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參見《善慧大士語錄》卷三(R120, p. 24a14)。
參見《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第一(T1, no. 26, p. 610b24-26)。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2c15-16)。
參見《趙州和尚語錄》卷中(J24, no. B137, p. 365a7-8)等。
參見《大寶積經》卷三十七〈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T11, no. 310, p. 208c15)、《放光般若經》卷四〈陀鄰尼品〉第二十(T8, no. 221, p. 26b4-5)等。
參見《大寶積經》卷二十七(T11, no. 310, p. 148c14)、《大寶積經》卷二十三(T11, no. 310, p. 131a25)等。
可參閱《神會和尚遺集》,臺北市:胡適紀念館,一九八二年,頁一五一。
參見《緇門警訓》卷七(T48, no. 2023, p. 1075b8-9)。
此文本為《禪門囈語》的自序,此指該書。
參見《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二十五(R136 , p.340a1-2)。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七(T47, no. 1998A, p. 929a4-5)。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T51, no. 2076, p. 458 b21-c24)。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九(T51, no. 2076, p. 267b24-28)等。
參見《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T47, no. 1988, p. 563b17-18)。
參見《法演禪師語錄》卷中(T47, no. 1995, p. 656 b19-20)等。
出自《蘇東坡全集》卷十三。
參見《嘉泰普燈錄》卷十八(R137, p. 226a11)。
參見《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三(T48, no. 2003, p. 168b19-20)。
出自南宋沈義甫對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2b13-17)等。
可參閱《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八冊〈第十一編:真現實論宗依論〉、第十九冊〈第十二編:真現實論宗體論〉、第二十冊〈第十三編:真現實論宗用論〉。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8 禪的理論與實踐|附錄|因緣是否就是業力?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