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佛法在日常生活中

聖嚴法師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

今天的這一場演講,使我感到很意外,也覺得十分難得。

這次到英國來,主要是到威爾斯指導一次禪七的修行。我沒想到,在倫敦這裡也會有一場演講,而且有這麼多當地華僑界的居士來這裡聽講;黃果天居士等能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為我籌畫出這般殊勝的演講,使我非常感動。最難得的是,中華民國駐英代表簡又新先生的蒞臨,而且還為我做了這樣好的引言。

簡先生在臺灣時,就是一位優秀的行政高級長官,當過環保署長及交通部長,他的行政能力對中華民國之貢獻,臺灣的同胞們對他都非常尊敬,他的歡迎詞使我感到十分光榮。

中國的佛教傳到英國是最近的事,最早是上座部佛教,其次是日本佛教,像西藏系統的密教傳到這裡的時間也不是很久,但是,他們對西方社會所做的工作比我們多。而中國漢語系的佛教徒,特別是出家的法師們,在語言上比較吃虧。我的英語能力並不太好,不過,我有幾位英語相當好的弟子,因此,在英國有不少西方弟子,也出了幾本英文的書。有一位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教授約翰.克魯克(John Crook),看到我的書以後,特別到紐約來跟我修行。六年來,他不斷邀請我到這裡來指導禪七修行,這一次,已是第三次來到英國。

此次在威爾斯參加禪七的成員,都是英國上層社會人士,有醫生、教授、藝術家、心理學家等,這些人對英國之文化、宗教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我對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傳播,總算在英國的社會裡埋下了一些種子,這是值得告慰之事。

剛才我問黃果天居士,今天究竟講些什麼呢?聽眾需要的又是什麼呢?或者,只是來看看這位遠從臺灣來的和尚,到底念的是什麼經?

首先,請諸位要有心理準備,佛法的智慧很高,是相當難懂的。如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我將它分成三個子題:一、佛學的基本觀念;二、佛教的信仰層面;三、佛法的實踐層面。

一、佛學的基本觀念

諸位一定聽過「苦」這個名詞。苦的觀念,許多人會誤解它,認為人世間,並不是苦海無邊;而佛教大概是用消極的、失望的、苦難的立場來看人生。事實上,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是積極的,知道人生是苦並不是壞事;能夠理解到人生是苦,才會有激發智慧的機會。因為苦,所以人們要追求;追求歡樂、幸福,希望得到安全的保障。而歡樂的根本就是從苦的立場出現,那麼,苦的根本又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身體,以及圍繞著身體環境所產生之心理反應,並不一定是身體上發生問題,或是物質條件差,而是心理上的不滿足,對他人怨恨、仇視、妒嫉等。

譬如說,這次威爾斯的禪七道場環境很差,如同回到了人類祖先的原始生活。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之設備,晚上睡的是帳篷,喝的是澗中的水;連洗澡、洗臉、漱口都在那條山澗裡;最苦的是,不知道到哪裡去上廁所。記得去中國大陸時,好幾次就是在野外方便,但是,這次有十二位女眾,總不能讓她們也在野外方便或洗澡;幸好,還有二間簡陋得裡外都看得見的廁所。外邊的地面上都是碎石泥濘,下雨時,必須穿著高筒雨鞋才能出門。

禪七期間,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修行及工作,睡眠時間極少,參加此次禪修活動的人,雖然都是來自英國上層社會人士,家庭環境都不錯;但是,在這樣的生活情形下,大家還是過得非常快樂。由此可知,艱苦的物質環境並不就是苦,而是看你如何享受生活、運用環境,就可轉苦為樂。

如何轉苦為樂呢?那就必須用佛法的智慧來幫助我們。首先,要了解身體是苦的根本,如果我們所感受到的苦及煩惱要得到解脫,必須用我們的身體及生命,從思想觀念上的疏導及修行生活方式上來改進。佛經裡有一部很短的經叫《心經》前面有幾句話非常重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就是智慧;我們用佛及菩薩的甚深智慧來幫助我們處理問題,漸漸地,就能開發出智慧來,此時即是禪宗所謂的開悟。

《心經》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即為構成人生命的五個元素,它分為物質及精神兩個部分。屬於物質部分的色身及精神部分的心理活動相加起來,構成一個「我」。生命的本身,天天都在變化,身體在變,心理、觀念都隨人生的學習和經驗在變,人格也不斷在成長、在變化。如果把構成生命的五個條件分析以後,那麼,「我」也不存在,因為它不是真實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是空的,這個就是《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

但是,我們的生命太可貴了,一般人無法接受生活的存在是空的、是假的觀念,甚至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消極;如果,什麼都是假的,那麼,生命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佛法來講,生活的過程雖是假的,因果的關係卻是有的。佛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呢?因為對自我的安全感及信心不夠,未來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只是認為環境有問題,困擾也是他人給的,而不知道這些問題,是因為有「自我」而產生的。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從自我建立的改善及心理觀念之轉變,才能得到解脫;解脫之後,不但自己的苦沒有了,而且還能幫助他人解決苦難。就像解脫之後的佛,還在不斷地度眾生。古代以來,有許多的菩薩、高僧、大居士們,已經離苦得樂,但是,他們仍然努力地在奉獻、在度眾生。

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苦、空、無常、無我。能夠知道苦是事實,而生命的本身是無常的現象,它不是永恆的、不是永遠不變的;因此,我們何必要在一種虛幻的安定感或不滿之中去追求呢?不但使自己麻煩,也增加他人的困擾。如果我們用佛的智慧了解了這點之後,那麼,會出現一種無我的觀念:我是沒有的、不存在的。諸位可能會誤解,反正是無常的、空的,那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需要有社會的各種教育文化、政治法律、福利設施、健康衛生等設備。這是錯誤的。心理上沒有安全,但是,仍要依我們的知識及能力,以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使自己的煩惱減少,智慧增長。

二、佛教的信仰層面

佛教的信仰分為「仰信」及「解信」。

(一)仰信:佛教本身不完全是個宗教,但它涵蓋有宗教的層面。一般人,他們並不想知道什麼《心經》所說的苦、空、究竟涅槃等道理;他們只相信有佛、有菩薩、有神、有鬼,有過去及未來,有天堂、有地獄,相信有因必有果。當他們在無可奈何時,會到寺院及神廟求支籤、許個願,就覺得有些安全感了。同時,因為相信有天堂地獄,做了壞事後,善惡到頭終有報,有這樣的觀念也是不錯的。

六年前,我第一次來倫敦時,在一家中國餐廳用晚餐,有一位在那裡服務的中國女孩跟我說,她是從香港來的,因為倫敦沒有廟,所以她感覺很苦悶。我問她為什麼要找廟呢?她說:「我們全家人都信佛教,在香港有問題時,可以去廟裡求籤,現在如有問題發生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像這樣的人,我不能說她不是佛教徒,但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我想,如果有人告訴她有佛、有菩薩,多接觸幾次後,也可能會變成正信的佛教徒;因此,這種信仰,基本上還是可以鼓勵的。曾經有一位香港女明星,最早每次見到我,就會跟我說:「師父!我去求了支籤,籤上要我選擇東方或西方,師父,您幫我看一下好嗎?」我也不反對她,漸漸地,她看了我的書,聽了我的錄音帶後,民間信仰的那些話再也不講了,現在已經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二)解信:可以分為理解及經驗兩種層次。有很多知識分子,就是理解到佛法後,覺得可以接受,而變成虔誠的佛教徒。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曾經跟著李鴻章出使英國的楊仁山居士,他就不是先接觸到出家法師,而是在讀了《大乘起信論》後,知道佛法這麼好,佛法才是他要尋找的東西,因此而成為一位佛教徒,甚至被譽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

經驗的層次也有好幾種,第一種是並沒有要求得到什麼,但是宗教的經驗在面前出現了。第二種是經過念佛、打坐、拜懺、誦經等修行的功德,使得身心得到轉變,或者是因為有一種異常的感應,而產生信心。

在臺灣,有一位經常免費替我看病的陳醫師,他是德國的醫學博士,他只相信科學,不相信神鬼之說,有人勸他為他剛往生的母親做佛事時,他還說:「我才不相信有什麼佛哩!除非讓我親眼看到。」當日晚上至墓地時,看到一尊金碧輝煌的佛,在他母親的墓地上空出現,當時,他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接連三天都出現了同樣的景象,這時候,他相信是他的母親在度他了,接著開始看佛書,而成為經常念佛的佛教徒。從佛教的立場來講,人人皆有佛性,本身就具備了成佛的可能性,只是凡夫的佛性尚在沉睡,信了佛教後,漸漸在喚醒沉睡的佛性而至開悟;就像本來是一尊睡佛,只要有信心,將來就有機會睡醒。這次參加威爾斯的禪修者,大部分不是佛教徒,他們只是來參加修行的,禪七結束,不但都信了佛教,也都成為受了三皈五戒的三寶弟子。因此,諸位今天聽我講過佛法後,知道你也有佛性,不管現在是否已信佛,總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發芽、成長。否則,這尊睡佛就一直睡下去了,請問諸位菩薩,願不願意相信你們將來都會成佛?

很多人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大概在想:「我也能成佛嗎?」也許還有人在想:「我有家、有孩子,我成了佛,不是也出家了嗎?那怎麼辦呢?」不必懷疑擔心,佛告訴我們,凡夫本質上是跟佛相同的,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朝成佛的路上走,就能明心見性!就能開悟成佛!

三、佛法的實踐層面

何謂實踐?第一就是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不會為自己帶來困擾,也不會讓他人受到傷害。第二是用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來幫助他人,至少你們的家庭,因你個人的努力,而使得家庭和諧、快樂、幸福、安定;家庭如此,那麼你身處的社會及工作崗位上相關之人,必定也是和諧的。

幫助人必須不以自我為立場,而以他人之需要為原則,並且用佛法的觀點來做判斷,這樣幫助人才比較可靠。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幫助人好像是在控制人、教訓人,使得被幫助的人感到痛苦。中國人有好客的習慣,請人吃飯時,不管客人的食量如何,會不斷地把菜堆給客人吃,被請的客人不吃掉不好意思,吃掉它又很痛苦。因此,如何能將他人真正的需求,恰到好處地給他,這就需要有智慧了。

自利利他的實踐是很容易的,如何將佛法中的智慧用在日常生活中呢?可以用看佛書、誦經、念佛、打坐等修行的方法,使我們的智慧增長。

1.看佛書送佛書:很多人無法直接接觸到講佛法的法師或居士們,他們只有透過文字,增長觀念的正確性,而得到佛法的好處,接受到佛的智慧。譬如說,黃果天居士開了一個佛教圖書館,也送了很多的佛書與人結緣;實際上,他就是在將佛的智慧送給需要的人。

2.誦經:等於是代佛說法。誦經並不需要去理解經文,而是因為念經文把心安定下來,達到安心的作用。而且,靈界的眾生,因為聽到誦經,讓他們得到佛法,靈體得到安慰後,也能將心安定下來;甚至,會來護持念經的人,這就是誦經的好處及功德。

3.念佛:佛號本身就是代表佛的精神及力量,它為我們帶來安定、安全、希望。同時,念佛之人有一種願望,希望求得什麼或避免什麼;念佛念到心清淨時,就會開智慧,自然容易得到感應。如果養成念佛菩薩聖號的習慣,遇到災難時也能靜下心來安心念佛,所受的災難自然會減輕,而逢凶化吉的機率相對也會提高。同時也能以念佛功德,迴向親友及一切眾生,這便是助念了。

4.打坐:打坐的時間較長,最好有人指導,否則,會因心理、生理上產生幻景、幻覺的反應現象時,不知如何處理而增加麻煩。正確的打坐,能夠使心安靜,了解自己心理的活動,對自己所做的判斷正確。因此,打坐再加上佛法觀念的指導,能夠產生禪定和智慧的功能,這時候,慈悲心也會增長。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是安定的力量。而安定社會,是需要從安定人心做起;安心,必須用佛法的觀念、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實踐,如此,社會自然也會安定了,世界自然也就和平了。

在臺灣,我們正在建設法鼓山,法鼓山做的就是推廣佛法的工作,我及我的數十萬弟子們都是用這樣的觀念在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我們每月有一份刊物叫《法鼓》雜誌,如果諸位想要知道我們在做些什麼,可以按月寄來;同時,也可以在英國倫敦推廣、推動我們的理念。

今天非常謝謝諸位的光臨,祝福大家,萬事如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在家居士的修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