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參見《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大隱居廛。小隱居山。」(R115, p. 20b7)等。
出自《論語.泰伯篇》。
參見《永嘉證道歌》(T48, no. 2014, p. 395c21-p. 396c7)。
參見《梵網經》卷下(T24, no. 1484, p. 1005b10-13)。
參見《楞嚴經》卷八(T19, no. 945, p. 141c14-22)。
參見《楞嚴經》卷八(T19, no. 945, p. 141c3-9)。
參見《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一(T22, no. 1425, p. 483b11-15)等。
出自《論語.鄉黨篇》。
參見《長阿含經》卷十七(T1, no. 1, p. 112b1-3)等。
參見《佛祖統紀》卷三十七(T49, no. 2035, p. 348b18-p. 349a4)等。
參見《善慧大士語錄》卷四(R120, p. 49a18-b18)等。
參見《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T50, no. 2050, p. 193c4-12)等。
參見《國清百錄》卷二(T46, no. 1934, p. 801c10-p. 802c9)等。
參見《釋氏通鑑》卷九(R131, p. 939b17-18)。
參見《淨土聖賢錄》卷三(R135, p. 246a14-p. 248a15)等。
參見《雲棲法彙(選錄)》卷十至卷十四。
參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T1, no. 26, p. 642a2-6)。
參見《地藏經》卷下〈利益存亡品〉(T13, no. 412, p. 783c28-p. 784c1)。
參見《佛說盂蘭盆經》(T16, no. 685, p. 779a28-c22)。
參見《佛說灌頂經》(又作《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卷三(T21, no. 1331, p. 501c21-p. 502b14)。
參見《蓮修起信錄》卷六(R110, p. 469b14-16)等。
《文選》即《昭明文選》。
可參閱《虛雲和尚年譜》「民國二十五年」條。
《法華經》未見此句經文。《五燈會元》卷十四有類似的句子(R138, p. 532a17-18)。
《遺教經》全稱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參見《法華玄義》卷一(T33, no. 1716, p. 681b5-7)。
出自《孟子.萬章上》。
出自《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
參見《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卷上(T51, no. 2081, p. 783c15-25)。
參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T3, no. 189, p. 643b8-c8)。
出自《論語.述而篇》。
參見《十住毘婆沙論》卷五(T26, no. 1521, p. 41b15-p. 45a17)。
此經全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并註》,又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參見《安樂集》卷上(T47, no. 1958, p. 13c2-11)。
參見《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T24, no. 1485, p. 1011c2-7)。
出自文天祥〈正氣歌〉。
參見《觀無量壽經》(T12, no. 365, p. 341c4-p. 345a24)。
參見《佛說出家功德經》(T16, no. 707, p. 813c11-p. 815a26)。
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八(T2, no. 99, p. 351b22-p. 352a13)。
參見《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第四(T1, no. 1, p. 121b28-p. 127a26)。
參見《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八〈地獄品〉第二十三(T32, no. 1644, p. 207a13-p. 215a25)。
參見《雜阿毘曇心論》卷三〈業品〉第三(T28, no. 1552, p. 894c4-p. 899a1)。
參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T27, no. 1545, p. 864c23-p. 866c12)。
參見《俱舍論》卷八〈分別世品〉第三(T29, no. 1558, p. 40c23-p. 45b14-15)。
參見《大般涅槃經》卷十一〈現病品〉第六(T12, no. 374, p. 428c24-p. 433c3)。
參見《瑜伽師地論》卷四(T30, no. 1579, p. 294c9-p. 298a6)。
參見《大智度論》卷十六〈序品〉第一(T25, no. 1509, p. 175a10-p. 177c1)。
參見《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R150, p. 769a3-p. 776b2)。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T51, no. 2076, p. 454a25)等。
參見《宗鏡錄》卷十四(T48, no. 2016, p. 491a6-7)。
參見《宗鏡錄》卷二十三(T48, no. 2016, p. 540b27-28)。
參見《長阿含經》卷一(T1, no. 1, p. 5a26-b18)。
又作《一切經音義》。
又作《慧苑音義》,收錄於《一切經音義》。
參見《華嚴經》卷二十七〈十迴向品〉第二十五(T10, no. 279, p. 144b24-25)。
參見《金剛經》(T8, no. 235, p. 750a20-p. 752a16)。
參見梁《高僧傳》卷十二。
參見唐《續高僧傳》卷二十七、《宋高僧傳》卷二十三。
參見《佛說龍施女經》(T14, no. 557, p. 909c25-29)。
參見《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T14, no. 452, p. 419c14-p. 420a8)。
參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T3, no. 189, p. 642c9-12)等。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參見《長阿含經》卷十八(T1, no. 1, p. 114b7-p. 117c12)。
參見《起世經》卷一(T1, no. 24, p. 310a5-p. 314a9-10)。
參見《起世因本經》卷一(T1, no. 25, p. 365a14-p. 369a2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3 學佛群疑|佛說的「聖言量」禁得起考驗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