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般若的修行方法

聖嚴法師

般若的修行方法

般若波羅蜜是屬於六度中的最後一項,六度即為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首先我們要知道般若翻成中文的名字是什麼,再逐項來介紹般若的意義、定義以及般若的種類;最重要的,是如何用般若的修行方法,使得我們也能產生般若的功能。

般若之名

般若的梵文為prajna,通常翻成中文的時候,被稱作「智」和「慧」,但也有的地方只是翻成慧。慧和智是不大一樣的,慧的意思,是根性很利,頭腦非常清楚而無執著。而智則是能產生其功能,當自己面對煩惱、困擾等所有的狀況時,能夠恰到好處地來處理、來解決,這就稱之為智;因此,「慧」是般若的體,而「智」則是般若的功能。事實上,智慧這兩個字就是般若的意思。

般若,還有另外一個意義,翻成中文稱它為「明」,這個明是無礙自在的,這不一定只是光明的明,而是徹頭徹尾徹底的透明。此外,般若又稱之為靈敏、黠慧,就是非常地敏捷、敏銳、靈活。

般若的定義

般若是由修行四聖諦、八正道、戒定慧三學、六波羅蜜等道品,而顯現出其真實的智慧。這些道品的名詞,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許聽不太懂,但是沒有關係,慢慢地,自然就能聽得懂了。

智慧就是般若,這在佛法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曾經這麼說過,即使修行了一切的佛法,如果缺少了智慧做為指導的話,那就不是佛法了。譬如說布施、持戒、修禪定,如果沒有正確的智慧來指導,那是世間法,又叫作世間的善法。這種善法可分五戒十善的福德業及四禪八定的不動業,修了福德業就會在人間、天上,享受到欲樂的果報;修不動業的四禪八定,能夠生到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天上。但這兩種並不就是得了解脫,當福報享盡,定力退失之後,又會回到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中來了。因此,僅修世間的善法不是究竟的,正確的佛法是在修任何的法門時,都不能離開般若的智慧做為指導之原則。

那什麼是般若智慧的指導原則呢?就如《雜阿含經》裡所講的「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因為有了這樣,所以另外一樣就出現了;如果這樣沒有,自然那一樣也不會發生了。這個意思是很簡單的,指的就是因為有煩惱的無明,種種心理行為、身體行為、語言行為就出現了,行為出現之後,就要對行為負責,於是產生了結果,在結果之中又產生了另外的行為,如此繼續不斷地輾轉下去,就變成了一個連鎖,這個連鎖,就稱之為生死的流轉。在流轉中,就有了苦的連鎖,這就是「此有故彼有」。

「此滅故彼滅」,是說煩惱的根本叫作「無明」,無明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自然全部都滅了。因此,必須要修各種各樣的道品,而顯現各人本具的智慧,智慧的完滿便是成佛,所以智慧稱為「三世諸佛之母」。智慧,是絕對的抉擇和判斷的能力,能照見構成眾生五蘊身心的自性皆是空的,便是甚深的般若智慧。

般若的分類

般若這個名詞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來看它,就有不同的名稱。般若分別有二種、三種以及五種等三類的分類法。

(一)二種般若又分有三類:

1.共般若及不共般若:

共般若: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裡,告訴一般大眾的般若法門。這是對根機較鈍的人所共同說的,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等三類。當然,我們普通人也是鈍根,所以也是非常有用。

最近看到報上刊登了一項消息,有一個十六歲的西方少年,已經得到博士學位,並且在十七歲就準備到大學去教書,他就是利根的人。但是他並不是對小學、中學以及大學課程都不要或者不知道,不但不會這樣,而且是知道得很清楚。這個例子,可比喻說這位少年的頭腦裡有共般若及不共般若;也就是說他有普通少年的學問以及屬於大學研究所的專門學問。因此,佛對鈍根的普通人,是說共同的般若,佛對利根的人則另外說了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裡邊也一定包含著共般若的。

人是由五蘊及十二因緣構成的,十二因緣是從時間上的我來分析的,五蘊是從空間上的我來說的,五蘊的「色」蘊是色身、是肉體,是屬於物質的,而「受、想、行、識」四蘊則是心理及精神。時間上的我,是由於十二因緣的三世循環,有了過去世的無明之後,便有行為的業,有了前世的業,便受今世的入胎出胎的名色、六入,而有觸、受、愛、取等行為,也有了生死的果報和另造新業,便有未來世的出生乃至死亡。由此可知,除了五蘊及十二因緣,便沒有我。

不共般若:這是佛為利根菩薩說的大法。告知大菩薩們,五蘊十二因緣構成的我當然是空的,小乘聖者的涅槃亦非真的有,菩薩行者要不貪戀生死,也不貪著涅槃;菩薩摩訶薩雖然一向住於涅槃,為了拯救眾生的眾苦,則可隨時現身隨時應化,故能自在於生死,便是大解脫,此即是與三乘人不共的深般若。

大乘的不共般若也講生死,並非說無明可怕,就離開無明,沒有了生與死,而是不受無明煩惱之影響,還能在生死之中自利利人。沒有考量到個人的得失利害,也不管與我是否有關係,只要是一切的眾生需要我做什麼的時候,我就能恰到好處地來為他們提供服務,解決困難。困難就是自我中心的一種矛盾,當放下自我中心的矛盾時,就不會有衝突這樣的事了。譬如說夫妻兩人,不管是哪一方,只會想到了將自己奉獻給配偶,成就對方以及孩子們的利益;若能將奉獻的範圍擴大,成就所有的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就是菩薩精神,行的菩薩道了,也就是大乘的不共般若。

原則上,共般若是主張厭離生死的,希望離開這個身心所處的世界環境,因為身心與環境都讓我們感到困擾。而不共般若則是既不貪戀生死中的欲樂,也不會厭離生死之中的身心與環境,其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因為世間是成就菩薩道的大福田,能不離開世間而能得解脫,即使解脫了,也不一定要離開世間,這就是大乘的智慧。

2.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以所觀照的般若智慧,實證諸法實相,便是實相般若;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理體,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論是否有智慧,是否開悟了,實相般若本來就是在那裡的,只是愚癡的凡夫不知道而已,因為它是無有定相也是沒有動作的,等你開了智慧之眼,便會發覺實相般若本來就是現成的。

觀照般若:以能觀照的般若智慧,觀照五蘊是空,所以不起煩惱,而度一切空,名為觀照般若。就是說,沒有用一定的自我主見來看所有的人事物,而是用超越於主觀及客觀的純智慧來看所有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物,各是其是,各得其所;因此,觀照般若雖無自我中心的執著,卻是有其無限功能的。

3.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

世間般若:是世俗的、相對的智慧,是有漏的、有為的智慧。世間法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運作的時候,一定是有人、有我、有事,彼此有著互動的關係,這是以有自我中心的立場來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的智慧。

出世間般若:超世俗的、絕待的智慧,是無漏的智慧。所謂絕待,是不以日常生活中所互動的關係為目的,而是以不會產生任何心理上、感情上的困擾和問題,為實證出世的般若,這是一種解脫,應該是在單獨修行時才能體驗到的,與人相處時,不以環境中的人事物為自己的對象。《大智度論》所說的一切智,即是出世間般若。

以上的兩種般若,世間般若並不一定是壞的,如果能以出世間的態度來處理世間的問題,其本身就是菩薩的世出世間般若,此即是《大智度論》所說的道種智。

(二)三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般若。

世間般若和出世間般若,事實上就是觀照般若,其目的是希望實證實相般若,而方便般若則是方法。方便般若是以推理判斷,了解諸法差別的相對智。這是要用語言以及經典說出來的,就像我現在所說的法,是根據佛經而來的,因此佛經是文字般若,實際上就是一種傳遞觀照般若方法的工具。

(三)五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或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這是前面所講的三種般若再加上第四、第五的二種般若,其實境界般若就是為了觀照般若而達成實相般若的所觀境,是做為般若智慧對象的一切諸法;隨伴般若的智慧,助成六波羅蜜的諸種修行者,稱為眷屬般若。

般若的修行方法

(一)練習觀想四念住的身受心法,皆是暫有而非實有,便能不起煩惱執著。這是說要練習著知道觀想我們的身心現象及相關的種種,都是暫時有的,不是真實永遠不變的。

(二)練習觀想,觀想可分四類:1.主觀,2.客觀,3.直觀,4.絕觀(中觀)。

1.主觀:是有自我中心的。首先要發心修行,無論是懺悔、禮拜、讀誦、布施、持戒、除惡生善,都是由自我中心的主觀立場開始的。我們都知道能夠客觀是最好的,但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主觀的,而且還不知道這是主觀。不過,善意的主觀,就是修行的下手處。有一次,有十幾個人開會要決定一個問題,雙方在決議的時候都爭執不下,而我是主席,我決定不投票,但是雙方都得到了相同的票數,於是他們要我也投一票,但是又擔心地說:「師父!您是不是客觀的呢?」我回答說:「假如你們相信我真的客觀,我應該光是看著你們好玩,也不必要我投這一票了。」

2.客觀:是以對象為立場的,例如修四念住,觀身受心法,是相當客觀的,既有能觀的心,亦有所觀的境,賓主歷然,名為客觀。一般人所謂的客觀,並非沒有自我的觀點在其中,只是有些人很會宣傳、表達,能使他人覺得有道理,其實就是少數人的主觀,多數人的盲從,而成了所謂的客觀。世界上是沒有真正客觀這回事的。例如常常會有一些弟子們,拿了很多種稀奇的東西要我吃:「師父啊!我們已經研究過了,這個東西對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您是一定要吃的,這是我們大家的意見。」我說:「我是我自己呀!我清楚什麼能吃或什麼不能吃,不能吃的東西我不想吃,你們怎麼可以強迫我吃呢?」但是他們還是認為我是主觀地頑固不接受,而他們才是客觀地對我有益。請問他們是不是真的客觀呢?因此我常勸人,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強迫他人去穿。

3.直觀:是不給予說明判斷的。當任何狀況在你面前發生時,不要將自己的習慣、經驗、常識擺進去,譬如說:「啊,我看到了!啊,我聽到了!我知道!我不知道!我認為這個狀況就是這樣子的!」等等,都非直觀。而是要直接地接受,不給它名字,不給它比較,不給它形容,不要將既有的成見放進去做為判斷。頭腦中只須朗朗觀照,不用思索推想,便是直觀。此與直覺不同,不假思索,脫口便說出一個印象,往往摻雜有主觀的成見,所以不是直觀的修行方法。

4.絕觀(又叫中觀):是超越於主觀及客觀,不執左右,也不執中間,稱為中觀;這也是自在運用的一種智慧功能。我們的常識、認知、經驗、技術是全部需要用的,因為它們是工具;但是不要將自己的私心立場放進去,而是清楚地了解對方這個人、這樁事,以及什麼樣的一種狀況,究竟需要以什麼來適應它、幫助它?這就叫作無我的智慧。是多了解、多互動、多溝通,然後以各是其是、各得其所的方式決擇判斷,這就叫作中觀。因為這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絕相對、斷相待,所以又名為絕觀。

(三)般若的智慧是無我的態度。所謂無我的態度,就是不以自我偏好的立場,不以個人部分專業的立場,來看所有的事,而是以各種不同對象的立場為考量,用方法來處理事情。所以般若的智慧,不是習慣經驗的,不是學問知識的,而是無我的態度。

(四)以無私無我的態度,來成長慈悲及成長智慧。成長慈悲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成長智慧則是發出離心,斷盡煩惱。請諸位不要誤會,無我的態度,就是認為沒有我了,自私的我沒有,但是慈悲的我以及智慧的我還是要有的。因為要以智慧的我來處理問題,要以慈悲的我則來救度眾生。這兩項相輔相成,最後便是佛果的完成。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願消三障諸煩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