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參見〈十牛圖頌〉(R113, p. 917a1-p. 920b4)。
參見《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T24, no. 1485, p. 1021b15-16)。
參見《摩訶止觀》卷二(T46, no. 1911, p. 11a21-25)。
參見《法華文句》卷十〈釋如來神力品〉:「此一彈指豎徹三世、橫亙十方。」(T34, no. 1718, p. 142a9)
參見法海本《六祖壇經》(T48, no. 2007, p. 338b18-19)。
本段內容經作者刪修,與原典略有不同,參見宗寶本《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3c16-p. 354a2)。
參見《法華經》卷六(T9, no. 262, p. 50b28-p. 51b12)。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七:「內心既定。則諸緣亦定。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T47, no. 1998A, p. 884c3-4)那伽,即如來、佛之意。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九(T47, no. 1998A, p. 892c3-5)。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八〈坐禪箴〉(T48, no. 2001, p. 98a29-b1)。
參見《禪苑清規》卷八(R111, p. 920a7-9)。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六(T48, no. 2001, p. 77b4)。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胡來胡現漢來漢現。」(T51, no. 2076, p. 277a9-10)
五心指雙手心、雙腳心、胸口。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六(T48, no. 2001, p. 77b4-5)。
參見《雲棲法彙》卷十三:「相傳大慧杲老。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記其數。」(J33, no. B277, p. 53c19)
參見《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七(T47, no. 1997, p. 794b29-c12)。
參見《中阿含經》卷十九〈長壽王品〉第二(T1, no. 26, p. 548a11-c3)。
參見《法華經》卷四(T9, no. 262, p. 34b23-p. 35c26)。
參見《華嚴經》卷二十三(T10, no. 279, p. 127a13)。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0a20-23)。
參見《禪苑清規》卷八(R111, p. 920b3-4)。
同校註10。
參見《摩訶止觀》卷二(T46, no. 1911, p. 14b15-24)。
參見《摩訶止觀》卷四(T46, no. 1931, p. 780b18-20)。
參見《摩訶止觀》卷四(T46, no. 1931, p. 780a26-b10)。
本書關於吉祥坐與金剛坐的敘述,與傳統說法剛好相反,相關內容可參見《一切經音義》卷八。
參見《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T48, no. 2013, p. 389b29-c1)。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四(T51, no. 2076, p. 227a18-27)。
〈修心要論〉又名〈最上乘論〉(T48, no. 2011, p. 377a18-p. 378b5)。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第四篇 〈坐禪儀〉講要|附錄〈坐禪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