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

聖嚴法師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

尊敬的達賴喇嘛,諸位姊妹,諸位兄弟,大家好!

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法鼓山美國分會與西藏之家的舒曼博士,共同主辦這次為期三天的達賴喇嘛弘法大會。

我更感到光榮的是,能夠與尊敬的達賴喇嘛,共同主持這場漢藏佛教的對談會,討論兩個傳統中對於智慧的看法及用法。

當然,在我們之間,不會存有誰勝誰負的期許,倒有互相尊敬,彼此學習的需要。正如尊敬的達賴喇嘛於去年(一九九七年)三月訪問臺灣時所說的:「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的年代,比傳入藏地,早了數百年,所以漢傳佛教是哥哥,藏傳佛教是弟弟,弟弟應向哥哥學習,也有足以讓哥哥學習的優點。」可惜,漢藏兩個傳統的佛教,由於地域的區隔,以及語文的各異,使得這兩個兄弟之間,在親切之中尚有一些距離。因此,我們臺灣法鼓山的教育機構,正在積極地培養西藏語文的人才,翻譯研究西藏佛學聖典成為漢文,也希望有人將漢文佛典的重要文獻譯成藏文。

我不通藏語,僅從若干種已經譯成漢文的藏語聖典知道一些消息,就已經使我非常欽佩。但我對於漢傳系統大乘八宗的智慧寶藏,也抱有絕對的信心,例如天台宗的教義及止觀並重,華嚴宗的思想精密,組織周延,都有修學的次第。禪宗則融合一切宗義,成為漢傳佛教的最上乘法。

由於我不懂藏傳佛教,所以只談我所知所用的漢傳佛教,但是,我卻深信,漢藏兩系的佛法,既然都是發源於印度,原貌必定相同,中間雖有漢傳及藏傳的不同語文,但相信兩者人心必然相同。當我們又來兄弟相認的今天,我們彼此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原來你們和我們,都是一家人嘛!」其實,不僅佛教徒之間,有這樣的共識,在全人類的各民族之間,也當擁有這樣的共識。即使文化背景不同,人心的本質相同。佛法的好處,就在於消融自我、包容他人;以我的理解,這就是消除煩惱和開發智慧的文殊法門。

智慧——解脫煩惱,出離眾苦

智慧,是人人都想擁有的,至於什麼是智慧?則有許多的定義。反應敏捷、知識豐富、口才伶俐、聞一知十、處事果斷、判斷精確、博聞強記等,都可以被稱為智慧的象徵。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佛法所說的智慧;解脫煩惱,出離眾苦的心力,才是真的智慧。傳說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之母。由於文殊菩薩願力弘深,永遠以菩薩身分度脫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由於文殊菩薩象徵諸佛的智慧無量,諸佛皆依智慧而拔濟眾生,度脫眾苦,成就無上菩提,因此,文殊菩薩又被稱為三世諸佛之師。

釋迦牟尼出家之前,已經是一位精通當時印度各種學問技術的人,即便如此,他仍不能免除面對人類生老病死等的問題而產生的憂慮和恐懼,所以尚不能算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當他出家修道,經過六年,才突然發現:人類貪求生存、厭惡病痛、畏懼死亡,原因是不知道這種結果是怎麼發生的。釋迦牟尼佛發現,生命的現象只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被稱為無常變化的「我」,因此根本不可能擁有,也絕不是實有,所以此「我」是暫時有而本性空。既然「我」是空的,就不必貪生,也不必怕死了。這種智慧的功能,就稱為開悟和解脫。

不過,貪生怕死是生命本能的反應。避免危險,追求安全,是生命延續的保障;遠離苦難,擁抱歡樂,是每一個人的希望。問題是,愈是怕死的人,死神跟得你愈緊;愈是不能面對危險的人,安全距離你愈遠;愈是不願接受苦難的人,歡樂的機會愈短。例如,今天的科學文明,都是從人類的希望中產生,它雖然給我們帶來許多物質生活上的方便,卻也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及自然生態,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汙染及破壞。各種機械的發明,雖然節省了人工,增加了生產,人類卻並沒有因此而多出了時間及空間,反而忙得感覺時間愈來愈緊張,空間愈來愈狹小。

古代人類的意外事件很悲慘,現代人類的意外事件則更可怕;古代人類的戰爭,每次最多消滅一國、一族,現代人類的戰爭,可於瞬間毀滅整個地球世界。

又如:電腦科技雖是人類於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最大突破,乃至幼兒也能享受到電腦的樂趣,可是電腦會中毒,電腦開發出來的網際網路、網站,也會被人類做為犯罪的工具。為了防止這種犯罪的汙染,把許多人忙成七手八腳。由此可以說明,人類雖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不斷地開創出新的文明;然而每一個美麗的希望,都會在美夢出現後迅速地消失,接下來,又是在惡夢連連的狀況下追求另一個美麗的希望。我們不該詛咒科學,科學是無辜的,問題是在於人類的心,為何總是一邊製造幸福,同時又在另一邊摧毀它。

這就是人間相的事實,一個一個的生命,在追求歡樂的希望中,出現了又消失,一個一個的生命,在追求歡樂的希望中競爭、貪取、擁有、失落,永遠不能滿足,永遠沒有安全感。到最後,不僅會失去親人、失去財富、連肉體的生命也必然要失去。

佛法的功能,不在反對人類的文明,而在於讚歎人類追求希望的本能。所以,佛法可說是維繫人類生存發展的原動力。只是,如果缺少了智慧,就可能僅為某一個人的利益之私;也就是僅為某一族群的利益之私,僅為局部而不為全體,那就會造成互相傷害,使彼此殘殺。如果有智慧,便會有寬大的胸懷,全體人類便能和平相處,手足相待,共享幸福。將自己奉獻給全體的同時,自己的希望和利益也必然有了保障。

所以,佛菩薩的智慧,是以利益他人為利益自己的唯一方法。如果著眼於自利的方式而來利益自己,便會在煩惱中和其他的人摩擦,縱然有利可得,卻為他人所不喜。因此,如能著眼於利益他人的行動,必定可達成利益自己的目的,那是用慈悲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這麼一來,不僅使他人獲得幸福的生活,也能為自己營造快樂的人生。

佛法的智慧能使一切的人,遠離種種障礙,獲得無比的自由。對於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即用各種不同的方便來給予幫助。例如《文殊師利問經》所介紹的菩薩戒,共分為三等:

(一)從人天善法的「世間戒」做起。

(二)從出離煩惱的「出世間戒」做起。

(三)從超越空有兩邊的「上出世間戒」實證諸佛境界。

三等之中,不論哪一等,只要發起無上菩提心的慈悲弘願,當下便是必將成佛的菩薩行者;一切等級的善法,無不會歸成佛的果位。此在《華嚴經》的思想,稱為「因果同時」,起因之時,果已完成,所以凡夫都能成佛。這就叫作修行有次第,成佛無先後。

因此,佛看一切人,不僅是未來的諸佛,而且是當下的諸佛,只可惜凡夫的心,被煩惱所迷惑,不知自己就是佛。

只要清清楚楚地生活在當下,每一個念頭的當下,便與智慧相應,便能以智慧的心眼,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與諸佛所有的完全一樣。

禪宗——最圓滿究竟的無上大法

漢傳的大乘佛法,從龍樹的中觀學發展為三論宗,從無著與世親的瑜伽學發展為唯識宗,依《法華經》及龍樹的《中論》發展為天台宗,依《華嚴經》發展為華嚴宗。以上四個宗派,對於釋尊所說的教法,在義理的組織次第、禪觀的修習次第上,都有極其嚴密的分析說明。最後,依《楞伽經》、《金剛經》、《維摩經》發展出的禪宗,更將次第井然的各宗佛法,匯歸最高、最上、最圓滿、最究竟的無上大法,那就是不落階梯、頓悟佛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

禪宗主張,佛性人人本具,不是因為修行佛法才有佛性,也不是由於持戒修定而開智慧。由於文殊菩薩是「不斷煩惱,也不與煩惱共住」。1他處在煩惱的眾生群中,卻不被煩惱困擾。所以禪師為了利益眾生,可以不必顧慮比丘的戒律。故有悟後的禪師抱著女眾渡河,而心中坦然的故事。就以我自己而言,平常我絕不會摸觸女眾,若遇初次見面,又不知佛教合掌禮節的女眾伸出手來跟我握手,我也不會拒絕。

佛經中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代的僧伽之中,文殊及彌勒兩位菩薩,都是修梵行的比丘身分。在一次夏季三個月中,文殊菩薩未住僧寺,倒是去王宮與五百個淫女及兒童遊戲玩樂,以致長老摩訶迦葉要集合大眾,宣告將文殊菩薩趕出僧團。後來發現,文殊反而度了那些眾生。

由此可知,能夠深入火窟之中救人,才是最高明的消防人員。此在禪宗的《六祖壇經》裡也說:「心平何勞持戒。」「心平」的內在條件很重要,如果出家的比丘不是為眾生得利益,僅為自己貪欲樂而摸觸女人,就不應該了。

禪師們平常不會為了撫平自己的煩惱和困擾,而向心外祈求什麼,正如《維摩經》所說: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2但他們每天也有禮拜、讚頌、誦經的日課。若有人問他們為何如此?他們可能回答你說:「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是什麼身分做什麼事。」或者說:「看經是為了遮眼。」

一般人的智慧,需要思辨、說明、考慮、觀察;最高的智慧,不需依賴文字、語言、心思、意念等符號的表達,而是直接洞悉真理的本身。向內心的深處看,是內在的無限,向外在的十方看,是外在的無限;如果體驗到內外都是無限,便不會斤斤計較於眼前一事一物的利害得失。如果你願意體驗它,不一定是要入了深定的聖者,就是一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因為宇宙間的任何一種現象,不論大小、多少,彼此之間都是相連相印的,也是無法分割的,更是相互依存,彼此互為因緣的。

所以,從一粒微塵可以延伸到無限的深遠廣大;無限的深遠廣大,也是由無限微塵的互相依存而有。一切現象的本身,永遠由於因緣的互動而起著變化。所以,任何現象,都不是究竟的真理,究竟的真理,卻又不離因緣互動的一切現象。這便是般若思想及中觀哲學的理論依據: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不執空及有的兩邊,也不取空及有的中間。因此可以超越於煩惱及菩提的相對,超越於凡夫及聖人的相對,超越於善與惡、多與少、得與失等的相對,是絕對的平等無差別,是絕對和諧沒有對立。這就是佛法所說智慧的功能。

因此,若以智慧看世間,世間的一切,便無前後的位子,也無數量的多少,也無你我之間屬性的矛盾了。曾經有人問文殊菩薩:「聽說,文殊你是三世一切諸佛之母,是三世一切諸佛之師,那麼你從初發菩提心以來,已有多麼久遠了?你還有多麼久遠才能成佛?」

這是一般人都希望知道的問題,但就文殊菩薩而言,他知道,如果是用一般人的方式來回答,一定無法說明。既然宇宙是無限深廣、無限久遠的,從整體而言,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沒有開端也沒有結束,文殊是象徵著三世諸佛智慧的功能,所以是諸佛之母及諸佛之師,這叫他如何回答?他只好反問:「這樣的問題,你已問多久了?還要問多久呢?」

這種反詰的方式,便演變成了中國禪宗祖師們用來幫助弟子開悟的手法,例如,曾有僧人向石頭希遷請教解脫的方法,以及清除煩惱心的方法,希遷便反問:「是誰綁住你了?是誰把你的心弄髒了?」

這個反詰的方式,是禪宗用來幫助修行者開悟的利器,因其對於問話的人而言,無異是當頭棒喝,頓時會把向外攀緣的心念切斷,利根的人當下就可能開悟,否則的話,也會回頭來向內自詰,自我反問:「內在的自我,究竟是誰?」當你發現,除了念頭,別無自我,既無煩惱的我,也無智慧的我,僅有隨著環境而有的種種心相之反映,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這樣東西時,便是開悟。

無我——開悟後的心境

開悟之後的無我是怎樣的心境呢?如果已得徹悟,便如物理學上的慣性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這乃是存在於宇宙萬物的常態。恆靜則不會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蠢動,恆動指的是智慧的功能,會適應眾生的需要而運作。這是最高的禪定,也是最上的智慧。恆靜的禪定,恆動的智慧,這便是禪宗的《六祖壇經》所說:「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如此的定慧不二,便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念不與煩惱的情緒共住,卻有清淨的智慧功能。「無所住」是不在乎煩惱心的困擾,煩惱心雖有即無;「生其心」是經常有智慧心的觀照,智慧心的功能無限。

用智慧心觀照自己的煩惱心,煩惱心遇到智慧,就像黑暗之中昇起明燈;用智慧心因應眾生的煩惱心,就像舉起火炬的壯士,帶著群眾在黑夜中前行。因此,依佛法的立場來說,有了智慧的人,必然也是有了慈悲的人;有了智慧的人就不會被煩惱的情緒所困擾,有了慈悲的人就會被一切的眾生所接受。所以,若能接受佛法,你就擁有智慧和慈悲。擁有智慧,縱然尚未脫離煩惱,也不致被煩惱所困惑;擁有慈悲,縱然處身在魔鬼群中,也不見有一個敵人。

這種無我的心境,也不一定是徹悟的人才能體驗,即使是一般凡夫,若願意嘗試,也可以體驗。只要捨棄當下一念的執著,你的當下「是心是佛」,這時你的心境就同佛的智慧心;如果後一念又有執著,你的當下「是心是眾生」,這時你的心境又回到了凡夫的煩惱心。因此,中國有一位禪師要說:一念清淨,一念是佛;念念清淨,念念是佛3。又說:一念清淨,一念見佛;念念清淨,念念見佛。4

一般人雖不能念念清淨,總可以試著來享受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一個短時段又一個短時段的清淨吧!即使僅僅只有一個念頭不起仇恨、瞋怒、妒嫉、不滿等情緒心,雖然還是眾生的凡夫心,卻與佛的智慧心及慈悲心相應,所以說:「諸佛心是眾生心。」5眾生心與佛心,平等無二。此種同樣的心,眾生未悟,即是煩惱,眾生若悟,即同於佛。

頓漸——開發智慧的方法

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佛的智慧:

(一)從受戒、修定,而開智慧的心門。

(二)不向心外求法,但將內心執著放下,當下便見自心即是佛心。

第一種稱為次第的漸修漸悟,第二種稱為超越次第的頓修頓悟。中國的禪宗屬於第二種,又有二種法門:1.是臨濟派的話頭、公案禪,2.是曹洞派的只管打坐、默照禪。

話頭與公案,是用一句無意味的話或者用某一則禪宗祖師發生開悟情況的故事,教修行者不斷地追問「那是什麼?」例如,以石頭希遷禪師問:「誰綁了你?」的故事問大眾,這就稱為「參禪」。參禪的要領是:不得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它,不得用已知的佛學名詞去解釋它,不得用任何觀點去說明它。如此一次又一次、一念又一念,連綿不斷地,在同一句話頭或同一則公案上,一直問下去,問到雜念不起,妄想不生,也不罷休。或許在一瞬間突然爆起智慧的火花,才發覺一切的煩惱和掙扎,無非是由於自己的愚癡,便是悟境現前。

默照禪,首先要觀照自己整體全身的存在,稱為觀身;其次觀照遠近環境的存在,稱為觀境;最後觀照自己的心念,既不住於身體,也不住於環境,但其身體和環境歷歷存在,唯不見有心念的起滅及前後,此稱為默照,也稱為絕觀。如何使用絕觀法門?一切景象及觸受都有,卻不要給它名字,不要起念分別,不要加以形容,當下便將與煩惱相應的心、意、識流,中止切斷,呈現一片天下本無事的和平景象。

以上兩派禪宗,用的都是頓悟法門。起初雖然需要打坐的工夫,卻未必能以打坐開悟,甚至有好多開悟的例子,都與打坐習定無關。例如,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曾有不少阿羅漢弟子,從未打坐習定,只見佛一面,便於佛陀開示佛法的當時悟得無常無我的真理,這就是空性,又稱為得法眼淨。

如佛的著名弟子,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其開悟解脫的因緣,是在佛滅之後,期待摩訶迦葉尊者幫助他解脫,摩訶迦葉尊者竟以阿難未證阿羅漢果,而將之趕出五百大阿羅漢集會場所的門外,阿難在絕望之餘,只好下決心,不再依賴任何人的幫助,而去獨自打坐修行,想不到當他拋開一切依賴期待之心,正要坐下打坐之際,突然悟境現前,證得了阿羅漢果。

以此故事可知,中國禪宗所用的頓悟法門,在佛陀時代常用,迦葉與阿難之間也用。我們只要有心嚮往智慧,無論是誰,都有獲得智慧的機會。

淨土——心地法門的實踐

我正在傳授的禪法,稱為心地法門,它的依據,是梵文漢譯的《般若經》及《維摩經》所說:眾生(人)的內心清淨,眾生的行為即清淨,眾生的心、語、身三種行為清淨,眾生即見其所處的環境清淨、世界清淨。

此所謂清淨,就時間而言,有短有長,就空間而言,有小有大。所以不論你是凡夫或者聖者,都有機會從這種心地法門獲得利益,你能或於一念間清淨、或於一分鐘清淨、或於一刻鐘清淨、或於一小時清淨,都能享受到心地清淨及體驗到世界清淨的快樂。如果你一人的心地清淨,會影響多人的心地清淨,進一步,你所處身的環境也就變成清淨。如此一來,不論你在何處,只要保持心地清淨的體驗工夫,隨著你的所到之處,他人也能分享到你幾分清淨心的平安與快樂。

因此,我依據這樣的信心,在世界各地推行著一項稱為「人間淨土」的運動,因為只要人的心地有一念清淨,此人便是為這世界建設人間淨土的菩薩。

智慧心,就是清淨心,以上介紹的心地法門,雖是佛法之中的最上乘法,但它卻不是那麼地高不可攀,事實上乃是遇高即高、遇低即低的法門,乃是可深可淺,能夠適合所有人的法門。不論是誰,都能使用,都會得益。

對於許多沒有太多時間打坐,或者根本沒有可能打坐的朋友們,我在此傳授一種簡單容易的方法,能在五分鐘乃至一分鐘內,撫平你內心衝動的情緒,請諸位不妨試一試:

先將身體坐得很舒適(站得很輕鬆也可以),先將眼球放鬆不用力,再把頭腦放鬆不要思索,再把臉部及頸部肌肉放鬆不要拉扯,兩臂兩手放鬆不用力,小腹放鬆不要收縮,然後享受呼吸從鼻端出與入的感覺,心中默想:身體全部放鬆。最後,你會發覺呼吸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如果當前你的狀況,不允許你做得這樣細膩,那請你僅僅把注意力轉移到你自己呼吸的感覺上,這同樣也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請諸位兄弟姊妹們一定要相信:不僅僅人人可以成佛,而且就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都可體驗到,你的心地與佛的心地是非常接近的。我們這個世界,既沒有敵人,也沒有罪人,雖然一般人的心地,有時由於各種因緣而起了煩惱的情緒,做出了自害害人的行為,只要他們在一念之間平息了煩惱,回轉成清淨,他們即能在此一念間,成就佛的智慧與慈悲。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慈悲與智慧的佛教——「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開幕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中國佛教的清淨智慧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