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聖嚴法師

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諸位法青會的海內外代表,這次在高雄的聚會,我無法親自與諸位見面,只能藉著錄影,與諸位分享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之一:信

信,有不同的層次。一種是「仰信」,就是「信仰」的倒置詞。「仰信」的意思是說,自己尚未接觸佛教,可是從周遭的親戚朋友身上,或者看到社會上一些具有影響力、令我們尊敬的人已經接觸、信仰佛教,而佛教信仰確實幫助他們擴大生命的襟懷,把人生提昇至另一種境地;因著這些示範的影響,相信佛教是不錯的,也就跟著一起隨喜佛教、接觸佛教,這叫作「仰信」。

其次是「解信」,是藉由閱聽媒介的管道,獲得佛法的訊息,從而建立佛教的信仰。譬如有人透過閱讀書報雜誌,或者經由各種媒介的傳播而接觸佛法,覺得佛法很有道理,也很契合自己現階段對於生命的思索,別具啟發,因此願意接受佛教,進而探索、信仰佛教。

第三種是「證信」,就是信仰佛教以後,漸漸感受到佛法帶給自己的改變與成長;或是隨著同儕友人參與佛教的團體,參加各種活動,例如諸位參與法青會,而從活動之中,感受到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因此更堅定佛教的信仰。

以上這三種層次,不論從哪一門入,「信心」非常重要。但一開始,不一定由「仰信」開始,也不一定從「解信」進入,實際上,有人根本沒有通過這兩種歷程,而是從參與活動中建立對佛教的信仰心,直接進入「證信」的層次。「聖嚴教育基金會」有一位董事,任教於大學,她原來是一名基督徒,後來因為參與法鼓山的義工活動,覺得做義工很有意義,也從做義工的過程中聽到佛法、受益於佛法,漸漸建立起對佛法的信仰心。現在她是法鼓山非常熱心的一位護法居士。這是屬於「證信」的一例。

之二:願

學佛,一定要發願。發什麼願?願,有近程、中程和遠程之別。短程的願,就是近期之內,自己希望完成某一項願心,而把願心當努力的目標。譬如諸位現在參加佛教團體,希望短期內能達成某一項任務而全力以赴,這是屬於近程的願。

中程的願,是指對某一段時期的奉獻規畫。譬如接下來的一段時日,我打算要學佛、做義工,或者加入義工團體,並且全心投入付出。這是屬於中程的願。

還有一種是遠程的願,遠程的願是無限廣大的,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也沒有一個既定完成的期限,就是鍥而不捨地投入,持續地做下去。譬如我們有一些信眾,他們做義工,做什麼都可以,就是抱持一個願心:「有什麼地方需要我,我就去做;沒有人做,需要人做的事,我來吧!」這是遠程的願。遠程的願就是大願,是這一生之中永遠不會改變的,如法鼓山有什麼事需要我,我會全心全力奉獻,永遠願心不退。

其實,做義工的好處非常多,比起僅僅是上課、聽講、參加活動的收穫更豐富。因為做義工的時候,自己就是參與主導的人,自己就是指導者、擔任領導的老師,這便是教學相長,一邊指導人、協助人做義工,同時自己也在做義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習的面向更寬廣,收穫的心得也愈豐富。

之三:行

行,就是實踐。在佛教來講,學佛修行菩薩道,可從二門進入。一種是靜態的行,比如打坐、誦經、拜佛,這是一邊開發智慧,同時增長慈悲心,也稱為智慧行。另一種是動態的行,也稱為福德行,就是專門為人服務、為人奉獻、為人照顧,而為了要照顧人、服務人,對社會有所貢獻,自己不得不充實,在知識、能力與品德上都必須提昇;因此雖是修福德行,實際上是福慧雙修。如果僅僅是參加念佛、打坐、拜懺,或者聽經演講,雖然也能夠成長,可是成長的空間有限,一定要走入人群,為人奉獻、付出,這樣的成長才是最踏實的。

有一位居士,初來法鼓山不久,我們就請他擔任小組長、小老師。他說他什麼也不懂,怎麼能當小組長、小老師?我告訴他:「你當了小組長,自然就會;做了小老師,自然就懂。」他問我什麼意思?我說:「一方面,我們會告訴你怎麼做;另一方面,你看著別人怎麼做,跟著學也就會了。」他聽了以後覺得有道理,也願意試試。現在他是我們團體裡奉獻非常多、常有大用的護法居士。只要願意承擔,樂於為他人奉獻,自己的成長是最多的,得到的利益也是最深刻的。

以上,我把「信、願、行」這三個字奉獻給諸位,也期待諸位法青會的幹部都能具足這三種條件;這三個要件,缺一不行。最後,祝福大家在這次的成長營裡,有更多的成長、更深的體驗,來日一起為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而努力。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般若的修行方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