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學與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

禪學與心靈環保

一、禪學

首先我要講:「禪」是什麼?在印度梵文之中,叫作「禪那」,意思是靜慮,凡是修行禪定的方法、過程和結果等範疇,都叫作禪那。它具有一定的層次,稱為「四禪八定」,但是從佛法的立場來講,除了四禪八定之外,尚有一定,合稱「九次第定」。

其實,印度其他的宗教雖然也修行禪定,但都無法得解脫,至多只能超越個人的小我,得到統一心,而無法超越與宇宙合一的大我,也就是由統一心而進入無心的自在境。所謂統一心,即是天人合一,就是個人的身心和所處時空環境合而為一的體驗,是屬於四禪八定的層次。可是在佛教來講,最終要超越於自己的身心和身心所處的環境,既要化解個人的小我或私我,也要消融跟宇宙同體的大我或神我,才是解脫定。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早期從印度引進翻譯成漢文的禪修相關經典,大致上仍然是修習九次第定的方法。因此,在六祖惠能之前的中國禪師們,大都是澗飲木食,獨居深山或者是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所謂的「訪道尋師」,多半就是走入山林之中,跟隱士型態的禪修者學道。此與後來興起的禪宗風格,是大不相同的。中國禪宗強調的是,當下要把自我心中的牽掛、執著,徹底放下,當下便是解脫的自在人,叫作頓悟。悟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悟到用無我的智慧,因應一切的狀態。

例如,常有人說要「看破紅塵」,這原本是一句禪語。紅塵,指的是煩惱,包括貪瞋癡慢疑等等的心理現象。之所以被形容成「紅塵」,因為煩惱能為人帶來心火,是發動燥熱的能量,所以稱為煩惱火,又叫作無明火,而火焰的顏色是紅的。塵,是指塵勞,心裡有煩惱的塵,就會感到勞累,就像是一層塵埃,把清明如鏡的心遮住了,由於看不清楚鏡中的影像,所以勞累,除去了塵勞,心鏡便是清明開朗的,便能發揮如實反映的作用。也就是說,煩惱本來不存在,只要能跳出自我中心的價值判斷、利益衝突、利害得失和種種牽掛,就不會有煩惱了,這叫作「看破紅塵」,實際上就是頓悟。

因此,禪宗主張以「悟」為重,「悟」了以後,「定」的功能便會伴隨悟的力量一起呈現出來。真正開悟之後,自己的心就不會隨波逐流,不受威脅、利誘、恐嚇等等狀況所影響,因此也沒有怨恨、恐懼、懷疑等等心理現象產生,這叫作頓悟成佛。佛的意思是「覺」,看破了紅塵煩惱,就是覺。

二、心靈的層次

關於「心靈」的討論,可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索。第一層次是屬於情緒的;第二層次是屬於心理的;第三層次是屬於精神的,而精神的層次,又可分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層面及超越自我中心的精神層面。

(一)情緒問題往往都是出於自害害人的心理現象,如多愁善感、暴喜暴怒、出爾反爾、愛恨交加、患得患失等,都與情緒有關。既然叫作情緒,可知不一定是有理性的,多半是非理性的,所以,情緒容易波動的人,他的人格特質,就是喜怒無常、忽冷忽熱,非常地不穩定。

(二)心理的層次,可分為感性的心理活動,以及理性的心理活動。感性的心理活動,不一定是壞事,只要不是自害害人的感性,都是很好,例如同情心、同理心、愛心、布施心、與人為善的心、包容心、諒解心等等,這不一定是理性的,也許在旁人看來,是很傻、不值得、不合理,但是自己心甘情願、不計回饋地付出、退讓,這是一種美德。理性的心理活動,則是經過深思熟慮、邏輯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考察。譬如從事學習研究、擬訂計畫,或者是經商、開會、工作的時候,都需要用頭腦思考、聚精會神地投入,這是人類能夠進步成長的動力。

(三)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層面,是指能夠以個人的言行舉止影響其他的人,或者是為自己的生活調劑、規畫,而朝向理想的目標邁進,這便是精神。比如說,有人寫了一本小說,讓讀者看了流淚、歡喜,深受感動,這便是呈現了小說家的精神;或者是一幅畫,讓觀賞者動容,甚至於一道菜,讓吃的人懷念不已,這都是精神的散發。因此日本人說,一個家庭主婦只要是全心、用心地做一道菜,便是美食。這是日常生活之中屬於精神層面的部分。因此,各行各業的人,只要全心地付出,能夠自利利人,不論是有無人知,不論會不會在歷史上留名,凡是對現在乃至未來的人群有益,都是精神產業。

此外,精神的層面,也包括了宗教信仰。精神層面的宗教信仰,能夠使得人在無奈的狀況下,心裡得到安慰;在危險的時候,內心有安全感;在什麼都失去的時候,找到心靈的依託;對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明朗開闊,明白為何而生?為何而活?對於死亡,不會恐懼,而是抱著無限的希望;對於整個世界的眾生,充滿了愛和慈悲心。這便是宗教家的精神,是由宗教信仰產生的精神。

世界上許多的宗教,甚至包括大部分的佛教徒在內,也具有一種求福報的精神層次,使得信仰者嚮往今生做好事,把功德儲存於天國,來日到天國享天福,或者是求生到佛國,便能過無憂、無慮、無煩惱的日子;或者是這一生做好事,求得來生過得更好一些;或者今天做好事,目的是希望長壽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兒女孝順、聰明智慧、前途光明遠大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宗教信仰中有我的精神層面,還沒有超越自我。

(四)超越自我中心的精神層面,乃是禪的層面,如何超越?就是《六祖壇經》講的「無住無往亦無來」。無住,是不要牽掛,不要在乎;無往,是沒有什麼時空可以去的,也不是真有什麼東西可受損失;無來,是沒有什麼時空可以來的,也不是真有什麼東西可被獲得的。所以《壇經》裡要說明的是,假如東方人念佛,為了趣向西方,那麼西方人念佛,該到哪裡去呢?

因此佛的名字,又叫作「如來」,梵文Tathāgata譯作「如來」,也可譯作「如去」,實際上是不來也不去。對眾生來講,我們需要佛,便有釋迦佛出現人間,就好像是佛來了,由於凡夫未開智慧眼,見不到佛的法性身,又像是佛去了。但是對一個已經解脫的人來說,佛是遍於時空而又不即等於特定的時空,所以佛是不來不去的。因此,在臺灣圓寂的現代高僧廣欽老和尚,臨終前說了:「不來不去,根本沒有事。」實際上,便是《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無罣礙。這是真正的自在,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極致。

但是,這種超越自我中心的精神層面,絕對不是消極的,而且正好相反,是徹底積極的,對自己而言是無事可做;對眾生而言,則是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正因為自己無事,心無罣礙,便全力以赴,專做利益眾生的事。自己心中無牽掛,不受任何影響,便是下面要講的心靈環保了。

三、心靈環保

什麼叫作環保?環保,是對於環境的保護。我們有生活的環境、有大自然的環境,也當有心靈的環境。心靈的環境,可包括情緒的、心理的、精神的各種層面。但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竟不知心靈所受汙染之程度,深而且廣,生活環境及自然環境遭受汙染及破壞,源頭即是心靈環境所受的汙染太嚴重了。

人的心靈,是很容易受汙染的,心靈常受「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境界之風所吹動,常被名、位、權、勢所汙染,常給非分的欲望所糟蹋。於是產生天人交戰的痛苦,良知與私欲的矛盾,取捨之間的困擾。這些都是心靈的環境受到了威脅。如何防止心靈不被環境所汙染呢?那便是需要運用禪修的觀念和方法了。

凡是有分辨善惡是非能力的人,都會知道如果不是自己分內應該得到的、如果不是實至名歸的、如果不是自己的能力和條件所可以做到的,大概不會盲目地追求。但是,心存僥倖,貪得無厭,患得患失,得隴望蜀的情況,卻很難避免。尤其是財色名位的誘惑,無妄之災的衝激,怨誣毀謗的打擊,更加難以承受了。

如果能用禪修的觀念,告訴自己「無住無往亦無來」,何必在乎這些?但求自己心安,無論貧富貴賤、榮辱得失都好。如果再用禪修的方法,來放鬆身心、體驗身心、放下身心的自我中心,便能夠使得自己的心不再被任何誘惑及刺激所搖動、汙染了,這便是心靈環保。

我們法鼓山,便是一個以推動心靈環保為主軸的環保團體,由心靈再推展出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心靈環保的內容,除了禪修之外,尚有「心五四運動」,那便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學與禪文化的人間性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大乘禪定的修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