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與死
「無常」意指一切現象虛妄而非恆常不變。它並不否定現象,然亦非如哲學或宗教家之主張於變化的現象外,另有一不變之真理。以佛教立場言,「幻化無常」即是真理,「無常」之外,不復有「常」之一物。
以禪之立場而言,無常係指心念之生滅變動。心愈散亂,念頭生滅則快,時光流轉變緩,心漸集中,則念頭變動減少,時光轉速。通常心念剎那生滅,變動不已,不動,則若非死亡即是入定。
無禪修經驗者,泰半不察自身心念活動情況,或僅知粗念,心念粗故所知念頭生滅少,禪修經驗愈深,則念頭愈細,所知心念生滅變動速度轉劇,初入禪定時,恍若已入平靜無念之境,真入禪定時,則知心念之存在,至初禪時則覺知心念於剎那中具六十生滅。
無禪修經驗者之心念生滅皆關涉本身與外境,而已入禪定者則對象已亡,然因自身不滅,「我」尚存在,故非「死」。
「死」為無常之別名,依佛教立場言,「死」並非沒有,亦非結束或終了,《易經》論「生」,佛教談「死」,實乃殊途同歸,前者就現象之發生而言,後者依現象之消失變化而論,「生」與「死」實乃現象之變化而已,「死」即是另一生命現象之端,故「生」不可喜,「死」亦不足懼。
「死」分為「分段」與「變異」兩種,就生理上而言,「分段死」指生生世世隨壽分段之過程,「變異死」指身體本身分秒間新陳代謝之變化。就心理上而言,「分段死」指一生之記憶,隨今生腦神經細胞之死亡而消失,與來生之記憶是段分開;「變異死」則指念頭之剎那生滅。
依禪之立場而言,「死」並非心念之消失,而係「自我中心」之解脫。
如何解脫?
首應於禪修過程中,將自己之現在與過去分開,「我」之身心與所依器界,皆因過去經驗業習熏染而成,心之生滅、喜、厭、好、惡,亦為過去經驗所遺之影響,若無過去經驗,則心中尚有何念頭可想?故「死」,首應死卻過去,然而所謂「死」卻過去,並非喪失記憶,釋迦牟尼佛成佛,並未忘卻父母為誰而認犬作父。所謂死卻過去,僅是一種方法上、心理上之要求。大禹治水九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意指在治洪九年之中,專心治水,家不復存在於心,而非忘卻家坐落何處。禪坐亦然,應將過去、未來一併放下,專注於現在之禪修方法上。日常生活亦然,聽課時,若能不瞻前顧後,專心聽講,則必清晰明瞭。
然死卻過去,並非真死,若欲真死,應進而將現在亦一併忘卻、放下。日常生活中,如彈琴、作畫亦能專心忘我,那也非真死。必須達到我不在內外中間,也不否定內外中間,空間與時間宛然而又不住於空間與時間,方是真死,亦才是真活。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實踐|不隨魔鬼起舞的工夫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