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學與禪文化的人間性

聖嚴法師

禪學與禪文化的人間性

首先我要解釋這三個名詞:禪學、禪文化、人間性。

禪學,是指對於禪的學術性研究,凡是關於禪宗的資料、禪師們的風格、禪師們的語錄,乃至於包括禪宗史的演變等,都叫作禪學。

禪文化,是指禪宗在中國社會流傳的過程之中,所產生的種種影響,以及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和接觸到種種禪的文物、遺跡,以及它的思想,而形成對於人類文化另一種型態的影響,包括現實生活之中的語言、詞彙、日用品、生活步調、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均屬於禪的文化。

至於人間性,是指禪宗的發展,在人間社會所產生的種種功能,而非逃避現實、離群獨居,或者是隱世、厭世型的生活方式。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曾經在他的語錄《六祖壇經》裡說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又說:「在家出家,但依此修。」意思是說,禪法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在家人也可以修的。即便是出家人的修行,也是以群體的生活為原則,因此有著非常濃厚的人間性。例如有所謂「十字街頭好參禪」、「人在公門好修行」等。

一、禪學

禪,這個字,在印度叫作「禪那」(dhyāna),翻譯成中文是「靜慮」的意思。原來是指通過禪定的修持,而沉澱、統一自己的心念,最終融化了自我中心,叫作解脫。因此,解脫必須從修「定」開始。「定」的定義,是指「心住一境」、「念止於一」,就是把妄想雜念集中起來,不再散亂,也不昏沉,使得心念穩定、安靜明朗,叫作入定。

而中國的禪宗,是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這與印度早期的「禪那」有所不同。《六祖壇經》說:「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這段話的意思,是教人不要一味遵循傳統的方法打坐,比如「看心觀靜」是靜慮,「不動不起」為打坐,這些都是比較消極的方式,也有逃避現實生活的過失,如果認定這就是修行,那是很不正確的。

禪宗史上有一個相當有趣的例子,便是第七祖南嶽懷讓禪師,初始見到八祖馬祖道一的時候,看到馬祖整天都在打坐,於是懷讓禪師拿起了一塊磚,對著馬祖在一方石頭上不停地磨,一磨便是好幾天。馬祖於是好奇地問:「禪師為什麼磨磚呢?」懷讓說:「我希望磨磚成鏡啊!」馬祖覺得好笑,磚頭怎麼可能磨成鏡子呢?此時,懷讓也問他:「你打坐為了什麼呢?」道一說:「我想成佛!」懷讓便說:「既然磨磚不能成鏡,打坐又怎麼可能成佛呢?」馬祖道一的心頭不覺為之一震,於是請教懷讓對於成佛的修行方法,懷讓則反問他:「有一條牛拉車上山坡,結果車子不動了,請問該打牛還是打車?」馬祖說:「當然是打牛!」懷讓便說:「這就對了!」當下馬祖便開悟了。

此外,《六祖壇經》也說:當你正在「不思善、不思惡」時,立即便見你的本來面目。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夾雜任何一絲絲的主觀意識,來衡量一切的狀況,其實狀況本身無所謂善或惡,而是各自有其發生之原因的。善惡是人給的標籤,雖有大眾共同的判斷標準,但也不一定正確,也未必就是那樣,因為有了善惡的判斷,心中就產生了愛恨、取捨等的牽掛、障礙。至於什麼是本來面目呢?就是超越於自我中心的種種煩惱、執著、障礙,便是《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又叫作「空」、「無我」、「明心」、「見性」。明心是罣礙心獲得自在,見性是悟見本來面目的自性,至於自性是什麼呢?其實根本沒有一樣實體的東西叫作「自性」,由於一切現象都只是因緣生滅的過程,正所謂「諸法因緣生,自性本來空。」6諸法自性,即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的空性,所以只要不思善、不思惡,便能開悟見性。

二、禪文化

禪學從印度傳至中國,歷經遷演而轉化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盛行於第八世紀,一直到宋朝為止,誕生了許多優秀的禪師人才。甚至從中國歷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北宋初期的這段期間,全中國最有豪氣才情的菁英,大多出自於禪門。

但是禪宗,也並非一成不變,它有高度的適應性,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呈現出多樣性,即是不同的禪風;以不同的禪師個人,面對不同的時空背景,出現不同的風采。雖然禪師們都穿著和尚的衣服,但是由於他們各自的性格不同,對於學生訓練的方式也互有千秋,因此而形成了日後所謂禪門的「五家七宗」。五家,是指臨濟、曹洞、雲門、法眼和溈仰,其中從臨濟宗又分出黃龍和楊岐兩派,合成為七宗。後代號稱「臨濟兒孫滿天下」,其實大多是屬於臨濟宗的楊岐派。

中國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開始,就主張不立文字,意思是不以語言文字為它的依據。可是非常弔詭的是,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最多文獻的宗派便是禪宗,反而強調重視語言文字的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等的著作分量,都不如禪宗來得多。為什麼呢?因為歷代的禪宗祖師,雖然都教人不立文字,但是每位禪師講的語錄不盡相同,如果是千篇一律,也就不值得流傳了。而歷代禪師們的語錄,便是禪宗的智慧結晶,既是禪學,也是禪文化的遺產。

禪文化的影響範圍應該很廣,包括詩歌、繪畫、建築、武術、飲食、生活衛生、語言、詞彙、人生觀及宗教信仰等。故其傳入日本之後,影響所及,更是明顯,所謂茶道、花道、書道、劍道,乃至武士道等,都有禪文化的影子在內。

三、人間性

為什麼說禪學是人間性的呢?因為禪宗是一種生活化的佛教,例如我們知道六祖惠能大師,原來是個樵夫,在他尚未開悟之前,靠著打樵、砍柴維生,而他親近五祖弘忍禪師的時候,就是在廚房裡舂米打雜。等到他開悟以後,離開五祖,去了南方,隱身於獵人隊伍之中,長達十餘年,過著吃肉鍋邊菜,為獵人守網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會拘泥於某一種形式,是非常活潑的。而當他開悟的時候,還是個在家人。事實上,在中國的禪宗史上,在家居士開悟的例子還滿多的。又如禪師們主張,洗缽、砍柴、挑水、掃地等的工作,都是禪修的場域。

此外,在禪宗史上,我們也可以見到,許多的禪師本身雖然不是學問家,多半的禪師也讀了許多書,也留下來許多的語錄,文字相當簡明流暢,卻都是用口語方言,乃至會用通俗語。這些詩僧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家、詩人,繼而影響了中國的語文。

他們盡量不用生澀的佛學專門語彙,而用平常人在生活中熟用的語彙,例如:「麻三斤」、「喫茶去」、「梅子熟了」、「鼻孔是向下的」、「香嚴上樹」、「桶底脫落」、「庭前柏樹子」等等機鋒語,雖然看來莫測高深,其實只要以平常心來看,禪境不離現實生活,所不同的是,但問你的心中有無牽掛障礙而已。

四、禪的日常生活

最後我要說明:既然禪是人間性的,是與日常生活融合一起的,那麼普通人的生活就是禪的修行生活嗎?當然不是,如果不能掌握「不思善、不思惡」的原則,便不免會被稱為紅塵的煩惱心所困擾,自然不是修行的生活態度。不思善惡,並不等於是無知的生活,而是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中沒有成見的牽掛、沒有自我主觀的影子,而仍要有超越於自我中心的種種應對,應當怎麼處理便怎麼處理;不是以自我中心來做判斷,而是面對任何的人事物,都給予恰如其分際的處理,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禪修型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心解脫者與慧解脫者之關係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學與心靈環保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