,並不等於是無知的人或死去的人,實際上,「不觸事」就是講默,「而知」是照。

緣,是指境界。外的境界及內的境界,外境界是對身外環境而產生之心理現象,內境界是指自己內心的思想,像回憶、記憶、猜測、推敲、思考等。既不緣外境,也不緣內境,而境界是清楚、明朗,如同鏡子一般,鏡子本身並沒想照什麼東西,但是,在鏡子前出現的任何東西,均可被照映到鏡中。此處指心就像一面鏡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沒有對內、對外一切現象之執著及分別,故稱「不對緣而照」。

這二句話,都是默中有照、照中有默。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

因為不觸事,所以照的功能很強;因為默,所以照的功能更微細。譬如說,當我們用肉眼來看風景時,一眼望出去,不可能將每一點、每一個人,甚至眉毛、汗毛都在視野的範圍之內,為什麼呢?第一是肉眼遲鈍,第二是我們的頭腦,本身有分別心,對某部分有興趣,或者沒興趣;然而,用高性能照相機的鏡頭來照時,在很短的幾分之一秒時間內,可以將鏡頭內的每一樣東西清清楚楚地拍攝進去。因此,當心沒有主觀的自我時,才能接觸到佛性。從現象的表面是看不到佛性的,對現象不起執著分別後就看到佛性,也就能看到清淨的本心和涅槃的妙性,這就是微。

聽說露絲(Ros Cutbert)要替我畫人像,並且在半小時內就能捕捉到我的形貌和神情,我想看看她是否能將我全部畫進去,而且要問她,究竟是觸事,還是不觸事;也許,過了三年,她給我一張白紙:因為,這就是師父講的「默照」。

「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是同樣的意思。上面一句的「不對緣」是指默,下面一句是照的功能微妙。默時不接觸事,知道得更多,照時不對著任何事物攀緣,照得更透徹,悟境也更深。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

這是講的默照的功能,因為沒有一點分別的念頭,才能將佛性體驗得那麼清楚,雖然在照時,佛性是如此透徹、如此微妙,但是,沒有一絲一毫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沒有可以講給他人聽的,沒有讓你有東西留在心中的。佛性就是這個涅槃妙性,也是絕對的空性。

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這二句是接著前句連下來的,反覆地將默照時沒有分別之念頭,講得更透徹。心中沒有單數、偶數之分別,但是很清楚,這是一個或者是二個。譬如說,這裡有二個茶杯,當在用默照時,不會說它是二個茶杯,只是很清楚地有東西在那裡,但沒有一個或二個茶杯之分別,其實,杯子只是個名詞,連這個東西是杯子的念頭都不需要有。

一切都是有的,但是不給它名字、給它好壞、給它左右、給它上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要引起執多執少、執有執無的煩惱。

知而不執著,對其他人來講,還是要有名字,就像這裡有男眾、女眾、東方人、西方人,別人問我這是什麼人時?我很清楚這是男人、女人,那是東方人、西方人,但是對正在用功修行的那個人來說,不必有這些分別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時,就是不平等的,而是差別心,也就見不到佛性了。

曾無毫怱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沒有現象,沒有痕跡;因為沒有痕跡所以無取,沒有想要什麼或捨棄什麼。但是,問我是否需要喝茶、睡覺、吃飯呢?生活必需品當然要呀!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照樣要做。不過要歸要,做歸做,心中不留善不善等許多思量。就如鳥在空中飛過了之後,不會留下一絲痕跡。這裡的「了」,就是什麼事情都照樣地做,隨時地了。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這四句詩的表面有水、有魚、有天空、有飛鳥。其實是形容默照禪的悟境。「水清徹底兮」,實際上根本看不到水,也可以說沒有水。「魚行遲遲」,並不是魚游得慢,而是在時間上等待、等待,始終沒有看到魚游出來。

「空闊莫涯兮」,好像有一個無限的空間,其實,既然是無涯,空間並不存在。「鳥飛杳杳」,在這無涯的空間之中,往四處六方乃至十方,深遠地望出去,連一隻飛鳥的蹤跡都已經不見了。這是說的既無空間,也無飛鳥。

這首詩,描寫在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是那麼地寧靜,當然也沒有自我中心執著。魚和水、鳥和空,都是相對的境,它的境界就是默照同時。諸位現在還沒有到那樣的層次,也許,一望出去,水底好多魚,水卻是渾的;天上好多鳥,空中卻有烏雲。想看魚時,結果出現了螃蟹;想等鳥時,結果看到了飛機。

二、《宏智禪師廣錄》

(一)田地虛曠,默照佛性

昨天及前天晚上,講的是方法及宏智正覺默照禪的〈坐禪箴〉,今天繼續宏智正覺禪師之語錄,講默照禪的開示,原文如下:

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遺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見無一物。」箇田地是生滅不到,淵源澄照之底,能發光能出應。歷歷諸塵,枵然無所偶,見聞之妙,超彼聲色,一切處用無痕、鑑無礙,自然心心法法,相與平出。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進可寺丞,意清坐默。游入環中之妙,是須恁麼參究。

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

這兩句是由默照所見的佛性,即是指清淨的心和虛空的性,它是無限的,是無邊的,事實上,眾生從無始以來皆有佛性,因為佛性是空性;是完全平等、完全相通、完全相同的。

為什麼叫「田地」呢?因田地能化腐朽為神奇,人們將用過的、吃過的、剩下的,或者排泄出來的東西,還給田地。這些廢物變成肥料後,田地又再長出五穀。

田地的意思有兩種,凡夫所種的業田,是以貪瞋邪見為種子,長出的是煩惱的草、痛苦的果,為人們帶來許多的不自由、不自在;佛菩薩種的福田,是以持戒、禪定、智慧為種子,長出的是慈悲、解脫、般若、涅槃的果,不但自己用,同時也給眾生享用。

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

把妄想、攀緣以及幻境的習氣,不斷地用默照的工夫,擦拭、揩磨,直到非常清淨、無染、圓滿、光明時,佛性就顯現了。

有位禪者開悟以後,當時沒有人知道他已開悟,有一天,老師叫他去河邊洗米,洗完了,米也不見了,中午燒飯時,人家問他:「米呢?」他說:「不是叫我洗米嗎?」又問他:「那麼,洗好的米在哪裡呢?」他說:「我只知道要洗米,但是米不知道洗到哪裡去了?」因此,沒有佛性這樣的東西,把煩惱摩摩擦擦,擦到最後,沒有一個清淨的佛性是可以拿給人看的,就像這位禪者,把米洗不見了一樣。不過諸位聽了這個故事,如果也模仿著做是沒有用的。

自到清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

清白是絕對的清淨無染,實際上,就是默和照,默是清淨無染,照是智慧圓明,清清楚楚地,此時,煩惱和佛性都沒有了。認為佛性是空性,執著空是佛性,也是不對的,心中沒有任何攀緣,沒有一點痕跡,這是「空空無像」。佛性是絕對的獨立,沒有地方可以倚靠,但是非常地清楚,這是開悟的人,告訴我們默照禪最後的境界是「卓卓不倚」的。

唯廓照本真,遺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見無一物。」

「廓然」,是廣闊無限的意思,心境無限宏大,清楚地覺照著本真的佛性,這時候,沒有與自我相對的外在境界,沒有一樣東西是存在於清淨的佛性之外;十方的空間,三世的時間,無非出於自心的顯現,心外無一物,自心也非物,所以「了了見無一物」。自心中的佛性即是空性,到了這個程度時,清楚地知道心中沒有痕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接觸,可以攀緣。

箇田地是生滅不到,淵源澄照之底,能發光能出應。

「田地」即指佛性,它是本來就在那裡,所以是不生不滅的,只有等到開悟時,佛性才會顯露,就像一個無底而清澈的深淵,而且它便是水的源頭,無止盡的有水湧出來,它能產生光的功能,產生反應的作用。

許多人聽了佛性是空的以後,會覺得要成佛、要開悟做什麼?反正都是空的!事實上,開悟是心中不執著任何東西,但是慈悲與智慧的功能還在;因此,未開悟的人,雖然沒有實證到佛性,但是可以體會、學習、模仿,當自己有煩惱時,應該鼓勵自己回到佛性的源頭來。

歷歷諸塵,枵然無所偶,

一般的凡夫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自我中心而努力,開悟以後的人,是以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如微塵數世界那樣多的眾生。對於如許微塵數世界的一切現象,既不混淆也不參與。心中既沒有自我,也沒有對象;沒有幫眾生的忙,也未做了奉獻的事。

見聞之妙,超彼聲色,一切處用無痕、鑑無礙,

徹悟以後的人,不僅僅是用肉眼所見,用肉耳所聽;而是超越於用眼、用耳。對於所處之環境,所見、所聞、所接觸到的一切,是用智慧的心眼看、心耳聽,不是我在見聞,而是眾生的形相及聲音產生的反應。雖然很清楚踏實地體會到了這一切環境,在心中不留瞋愛等痕跡,故也沒有親疏、厚薄、遠近等障礙。

來這裡主持禪七之前,禪中心有一個對西方人開的初級禪訓班,正由我的一位弟子在教課,他在黑板上寫的字很細、很小,而且說話聲音很低,他就沒有考慮到後邊的人聽不到、看不見。

我看到的時候,課已經快上完了,我問他:「你沒有想到後邊的人,他們看不到你寫的字及聽不到你講的課嗎?」他說:「他們沒有講啊!」於是我到後面,問學生們的反應,好多人都說聽不清楚也看不清楚。當時,我就責備這位弟子,怎麼不為人家設想呢?其實,我一看到上課的情形,就知道是有問題的,這倒不是因為我的智慧高,而是我的弟子年輕沒有經驗。

自然心心法法,相與平出。

雖然一切都是無障礙的、無痕跡的,但是,一切都還是有的,有心理的活動,也有活動之對象:心中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執著,平等地對待一切;即使成了佛,也是照常要度眾生。

有人會問,如果有先生、有太太的人開了大悟,那麼,是否還要先生、還要太太呢?眾生都是平等的話,那麼,太太和女兒是否一樣呢?或者自己的丈夫跟人家的丈夫是不是一樣的呢?如果懂了「自然心心法法」,不一樣的事物,還是不一樣的,否則悟後的人豈不成了白癡!

中國禪宗史上,有位龐居士,他有太太、有女兒,而且全家人都開悟了,但是,他們沒有因開悟而離婚,也沒有因開悟而父女不相認。

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古時候有人這麼說:「禪的最高境界,即為無心。無心就是沒有自我、沒有執著,先學習放下自我執著,那才能經驗到無心無相的禪法及佛道;相反地,當你已經體會到什麼是無心,那就不需要修道,也無道可修了。

進可寺丞,意清坐默。

即使是已經開悟的人,要繼續修行,也是要替人服務,並且承擔很多事。「寺丞」是中國古代的官職,悟後仍可做官。但是,在心裡等於沒有做什麼事。心有感受,而沒有情緒;有慈悲,而沒有你我。此身雖然處於日常生活中,此心猶在坐著默照禪。

游入環中之妙,是須恁麼參究。

如果想要知道進入這個開悟的境界,究竟是怎麼樣地微妙,就必須照著上面所講的,好好地努力!

(二)真實做處,靜坐默究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便能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稜角,勿道理,似白牯貍奴恁麼去,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

真正修默照禪時,只有精進地靜坐,默默地觀照。默是沒有思想,究是深入而沒有雜念;默究,就是深深地默,徹底地照。

有人問我,煮飯、開車、上課教書時,是否能用默照呢?

若在工夫用得好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保持頭腦清楚,心情穩定。但是,我們做任何事時,身心必須一致,做什麼事就是做什麼事。在需用頭腦注意思考時,只要心緒平靜安定,不受刺激困擾而又清楚明淨,就是默照工夫。

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

外邊的因緣是人事物等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當這些因緣,在衝擊你、誘惑你、刺激你時,如果默照的工夫已經用到相當深的程度,就不會被打攪、也不會被牽動;這就是心不隨境轉。

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

「其心虛則容」,正如成語虛懷若谷。山谷是虛的,永遠也不會滿,從山上不論有多少的雨水、泉水、融雪融冰的水,流到谷底時,都可以容納,因為流至谷底立即又流向谷外,入江入湖入海去了。同樣地,心中如果也是虛如山谷,大如虛空,自然就能容納萬物。不論別人是給你恭維、讚歎、批評、毀謗、猜疑、嫉妒、心緒不會有所起伏;心中沒有需要抵抗,也沒有需要追求。

「其照妙則準」就是說,默的程度是心量廣大雖如虛空,如仍有其照的功能。正因為有靜態的默然的心境,它所觀察到的判斷、處理,是絕對地恰到好處,非常地準確;這便是無我的智慧所產生的功能,對於所容納的萬物,清清楚楚,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

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

「內無攀緣之思」,是說已到絕待的程度,內心當然已經沒有攀緣的意念。也就是心裡邊已沒有種種的迎拒、取捨、分別、推敲等有所思想繫念的念頭。「廓然獨存」是無相對待的存在,這時候,無論系統的思辨及散亂的妄想都沒有,只是非常清楚地知道,沒有上下、沒有左右,沒有前後,只有無邊無涯;雖然不動,但是還是非常靈敏、活潑、新鮮,而且自由自在的。

「自得」,是不假外力和外緣,一切都是出於內心,是那樣地現成而非造作。

得處不屬情,

前段講的「自得」,就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沒有一點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跟自我意識的感「情」是不相應的。凡夫是有情眾生,都在感情中打轉,感情又分很多的層次,有親疏、厚薄、恩怨、愛恨等;不論是親情、愛情、友情、有可愛的地方,那是人間的溫馨,有麻煩的地方,那是互相困擾,糾纏不清。

事實上,凡是私情都有問題,如果將私情昇華並淨化為無私的慈悲,不論生活在何種情形下,都不會產生煩惱、痛苦,而自得其樂。故說自得之處不是屬於私情的經驗。

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

「豁蕩」是空谷的情況,在大山谷中,空空蕩蕩,深不見谷底,無所依靠,但又靈活自如。這是描述默照工夫的經驗,雖然沒有感情做為依靠,還能活潑、自然、有生氣地獨立存在。

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

唯有這樣,才能不隨著汙垢的種種現象而轉變;到了這種無事可忙的程度時,就是煩惱心的歇腳處。實際上,就是不被煩惱所困擾,就是已經徹悟的人了。

淨淨而明,明而通,

「淨淨」,是清淨再清淨的意思。譬如說,天空沒有雲時,那個藍色的天空是不是真正的天空呢?不是的,是要藍色的天幕都沒有時,那才是真正的太虛空。因此,默照的體驗,就是任何一樣東西,都不會在心裡留下一絲痕跡,那才是清明的心境。

「明而通」,這個明是智慧,《心經》裡的「心無罣礙」,就是無處不通,沒有任何分別的情執,所以對人對境,暢通無阻。

記得我第一次來英國,簽證相當不容易,我的弟子跟我說:「師父,您常常講,您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英國不能去就算了啦!」我說:「不行,如果還有時間,我還是要試著去辦,除非時間已過,那才作罷!」「師父,您這不是執著嗎?」我說:「不能通過的要設法通過,萬一怎麼辦也辦不出來,不能去時,我也不會煩惱。」那也是通而明的道理。

便能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

沒有情執的煩惱時,就能左右逢源,能夠順著事物的情況。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講,因為他沒有情執及分別心,當遇到困難時,心理上不會有一點罣礙。「事事無礙」有兩層意思:1.每一樁事物到你心中都無牽掛得失,2.一切事物之間,互相圓融通達,不相妨礙。這已是中國華嚴哲學裡的最高境界。

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

此時,智慧的心就像毫無拘束的雲,飄飄然地從山腰間徜徉出來,也好像在清澈的山澗裡,所看到的月亮那樣,非常地自由、安閒、明朗。月在天空,卻借著處處山澗濯濯的水面,好像神通變化那般地,放出它的光明。浮雲和水月,都沒有一定的目的,不會停留於一處;雲順著山的形勢而浮遊,月亮緣著山澗而移動。這些都是在形容自心不動而智慧應緣的功能。能夠因應各種情況而產生神通變化,不論遇到方圓、長短、大小時,能適應一切環境、能處理一切現象,這就是「了無滯相」。

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

「的的相應」是完全契合的意思。像一個巧匠製造的盒蓋,蓋在盒子上,非常穩當妥貼:又像是兩個武藝高明的人,一人射箭,一人執刀,光銳的箭端卻射中薄利的刀鋒,毫髮不差。這是形容默照的功能,可以適應一切大小情況,而且絕對精確。

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稜角,勿道理,似白牯貍奴恁麼去,喚作十成底漢。

有了以上的默照工夫之後,還要培養得更熟練、更穩健,對任何的人事物等情況,都能歷歷分明,清清楚楚。這時候,已沒有自傷傷人的稜角,也不再拘泥於世間的邏輯、理論等道理,因為已經能夠適應順逆各式情境,就像你家裡飼養了工作的大白牛,也像是養著玩賞看門狐狸狗那樣地溫良馴順,那才真正是一個十成十的好漢,也就是一位大徹大悟的人。

諸位一定在想,為什麼可以不講邏輯的道理啊?我的答案是:事事講道理的人,一定都是煩惱鬼,如果不講理而有慈悲,沒有煩惱而有智慧,豈不更好?有慈悲和智慧的人,不會跟人正面衝突,一定先去適應他,再來轉變他,這才是最高的道理。

這兒的白牯貍奴,是一條馴良的大白牛,一隻乖巧的小狗。大白牛,非常溫馴,人們用牠來下田、拉磨、揹人、車水、運貨,人叫牠做什麼工牠就做什麼工,小狗是寵物,善體人意,沒有脾氣。可能又有人會說:「那完了!未開悟時,還有獨立的人格,開悟後,反而像沒有個性的大白牛、狐狸狗了。」這裡的用意不在叫人變成畜牲,而取的譬喻說,真正有慈悲和智慧的悟者,是沒有敵人及對手的。

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也只有已經到了無心程度的修行人,才能如此,沒有到達無心層次的人,要做到這樣,是很難的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四篇 〈坐禪儀〉講要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