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從信仰入手
佛法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信仰的層次:有信仰的人心裡會有一種歸屬感,好像有了靠山,得到一種力量的支持。在信仰層次的人,不需要懂太多的佛法道理,也不需要實踐的工夫,只要相信,就會得到平安;有信心,就能讓自己安定下來。好比自己本來很惶恐,可是有了信仰以後,會產生安定的力量,惶恐或恐懼的心就會減少。在佛教的信仰種類中,有觀音菩薩信仰、阿彌陀佛信仰、藥師佛信仰和地藏菩薩信仰等。
第二種是理解的層次,就是知道佛法的道理,了解人世間是無常的,是有因果的,而且是需要因緣配合的。所謂「因果」,指的是事情彼此、前後有因果關係,但因果是不是那麼直接、那麼單純?當然不是,因此佛法說:「因果不可思議。」
因緣的配合
因緣的配合是指因緣成熟了,事情就會成功;如果因緣不成熟,縱使再用心、再努力,事情還是無法成就的。因為主觀的「因」充分了,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客觀的「緣」,也就是條件不能配合,結果還是事與願違。
因緣是從因果關係產生的,而因果是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綜觀來看,如果僅僅單從這一世來說,有些因果是講不通的。
前天,有一位住在安寧病房、法鼓山合唱團的團員,她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但是病情卻一直拖著,身心感到很痛苦。原來是因為她有個願望還沒完成,就是希望能跟我講講話。我知道了以後,就撥電話給她,在我和她通完電話後,隔天她就過世了。
那位團員種了個因,也就是希望與我講話,沒講到話之前心願沒有了;講完話以後,心願達成,受的苦了了,這一生也就沒有遺憾。如果緣不成熟、不配合,例如我沒辦法跟她通話,就是緣不成熟,那麼果是不會結的。當然,她最後還是會往生,但是心中帶有遺憾,也許還要多受點苦才會過世。
因果或佛法的道理看似很深奧,有人將佛法當成存在論,有人當成是道家的一種思想,也有人當成自然哲學,事實上並不需要。一般人很容易被深奧的理論、哲學思辨困住出不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形呢?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但是佛涅槃後,後人無法追究佛教的哲理到底是什麼。其實佛法除了信仰之外,只要知道佛法的因緣與因果,就會很受用。
緣,不能只是等待
所以,對於成功不用太得意,若是失敗也不用太悲傷。不過,還是要加上自己的努力,因為不努力,因果的「因」就沒有了。只要盡力了,主觀的條件具備,即使付出後,客觀的條件沒辦法配合,還是能心安理得,這即是「因緣論」。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否一定是這樣呢?不一定。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如果天不下雨,農作物就乾死了;但若是老是下雨,農作物也會淹死,變成種瓜不得瓜、種豆不得豆。那麼不種瓜、不種豆,是不是可以得到瓜、得到豆呢?當然更加得不到。所以在因緣中,自己所能掌握的「因」必須先具備。
有的人面對因果,是用等待的態度,心裡想著:「我的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我在等!」因緣是要自己主動去掌握,不是被動等待,必須加強「因」的部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要能夠先把自己的「因」準備好,然後待「緣」。當然,緣也要我們主動促成其事,緣不是被動等待的,如果條件不夠,就要想辦法加強,那麼緣也就會成熟了。所以「因緣」這兩個字,因就是「因」,緣有時候也是「因」,要自己去努力促使它成熟。
因是主觀的,緣是客觀的。緣不一定是助緣,有些是逆緣。緣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我們只能夠從因著手,充分準備。順緣來了,當然好歡喜,但是有時順緣卻可能變成逆緣,這就是因緣不可思議。為何順緣會變成逆緣?順緣來的時候,它本意沒有要變成逆緣,但卻成了逆緣,連緣本身也沒辦法控制。然而,修行會讓我們的頭腦出現正面念頭,如果不修行,頭腦裡出現的負面念頭,就會把許多順緣變成逆緣。佛法所講的第二個層次,是從理論到理解,然後加強我們人生觀的正面性、正確性,這樣才能掃除佛教一向給人很消極、很負面的印象。
實踐,就是調心
第三個層次是實踐,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心法,尤其禪更強調心。從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佛法即是心法,心法是什麼呢?就是調心。了解因果與因緣,是從觀念上來調心,不過單是從觀念下手是不夠的,還要從實踐來調心,要把念頭調柔、調和,把剛強的調成柔軟的、懦弱的調成勇敢的、愚蠢的調成有智慧的。
例如參加法鼓山舉辦的禪修,我們教人調心的方法,可以從呼吸調起、從觀聲音調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以及從觀身體的感覺調起。因為人心是浮動的,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所以先要把心安定下來。
而心要安定在哪裡?一是安定在身體的動作、感覺上;進一步,安定在環境裡各式各樣的事物上;再深入,就是安在我們的念頭上。念頭出現時,通常自己是不知道的,因為人們常常是浮躁的、情緒性的,導致不清楚自己的念頭變化。
例如有人在慌亂或情緒波動的狀況中,講出來的話連自己都控制不了,講完之後,才知道自己到底講了些什麼。如果我們能夠隨時將心安在自己的念頭上,就不會有身體動作的出軌,更不會有語言的出軌,甚至連心念也不會出軌。
我們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要「有所住」。注意我們的心念,也就是覺照心念,那是「有所住」的最高層次,其次是覺照呼吸,最後則是覺照身體的感覺、環境。
就像我們看一片樹葉或一塊石頭,就一直看下去,不要轉念,這時心是安定的。但是人通常安不住,頭腦一下子又轉了起來,念頭就出來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安於呼吸、安於外境,然後再安於念頭,這雖然很難,但還是可以練習的。
我常教人試著看自己的手指,看看頭腦裡能多久不出現其他的雜念、妄想。我的經驗是大約只能維持兩秒鐘,第三秒就出現其他雜念了。注意動態的呼吸,把心安在呼吸上面,這是第一步。然後第二步是注意身體,身體會有痛、癢、麻,或是舒服、不舒服的感覺。練習去感受,最後癢或痛等等感覺沒有了,身心就安定了。
超越,超越自我中心
實踐也是有層次的,最高的即是《金剛經》的「心無所住」,也就是超越我們的自我中心。超越自我中心是不容易的。在我指導的禪法中,有一種次第是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和自我消融。自我肯定屬於信仰階段;自我成長是實踐安心的階段;自我消融則超越了自我中心。
超越自我中心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雖然是超越自我中心,但卻是否定自我。譬如有人放下一切,將家庭、名望、事業、財富、社會地位全放下了,好像很輕鬆,其實不然,而是落空、空虛。就像一個人什麼事情也沒有時,其實很空虛,但是自己不知道。他連自己是誰、在什麼地方、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在修行上是有這種層次。但是這個層次好不好?好,也就是說一點負擔都沒有,內心沒有負擔,心外也沒有負擔。對自己沒有負擔,是非常快樂的事,但這是不是佛法呢?不是。這樣子就變成非常消極,認為什麼東西都不需要,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那要不要吃飯呢?如果有人連身體也不需要,那他就不吃飯,形同自殺,若是連生活所需都不需要,那一定會死掉。人要輕鬆,是要學習放下,這是在修行的第二階段,開始學習放下身體痛,不要注意它;頭腦不複雜,不要想它,放下念頭;到真正超越自我時,是一無所有,也沒有內外。但要注意的是,這很可能還是會變成落空、空泛、空虛。所以超越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消極的,擺下了一切,什麼都不需要。
超越的第二個層次,也就是我寫過的一幅字——「放下萬緣時,眾生一肩挑」。「放下萬緣」,是說個人什麼事也沒有,即是禪宗講的「無事人」,心中無事,心外也無事。對自己來講已經沒有事,但是要度眾生的悲願是存在的,也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超越,是消極的,心應該還是有,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這個「心」是什麼心?是智慧心、度眾生的心。
一般凡夫的心是執著心、煩惱心、愚癡心,但是佛的心,是純粹的智慧心。智慧心不是自我中心的私心,而是以眾生的苦難為責任。「眾生一肩挑」,是指雖然我個人沒有事情了,但是我要度眾生,因為眾生的苦難還在,也因此我寫了這幅對子。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不是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嗎?而說要度眾生,就又落入分別相,這樣不是自相矛盾?《金剛經》雖然看起來矛盾,但是經中也講到「我……」、「如來……」。如來是不妄語的,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都是肯定的。如來要不要度眾生?如來本身沒有度眾生。如來若是想要度眾生,那他還是執著。因此《金剛經》說沒有一個眾生,何來度者?
但是「如來」究竟是指什麼呢?「如來」就是「如去」,等於沒有來去。如來,以眾生來講是有的,以其自身來講是沒有的;那麼如來究竟在哪裡?其實如來是不來不去的,他是如如不動。什麼東西如如不動?任何一樣有形的東西、現象都是變動的,只有如來的真如、妙性,尤其空性是不動的。換句話說,他是在無限的宇宙之中、在空間和時間之中,不占位置,但是因緣需要他出現,或是感應他出現,他就出現。
從因緣來講,主要是在眾生這邊,而不在佛那邊。「因」是眾生需要求得怎麼樣的幫助,「緣」是佛的幫助、菩薩的幫助。佛菩薩是不是要度眾生?沒有,而是眾生要得度。這樣講起來好像是矛盾的,實際上一點都不矛盾,因為這是不同的層次。以這一點來說,第一種信仰的層次非常有用。
回歸信仰,回歸正念
今年(二○○八年)法鼓山的重點工作是「好願在人間」,希望人們能夠多結人緣,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多幫助人。但是,同時還要具有智慧,沒有智慧,會讓多做好事變成做壞事、多說好話變成說壞話。然而,要有智慧,就要修行。
一個人的心念要正,佛法講正行,正行包括語言要正,也就是正語、正業、正命、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即是八正道。用八正道來做事的話,得到正面的效果會多一些;如果邪念多、邪見多,一時之間可能得到效果,但最終不會有好結果。
現在,臺灣有不少人心念不正,其中有的是宗教師、有的是政治人物、有的是商人等。我曾經勸勉政治家要誠信,但是政治人物誠信難保!有時候,政治人物想要誠信,但是卻變成不誠信,連自己也沒辦法掌控。然而,誠信要從客觀面還是主觀面來看?如果從主觀面看誠信,智慧比較容易出現,若是心裡常常藏有惡念,智慧就不容易出現。貪瞋癡是煩惱,而戒定慧是解脫,是無。
不過,我給政治人物的建議,一般來說不容易被接受。有一次,一位某政黨的高層,因為競選而來看我,我與他分享佛法的觀念「提得起,放得下」,成功非常好,要追求成功;但是如果失敗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必痛苦。可是他認為我提到失敗,會讓他倒楣,因為無論到哪裡,人家都祝賀他成功,所以也希望我只要祝他成功就好了。當政治領袖只想到成功,不願接受失敗,也不願預見失敗的結果,那會很糟糕。事實上,無論勝敗都要盤算,當勝選的可能性大一些,落選的可能性就減少。
超越,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像禪宗六祖惠能就達到了這個境界。當達到這個境界以後,是不是就不再退失?多半的禪師雖然開了悟,卻不敢說自己是佛,原因是什麼?因為境界可能會退失,所以要繼續修行、繼續懺悔、繼續精進。換句話說,開悟經驗是修行的過程,有了這種經驗後,執著會比較少,煩惱也少一些。
這些開悟的大師,知道世間無常,仍有六道輪迴,好比人們常常遊走於天堂和地獄,而大師們也去天堂和地獄,但是心無所住。有人問趙州禪師死後到哪裡去?他說去山下做一條牛。他的徒弟說也要跟他一起去做牛,禪師回答那可不行,他做牛是去做牛,但是那位弟子做牛,卻是去吃草。
許多宗教只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信仰,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便沒有佛教的第二、第三個層次,所以相形之下很單純。例如最近我和樞機主教單國璽有一場對話,我講到生命觀時,主張還是要修行,要有心靈的轉化。而單樞機主教說他只有禱告,對於心理層面的轉化,就是相信天主在心中。比如他生病了,如果天主讓他活,他就活下去,活在天主心裡;如果要他死,他就死,那也是回歸到天主的懷抱。因此,許多人認為天主教或其他宗教信仰比較單純與簡單,而佛教信仰顯得很複雜。
以修行來看,其他宗教是以神為唯一,追求與神的統一,亦即「人神統一」,例如印度教追求歸於神我(梵語是ātman),並認為人出生時,是從神身上的某部位生出的,死亡時,也就回歸於神。至於要如何完美地回歸到神那邊?因為在世時,人不夠完美,所以必須好好修行,運用禪定、瑜伽等方法;天主教也有其修行的方法,例如閉關等。佛教則是無神論,沒有創造者,強調眾生平等、人佛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超越,真正的放下
超越是放下,回歸到現實來說,就是超越自我的煩惱。當人執著時,想要的總是非得到不可,但是無論得到或得不到,都會產生痛苦。超越的態度,應該是有也好、沒有也好——我不追求、不爭取、不占有,但是我依然奉獻。其實,奉獻得愈多,自己得到的也愈多。
人與人、夫與妻、族與族、國與國、宗教與宗教之間,都需要建立全球共通的倫理,彼此要去承認、包容與接納別人。舉例來說,有兩家包子店,都以包子聞名,彼此之間雖然競爭,但不能產生仇恨心,當有客人問哪一家的包子好吃時,他們應該回答:「兩家都各有特色。」良性的競爭不是壞事,彼此會有督促的進步力量,才會盡力去做得更好;而惡性的競爭會變成敵人,內心充滿仇恨,彼此都痛苦。
另外,中東的衝突舉世皆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是世仇,因為不能和解所以無法共生。我曾經去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我也見過雙方的領袖人物,希望他們彼此包容,但是他們都要對方先包容,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的包容,是希望以色列人搬走,而以色列人也抱持同樣的想法,所以無法和解。
我目前正在推動「心六倫」運動:家庭、校園、生活、職場、自然與族群倫理,內容包含儒家的倫理,但是內涵與範圍更廣泛,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實行,而這也就是我所提到的第三個層次——實踐。
編按:二○○八年四月三日,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謝長廷先生及前總統府祕書長葉菊蘭女士及前民進黨祕書長李應元先生,一同至中正精舍拜會聖嚴法師,法師以落實心靈環保的三種層次:「信仰、理解、實踐」,與一行人分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在家居士的修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