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1 佛教入門|下篇 修持方法|念佛與助念

聖嚴法師

念佛與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各位蓮友:當你們要來寺院念佛的那一天,應該從早上就開始做好身心的準備。這一天最好能不吃葷腥,至少也只吃肉邊菜,並且不抽菸、不喝酒。萬一無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來共修念佛,而當天未茹素,沒有關係,不要因此就不來,來了總比不來更好。

來參加共修念佛時,一入寺院就要輕聲細語,若無要事,最好不說話。已備海青者,先在玄關或客廳裡把海青穿好,然後進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邊拜一邊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聽到集眾的鼓聲,便停止禮佛,排班站好。未穿著海青者,站於後排。

念佛開始時,先唱〈讚佛偈〉。如果不會唱,就輕聲地跟著別人唱,唱過幾次以後,自然就會了。〈讚佛偈〉後,接著念佛、繞佛,念佛時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要注意腳步是否與佛號的節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魚的節奏而移動,不可錯亂。要能做到天如惟則禪師所說的「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28

念佛時,聽著大眾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心專注在大眾規律的念佛聲中,不起任何雜念和妄想。假使還有些微雜念,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聲念,精進勇猛地念,那些念頭就會愈來愈少了。《樂邦文類》卷四所錄慈雲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聲稱佛,雖少而功多;若小聲稱佛,雖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也。」

繞佛時,不得東張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無地看著前面一人,順著節拍,沉穩地向前走。別理會已走到什麼地方,也不要注意別人怎麼走,此刻的身口意,應該是專注而一致的。等到轉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時,腳步仍然配合著木魚的聲音走,敲二下木魚移動一步。此時心裡依然保持平靜,同時要一面聽大眾的念佛聲,一面隨著稱念佛號,不可只聽別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師的〈示念佛方法〉有云:「當攝心切念,……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繞佛後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問訊。接著以打坐的姿勢坐下,盡量使腿腳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為原則。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鬆,不要仰頭或低頭,如果小腹放鬆後,無法念佛,則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為先決條件。

止靜時,坐的姿勢不變。但要把身體和頭腦放輕鬆,氣沉丹田,舌尖輕抵上顎,眼睛微睜,亦可閉上。繼續不斷地默念四字佛號,不斷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此如《文殊說般若經》所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專注念佛而斷一切雜念,故如《般舟三昧經》云:「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

默念的速度要適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會緊張,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時也可採用十念記數念佛法,如印光大師〈示念佛方法〉所說:「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此本可做出聲、默念的兩種用法,甚至行住坐臥,無時不宜,唯靜坐默念時效果更佳。此法乃係參考五停心的數息法而來,所以對於初心念佛者,最能攝心。

(二)平時念佛

本寺的念佛會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時念佛也很重要。平時念佛可分三種:1.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務繁劇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門。即是每日朝起後,修十念念佛。此含有多種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師教令盡一口氣念十句佛號,又元朝天如惟則大師則云:「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29或以數口氣念十句佛號等。2.是晝夜不離佛號,不論在何時何處或做任何事,心中經常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為主要念頭。此如永明延壽大師,日課佛號十萬句。3.是以上兩者的折衷,得閒即念佛,事忙則做事,以免心分兩頭,如此則仍有很多機會念佛。專心念佛時,不計環境淨穢,不論工作貴賤,在清除垃圾、打掃廁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時,也無不可念佛。唯有在須用思考、分析、聽講時,不便念佛,因為一念佛就無法專心了。但若能達到永明延壽禪師的程度,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只是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否則是辦不到的。

晚上就寢時,最好的姿勢是右脇臥,心中觀想光明相,全身放鬆,心裡默念佛號,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即便在睡夢中,也照樣能念佛。萬一忘了念佛,那麼,醒來之後,即刻把身體的臥姿調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繼續觀想光明相,並持念佛號。一旦觀想光明成功,那將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睡著,而是睡在清涼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勞,並使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像這樣,醒時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還有不生淨土的道理嗎?

(三)念佛三種人

念佛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人,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第二種人,是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第三種人,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30五祖弘忍門下諸師,則多用「齊速念佛名,令淨心」。31他們念佛,都沒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寧靜,煩惱減少,而且自己的心力愈來愈能與佛的慈悲願力相應。此正是《觀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體現。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關的人亦能因他而獲得利益。這就是因為念佛恆常不斷,最後必得念佛三昧,必發悲智願行。這一等人,雖不求生淨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依佛法來說,第一種人,仍屬於人天善法,所謂民間信仰的層次;第二種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種人則是上乘的利根。由於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僅以第一種人的立場來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於上乘,又能兼得消災植福的現世利益。

二、念佛法門的層次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不求感應。但是,若不從第一種開始,而直接修學第二種方法,可能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問我:「《六祖壇經》裡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哪裡去?』這句話是不是反對淨土?」我回答:「不是的,因為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程度淺的人修淨土,程度較高、根器更深厚的人也是修學淨土,只是態度不一樣罷了。」

初機學佛的人,如果不求感應,由於信心不足,很容易起退心,修不了多久就會說「沒有淨土,不想生淨土」等等的話,也不想繼續修行了。如果首先告訴他淨土佛國是實有的,佛經所說是絕對可信的,特別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度一切眾生是最可靠的,凡是相信彌陀法門,持念彌陀聖號,願生彌陀國土者,當來必定往生彼國。假如一個人沒有生死自主的力量,甚至連主宰自己身心的力量都很薄弱,就說有把握達到禪宗六祖那樣的程度,這種人自信雖然可嘉,可惜沒有實證的自信,只是虛驕、狂妄、不切實際而已。所以勸導初機學佛的人,修淨土念佛法門,依彌陀願力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有些年輕人,誤認為念佛是為老年人而說的法門,至於年輕人,在世界上正準備做很多的事情,大概沒那麼快就離開人世間,又何必急著念佛求生淨土呢?可是,誰有把握自己能活到幾歲?更何況,求生西方只是一個願望,誰說念佛的人一定會立即死亡?生西方淨土,是極終的目標,卻不是說現在念佛現在便去;等到要去的那一天才念佛,恐怕已無力念佛了,所以在平時就得先做好準備。

再說,平時念佛,心向西方淨土,也有現世的利益可得。阿彌陀是梵語音譯,義為無量壽與無量光。所以《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蓮花)。」又說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如能一心稱念佛名而得念佛三昧,則如《大智度論》所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念佛不僅為求臨終往生淨土,也能消除現世煩惱及先世的罪障,而得種種利益。念佛者既如人中的蓮花,則何愁不得健康長壽、幸福和樂、吉祥如意、受人尊敬等等的利益呢?這都由於念佛的人,心向著佛,而有淨化身心、莊嚴環境的力量的緣故。比如《大阿彌陀經》所見第二十五願:「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又第四十六願:「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繼續不斷地念佛,如能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到自己和阿彌陀佛互相交融、不分彼此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死,實際上已經是在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在哪裡呢?經上說:從此土向西方,距離十萬億個佛土之外。可是當我們念佛念到非常純熟的時候,自心之中自會現出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如《觀無量壽經》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可見,彌陀淨土的清淨莊嚴、解脫自在,都可以在未死之前的心地中出現,雖然彌陀的四十八願,多半是為成就西方的極樂國土,以及接引眾生往生彼國而發。所以淨土雖泛指諸佛國土,而諸大乘經中,獨對彌陀淨土的讚揚最多。

念佛而不求現世利益,也不求往生西方淨土,那必定另有殊勝的方便才可以,否則念佛而沒有目的,為什麼又要念佛?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五祖弘忍禪師及其弟子神秀禪師,都講到念佛法門。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有云:「念佛心是佛。」並引《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根據《傳法寶紀》所說:「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32也就是說五祖弘忍及其弟子法如、大通(神秀)等,都用念佛法門普遍接引群機。到了六祖惠能的《壇經》,主張「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無念」,實即是四祖以來所稱「念佛心是佛」的表現。不過,不用稱名念佛做下手工夫而能做到心「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確不容易。所以弘忍門下,四川淨眾寺的智詵(西元六○九―七○二年),其弟子處寂(西元六四八―七三四年),三傳新羅無相,教人修行的方法有三個步驟:1.引聲(盡一口氣)念佛;2.開示;3.坐禪(見《曆代法寶記》)。另有同為弘忍門下的四川宣什宗,圭峰宗密的《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稱為「南山念佛門禪宗」。以「念一字佛」做為「淨心」方便,印順法師指出,這是從《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一佛名」而來的(《中國禪宗史》一五六頁)。33這些都是與六祖惠能及其二傳、三傳弟子們同時代的禪門人物。只有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及其派下諸系的禪師,便不念佛而專事提倡「見本性為禪」的法門。唯其易生濫凡為聖、混染為淨的流弊。故有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的《華嚴經疏鈔》所舉念佛的五門方便;34華嚴五祖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的《行願品疏鈔》也舉出了四種念佛法門;35禪宗的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著《萬善同歸集》,以伸張念佛法門是萬善眾行的總攝,權實雙行,空有並收,普應一切根機,此為後來開出禪淨一致的廣大法門。散心念佛者,可藉彌陀願力,求生樂邦;專心念佛而得三昧正定者,可即自心而現佛土佛心。人雖有不同的根機,確都有以散心念佛而到專心乃至到達惠能大師所說「無念、無相、無住」的程度。可是,若尚不能達到「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程度,便反對念佛法門,或拒修念佛法門,甚至妄稱「無佛可念,無淨土可生」,那就太不切實際,而且也不真知淨土念佛法門的慈悲廣大。因此,我要勸告諸位,修念佛法門的學佛過程,最好還是逐步向前。初機者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才不致兩頭落空;自心的淨土未現,尚有西方淨土可去,這豈不是安全又可靠的辦法呢?

淨土是一切法門共同的歸宿。雖然歷代各宗的大善知識,對淨土的認識和說明,各有不同的層次,但畢竟不離淨土。相傳為天台智者大師所撰的《五方便念佛門》提到:1.稱名往生念佛,2.觀相滅罪念佛,3.諸境唯心念佛,4.心境俱離念佛,5.性起圓通念佛。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舉四種念佛法門是:1.稱名,2.觀像,3.觀想,4.實相。36宋朝的知禮主張「約心觀佛」;37大行及道鏡二師強調「信心念佛」;38法照等師主張「高聲念佛」;39道綽、善導、懷感、慈愍諸師,均主張坐禪、誦經、懺悔、十念稱名念佛。明末蓮池大師的持名念佛,分作事持的稱名、理持的體究;40蕅益大師將念佛分作三類:1.念他佛,2.念自佛,3.俱念自他佛。41他也說持名念佛有事持與理持:事持如子憶母,決志求生西方淨土;理持是信西方彌陀乃我心具,是我心造。42

佛國淨土也有多種層次,《成唯識論》提出四種:1.無色無相的理土,2.實佛自受的報土,3.佛為初地以上菩薩所現的報土,4.佛為小乘凡夫及地前菩薩所現的化土。天台宗也說有四土:1.凡聖同居土,娑婆是同居穢土,極樂是同居淨土;2.方便有餘土,為小乘聖者所居;3.實報無障礙土,親證法身的菩薩所居;4.常寂光淨土,唯佛所證的法性土。43彌陀淨土究竟屬哪一層次?淨影寺的慧遠、三論學者吉藏,以極樂世界為應化土。攝論學派的諸師,依據攝論等的見解,主張彌陀淨土是報土。天台宗則以之為凡聖同居的淨土。蕅益大師主張依據持名念佛的斷惑多少,而生四種層次的淨土,也就是說,彌陀淨土分為四等,由持名而帶惑往生與斷惑往生的不同,便生不同的淨土。由此可見,念佛的法門有深淺,淨土的層次也有高下。誰敢說學佛而不念佛,又有誰敢說修行而不生淨土呢?

最後,我還是勸大家好好念佛,不管程度如何,最好是把自己當成初機的鈍根,若心存虛驕,就是不切實際,明明是凡夫,偏偏以聖人之位衡量自己,不僅僅是增上慢,還很可能是大欺誑。因此說,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皆收,絕不是騙人的話。願諸位蓮友能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每週六都要來參加念佛會的共修,同時還要帶動親友們一起來修行,使得七寶池中的蓮花愈來愈多。蓮花分九品,希望大家品品高升,均臻上品上生,念佛要精進不懈,蓮花才會愈開愈大,不僅共修時要念,平常也要念。共修時念佛,能集大家的力量成為支持每一個人精進的力量,所以很重要;平常念佛,則能繼續增長你的信心、願心、深心。

三、「報恩佛七」的意義

最近我收到一封來自法國的信函,這是一位教授所寫的,他認為我這麼忙還能寫書、出書,一定是個身體強壯、精力充沛的人。我回信告訴他,我從小就是一個多病鬼,沒有一天不生病,只是為了報答三寶的恩惠,我還是用這個多病的身體來還我的「草鞋錢」。所謂「草鞋錢」,就是在修行過程中得自他人的各種幫助以及三寶的加持。為了報答這些恩惠,我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就是所謂的「報恩」。

只要我們從佛法中得到過一點受用,就應該「報恩」,因為得自佛法的利益,比世間上的一切知識學問、物質財富都更加可貴。因此我們要利用時間好好「修行」,以報答三寶的恩。

修行如何能報恩呢?修行,可以將我們向上的心力普及到每一個眾生的身上去。如果不修行,那你的心就會和三惡道的貪瞋癡相應,相反地,只要肯修行,你的心也就趨近於佛法的戒定慧。一是光明面,一是黑暗面,而我們這世界,只要有一個人知道「佛法僧」的可貴,肯去修行,這個世界的光明就存在,更何況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的人,在此做「七天」的精進修行。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1.是三寶恩,2.是國家恩,3.是父母恩,4.是眾生恩。

第一種是「三寶恩」:其實三寶恩是無法報的,而三寶本身也不需要我們報恩,只是我們以「報恩」為目標來修行。

第二種是「國家恩」:今天我們能夠在此安居樂業,這都是國家的恩惠所賜,如果國家不安定,我們又如何能平安度日呢?所以,我們希望國人不要做姦犯科,製造動亂,也沒有來自外國的欺凌和侵略,願政府有賢明的官員來領導,人民個個健康,社會處處安定;這些我們都可以用「修行」來祈禱,使我們的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我們報答國家恩的方法。

第三種是「父母恩」:父母有現世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過去世的父母,我們無法知道,但現世的人,縱使是孤兒,也由父母所生,並有人將其扶養長大。所以,還是要報父母恩。

普通人只在父母去世後,才遺憾父母在世時未能克盡孝道;能夠於父母健在時,即已思及父母年邁,來日無多,必須好好照顧和孝順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清明報恩佛七」,除了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外,也要為現世的父母祈求健康。我們可用三寶和共修的力量為父母祈福,這是辦得到的。

個人修行猶如一根紗,很容易被扯斷,如果許多人一起修行,就像許多紗結合在一起,變成堅韌的繩索,那力量就很大了。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整體的力量。因此,我們為報父母恩,還是以「共修」的方式,功德最為殊勝。

第四種是「眾生恩」:「眾生」是什麼人?可能是你的兒女、親友、部屬,甚至怨家以及其他的人;凡是對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有過幫助的都是。我們常聽人說:「遇到貴人。」而「貴人」往往只是普通的人,只要他曾替你解決問題,啟示過你,以致轉變了你的命運,他就是你的貴人。因此,我們要報「眾生恩」,必須將所有的人,都視為恩人。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知接受過多少人的恩惠;佛法說:「眾緣和合所生。」任何事的完成,都是集合了許多人的力量,個人所能提供的,實在很有限。所以,在寺院用齋後,都要感謝所有布施的施主,並祝福他們「有願必成」。

至於在家居士是否也有施主呢?或許有人認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賺錢買來的,但是人類社會是一個互助的環境,雖然是用自己的錢買的,也還是要有感謝心;若是別人不賣東西給你,你有錢又如何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所得的存有感謝心,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人和菩薩。因此,報「眾生恩」時,眼中無一是仇人或壞人。世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人做了壞事,只要以後不再犯,仍然是好人。因此,佛法對任何一個人都不失望,這就是將所有眾生都視為「恩人」的緣故。

最後要說「佛七」的意義:為什麼要用「七天」的時間呢?這和整個天體宇宙的運行有關,從古至今,無論東西方,都以「七天」為宇宙運行之一循環。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活動都是配合整個宇宙的運行而運動,所以用七天的時間來修行最恰當,猶如我們以自己身心的小宇宙來配合大宇宙而修行念佛法門,如果七天不夠,還可再增加至十四天、二十一天,甚至四十九天。

參加精進組的,必須在此修行七天;隨喜的則可來一天、兩天,甚至只參加一支香或幾支香,都比自己在家修行的好。佛法說:「人生即是苦報。」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為凡夫。」平常我們很少感到自己的業重,只有在修行的時候,才會生出「切膚之痛」,而深刻地感覺到生命就是「苦果」。也唯有「知苦」,才會發出真正的道心,因為生而為人已是這樣的苦,那麼三惡道的眾生則更加痛苦。我們「知苦」,所以要好好地念佛修行,以求「離苦得樂」,因為能知道「苦」,才會同情其他更苦的眾生。因此,想要產生慈悲心,一定要先吃苦;吃苦、知苦,並且切實地修行,才會發出真正的慈悲心。

四、助念的意義及規則

(一)前言

今天我非常歡喜,能見到這麼多人來參加。我希望諸位不是只來聽一次開示,而是真正地發心,參加本寺念佛會助念團的實際活動。

我們的念佛會已成立兩年多了,也曾經組成過助念組,但成績並不理想。原因是:一則參加的人員太少;二則大家恐怕參加以後,常常要到病危病故的人家去助念;三則大家擔心晚上回家會太遲。因此,既然諸位今天來參加,我祈願,以三寶的加持力,願大家能發長遠心、發菩薩心。

今後,我們的助念團會組成數個小組,各小組的組長之間,能相互調配。只要屬於本會會員病危病故者,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派人前去助念。

(二)助念的意義

人都會死,但死後往哪裡去呢?若不解脫生死,便是輪迴生死。生死中又有兩條路:一是上生天、人、神的三善道;一是下墮地獄、餓鬼、畜生的三種惡趣。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忙助念。那是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以及助念者的功德力量相扶助所共同產生的功效。

對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並相信,只要念佛必生淨土。因為,一般人在臨命終時,能得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是不多的,而助念者的佛號,聲聲入耳,正可使病危者避免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顛倒妄想,而將念頭導入一心嚮往淨土的正念。如果病危者心裡尚有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雜亂心,便會促使他下墮而難以上生。

至於佛的本願力量,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今日的助念者,便是病危者的善知識,勸他念佛,也助他念佛,助他至心稱念彌陀聖號,此即是藉著助念者的力量,加上佛的本願力,而使臨命終的人往生淨土。如已解脫生死者,臨終由人助念,便是和他結淨土緣,恭送他往生蓮界。

(三)助念所需法物

1.兩把引磬,敲上、下板,不需木魚。

2.準備一尊金色的阿彌陀佛接引像,佛像高度以病危者躺在床上所能看到者為準。

3.攜帶香爐,準備檀香或沉香製成的上等末香或線香。若燒線香,則只需一炷即能使滿室生香,長短大小約能燃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為佳。至於蠟燭,則可帶可不帶,因為現在到處都有電燈。

4.若能帶些素雅的鮮花最好,如果時間來不及,不帶也無妨。

5.助念者在一接到助念的通知後,即須心繫佛號,懇切至誠,身心肅穆,直到返家為止,不得輕舉言笑。出家眾衣袍須整齊,在家眾則穿海青。

6.帶供佛的清水及小杯子,以及助念者自己喝的飲水及杯子。

(四)助念的方式

助念的方式,可分成兩個段落:

第一,對神智清楚者,應先說法安慰,勸導一心念佛,由出家的法師或助念團領眾的居士來說。內容為:「某某居士,現在請你什麼也不要想,清楚地聽幾句佛法。佛說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必然的現象。所以,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怕。離開人間後,若能夠往生西方佛國,最最幸福。現在,用你一生中所做一切善事的功德,求生佛國,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還不該往生,阿彌陀佛是大醫王,他會使你馬上恢復健康的。現在大眾來為你助念,你能念,就小聲地跟著我們念,不能念的話,就聽著我們念的佛號,心裡跟著默念。什麼都不要想了,一心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佛國淨土的七寶蓮池。」

同時,要勸告其家屬,助念時不要向病人噓寒問暖,或讓親友摸頭觸腳,如果方便的話,家屬最好隨著我們一起念佛。假如其家屬根本不相信三寶,不同意我們助念,則不必強求留下,當即刻離去,只有在心中為其助念。

另外,當助念者進入病危者的家裡,千萬不可檢視其衣物,或東張西望,或任意闖入其他房間。如此,則萬一他們家裡丟失東西,我們也惹不上嫌疑了。所以,一進病家的門,供妥佛像,就開始說法助念。

第二,如果病危者已經神智不清了,我們仍然要為他開示佛法。所謂神智不清,可分兩種:1.是身體雖不能動、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但心裡還是清清楚楚,耳朵可能還聽得見,所以還是當他是神智清楚的人,可以對他做簡短的開示。2.是已經斷氣了,但你不要失望地說:「他已經去了,我們走吧。」既然來了,我們還是要說法及助念的。

人斷氣以後,有三種可能:1.是造大惡業的人,一死以後,馬上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塗。2.是淨業深厚的人,死後往生淨土,禪定工夫深厚的人,死後往生禪定天;又善業力量強的人,則往生人間及欲天。3.是隨各人的業力,等待因緣而生於三界中的六道。死後與生前的過渡階段,稱為中有身或中陰身。但是,有的人雖已斷氣,生理上已經死亡,他的神識卻可能認為自己仍然活著,或仍守住遺體而沒有離開。因此,人死之後十二小時內,不要移動死者的身體;最好不要在二十四小時內埋葬或火化,能在一星期之後則更好。在遺體還沒有全部冰冷,還有些溫熱的情況下,不要去摸觸、移動,或撫屍痛哭,因為這樣可能會擾亂亡者的神識。因此我們到達喪家以後,最好能立刻開始念佛。再者,亡者即使已於死後立即下墮、轉生或往生,助念仍然有益於亡者的超生、增福及蓮品高升。

(五)助念的規則

既然我們相信人死後,神識仍未離開身體,所以正常的助念時間是十二個小時,不可以隨便念幾句就走了。要分成幾組,輪流值班,一組四個小時;或分兩組,每兩個小時輪流休息。

怎麼念法呢?不需要唱〈讚佛偈〉,一開始就舉:「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接下來連續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如果我們剛到,病患就要斷氣了,則省略前面二句,就位以後,馬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時候,自己本身要專注一意,聲音要整齊清越,不要太快太高聲,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和諧、安寧的聲音,輕輕地念。使得病人能在安詳、恬靜、怡悅、自在的情況下往生。至於引磬,也要輕輕地敲,不要太用力。

助念者如果是分成兩組,那麼一組正在念時,另一組不可離開太遠;吃飯的時間,也由兩組輪流交替著助念。能夠維持十二個小時佛聲不斷是最好,如果人員不足,而只能派人去助念兩個小時的話,那也比無人助念來得好。

連續念六字洪名,每次接替換班時,也維持同樣的速度與聲浪,直到助念結束之前,始轉「阿彌陀佛」四字佛號,然後接〈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唱畢〈迴向偈〉,如果病患或亡者尚未皈依三寶,有法師同去時,當由法師為之授三皈依。若僅居士前去,也可代某一特定的法師為之說三皈。為亡者授三皈依時,當請他的全體家人或家人的代表代為接受。皈依詞是這樣的:

  1. 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姓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2. 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姓名),已經皈依佛、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3.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三皈依完畢,接著念〈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如果亡者的家人不會拜佛,也不懂三寶的意義,應當先教他們拜佛,並略說三皈要義。對於未受三皈的亡者說三皈,乃是必須的,應該列為助念的條件之一。說完三皈迴向,就可以離開了。

現在有人用念佛的錄音帶來助念,也不能說它沒有用,只是錄音帶是沒有心的,所以也沒有感應力,以人助念,則可由助念者的願心、信心,來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錄音帶也能帶動病者念佛,然其氣氛及功效與人助念相比,則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錄音帶代替助念。

另外有一項必須遵守的規矩是:助念的人,不接受病患及喪家的飲食招待,不得收受紅包。不僅在家居士沒有理由收受紅包,出家眾也不得因了助念而收紅包,否則便成了變相的經懺應赴了。如果,有些人家因為是他們主動請求我們去助念,不給錢,就好像欠了我們什麼,那就告訴他們:為人助念,是我們修行的法門之一,目的不是為錢而來,若有人要為病危者或亡故者做功德,可到寺院布施供養,但那已是另外的事,當與助念無關。有的家屬一定要給錢,那我們可收紅紙袋而將錢還給他,這種作法成習慣之後,大家便會感到自然。如果出外助念時,既受飲食招待,又收紅包作襯,便失去助念的意義了。

如果經過十二個小時的助念,病危者突然病況好轉,該怎麼辦?這也正是助念的目的之一,能以助念功德為人植福延齡,豈非更好。佛法本為活人的現實所需而設,豈僅為了人死之後的前途應世?

(六)淨土法門略釋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由於農禪寺舉辦禪七、禪訓等的活動,許多人便認為我們專事禪修,跟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無關的。其實我們一年舉辦兩次禪七,也舉行兩次佛七。本寺有禪坐會,也有念佛會。而且淨土可分為四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論修禪、修淨,其最終目的,皆是常寂光淨土。修行而不生淨土,豈不是邪見的外道?常寂光淨土是諸佛共證同在的大涅槃境,阿彌陀佛稱為法界藏身,當然不離四等淨土。所以,禪的修行者,既不離彌陀,也必生淨土。禪宗四祖道信大師主張修持「念佛心是佛」的一行三昧;明末的蓮池大師普勸修行念佛三昧,並且主張持名念佛,事念見應身佛,理念見法身佛,事持稱名,理持體究,念佛至事一心得定心,至理一心則明心。明末蕅益大師則以念佛時的斷惑多少來配合往生四種淨土。此皆是禪與念佛法門同舉並揚的例子。

助念固然是為協助病危者求生淨土,同時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因緣,助念雖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仍是念佛者本人。諸位應當爭取受派助念的因緣,並當以感恩之心,感激成就我們去助念的人;不論為誰助念,無不是成就我們於蓮邦培養蓮胎的殊勝法會。所以,我希望諸位都能發長遠心,來參加念佛會助念團的活動。

(七)問答討論

問:助念的時候,是不是愈快愈好?

師:不,不可愈念愈快,否則念的人太吃力,而聽著默念的人,也會急躁不安,最好是平緩地念。

問:有些人見到亡者的遺體會害怕,怎麼辦?

師:沒有關係的,剛去時會害怕,念佛時就不會害怕了。

問:有些人認為由於生辰八字不對,在遇到出殯的時候,就會被沖到或煞到,而倒運害病,是真的嗎?

師:那是民間信仰,在佛法裡是沒有這種禁忌的。皈依了三寶的人,便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助念是去念佛,不僅善神護持,也得龍天護持。所以不必顧慮民間信仰的禁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1 佛教入門|下篇 修持方法|觀世音菩薩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1 佛教入門|下篇 修持方法|學佛的基礎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