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實踐|禪與慈悲

聖嚴法師

禪與慈悲

我們都知道禪是智慧,為什麼又要說禪是慈悲呢?許多人對於禪究竟是什麼並不太清楚,認為只要是打坐,那就是禪。但是,中國禪宗所講的禪,不一定只是打坐,而是沒有自我的痛苦、執著和煩惱心時,那就是禪。

沒有煩惱、沒有負擔、沒有許多問題來困擾自己的心時,那是什麼?這就是《六祖壇經》裡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對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所面對的狀況時,不把它當作是喜歡或不喜歡,習慣或不習慣,此時你的心,就是禪。「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或錯、好或壞,而是說,對於好的,不要起貪心,對於壞的,也不要起瞋恨心。

譬如說,這裡有一盆黃色的花,有些人會覺得很喜歡,但也有人會這樣想:「嗯!這盆花的顏色為什麼是黃色的呢?我比較喜歡白色的。」在看到這盆花的時候,你們心裡的反應究竟是什麼?是喜歡還是討厭?這種心的反應,我們不能說它是煩惱,而應該說它是一種知識,一種自我判斷、自我習慣,以及自我的經驗,它不是智慧,所以也不是禪。

又譬如說,我今天離開禪中心到這兒來演講時,我的弟子告訴我說:「師父,今天滿冷的,您要多穿一點衣服啊!」可是我上當了,由於衣服穿得太多,現在感到很熱,我很想脫些衣服,如果心裡這麼想著:「嗯!現在我正在演講,在台上當眾脫衣服,那多不好意思啊!」這樣想的話,必定會感到這是一樁很煩惱的事,那就是有問題了。事實上,熱了脫衣服,這不是分別或執著,而是一個事實,該要脫的時候脫,該要穿的時候穿,這就是禪。

但是,如果有一位紳士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裡,即使渾身是汗,也不敢隨便將領帶鬆開,或者脫掉西裝外套,因為他是一位紳士。而大家通常也會以為,做為一個出家人,又怎麼可以當著大眾脫衣服呢?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然而,真正的禪師,他的心是自由自在的,心中沒有善與不善、好與不好,而是應事實的需要而表現出來。

有一次,有位母親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來見我,她要孩子叫我:「師父!師父!」可是孩子在我面前哭了起來,哭了之後又解小便,那位母親覺得很難為情,就罵孩子說:「我好不容易才見到師父,你在師父面前丟我的臉!」我對那位母親說:「他並沒有丟妳的臉,小孩子很想哭的時候就哭,要解小便時就解小便,如果妳認為在我的面前,孩子就不准哭,也不准解小便,哪有這樣的事呢?我沒有這麼凶啊!倒是妳這樣地罵孩子,才應該覺得丟臉呢!」

慈悲是什麼意思?慈悲是從智慧產生的,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的狀況時,自己不會產生情緒的波動,不論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痛苦或興奮,那都不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經常與自己有衝突、矛盾,跟其他人也會有對立。所謂對立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壞的,而是對自己所期待的,希望去追求、去占有;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就排斥、拒絕,這樣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既然沒有智慧,那就一定不會有慈悲了。

慈悲是從自己開始的。一般人所謂的慈悲可分為兩個層次:同情心與同理心。同情心,是憐憫他人、可憐他人;同理心,則是說見到某個人發生某一種狀況,便告訴他,假如發生在我的身上,我也會像你一樣的。但是從佛法、從禪的觀點來講,慈悲也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沒有條件的愛,只有付出、奉獻、布施,那是有對象的;第二,沒有一定的對象要我奉獻、布施,沒有想到我有什麼愛心可以付出,也沒有想到有多少人要讓我付出,但是我會盡心全力地奉獻,永遠地普遍地奉獻,這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從安定的心開始

佛法的慈悲心和慈悲行,是必須要用修行的方法來完成的。方法可分為漸修漸悟及漸修頓悟兩類,當然,許多人會希望最好是能夠頓修頓悟,或者根本不要修行馬上就悟,甚至開悟了之後,也不必再修行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分別來介紹這兩種修行的方法。

所謂漸修漸悟,以打坐而言,就是要將我們的心,能夠從集中而至統一。統一分為三種:一、自己的身體和心的統一;二、自己的身、心和環境的統一;三、前念與後念的統一,此時只有一念,這就是入定了。

現在我來舉一個例子,剛才我從皇后區的禪中心到曼哈頓來演講的路途中,有一位女居士不停地講話,她不斷地講話,我就不斷地聽。此時,她的心是散的,不是集中的,不論看到、聽到什麼,她馬上就有反應,馬上就要講話。而我的心則是不動的,我知道她在講什麼,問什麼,我什麼都聽到了,然而我對她的講話,沒有什麼討厭或喜歡,我不做任何的反應,我的心是在統一的狀態下。統一的狀態並不一定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什麼都不知道,若非睡著了,便是在前念與後念統一的禪定中,中國禪宗的禪是定慧均等的,在統一心的狀況下,不因環境的影響而受到波動。

統一的體驗並不一定要靠打坐的工夫,只是若不透過打坐的練習,往往禁不起外在的影響。因此,要經常練習著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能夠這樣,心一定是在平靜的狀態下。當身心與內外統一的時候,就能長久地保持著這種統一心,那麼,對任何人就不會產生仇恨心、占有心、妒嫉心等;相反地,會產生一種柔軟心、安定心、感恩心,那就跟慈悲心相應了。如果經常練習著內外統一的心態,而且有佛法的觀念做為指導,就可能會在某一個時空中突然開悟。

有了內外統一的心態和經驗,並非就無我了,還是有自我中心的存在。因此,不要執著它,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得解脫、得自在了,這只是統一心而已,並沒有開悟。

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則是心中沒有任何想法、任何妄念在我們的腦中出現。心,經常保持著明朗、安定、清淨,似乎自己是在水晶的裡面,而自己也變成了水晶,但是,不是感覺到有水晶在,而是自己覺得是這麼地透明、這麼地安定、這麼地清淨,這種心,稱為前念與後念的統一。這個時候,還不算開悟,仍然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知道那種狀況尚非真正的無心,不要去執著它、貪戀它;能夠如此,就可能在生活之中,接觸到某一樁事物,便突然間開悟了。

以上所講的是漸修漸悟,是漸漸地修,漸漸開悟,開過悟一次,仍然還是需要繼續不斷地一次次的開悟。那麼,這跟慈悲又有什麼關係呢?所謂開悟的悟,是將所有心理的負擔徹底放下,當負擔不見的時候,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歡喜,接著會發現沒有開悟的眾生都是生活在重重負擔的痛苦中,經常是與自己的內心有衝突,跟環境有矛盾,跟他人有對立,這是前念與後念的衝突,過去和現在的衝突,理性和感情的衝突,得失利害的衝突,這種種的問題,會使已有開悟經驗的人,產生一定要幫助他們的慈悲心。

請問諸位,假如你們的家人或者朋友遇到矛盾衝突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有些不友善的行為出現,可能用語言的,或者是動作的,使你受到刺激、不舒服,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你已經有了慈悲心,或者已經有了開悟的經驗,是否還會反擊他們呢?你一定還是會有反應,例如接受他、安慰他、協助他、暫時迴避他,但是這種反應,會將矛盾衝突化解於無形。

對人慈悲,對己智慧

所謂漸修頓悟,除了是不斷地練習自己的心能夠集中、統一,還要練習生起慈悲心。開始修學佛法,首先要發菩提心,那就是未悟之前,當自己遇到了任何的對象,所起的心理反應,是如何使他們能得利益、得歡喜、得快樂,便不會跟他人起矛盾衝突,修行便容易得力。

但是有些人對所有的人都很友善,很有慈悲心,對自己就是放不下,經常迫害自己、壓抑自己,使自己痛苦,這就是沒有智慧,也對自己不慈悲了。因此,漸修頓悟,就是練習著對人有慈悲,練習著對己有智慧;使他人不要有痛苦、困擾、難過,同樣也要使自己沒有痛苦。當自己遇到麻煩的事,起煩惱時,要練習用方法,首先享受你的呼吸,體驗你的呼吸,把神經放鬆、肌肉放鬆,暫時將當前的狀況放下,不要執著它。享受體驗的同時,要這樣想著:「嗯!呼吸真快樂;嗯!呼吸真舒服;嗯!我還活著。」既然活著,就表示還有無限的希望,不必擔心也不必痛苦,應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吧!因為痛苦是沒有用的,能夠如此,就是對自己有慈悲了。

由修習禪法而生智慧,名為「從禪出教」;依佛說的教義而修證智慧,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名為「藉教悟宗」。由悟自心佛心,即是眾生心,便會起大慈悲心,唯願多如大地塵土的一切眾生,皆能修習佛法的禪慧,得大自在。

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就是慈悲的典範。當佛還是喬答摩王子時,因見人有生老病死諸苦,又見眾生有弱肉強食的殘酷景象,所以起大悲憫心,要為眾生尋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的方法,因此出家修道;證悟佛法之後,便展開了終其一生四十多年的傳法工作。世尊成道後的第一個夏季,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使之逐一悟道,證阿羅漢果,佛即囑咐他們立即遊化人間,傳揚佛法,並且不得二人同路,原因乃人間急須佛法的幫助,這也正是佛的慈悲。

歷代佛子菩薩慈悲,遞嬗傳受佛法。神會禪師的《顯宗記》說明禪宗重視傳承,是由於歷代祖師菩薩們的慈悲心。佛在世時,主要是聽佛說法,佛滅度後,便將佛法付囑諸弟子們代代相傳。佛傳大迦葉,再傳阿難,第二十八傳便是到中國傳法的菩提達摩。又說是大迦葉結集法藏,阿難口誦,眾阿羅漢共同證明無誤,此後便口口相傳,代代相傳。一者傳心法,二者傳教法,均係出於對眾生的慈悲心。

慈悲的法門

菩提達摩(西元六世紀)的「二入四行」是自在解脫、廣度眾生的慈悲法門。

二入即「行入」和「理入」,「行入」又分四行:一、「逢苦不憂」是報怨行——因果觀。二、「苦樂齊受」是隨緣行——因緣觀。三、「無求乃樂」是無所求行——無相觀。四、「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是稱法行——絕觀、中觀。理入即「無自無他,凡聖等一,……無有分別。」12此為徹悟。

六祖惠能大師(西元七─八世紀)的慈悲法門,舉例介紹如下:

《六祖壇經.定慧品》:「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六祖壇經.坐禪品》:「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六祖壇經.懺悔品》:「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在方法時,是在自淨其心;在自心不動時,是度眾生;在度眾生時,是自淨其心而又自心不動。修行不分內和外、不分自己和他人,正如《金剛經》所云:「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自心不動的清淨心,「生其心」是隨類應化而度眾生的智慧心及慈悲心。

百丈禪師(西元八─九世紀)的牧牛法門便是慈悲行的顯現。

大安禪師問百丈禪師:「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云:「大似騎牛覓牛(見性前)。」

大安問:「識(見性)後如何?」

百丈云:「如人騎牛至家。」

大安問:「未審始終(尚未徹悟),如何保任?」

百丈云:「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13

這個意思是說,百丈禪師的弟子大安問他:「我想認識佛,不知道佛是什麼?」

百丈說:「嗯!就好像是你騎著牛還在找牛的背一樣。」這是說其實你自己就已經是佛了,卻在問佛是什麼。

然後大安又問:「喔!我認識了牛,那又怎麼辦呢?」百丈說:「那你就騎著牛回家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是佛,但是還不完全能夠回到佛的家來,也就是說佛並沒有完成,還只是一個嬰兒佛。

大安又問說:「這尊佛還沒有完全完成,那怎麼辦?」百丈說:「你就要拿著鞭子,隨時看著這個牛,不要讓牠隨時亂吃草。」這就是告訴我們要繼續不斷地修行智慧和慈悲,不要懈怠,不要自害害人。

如何在平常生活中,以不動心修慈悲行:一、守心、觀息;二、以平常心看待得失;三、用精進心修福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實踐|「禪」在平常日用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禪的實踐|禪與人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