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7 念佛生淨土|孝親報恩當念佛

聖嚴法師

孝親報恩當念佛

我們的清明佛七,又名報恩佛七,所以來談談報恩的意義。從佛教傳統的觀念來說,恩有四種:即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中國特別重視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其餘三種就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從先秦時代開始,就倡導孝道,儒家的《孝經》就是從倫理的孝親觀點而講立身行道德教治化等的道理,非僅孝親,亦兼論君天下的準則。因在五倫之中,以親子的關係為基點和起點,所以孝親最重要。漢代曾提倡以孝立國,並舉孝廉;孝子必定清廉,想找廉節的官員,就從孝子中選拔,所謂拔忠臣於孝子之門,若是孝子,則一定會對社會大眾也能關懷。相反地,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關懷的人,或者是逆倫的人,要他們大公無私地去關懷人民的疾苦,必是很難的事。

可是到了近代的社會,自從西方所謂「工業革命」之後,家庭與社會的結構轉型,倫理的觀念破產,各自為政的小家庭制度,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便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災難。東方的中國社會,也受到重大的衝擊,漸漸對孝道的倫理觀念視為迂腐保守,親子關係漸漸淡薄;也就是親子間的關係,只是維繫在兒女未成年之前的短短十多年時間。當兒女長大成人之後,各奔前程,對父母就不怎麼關懷了;並且認為父母養育子女是責任,兒女關心父母是施恩。因為人是自私的,往往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顧父母的死活及父母的需要了。

今天在臺灣的社會,也不得不走小家庭制的這條路了。雖然尚有政府官員,正在鼓勵大家族制度,若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者,可受到獎勵優待,這種作法相當可取,但僅少數人能夠做到,也只有少數的政府官員做如此想。因為整個世界的大環境,已演變到如此地步,我們希望普遍且永久恢復到從前農村社會時代的大家族制度,就相當不容易了。

不過,中國人尚保存著對祖先懷念的風俗習慣,慎終追遠,在清明節掃墓,對祖墳祭拜一番,表示對於祖先或已故親友的追思。我們對此風俗,應當讚歎,紀念祖先,便是飲水思源,便是孝道,便是念恩感恩。不過,此種風俗,除了形式而外,並無實質上的報恩意義,祖先們又能得到些什麼功德?

今天有三位居士從很遠的南部來臺北的農禪寺看我,我勸他們參加一天隨喜念佛,用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們祖先更好,但他們並未留下,原因是老中少三代,各有自家和外家的祖墓,利用星期假日,趕到好幾個地方掃墓祭祖,他們要奔走在不同的墓地與納骨塔之間。我便勸告他們:「僅去掃一掃墓,意義不夠大,最好能從農禪寺出發開始就念佛,到了墓前也念佛;在墓地上念佛,掃完墓回家的路上也要念佛;清明前後念佛,平常日子也念佛。一方面將功德迴向給祖先,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在幽冥界中,聽到佛號聲也能信佛、學佛、念佛。」那三位居士聽後很歡喜,我希望他們真的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就太好了。

諸位來參加清明報恩佛七,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為了報恩。多半的人會為了祖先及已故親友立往生牌位、點往生燈,做何用呢?是希望他們能接受到念佛的功德,若未轉生,以他們自己的靈體來到本寺,聽我們念佛,也跟隨我們一起共修,則更有意義。信不信呢?現在就有好多好多你們的先亡眷屬在聽我講開示。一定要信!否則大家來做這些念佛的佛事,不是欺騙自己又是欺騙誰呢?

為什麼我們念佛就算是報恩?就對祖先及先亡眷屬有用呢?很簡單,當我們為新亡的人助念之後,往往就會發現那些已斷氣的死者面部表情,現出微笑的感覺來,本來死者面部是暗青的、灰白的,但當我們為他助念虔誠懇切之時,死者的臉上、嘴唇便會泛起紅暈,這表示人雖過世,他們的神識仍會聽到我們的念佛聲。只要聽到念佛聲,便會生起信仰心、歡喜心和清淨心,就能離苦得樂,必定往生淨土,所以唯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報恩。

我們已故的先亡親友見我們念佛、供佛、拜佛,他們一定非常歡喜,因為念佛時不會說壞話、做壞事。因此使得先亡親友,對你安心放心,且又覺得非常安慰,故以念佛來紀念和超度他們,乃是最好的方法。其實每年清明掃墓時,僅燒幾炷香、燃一對燭、焚化一些冥紙冥庫,獻上一束鮮花等,倒不如也來參加一次念佛的共修。我們並不反對掃墓,但我更鼓勵念佛。當在清明掃墓之外,也到寺院裡來參加七天報恩念佛的修行,則對先亡更有意義、更有功德。就算是來隨喜念佛一炷香或參加念佛一天也很好。

我很佩服我的先師東初老和尚,他在遺囑上寫明要我們別給他土葬,火葬後也不許留取骨灰或舍利來供養,而是將之和麵撒在海中與水族結緣,他在世時,曾對我說︰「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要這樣、要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我就照他的遺囑辦了。可是,當先師火化後發現有很多舍利,我不敢要,很多信徒正在搶。當時有人便對我說:「聖嚴法師,有人在搶撿老和尚舍利,我們中華佛教文化館要不要留下一些呢?」我說:「有人搶去供養不是很好嗎?」不過,我還是不能免俗,留了一些先師老和尚的舍利,供養在祖堂裡。可是,我能體會我們老和尚的意思,是不要我們以掃墓的風俗來紀念他,而是遵照他的遺志來弘揚佛法,修行佛法就是紀念他,就是報他老人家的恩,這比供養他的舍利或比用掃墓來紀念他更有意義。

我現在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用他留下的道場,除了自己修行,也在弘揚佛法,指導修行,以此種方式來代替掃墓,做為紀念,功德更大。這項功德,也不是出於我的,是他老人家的高瞻遠矚。

諸位知道我今(一九九三)年已幾歲了?(大眾默默搖頭)因為我從來不做生日,所以也忘記自己到底幾歲了,從我傳記資料的記載看,今年已是六十四歲,我還能有另一個六十四年可活嗎?不能!你們認為有,可是我不相信,因此,我也在此宣布:我死之後,不准埋在土坑中,也不許為我起納骨塔或舍利塔,不准撿舍利回去供養,我也要學我的先師老和尚一樣,弟子們見我死了,將我火化,研細後的骨灰撒在法鼓山上。先師老和尚要我將他的骨灰撒在海裡,也曾大費周章,尤其在海上私自去撒遺骨,是被禁止的。我也要節省我的弟子們的麻煩,撒在法鼓山的林間空地上,經過雨水沖洗,便進入溪澗,流往大海去了,我不要留下任何東西,僅希望留下兩句話,是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若能實踐這兩句話,便等於給我掃墓紀念。你們現在已在替我掃活墓了,不是嗎?世尊涅槃已二千五百數十年,我們做弟子的人,很難能到他的火化場去掃墓,都能用修行佛法、弘揚佛法來紀念佛陀,供養三寶。這才更具意義,也才是真正的佛子。

報恩的最佳方法,是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做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事;來說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話;想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報恩。諸位是否聽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的兩句話?實際上,一方面,我們要奉獻自己來利益眾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出家的大德高僧以及在家的大善知識們,往往會說:「為了報答三寶恩,誓願盡未來際獻生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弘揚佛法,護持三寶。」這意思也就是說:三寶的恩我們無法報答,只好以自己所能、所有及所知,來做學法、弘法、護法的工作,以為報恩。

諸位來參加清明佛七,就是修學佛法,護持三寶,也就是報恩。諸位一定聽說過「承先啟後」這句話,我們繼承了祖先的遺蔭和福澤,包括我們的身體和生存的環境,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遺產,就有責任用來發揮自利利他的最大功能,使得祖先的遺澤不斷地延續下去,才是最好的報恩方式。過去的許多中國人,只知傳宗接代,為祖先留「香火」,卻不知發揚光大祖先的遺德芳範,為祖先增光,為後代增福,才是最佳的薪傳。絕對不是僅以燒香焚紙來紀念祖先,就算是承先啟後的。我們佛教徒當以修學佛法、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來報答祖先的遺恩。

我在三年前回大陸探親,見到我的三嫂,她一次又一次地說:「小阿叔,你看,我替你們張家生了五個孩子。」她的意思是說:我出了家沒有生孩子,非常不孝順,她幫我們張家生孩子,盡了孝道。我只好說:「妳辛苦了!」在此我要請問諸位,像我這樣出了家的法師,終身修學佛法,關懷大眾,服務人群,對我的父母來說,算不算是孝順和報恩呢?

清 《長生佛會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7 念佛生淨土|自序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7 念佛生淨土|念佛法門四個心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