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在家居士的修行

聖嚴法師

在家居士的修行

今天要跟諸位菩薩介紹佛法之功能。釋迦牟尼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得我們生活得很清淨、很精進、很快樂;但是清淨、精進、快樂,是不是一定要出家,一定要住在寺院才能辦得到呢?不一定。住在寺院固然容易一些,然而出家的人究竟只有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在家人。因此佛度眾生不是只為少數人,而是為了一切的眾生。

我們要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方法與觀念,方法是讓人去體驗的,而觀念則是一種義理、一種道理,這個道理是有它的根據,可以使人得到經驗、體驗以及理解。因此,修行人或者是學習禪修之人,都不離開觀念之釐清以及方法的活用和實用。所以不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只要在生活之中能得到離苦得樂的利益,苦就是煩惱,煩惱就是塵埃,塵埃不是灰塵或者塵土,而是我們的心在塵埃裡是模糊不清的。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環境,對自己的心無法掌控,所以受到自己身心狀況的影響,也受到環境裡種種現象的變化而痛苦,這就是塵,就是煩惱。因此,我們要用修行的觀念來看待自己的身心狀況,如何來對待我們生活環境裡所給予的衝擊。能看得清楚,煩惱就不會生起,煩惱的塵埃不會使得我們身心混亂;看不清楚,對於世間之事以及自己的身心狀態就會有問題了。

在佛的時代,有一位外道修行人認為自己的修行工夫非常深厚,對自己以及自己所處之環境能夠作主;他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環境的主人,所以他有許多的徒眾追隨著他。釋迦牟尼佛問他是否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呢?他說:「沒問題,我不但能做自己的主,也能夠指揮許多的人,甚至能夠使整個環境變化,變得跟我心裡所想的一樣。」他的意思是說他是有神通的。佛說:「一個國家的國王,對於犯錯、犯法、犯罪的百姓要給予坐牢或者是受刑罰的處置;對於有功、有貢獻的百姓就會給予賞賜。這個國王對於這個國家的人民以及國家的財物,是有絕對自由的支配權。可是你的身體會感冒、會咳嗽、會痛、會癢、會飢餓,所以你對你的身體是沒有辦法完全作主的,對不對呢?」這位外道覺得佛講的話很有道理,他本來以為他已經可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了。

煩惱的原因

我們之所以會有煩惱的原因,在理論上講,從我們的身體出生之後它就是有障礙的,不自由的。想去遠的地方,體能辦不到;想飛上天,又飛不上去;想拿很重的東西就是拿不動,即使是練工夫的人,體能也是極為有限的。我們不可能無限地指揮身體去做這些做不到的事情,因為身體本身就是不自由的。諸位到農禪寺來,如果不坐交通工具,一步一步地走來,雖然也能到達,所花的時間就很長了。譬如我剛才從金山到這裡,一路上就是不得自由,因為今天是星期日,又是母親節,到北海岸玩的人還真不少。到小坪頂時,我們前面的那一輛車是以遊山玩水、欣賞風光的心態在開車,他不管別人,就是慢慢地開、慢慢地開,我們也沒有超車,就在他的後面慢慢地跟著,在感覺上就是不自由的。如果催他開快一些,他可能會不高興,然而他開得那麼慢,阻擋了我們的路,我們也不會自由。因為有身體在,在任何狀況下就會有阻礙,不自由、不自在。但是心如果能夠轉變,前面的車在看風光,很好,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慢慢地跟著看風光,雖然要趕到農禪寺講開示,就算晚一點也不要緊,諸位還可以多一些時間打坐,這不是很好嗎?能這樣想,心裡就不會有問題。雖然自己以及環境的障礙仍在,可是心念一轉,煩惱就不會存在。

因此,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的修行,是要用觀念來調整心態,用方法來平衡自己、消融自己。例如我們剛才車子塞在公路上,即使按喇叭也沒有用,心裡再著急也沒有用,此時就可以用方法來平衡自己。專注地念觀世音菩薩或者〈大悲咒〉看看停一次車能夠持幾遍〈大悲咒〉,有這樣的因緣可以持咒不是很好嗎?其次,也可以用體驗呼吸的方法忘掉環境,只知道自己是在數呼吸,在體驗呼吸,雖然不一定是盤腿坐著。就這樣坐在車內念〈大悲咒〉、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體驗呼吸,將大腦放空,前面的車子動你再動;車子不動,就利用時間放鬆、放空,正好這是一個修行的好機會。能夠如此觀想,塞車時就不會覺得煩躁或時間難過,我想大家在趕路時都會有這種塞車的經驗。這就是在生活之中用觀念,在生活之中用方法。

從煩惱中解脫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說出「法」;延伸法的道理,稱為法義;然後在生活之中能夠活用、能夠實用,這是學佛的三連鎖。什麼是法?譬如苦集滅道四聖諦法,是佛開悟之後從佛的智慧之中流露出來的解脫法。苦、苦集、苦滅,以及滅苦的道,延伸其理論及道理,則為法義,這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佛法的方法和次第,然後才能得到解脫。對諸位來說,解脫似乎是很遙遠的事,能一次解脫就永遠得解脫,這是聖人。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懂多少法,了解多少法義,能夠實踐多少佛法就能得多少利益,也就是減少了多少煩惱,並不是一解脫就不會再有煩惱了。聖人的解脫是已經沒有煩惱,而凡夫修行的解脫,則是少一些煩惱,有煩惱時可以化解它、消融它,這就是得到了佛法之利益,這也是解脫。但是這種解脫並沒有像羅漢、菩薩那樣徹底地解脫,而是減輕一些煩惱。許多人學佛一輩子,並沒有開悟,並沒有真正從煩惱完全得解脫。然而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來修行,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一時用,一時得解脫;時時用,時時得解脫;愈用得精進,愈是能夠得到利益。

我最近看到一本郝明義所寫的書,書中寫到他的太太害了癌症一百零八天,這一百零八天他是怎麼過的。他本來並沒有宗教信仰,由於他的太太害病,有人給了他一張〈大悲咒〉,他看不懂那是什麼,也不知道有沒有用,就拿來念著試試看。第一遍,很生疏,再念第二、第三遍,愈念愈純熟、愈熟練,愈念他的心愈專注、愈投入,而且有很強的感應。所以他在書內提出了一個心得,有的人念〈大悲咒〉沒有什麼效果,他念〈大悲咒〉卻靈得很,效果很好。這也就是說他念〈大悲咒〉時,是全心投入地念,不是胡思亂想、三心二意地念,或者帶著懷疑的心在念。他完全投入,無所謂懇切不懇切,就是一直念下去,念到流著眼淚,念到渾然忘了自己,自己跟咒已合而為一,他變成咒,咒就是他,很靈驗、很有用,所以他那本書就是勸人念〈大悲咒〉。同時在書後也印了〈大悲咒〉,希望讀者們也都能來持〈大悲咒〉。因為他相信只要全心投入持誦〈大悲咒〉,一定會有幫助的。

生活清淨煩惱少

所謂實踐佛法,就需要有信心而精進,精進的同時還要清淨。不論是在念佛、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打坐,生活要非常清淨,不能靡爛,在佛法裡稱之為持戒。持戒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持戒,只要持戒,生活就會清淨。持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生活能保持這樣的原則與規範,那就是清淨的生活。有了清淨的生活,我們的身體就不會亂來,往往聽到人說逢場作戲,那就是在正常的生活之外有不正常的生活。生活清淨是為了自己少煩少惱,離開清淨生活,煩惱自然就會跟著來了。

戒定慧三無漏學,持戒之後就要修定,定是心不受刺激和誘惑。像剛才講的,塞車的時候心裡頭一定很煩,就要練習著用方法把心安定下來。發現有煩惱就表示沒有智慧,沒有用觀念來調整自己,沒有用方法來幫助自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就是沒有智慧,就會受到環境和自己的身心影響而煩惱不已。有智慧的人不會起煩惱,不會受環境與身心的影響、刺激、誘惑,自己一方面是清淨的,一方面是精進的,這就是在家居士的修行。

諸位菩薩來參加禪修營,就是要練習著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消煩惱,幫助自己解脫煩惱。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佛法在日常生活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