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從印度到中國的佛教

聖嚴法師

從印度到中國的佛教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世界佛教,雖有南傳與北傳之分,但其二者都是發源於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佛入滅的年代有不同的記載,現行世界通用的是以西元前五四四年,為佛滅紀元元年。

南傳與北傳佛教分頭弘傳的明顯時間,大約是佛滅後一一六年或一一八年,阿育王統治印度時代,僧團中因為發生了對於正法律的認知不同,而分為長老比丘的上座部及少壯比丘的大眾部。後來再由此二部分出了十多個部派或二十多個部派。原則上每一個部派都各有自家所傳承的律藏及法藏,但是,流傳到現在的,主要是屬於少數幾個部派。

傳到南亞地區的佛教,是屬於上座部的支派,也比較接近於根本的原始佛教。傳到印度西北方,再傳入中國而被翻譯成漢文的三藏聖典,則有來自不同部派的部派聖典及陸續發展出來的大乘聖典。

佛法本來只有一味,便是解脫味,也就是以修行戒定慧而從貪欲、瞋念、愚癡等煩惱獲得解脫;使自己解脫是無我的智慧,令他人得解脫是平等的慈悲。

有人主張「大乘佛教非佛說」,而大乘經典的結集,的確是在南傳的《尼柯耶》(Nikāya)或北傳的《阿含》(Āgama)之後。有幾種大乘經典,也的確是以菩薩為說法的主角,而不是由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但是,大乘經典的背景思想,不會脫離基礎佛法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也不會違背苦、空、無常、無我的原則。它所不同於初期佛教的,是將素樸的佛法,予以組織的、邏輯的、哲學思辯的、文學技巧的強化及深化,並將解脫的定義,給予更大的解釋空間,尤其是將成佛的觀念普及化,又將涅槃的意涵層次化了。

換言之,大乘佛教特別著重在廣度眾生的信念和願力,所以不僅求取個人的解脫,尤其重視眾生皆得解脫,例如主張:「自己未度先度人,是為菩薩初發心。」又有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11因為《大般涅槃經》有說「眾生悉有佛性」,大乘佛教便相信一切眾生必將都能成佛,甚至而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成佛」的菩薩誓願。因此也有人批評大乘佛教是菩薩的教法而非佛的教法。不過,成佛必須先修菩薩道,菩薩道之中必有解脫道,否則便不是菩薩道,而僅是世間的有漏善法。

又如「涅槃」一詞,在早期結集的聖典中,是指出離三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就是從五蘊的身心獲得解脫,進入寂滅,不再回到生死中來。但是在大乘聖典中,涅槃有二個層次,以上所說的是第一個層次;不受生死煩惱的束縛而仍能在生死中,隨時隨處,因應眾生的需求,普遍度眾生、永遠度眾生,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大乘涅槃。

大乘佛教教理思想的發展,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根本教法無法分割。印度的大乘佛教,大致可分作:一、中觀哲學;二、唯識哲學;三、如來藏哲學,共有三大系統。

中觀哲學,又名為中觀學派,主張諸法無自性的空,此乃是依據十二因緣的「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12而產生,所以龍樹的名著《中觀論》,便是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其中心架構。只是諸法自性空的「空」義,要比基本佛法所說的空,更加透徹和廣泛了。

唯識哲學,又名為瑜伽學派,主張三界虛妄,唯識所變;轉識成智,即能成佛。這是從五蘊的識蘊、十八界的意根、法塵、意識而發展出來的阿賴耶識思想;是由業感緣起,轉化成為阿賴耶緣起。目的仍是觀緣起法,而出離三界的虛妄執著,便能不被三界所染著,便能自由出入三界,廣度與佛法有緣的眾生。

如來藏哲學,主張一切眾生的本性,皆與諸佛相同,稱為佛性,只因為無始無明的覆蓋,所以不知有此佛性;若能聞法修習,而悟見佛性,即知自己所見的佛性,與諸佛所證的佛性無異,這個「佛性」,即是如來藏的另一個名稱。這派的哲學,也是淵源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緣起思想。因為《佛地經論》中有說:「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佛。」緣起的諸法,無一不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空。

中觀哲學主張「諸法自性空」,諸法是遍指一切有為法及無為法,若能實證「諸法皆空」,即知此空,在器世間的無情諸物,名為法性;在有情世間的一切眾生,名為佛性;在無漏無為的解脫寂滅,名為空性。如果有人能夠聽聞佛法、思惟佛法、修習佛法、而實證諸法的本性是空,便是悟見了如來藏中的佛性,便會深信自己必將於未來成佛。

以上三大派系的大乘學派,都相繼傳入了中國,再由中國傳到了韓國、日本及越南。此三大學派之中,最受東亞民族歡迎的,乃是如來藏思想。因此,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上,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未能成為主流信仰。如來藏學派,在印度本土的流布傳承,並不十分明確,倒是在中國,卻衍生出了天台、華嚴、淨土以及禪宗等諸大學派;尤其是禪宗,幾乎已是中國佛教的代名詞。禪宗的盛行狀況,可由全中國處處有禪寺的現象得知,其他學派的專屬寺院則是非常少的。

中國的禪宗,雖然也有五派或七流之分,主要的是主張頓悟成佛。頓悟,近似介於慧解脫與俱解脫之間;若不能於聞法的當下開慧眼而悟見空性(佛性),便須用數息、用止觀、用話頭、用默照等方法。中國之所以出現禪宗的原因,是由於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不能認同比丘不事生產,而以沿門托缽來維持身命的生活型態,比丘必須自耕自食,否則佛教便會受到漢民族的排斥。因此而有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13的禪修風氣。禪宗史上最偉大的禪師惠能,他便是從砍柴、舂米的勞務工作中悟道,於是他主張:解脫定與解脫慧的功用,是同時而一體的,是不可分為先後的。

禪宗的修行者,若能深信佛所說的因果法及緣起法,確實體驗觀照一切法都是因果法及緣起法,便能從種種執著獲得釋放,便能處身於千軍萬馬的戰場而心無恐怖,便能面臨五光十色的五欲境界而心不動搖。確實體驗觀照,是觀慧;無恐怖不動搖,是定力。此即是禪宗所說的定慧不二。

中國禪宗的最大特色,是能夠適應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不同的社會環境,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修行佛法。但是,絕對不是世俗化的佛教,乃是人間化的佛教。

修學佛法的基礎原則是持戒,大乘佛教的戒律,除了受持菩薩戒,也必須受持聲聞戒。菩薩戒的重點是發起成就眾生成佛的大悲誓願;聲聞戒的目的是不造惡業,精修梵行。由凡夫至成佛的時間,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由凡夫證阿羅漢果的時間,則經三生六十劫。雖說眾生皆有佛性,成佛卻不是那樣容易的事。因此,聲聞戒受持到此身死亡時即自然捨戒,受持菩薩戒則直到成佛時不捨戒。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佛教對於東方文化的影響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佛教傳入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