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成佛的法門

聖嚴法師

成佛的法門

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成佛的法門。通常人們以為佛法就是佛所說的法,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佛說有人天法、小乘法、大乘的菩薩法,其中只有大乘的菩薩法門,才是直成佛道的法門。因此,我們要講佛法,應該是成佛的法門,才是真正徹底的佛法。

今晚演講的地方是大覺蓮社,「覺」有不覺、遍覺、正遍知的大覺。不覺是凡夫,遍覺是小乘,大覺是佛。我們要學的是佛,因此講佛法就是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法門是什麼?我為你們寫了十二句話如下: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

何為菩提心?利他為第一。

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

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

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

救世菩薩行,悲智度眾生。2

如何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一般人不知道何為菩提心,以為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求得解脫,自己求成佛道,就是菩提心。其實不是,菩提心是以利他為先,不是以利己為重。我們中國人都說自己是大乘佛教,在三藩市還有一個維護大乘傳統的基金會。但是,許多人連小乘都不是,沒有菩提心,只有自私自利,自求解脫。真正的菩提心是為眾生能夠捨一切,受一切;捨一切自己的利樂,受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能捨一切 能受一切

我們可以把釋迦牟尼佛做為菩提心的榜樣,釋迦牟尼為何要出家修行呢?他出生王宮中,沒有任何出家的理由。但是在皇宮外,卻看見人間的生老病死,以及眾生的弱肉強食。他看見眾生的苦難而發願,使眾生從生老病死及弱肉強食中得解脫,因此他就出家了,這就是發菩提心。

我們是如何來學佛呢?因為發現自己很苦,自己身心有問題,所以希望求得自己的解脫,從佛門中得到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得到安樂。這叫發菩提心嗎?當然不是。但是也不錯,因為以自私心來接觸佛法,使我們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因自私而入佛門,聽到佛法之後再發菩提心,也是非常好的因緣。

我們要學佛,就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發菩提心不是今天發心,明天成佛,而是永遠地為利益眾生吃一切苦。即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或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菩薩受了種種的苦難,目的就是使眾生得到安樂。

因此,我們一開始學佛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叫作初發心的菩薩,也就是「初心菩薩」。雖然不能度一切眾生,但是不要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應該盡自己的力量使他人得安樂、離苦難。用什麼方法?用我們的慈悲和智慧。

以智慧慈悲度眾生

智慧分為兩類:一是「有漏慧」,一是「無漏慧」。有漏慧是從聽聞佛法而得到的正知正見,無漏慧是以自己的修持而證悟到的智慧。慈悲如果沒有智慧,可能存好心度眾生,結果卻害了眾生;自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了罪過。所以,慈悲度眾生一定要有智慧,至少要以佛法的正知正見去幫助眾生。否則,說是慈悲,卻可能是濫好人做糊塗事,也可能根本就是做的惡事!

因此,學佛一定要聽聞正法得正知正見,然後如法修行,如法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或是成佛的法門。今天有很多附佛法的外道,他們也用佛經及佛學名詞,但卻是在傳播違背因果原則的邪知邪見,這就不是正確的佛法。有的人因緣很好,一下子就遇見正確的佛法,有的人很辛苦,外道中轉了很多圈才遇到正信正見的佛法。

戒定慧是佛法三綱領

智慧分無漏與有漏。如果依戒定慧三個綱領層次來修行,就會得無漏慧。

「戒」的定義是「當做的不得不做,不可做的不得做」。通常,人們認為戒就是不可以做,這是消極的。其實,菩薩戒的意義非常積極,是要眾生不因我們行為有偏失而間接遭受苦難,能因我們行善而得到利益。假如眾生就因我們的行為偏失而受苦煩惱,我們便犯戒了;如我們沒有給他們利益,那我們也犯戒了。所以菩薩看見眾生,第一件想到的不是人家能給我什麼,而是我能幫他什麼忙。

現在,我們把戒的範圍歸納成為六大類,那就是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什麼它們都屬於戒的範圍?為何六度是戒?前述「當做的不得不做」,應該做的而不做,便算犯戒。六度(六波羅蜜)既然都是菩薩應該做的事,不做就是犯戒。初發心的菩薩,應該學習修持六波羅蜜。

「布施」含有戒的意思在內,所以在家居士受的五戒名為「五大施」,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何稱為布施?是因為持五戒的人把「無畏」的精神布施給眾生,眾生因而獲得安全,於是持五戒者就使眾生得到了無畏,布施眾生安全感,是非常大的功德。

我們持不殺生戒,不是對一個眾生,而是對一切眾生持守。不偷盜,是不偷一切眾生的財物。所以,別人因我們持五戒,便會得到安全感。例如吃狗肉的人,狗會怕你,所以咬你。沒有殺生心意及念頭的人,任何動物看到你都不會害怕。

二十年前,我帶了幾位青年去訪問一個山村,要經過一條小路,那裡有戶人家,院門上掛了「內有惡犬」的牌子。我根本沒有看見,因為穿過這戶人家的後院,路比較近,所以我就走過去,也沒有狗咬我。我後面有位青年,他見了內有惡犬的牌子,心中就想:「惡犬出來,我就給牠一棒子。」他心中這麼想著,還沒來得及給狗一棒子,狗已經把他咬上了。

毒蛇也是一樣。我曾經遇到毒蛇,無心踩到了毒蛇而且從牠身上走過,蛇也沒有咬我,因為我沒有看到蛇,也沒有看到蛇就給牠一棒子的念頭。我踩到牠後,牠看看我,我只有抱歉地說:「對不起啊!踩了你了。」

許多人都怕鬼,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和鬼結善緣,沒有給鬼布施。你如果經常誦經布施,迴向冥陽一切眾生,也就會和鬼結緣,鬼便成為你的護法神,就是見到鬼也不必怕。

所以持守五戒的人,心中未起犯戒的念頭,縱然偶爾也會誤殺微細眾生,但是沒有關係,因為他根本沒有殺心,而眾生因自己的業力被持戒的人殺了,持戒的人根本不知殺了眾生,這是沒有關係的。對眾生來說,遇見持戒清淨的人,會把你看成木頭、石頭,或是和他自己一樣,不會對他有傷害。所以,這就是安全感的布施。

除了持五戒算是五大布施之外,還有財施、法施。此三種之中,以財施最易,其次是無畏施,最難的是法布施。如果以菩薩精神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說,能夠布施而不布施,算是犯戒。但是,世界上錢很多的人往往沒有財力的布施,沒有多少錢的人往往有錢布施。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很有錢的人,我問他:「像你這樣有錢的人,應該多做功德、多布施啊!」

他就對我說:「法師,你聽說我有錢,其實我沒錢,我總是欠別人錢。」他向我舉了個比喻說:「我泡了五杯茶,但是只有三個蓋子,我常常要把這三個蓋子移來挪去,否則茶就冷掉了。我好辛苦,我真的沒錢,我欠銀行的錢好多啊。如果我不欠錢就不能做生意,所以我是一個欠債的人,我不是有錢的人。」

我仍不放棄機會,給他建議:「你有五個茶杯三個蓋子,何不把它變成兩個茶杯,不是多出一個蓋子來了嗎?」

他說:「法師,你不懂什麼叫作企業,企業就是沒有錢也要做,只有三個杯子的錢,要做五個杯子的事。現在我是騎虎難下,即使我要把五個杯子的事業變成二個,別人也不肯。幾個人靠我一人生活,變成二個杯子,好多人便會失業。」

他講的也是有道理,有錢的人沒錢布施,但是,我的信徒之中有很多人的生活只夠吃飯,還常布施。有一位企業家,到寺院中鼓勵信徒:「我們在有生之年裡,有錢有能力的時候,如果不布施,等到我們沒有錢的時候,便後悔莫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做布施做什麼?」經他這麼一說,好多人都布施了,大家就看著他,他卻沒有布施。

他說:「我布施了。我的工人和職員都靠我吃飯,我布施給他們了。」

他講的也有道理,大企業家也做慈善事業,也算布施,不是用他們個人的錢,是用公司盈餘的錢。以他們的知識及能力來助人,也是布施。

但是,布施之中,物質的布施固然重要,以佛法的布施更重要。先要讓人安身,然後讓人安心。安心則比安身更重要。安身是以財力、物力、技術、知識等幫助人,也可以用我們的體力及時間來幫助人。但是,信佛學佛的人,應該也要用佛法的知見和修行的方法來幫助人。所以我們應當護持佛法、供養三寶,就是大布施。學佛的人,就是不該為自己利害得失斤斤計較,應當設法救濟他人的苦難。即使僅能告訴別人這種觀念,也就是法布施了。

持戒功德是應做之事

六度之中的「持戒」範圍有四種,那就是三皈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的具足戒。通常的解釋,持戒的功德會生天。因為受了三皈五戒,是不會害人的好人,他所作所為都是有益於人的。如果沒有智慧,也可以得人天的福報,或生上天或生人間,但這不是行菩薩道。

持戒是應該做的事,不要以為是做了好事;布施也是應該做的事,不要以為自己做了功德。否則僅是有漏的人天福報,所以生人間或天上,受了果報之後,功德就沒有了,故不是六度中持戒的功德。學佛人的持戒,不是為求福報。菩薩做好事度眾生是應該做的事,並沒有希望度了眾生,眾生再來回報我,這才是菩薩行的佛道。

有一次,一位居士給我很大的供養,我問他的目的,他說:「沒有目的,不過,師父去西天的時候拉我一把吧。」

我說:「你不要這樣想啊!一切功德都是有的,若你不要想到做功德是為了什麼目的,這種功德最大。如果你做了功德,希望迴向達到某個目的,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力量比較小,因為利他的目的是在自利,所以功德有限。」

持戒或布施,都應該「三輪體空」,就是把施者、受者、所施物三個部分,都不要掛在心上,能夠空掉這三個部分(三樣執著),才是真正的佛道。

為眾生忍辱精進

「忍辱」是屬於布施與持戒的範圍。難捨能捨是布施,難捨而捨是忍辱,難忍能忍是持戒。忍辱要忍苦、忍痛、忍不平,還要忍樂、忍喜、忍五欲,忍五欲和忍不平都是很難的事。不過世人為了陞官發財的錦繡前程,也可採取低姿態,忍氣吞聲,委屈求全,何況發菩提心為成佛道呢?菩薩是為了成就眾生,不使眾生起煩惱,菩薩忍辱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維護眾生。

「精進」不是為了自己速成正覺,乃是為使眾生去惡生善、離苦得樂而努力不懈地修行。眾生無邊無數,等待我們用佛法去幫助他們離苦難,我們還有時間玩嗎?眾生有種種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喜好,我們必須學習無量的佛法來適應不同眾生的根器,給予不同的佛法的幫助,我們還有時間玩嗎?

菩薩道有兩句話:「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很多人都弄錯了主要闡述的意義,以為是自己上求佛道及下化眾生,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像這般自我心這麼大,自私心這麼重的人,怎麼可能成佛?這兩句話應該是:「眾生需要佛道,所以我要幫眾生求佛道;把佛道給眾生,以佛道度眾生。」不是我度眾生,是佛法度眾生。

發了菩提心的人,懈怠不精進就是犯戒。不過這樣的犯戒,未必會墮地獄,犯戒應該生起慚愧心和懺悔心,告訴自己:菩提心退了,要再回到菩提心。

不動不變是為「定」

「定」的定義是不動不變。可分五點來說明:

一、信心不動:信什麼?信三寶,信心外的三寶(住持三寶),也是一切諸佛、一切佛法和一切僧寶,同時,也相信自己心內和三寶本來就沒有分開。將來我們也成佛,也說法,也成和合僧,也與三寶是一體。

二、法門不變:自己修行的法門要一門深入,不要常常改變。

有人問我:「念觀音菩薩可否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說:「能。」他問:「為何?」我說:「你念得非常誠懇的話,臨命終時,觀音菩薩會跟阿彌陀佛一同來接你。」還有人說:「喜歡念地藏王菩薩。」我說:「好啊,為什麼呢?」他說:「我怕墮地獄!」所以,到了地獄裡,希望地藏菩薩還會救他。我說:「唉!你這人怎麼如此怕墮地獄?」他說:「我常常做錯事說錯話。」

有人說:「念藥師佛如何?」我說:「好。」他問:「我念藥師佛,將來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說:「當然可以,《藥師經》中就讚揚西方極樂淨土。」

其實,千佛萬佛等同一佛,佛的世界是相通的,只是我們凡夫執著把它分別,你念藥師佛而願生極樂,到後來他一定把你送到西方去。勤念阿彌陀佛的人,也會延生長壽。勤念觀世音菩薩,他是西方三聖之一,當然會接引你去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也未必僅度地獄眾生。所以,我們要一門深入,不要為了不同的目的,今天念這個,明天念那個,一定要有恆課定時地來修行。自己修持,一門深入。勸人修持,則可因人施教。

三、戒行堅固:持戒是幫助止惡生善的不二法門。持戒清淨,則不因環境的誘惑而破戒,這也算「定」的工夫。不過,受了戒無意中又犯戒,再懺悔,雖是持戒不堅固,也比不受戒者好,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四、勇往直前:沒有懷疑,一直往前走。對自己走的學佛之路,不後悔、不懷疑、不灰心,就像賽馬場中騎馬的人,不看左右,不看後,只管驅馬往前奔走。唯有如此,才是定的工夫。否則,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就把時間浪費了。

五、禪定修法:持誦、禮拜、禪坐,都是定的修行法。持誦中的念佛、持咒、誦經,都是修定的法。很多人以為念佛就是為了解經中的意思。這些功能是一般的信仰,也是事實。但是念佛、持咒、誦經,可以達到禪定的功能。禮拜是拜經、拜佛、拜菩薩和拜懺,這些都是修定的方便。禪坐有兩個層次:一是靜坐,即靜靜地坐,把心安定下來。二是參禪。靜坐能使我們入定,參禪能使我們破除我執,產生智慧。

無漏般若是為「慧」

「慧」的定義是無漏的般若。能從自我中心獲得解脫,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有「為我」的心念存在,無論多聰明,都是有漏慧。真正的佛法,是要我們產生無我無漏的智慧,才是般若。

日常生活的佛法

一、居家生活:我們應視身邊的家人如同佛國中的諸上善人,他們對我們好,能夠幫我們修行,成就我們,這是菩薩。他們如果對我們不好,打擾我們,也當視如菩薩,這是逆增上的成就。不論是順是逆,一切都是菩提心及菩薩道的增上緣。

二、行商工作:我們面對主顧或客戶、上司或下屬、同事或同行等,都應視如互為因緣的菩薩伴侶。彼此提供服務,互相交換恩惠,以助成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

三、社交場合:有緣相遇的親戚朋友、舊雨新知,都應視為由佛國淨土來的諸善知識。正如《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把所有人當成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們都是有恩有德的。行菩薩道的人,要把所有的人都視為恩人。因此要知恩報恩,盡一己之力使他們得到利益,用財物、無畏及佛法來幫助他們。

在家居士學佛應當了解人成即佛成,我們必須盡到做人的責任。除了自盡己責,更要原諒他人,成就他人,關懷他人。

以精進學佛來論,應受三皈並持五戒,每日應誦三皈依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及誦〈四弘誓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如果還有時間,每天多念幾遍《心經》,另外,要處處不忘觀音菩薩,時時要念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以人為本的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