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大乘禪定的修行

聖嚴法師

大乘禪定的修行

今天是新年後第一次共修,祝福大家新年如意,身心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平安。

我們今年的主題是「好願在人間」,希望大家彼此祝福,互相鼓勵許願。發願、許願,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但我們希望大家都是發好願,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全世界都有好處的願。由自身開始做起,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許好願,大家都這麼做的話,就能轉好運了。我們對別人的祝福要誠懇,用語言和行為真正鼓勵和讚美別人,祝福祈願佛菩薩為他帶來平安、好運。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懷疑。

除夕夜法鼓山舉行了一項撞鐘的儀式,兩位總統候選人也都蒞臨現場,我做了一段簡短的開示,鼓勵他們說好話、做好事,把好願留在人間。我告訴他們,總統競選是君子之爭,雙方都要從自身的誠信做起。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守誠信,無誠信不能取信於人,會造成社會問題,所以說好話、做好事,努力做一個好人是很根本的事。但是,何謂「好人」?何謂「壞人」呢?壞人有時也會做好事,而好人有時也會說壞話,所以我們經常要從內心反省自己、糾正自己,時常說好話、做好事,轉變自己的命運,然後社會的命運也會轉變,整體大環境轉好時,人人就都能受惠其中。我們不能只求自己陞官發財,只希望自己好、家人好,有能力的人應該回饋社會,多參加慈善公益活動。不是只有有錢人才能夠做功德,有錢、沒錢的定義很難下,有的人有一千萬存款,但捨不得布施一分一毫;但有的人雖然沒有多少存款,卻懂得慷慨解囊。

希望諸位把「好願在人間」做為年度努力的目標,不僅在自身、家庭中實踐,也推廣出去,鼓勵他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發好願。當別人說我們的壞話時,請不要反擊,而是要反省,並且勸勉別人說好話、讚美的話、正面的話。人與人相處,口不出惡言,因為口不擇言,不但傷人,也傷害自己。別人傷害你,你不反擊,至少只有一方受傷害;你體諒別人,不想傷害他,所以不用惡言反擊,甚且還以包容、理解的態度來對待他,與他人和睦相處,環境就會變得和諧平安。

大乘禪定的「究竟空」

今天我要講禪宗語錄中的一段話,這是胡適之先生在歐洲的圖書館參考敦煌文獻時,發現《神會語錄》的殘卷,加以整理而結集編成《神會和尚遺集》中的一段,這段話闡述了中國漢傳佛教的精華。神會禪師是唐朝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六祖在世之時,並未將中國禪宗建立起來,他這一派是所謂的「南宗」。而當時的「北宗」乃由六祖的師兄神秀的弟子所執掌,他們在北方朝廷方面的影響力很大。當神會禪師到了北方以後,與北宗在佛法的見解上有了爭執、起了爭論,神會禪師辯倒了神秀弟子所講的佛法,後來神秀這一派到了第三代就不見傳人了。而惠能大師這一派,由於弟子神會禪師把禪宗帶到北方,並且在北方發揚光大,受到朝廷的重視,禪宗因此得以弘揚。後來在南方普遍流傳的《六祖壇經》,實際上是由神會禪師從北方傳出來的。

有人問神會,什麼是「大乘禪定」?神會回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靜,不觀空,不住心,不澄心,不遠看,不近看,無十方,不降伏,無怖畏,無分別,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相不生,是大乘禪定。」7

小乘禪定則一定要抓住一樣東西來修。比如修不淨觀,是以一項不淨的對象來觀,或是看自己的心是動或是靜。抓住心的動態和靜態,觀到最後,就變成空。佛法講空,空是空掉外境,也空掉內心的自我。小乘的人修行一定要在靜態之下,首先心要安靜,環境也要安靜,觀靜態,觀到後來,靜態也沒有了,身、心、世界合而為一,最後連合而為一都沒有,就成了空。小乘是從「有」觀到「空」。在沒有修行之前,被「有」困擾;修行之後,「有」已經不困擾自己,可是自己在哪裡?在空裡面,在空、空寂、寂滅之中,對小乘來講,這樣已經得到解脫。

而大乘否定一切執取,不觀心、不觀境、不觀空,也就是所有的有和沒有都放下。小乘是從有觀到沒有,但大乘既不抓有也不抓空,兩樣都不抓,那麼是在哪裡呢?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一切活活潑潑的存在,就是「禪」。但這與一般沒有修禪的凡夫所不同的是,少了一樣自我中心,因為自我中心會帶來煩惱,帶來麻煩,不管是有或是空,都會帶來煩惱,所以小乘不究竟。

大乘既不觀空,也不觀有;既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那麼在哪裡呢?就是《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不住於任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或沒有,空或不空,都不執著,但是心還是有智慧的功能。智慧的功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智慧心。在平常生活中照樣活動,照樣有反應,但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煩惱,或者情緒的波動。小乘的解脫已經沒有情緒的活動,大乘的解脫也沒有情緒的活動,但還是有心態的活動。

神會禪師把六祖惠能大師的禪宗精神解釋得非常清楚。中國禪宗與藏傳、南傳不同,中國禪宗非常簡單,而且活潑,不像小乘法門修行了幾十年,只看自己的心、呼吸或是身體、環境,長期待在山中不受他人干擾的修行方式。小乘修行者可能會修行成功,得解脫。這種解脫是不受環境影響,無煩惱、無情緒,但必須離開現實的世間、人間,所以小乘是自了漢,只求自己解脫,不管世間凡人俗事。

中國禪宗則不同。中國禪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著自己不受環境影響困擾,而得到解脫。這是惠能大師或神會禪師發明的嗎?不是的。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大小乘的分別,小乘是一小派出家人,他們害怕世間煩惱影響到他們,所以避開世間,只注重個人修行。大乘不同,他們一邊自己修行,一邊度化眾生,也就是實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沒想到自我的利害得失,但對於眾生生老病死種種的苦難,都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化解,而不在乎自己能否解脫,他們沒有這個得失問題,卻得到了解脫。這其實是大解脫,這是中國禪法的特色。

現在有些外國學者,希望把中國、西藏和南傳(泰、緬)的佛教做比較,他們想以小乘的禪定做為標準,但這是無從比較的。一個是觀空、觀有,什麼都觀;一個是什麼都不觀、都放下。中國禪沒有東西可抓,但它適應時代潮流,適合所有在家人和出家人,只要體會《金剛經》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任何環境都可以修行中國禪法。無所住,就是定;而生其心,其心有活動,但未曾離開過禪定。離開禪定,就是沒有智慧。

我是個沒有智慧的人,但對事情總是能夠處之泰然,其他人認為不得了、天塌下來的事情,到了我的面前,就不是問題了。問題其實不是問題,隨時可以迎刃而解,這就是學習中國禪法的好處。中國禪不觀心、不觀境、不觀空、不觀有,什麼都不觀,觀落入小乘,大乘什麼都不觀,就是無住生心,六祖就是聽了這句話而開悟的。我現在已經把大乘的悟境和用法都傳授給大家了,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禪學與心靈環保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理論|夢中人的夢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