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坐禪儀〉講要
〈坐禪儀〉是宋朝元祐年間(一○八六─一○九三年)住於長蘆寺的宗賾慈覺禪師所撰。他曾於西元一一○三年編述《禪苑清規》,也於一○八九年啟建蓮華勝會,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可知他是一位禪淨雙修的大師。這篇〈坐禪儀〉對日本曹洞宗的影響深遠,其開祖道元禪師所撰的〈普勸坐禪儀〉,主要的內容便是來自〈坐禪儀〉。
一、坐禪須發心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
爾乃放捨諸相,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第一段文字,是說禪修者如果希望開發般若智慧,當先發起大慈悲心,發廣大誓願,精勤修行三昧,不獨求個人解脫,而誓度一切眾生。其中發無上菩提心、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乃是成佛的因行,所以稱為菩薩。
第二段文字,是指禪修者當發出離一切分別攀緣之心,要「放捨諸相,休息萬事」。不論是身、是心、是動、是靜,凡遇形相,都須放捨;凡遇事相,均須休息。
這兩小段文字,指出做為一個大乘禪法的修行者,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發大菩提心,誓願廣度一切眾生。如何能度眾生?必須要學習開發般若的空慧;如何開發般若的空慧?先當精勤地修行定慧不二、動靜無間的大乘三昧;如何修行大乘三昧?便是從自我的身心一如做起;何謂身心一如?便是觀心無常、觀身非我。如何能夠做到?便是「放捨諸相,休息萬事」;什麼叫作「放捨諸相,休息萬事」?便是對身心及身心所對應的六塵境中,凡事凡物的一切狀況,都不動分別執著的得失煩惱之心。
知有身心和動靜,是照的工夫;一如與無間,是默的工夫。放捨和休息,是默的工夫;知有諸相和萬事,是照的工夫——此即默照同時的用功狀況。
禪法即是離苦之法,離苦的功能來自於般若的智慧,所以《心經》要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開發甚深的般若?發弘誓願、精修三昧,是必備的條件。何謂發弘誓願?通常是指〈四弘誓願〉,亦即「願度一切眾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法,願成無上佛道」,為了成就無上佛道,須先發願廣度眾生、斷除煩惱;為要廣度眾生、斷除煩惱,必得精修佛法。
佛法的實踐,不出戒定慧的三大綱,合稱「三無漏學」。其中聲聞戒重在不犯惡行,大乘菩薩戒尤重利他善行,所以,大乘行者若不度眾生便算犯戒。〈坐禪儀〉的目的在於教授坐禪時的注意事項,於坐禪之時自然不犯惡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中有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稱為「五大施」,所以大乘菩薩,只要再發起大悲心,便算持戒。
坐禪稱為精修三昧,這是大乘菩薩修學般若的必經過程,目的是為廣度眾生。什麼叫作三昧?原係梵文samādhi,漢譯為定、正受、息慮凝心之意。《大智度論》卷七有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卷二十八又云:「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以聲聞乘而言,三昧即指九次第禪定;以大乘菩薩而言,三昧是涵蓋聲聞的次第禪定,更是如《六祖壇經.定慧品》所說的「定慧一體」,而且更重視慧。所以《六祖壇經.般若品》特別強調修習持誦《金剛般若經》的般若三昧,天台宗則以持誦《法華經》名為修持法華三昧。25
此處〈坐禪儀〉所稱的三昧,主要是在於打坐,若以天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所舉的四種三昧而言,此處應屬於常坐三昧,無怪乎日本曹洞宗主張用「只管打坐」來修般若智慧,鼓勵採用〈坐禪儀〉的教導,做為坐禪者的入門方便。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