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6 聖者的故事|法與姑娘

聖嚴法師

法與姑娘

縱然經過了一百大劫,所作的業力永不銷亡;

等到那因緣際會之時,應得的果報仍自承當。

這四句話,說明了一切的命運,都有前因後果,也由各人去自作與自受。只因為眾生愚癡,不知道過去,也不見未來,總以為世間上有著許多偶然的事。其實,今年的遭遇,不論幸與不幸,都是種因於往世,今生的行為,不論善與不善,都將受報於未來。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時代印度境內的王舍城中。

那是由於兩個大富長者的財富而起。王舍城裡,住有一位天與長者,以及另一位鹿子長者,他們兩家的財富之多,可能僅僅次於城主;但是,彼此都在自我誇耀,說是自己的財富要比對方的更多,究竟誰多誰少,可能是八兩與半斤。然而,為了面子,誰也不肯讓步,由私下的誇耀,進展到公開的爭吵,因而成了互不相容的冤家對頭。

可是,真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當他們爭吵到最後,竟在第三者的說和之下,他們兩人,又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並且被他們發覺了一個「真理」——只有門當戶對,才最適合交往。

他們兩位富翁的友誼,愈來愈深了,他們還希望他們的子女,也都能夠保持住像他們之間這樣深厚的友誼。

「只有一個辦法,可使兩家的兒女確保親善。」其中一個說。

「什麼樣的辦法?」

「那就是將你我結成兒女親家。」

「這太好了,可惜我們都還沒有兒女。」

「那不簡單嗎?我們都有妻子,將來生了孩子,一男一女,就是夫妻。我們兩人,不論誰做公公或誰做丈人,都是一樣。」

「好極了!我們就此一言為定。」

不久,天與長者生了一個女兒,是一個容貌端正而姿色絕倫的娃娃,可惜,自從出世以後,天性愛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遇到出家人來為天與長者說法的時候,她就不哭,並且豎起兩隻小耳朵,靜靜地聽法,這樣小的女孩,能不能聽懂佛法?誰也不過問,但她喜歡聽法,卻是事實。正因為她愛聽法的緣故,當要為她取名的時候,就考慮到要用一個法字,又因她的父親叫天與,所以給她取名叫作法與。

這時候,另外的那位鹿子長者,聽說天與長者生了一個容貌絕倫的女兒,雖然他還沒有兒子,但如生了兒子,豈不就是自己未來的兒媳?於是,既送衣料又送瓔珞,備了一份重重的賀禮,去為天與長者慶賀,似乎這也就是送的聘禮。所以天與長者非常高興地說:「托你老兄的福,使我有了一個女兒,將來老兄生了兒子,那麼,我們兩家的兒女親家,就做定了。」

「是的,謝謝老兄。」鹿子長者也以同樣興奮的語調說:「我有信心,我一定會生兒子。」

當真不錯,隔了不多時,鹿子長者的太太為鹿子長者生下了一個男孩,因為生的那天,根據印度的曆法來說,那天屬於毘舍佉(沸星或黑鹿)月——二月,所以取名叫作毘舍佉。

天與長者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自然也是喜在心頭,由於這個男孩的適時來到,他與鹿子長者的兒女親家,也就成了定局,為了慶祝他的女婿的出生,少不得也是備了一份重重的賀禮,親自送了過去。

然而,萬萬想不到的事,竟然發生了。當法與姑娘漸漸長大之時,她對她的終身大事,卻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有一天,她向她的父親跪了下來,這是很不尋常的舉止,所以她的父親就問:「法與,妳有了什麼困難的事嗎?」

「是的爸爸。」法與說:「但是先請爸爸應允了我。」

「我已應允妳了,妳就說罷!」

「那就是女兒已經想說了很久,而又始終不敢說出口來的話。」

「不要怕,有妳爸爸在這裡呢!」

「那就是——我想出家學道,我也樂於出家修道。」

「什麼?妳想出家?」天與長者這才著急起來;但他是個慈祥的父親,從來沒有大聲對待過他的女兒,所以又勉強地抑住了激動的情緒,輕聲地說:「孩子,妳不要這樣淘氣,這是胡鬧不得的事呀!我跟鹿子長者,有約在先,怎可叫妳爸爸為難呀!別的要求,樣樣可以,要求出家,萬萬做不得。」

天與長者的拒絕,對於法與姑娘來說,乃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她也不再多說什麼;但是她的意志,絕不因此動搖,相反地,她倒設法更加積極地去接近出家之道。

她先皈依了三寶,並且禮拜蓮華色羅漢尼為門師(相近中國的皈依師)。蓮華色尼經常出入在她的家裡,那也是受她全家敬仰的一位聖比丘尼,由於這樣的因緣,她也祕密地向蓮華色聖比丘尼提出了請求:「聖者,弟子有一項要求,不知能不能得到聖者的成就。」

「佛教誓願成就一切的眾生,當然也能成就妳的。」蓮華色尼是如此地慈悲。

「那麼,弟子首先謝謝聖者的成就。」法與姑娘接著便說:「弟子想在善說佛法及清淨戒律的佛教之中,求度出家,受具足戒,做比丘尼。」

「那很好,不過先要取得妳父母的同意。」

「不行哪!就是因為父親不同意,弟子才想祈求聖者,給我祕密出家的呀!」

「出家的事,必須公開,祕密是不成的。但是,我當為妳請示世尊,助妳達成出家的目的,因為發真心出家,是最上功德的事啦!」蓮華色尼是阿羅漢,她知道法與姑娘的宿根,知道她必定要出家,所以便把話題一轉,她問:「法與姑娘,妳既發心出家,妳可知道出家的理由嗎?」

「請聖者開示。」法與姑娘當然不會懂得太多,所以她說:「弟子很想知道。」

「那麼,妳就用心聽著。」蓮華色尼開始了她的教化,她說:「出家的生活,主要是在擺脫男女的淫欲,如世尊所說:『凡是有智慧的人,必然知道淫欲的行為有五種過失,所以不應行淫:第一,觀察淫欲的味少、過多,而常有眾苦。第二,行於淫欲的人,常受淫欲的纏縛。第三,行淫欲的人,永無厭足之期。第四,溺於淫欲的人,他將無惡不造。第五,於諸愛欲之境,諸佛聖眾,以及有勝德具正見的人,以無量的話也說不盡它的過惡。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應習於淫欲。』」

「那麼,出家又有哪些功德呢?」法與姑娘的求法欲很高,所以繼續請求開示。

蓮華色聖比丘尼,略微沉思,便接著說:「出家乃是大智大勇的行為,世尊曾說:『出家有五種殊榮利益:第一,出家功德是各人自身獨占的利益,他人無從搶奪分毫。第二,出家人的身分,超然於一切種姓——社會階級的地位之上,接受他人的供養、禮拜、稱讚。第三,出家之人,從此世界命終,若不解脫,即可生於天上。第四,由此出家離俗,必當離於生死而入不生不死的無上涅槃。第五,出家之人,常受佛陀及聲聞聖眾,乃至諸上勝善之人的讚歎。』法與,妳要出家,妳當悉心體味如上的五種殊勝利益,我今度妳出家。」

當然,蓮華色尼並不能將法與姑娘立即帶出她的俗家。她去請示了佛陀,得到了佛陀的授意,她才再度去為法與姑娘,次第授與三皈、五戒、沙彌尼十戒,乃至授完了式叉摩尼的六法。這些儀式,都是在佛陀特別方便的加持之下,通過了比丘尼的僧團,由蓮華色比丘尼轉授法與姑娘的,也就是說,法與的出家儀式,雖在她的俗家祕密進行,但在佛教的僧團之中,仍是一樁公開的合法的佛事,因為已經得到了世尊的特別授意。法與是善根深厚的女孩,當她受了式叉摩尼戒,並且得到蓮華色尼的開示之後,她便悟道了,她證到了初果的預流聖階。不用說,這一聖果的證得,對於她的前途,更增加了信心。

兩年式叉摩尼的期限,轉眼即成過去,這時的法與姑娘,長得已是亭亭玉立,她的美,美得使人無法形容,乃至美得使人不敢正面看她。到了她這樣的年齡,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與長者及鹿子長者的兩家人家,毫無疑問地,已在為著法與及毘舍佉的喜事而準備著一切,其中最最高興的,當然是鹿子長者的兒子毘舍佉,他將有一位如此美貌的千金小姐,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他所感到的幸福——單用幸福兩字,已不能形容他的幸福程度。

一批一批的人把喜訊傳了出去,又一批一批的人把禮物送了進來。這兩家王舍城的首富,選定了吉日良辰,兩家的府上,都在為著吉日良辰的即將來到而忙碌歡欣。

可是,這對於法與姑娘來說,又是怎樣的滋味呢?

原來,法與的父親早已成竹在胸,為了不致發生意外,他雖為著女兒的婚事在忙,他卻根本沒有把這樁即將來臨的喜事,告訴他的女兒,他的女兒還以為要開什麼「百花會」哩,所以她問正在忙著的僕人們說:「我們家裡要開百花會嗎?使你們忙得這般起勁?」

「不是啦!姑娘!」僕人們咧著嘴,還故弄玄虛地說:「現在又不是百花盛放的季節。」

「那就怪了,這到底要做什麼大喜事呢?」

「托姑娘的福啦,我們將因姑娘賜福,而有喜酒喝啦!」

聽僕人們這麼一說,法與姑娘幾乎急得哭叫起來,她奔向了她的父親,又一次地跪了下來:「爸爸呀!我早已說過,我不要嫁人,我已發願出家,我已決心出家,請求爸爸應允了女兒吧!女兒要去王園的僧伽藍中,去做比丘尼哪!」

不用說,她所得到的反應,又是一個不准,試想:一個醉心於財產及名望的父親,怎會放他的女兒去出家?所以他說:「我的好女兒,妳怎可這般無理取鬧呢?當妳媽媽尚在懷孕之時,我就把妳許給了鹿子長者的兒子做媳婦,現在,又有誰不知道,我與鹿子長者是兩親家,妳是毘舍佉的未婚妻,毘舍佉是我的準女婿。在我們王舍城中,除妳之外,下從所有的賤民,上至百官大臣及王子,直到我們的國王,都已知道,明天就是妳行嫁過門的大好喜期,妳不好好地準備妝扮做新娘,反來要求去出家。妳當知道我國的王法,妳是在使妳的爸爸犯罪,叫我去犯騙賴婚姻及欺蒙王臣的兩條大罪囉!」

天與長者的這一番話,說得頭頭是道,但也無法打動他女兒的心,法與姑娘依舊堅持著出家的要求,她說:「爸爸的話,女兒完全了解,但我早已祕密出家了。」

「妳已出了家?」

「是的,在兩年以前,女兒就已出家,並且剃了光頭,也受了出家的沙彌尼十戒以及式叉摩尼六法。」

「什麼?妳已剃了光頭?」

「是的,女兒的頭髮早已剃了,現在頭上戴的是一隻假髮帽。」

「妳這淘氣的孩子,妳要把我這個做父親的人害慘囉!但是,不論怎麼,妳得如期去做新娘。」

「女兒寧死也不嫁人,女兒決志要出家,決志拒絕那愛欲的侵擾。」

「孩子!人生的旅途,妳才剛剛開始起步,不要瞎來,以後過不慣出家的生活怎麼辦?聽說四果的阿羅漢,才能離欲,如妳已是離欲的阿羅漢,我就准妳出家。」

「女兒嚮往阿羅漢的境界,但尚沒有成為阿羅漢。」

「既不是離欲的阿羅漢,妳當去做鹿子長者的媳婦。女孩嫁丈夫,乃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人家的家產不比咱們家少,人家的公子毘舍佉,又有哪點配不上妳。」

「女兒不是為了那些,女兒是要出家,僅是要求出家。」

正當這對父女吵吵鬧鬧的時候,他們的周圍,已湧到了許多的親戚朋友,那些親戚朋友,那些愛管閒事的男男女女,竟然一致站在天與長者的一邊,大家來勸法與姑娘,要她放棄出家的念頭,他們說:「年紀輕輕的女孩家,不要想得那樣天真,出家,不是鬧著玩的。出家人,要修終身的梵行,像妳這樣美麗年輕的女孩,正在情竇初開的年齡,豈能出家?如果不能修到離欲、斷欲的程度,勉強去過出家的生活,那種孤獨與寂寞的生活,實在不是妳這年輕的女孩,所能堅持得下的事。」

就這樣,法與姑娘已陷在孤立無援的重重包圍之中,陷在俗情的包圍之中,陷在七嘴八舌的包圍之中。但她並沒有絕望,正由於她的父親及諸親友的一再提示,提示到離欲、斷欲的問題,她便不再理睬重重包圍在她四周的人們,她便專心一意地策勵自己,精進修習,期求早些證得離欲的聖道。事實上,由於她的精勤修習,已經感通了佛陀。

正在同一個時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經行道上,面露微笑而口放五色的微妙之光。佛陀絕不會無故微笑,絕不會無故放光,因此而引起了阿難尊者的恭請開示:「世尊!如來非無因緣而熙怡微笑。」

「是的,阿難!」佛陀說:「兩年以前我教比丘尼眾給法與童女授了三皈、五戒、十戒、六法,然而,明日卻將是她嫁人的日子。」

「是的世尊!這事我也知道了。」

「但你有所不知。」佛陀說:「不久之後,法與童女將證得三不還果以及第四阿羅漢果,我們不能讓她老住在俗人家內,應該助她受比丘尼戒,住於尼眾之中。」

於是,阿難尊者將佛陀的意思,傳達給比丘尼眾,再由比丘尼眾推蓮華色尼去為法與做和尚,授與具足比丘尼戒。

真所謂「瓜熟蒂落」,法與受了具足戒後,遵循著修持的方法修持,當她最後一念煩惱斷除之後,她已證了阿羅漢果,並且有了羅漢的神通。她已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她的心中,已無一切的障礙,她的心境,已融化在整個宇宙的虛空之中,她的心情,已平靜地了無痕跡可捉摸,即使用刀割或者以香塗,她已不再生起憎或愛的分別之心,金玉及糞土,在她看來,已是平等無異,一切的名譽財物及利益,在她已是無一不可捨棄。

這是事實了,法與已經證得了離欲的阿羅漢果了,她的父親不肯也得肯了;但是,做為一個準丈人的天與長者,還有他的責任,總得讓他能有一個交代,所以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計畫,他對他的女兒說:「這樣吧!為了不使我犯國法,不使我失信於鹿子長者及諸親友,明日的婚禮照常舉行;唯在婚禮的迎娶之前,我們安排一個供佛齋僧的節目,佛陀食畢離去,妳就隨佛離去,仰仗佛的神力,以及妳羅漢的神力,這該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第二天,大德世尊,率領著比丘弟子們,果然準時而至。

漸漸地,鹿子長者的兒子——新郎毘舍佉,率領著大隊的人馬與車輛來到,遠近的親友,也絡繹地到了,除了國王之外,王舍城中所有的王子大臣都來了,那些凡是有點名氣的人,也全都來了,這真是個冠蓋雲集與高朋滿座的盛大場面。

首先,供佛齋僧的節目開始,這對於所有的來賓而言,並沒有多少興趣,甚至有人希望這個節目進行得愈快愈好。

照例,佛陀在應供之後,要為齋供的施主說法,這場說法的佛事,竟又感動了許多人的心靈。然而,真正感人的場面,卻在佛陀離座而去的時候發生。

佛陀剛出大門,法與也出了大門,佇在一旁準備迎娶新娘的新郎毘舍佉,還以為這就是迎娶典禮的開始,他便走上前去,用手扶捉法與的玉臂;萬萬想不到,當他明明捉住了對方的玉臂之時,竟像捉著了一把空氣,明明已被他捉住了手臂的法與,竟能毫不費力地繼續向門外走去。接著,驚人的鏡頭出現了:明明是一個姑娘,卻變成了一隻大鳥,明明不是鳥的型態,卻能騰空飛行,她在空中飛行自在而又坐臥自如,她在空中現出了種種的神變。她這一突如其來的神通變化,使得所有在場的人,不由自主地五體投地,那些人,像是突然遭到了大風吹襲的樹木,不約而同地全部仰望空中而拜倒下去。

像這樣的聖女,誰不敬仰?像這樣的奇女,誰還希望她去做自己的妻子呢?因為她已是有了神通的聖比丘尼,已不再是一個世俗的姑娘。

趁著這個機會,法與聖者便從空中下來,為與會的大眾,宣說佛法——一場嫁女的俗事,終於成了化度眾生的佛事,她使許多的聽眾,信奉了三寶,也使許多的聽眾,因此而證了聖果。因此,也得到了世尊的讚許,說她是比丘尼中的說法第一。

這在佛教史上,乃是唯一的例子:身居俗家,便已受了出家戒,便已證了阿羅漢果。

但是,這是一個問題,因為佛制比丘及比丘尼的出家受戒,必須先求得父母的同意,受戒也得親自在僧團之中請求舉行,如今為了法與聖者,竟然例外方便,所以當比丘們隨佛回到精舍之後,就有些人請示佛陀:「世尊慈悲,我等有疑,未知能否請佛開示?」

「世尊已經應允你們了。」佛陀說。

「那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位法與比丘尼,以何因緣而蒙世尊開許遣使得戒?曾作何業而能於其本宅出家,並於俗家宅中而得到阿羅漢果?又以何緣而蒙世尊許為尼眾之中說法第一?」

「當然。」佛陀說:「你們知道,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們知道嗎?法與早在迦攝波佛的時代,就是一個比丘尼了,她那時曾經度了一個少女出家,那個少女的情形,就跟現前的法與一樣,所以她曾發願,願在我釋迦如來的時候,也能像她所度的那個少女一樣,不離自宅而得出家受戒,而得阿羅漢果,而得成為尼眾之中說法第一。所以我要開這個唯一的方便。」

很明顯地,這是由於往昔生中的業力和願力所感,不是一樁偶然的事啊!聽完了佛陀的開示,這個故事,也就到此為止。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6 聖者的故事|迦葉之妻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6 聖者的故事|附錄一摩訶迦葉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