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校註

聖嚴法師

校註

1

可參閱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文殊師利法門》

2

參見《維摩經》卷中〈不思議品〉第六:「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T14, no. 475, p. 546a11-12)

3

參見《宗鏡錄》卷十五:「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T48, no. 2016, p. 497c4)

4

參見《宗鏡錄》卷二十三:「念念相應。念念成佛。」(T48, no. 2016, p. 540b27-28)

5

參見《宗鏡錄》卷一(T48, no. 2016, p. 415a8-9)

6

對談前,達賴喇嘛已進行了兩天法會。

7

意指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的「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8

可參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八冊,臺北:大乘文化,一九七八年,頁三九○─三九二。

9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T51, no. 2076, p. 246a8-9)

10

參見《佛說大乘稻芉經》:「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T16, no. 712, p. 823c4-5)

11

參見《華嚴經》卷二十三(T10, no. 279, p. 127a13)

12

參見《雜阿含經》卷十(T2, no. 99, p. 67a5-7)

13

參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二(T48, no. 2025, p. 1119b2)

14

出自《論語.八佾篇》。

15

同校註12

16

參見《夾科肇論序注》(R96, p. 194a4)

17

出自《孟子.告子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修訂版)|《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六層意義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