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願消三障諸煩惱

聖嚴法師

願消三障諸煩惱

我們現在每一個念頭都與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經開悟無煩惱了,而我們卻仍被煩惱所遮蓋。念頭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就是煩惱念頭與智慧念頭是相同的,我們不要討厭念頭,不要討厭煩惱,因為只要發覺煩惱一出現,事實上你已與佛的慈悲智慧相應了,如果不知道煩惱的出現,才是不相應的。重要的是要發現煩惱,知道自己的煩惱是什麼?

首先教大家一個放鬆身心的靜坐法,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頭腦放鬆、身體放鬆,什麼也不要想,自己要清楚自己有沒有雜念。有雜念沒有關係,不要跟著它跑,要馬上放下來。如有念頭出現,不要給它名字,不要被它牽著跑,知道就好,不要管它,馬上放下它,只要照顧好自己,輕鬆就好。

如果放不下念頭,念頭很強烈,繼續要去想,就停在同一個念頭上,看著它,不斷地重複念它。這樣靜坐幾分鐘,身心是不是感覺輕鬆多了呢?

修行開發慈悲與智慧

今天是佛誕節,我要講的主題是:「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三障,是三種障礙,有兩種解釋的方法:1.三障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沒得解脫的眾生均在三障中。這些障礙我們得解脫道成佛,障礙修菩薩道,也障礙了我們的成佛之道。2.三障是:貪瞋癡,亦稱為三毒,障礙我們的智慧和慈悲心,也障礙禪定,佛陀主要就是教我們如何除煩惱,得智慧。

先說明第一類的三障:

(一)業障:是我們的生活、行為、工作、職業障礙我們學佛、聽聞佛法,這些都是我們的業障。如週日工作、晚上工作的人不能來參加禪中心的活動,或某些行業不允許參加任何宗教活動等等皆是業障。

(二)報障:是果報的意思,如生在沒有佛法可聽聞的地方;或外道的家庭環境不允許我們聽聞佛法;或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到,又沒有點字設備或手語翻譯,無法看見或者聽到佛經;或身體被關起來了,即使附近有人說佛法也聽不到,這些都是報障。我們弘法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盡量設法使這些有報障的人聽到佛法,減少報障。

佛教相信六道輪迴,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生在人道中也會有很多障礙,何況是生在三惡道中,三惡道是不可能聽聞或修習佛法的,這是最嚴重的報障。而天國的天人也有報障。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在家弟子,非常虔誠,因供養三寶的功德,死後生天了。有一次,佛帶著一位出家弟子上天去,看到那位已在天上的在家弟子隨著一大群的人在唱歌跳舞,不勝快樂的樣子。

當他看到佛陀時,只和佛陀打了招呼便與同伴去玩樂了。佛立刻用神通制止住他,問他見到世尊時為何不禮拜、不請法呢?他回答說:「我向你們打招呼已經很好了,你可看到其他的同伴只顧著享樂,根本不理你們哩!」釋迦牟尼佛於是告訴出家弟子說:「生天雖然快樂,但連佛法僧都不要了,忽略了修行,當天福享盡之時,連人間都回不來了,可能墮入三惡道去了,是多麼可憐啊!」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得人身是最大報障,生為人身卻不聽佛法,也在三障之列。所以,我們既為人身,又聽聞佛法,一定要感恩,那是無量劫以來種善因、種善根,得到無上的善報。如果還能修行、開發慈悲智慧的話,漸漸修成菩薩、修成佛就太好了。

(三)煩惱障:即是第二類的三障,亦即貪欲、瞋恚、不正見。唯識中所說的煩惱有六種根本煩惱,現在說明如下:根本煩惱分為貪、瞋、癡(不正見)、慢、疑、及惡見的六種;而第六種惡見又可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五種,合起來稱為十惑。此十惑又可分作見思兩大類:小乘的貪、瞋、癡、慢的四項通於見思惑,疑及五見的六項稱為見惑。大乘的貪、瞋、癡、慢、身見、邊見之六項,通於見思二惑,餘四項為見惑。見惑是指諸種妄見,即由於邪知邪見而起的我見、戒禁取見等,得聞正法,便可斷;思惑是貪、瞋、癡等迷情,比較難斷。斷見惑,證入見道位;斷思惑,證入修道位;斷見思惑,為無學道位。

依據大乘法相唯識所說,煩惱有分別與俱生的二起:見惑是分別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思惑是俱生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分別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是因邪思、邪知見的影響而起,容易斷;俱生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是與生俱來的業力所感,故難斷。

煩惱障是貪瞋癡等諸惑,能擾眾生的身心,能障礙涅槃,乃由我執所生;所知障是貪瞋癡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及能知之智,使不現起,故名所知障,能障菩提,此乃由法執而生。

依據天台宗所判結論,大乘佛教的煩惱,將一切妄惑分為三等:1.見思二惑障涅槃。2.塵沙惑障菩提。3.無明惑障中道實相。《仁王般若經》說,三賢十聖居學地,唯佛一人住淨土,3也就是說,直到成佛,煩惱的最後一分才斷盡。

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

至於如何斷煩惱?要以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為基礎,以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為準則,以十惑配四諦,斷三界煩惱,共有見惑八十八,思惑十(欲界有貪瞋癡慢,色界、無色界各有貪癡慢),總為見思九十八惑,為小乘的無學道阿羅漢位。大乘《唯識論》則云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以見惑十個配四諦三界,共一百一十二,加思惑十六個,即成一百二十八惑。詳見小乘的《俱舍論》及大乘的《唯識論》等。

有人認為修戒定慧能斷貪瞋癡,但持戒而不與無漏的空慧相應,則持戒不能解脫,更不得成佛,只能獲得人天福報;修定如不與無漏的空慧相應,只得世間的四禪八定,不能解脫,不得成佛;修慧如不與無漏的空慧相應,則只得世間的有為有漏的聰明、靈巧的學問知識,而不能解脫,不得成佛。所以修戒定慧三學,必須要與無漏的空慧相應,才能夠消除貪瞋癡等的煩惱諸毒。

何謂無漏呢?是無著、無染的空慧,是從緣起法而知道一切法自性本空,一切法因緣起因緣滅,本身的自性本是空的,諦觀一切法自性空,實證一切法自性空,修行但為除執,不期待世間果報回饋。修有為的無漏功德,不求回報,沒有條件,沒有希求。一切是緣起而自性空,修持戒定慧的目的,便是實證無漏的空慧,本身功德也是自性空。了解這個道理,則修一切法門均能斷煩惱。因此從聽聞緣起性空的佛法,而能深信不疑,則可以斷見惑煩惱,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則漸漸能伏能斷思惑煩惱了。

如何諦觀煩惱有四個步驟:

1.知道什麼是分別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

2.知道什麼是俱生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

3.知道什麼是見惑和思惑。

4.知道如何斷除見惑及思惑。

至於消除煩惱,宜有四個層次:

1.明察自己的煩惱心,是初發心的菩薩位。

2.調伏自己的煩惱心,是三賢位的菩薩位。

3.伏斷自己的煩惱心,是初地以上的無生忍菩薩位。

4.斷盡最後一分無明,是佛果位。

如要明察自心的煩惱,乃至伏斷自心的煩惱,應當修行戒定慧三學,修行戒、施、忍、進、定、慧的六波羅蜜。必須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發大悲願心、發慚愧心及感恩心,才能持久下工夫,並且下深工夫,才能漸漸地由伏而斷,直到把煩惱斷盡。

今天開示的主題既重要又複雜,這樣龐雜的課題用短短的兩個小時來說明是不夠的,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提綱挈領地詳細解釋,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今日我們大家既得人身,又聞正確的佛法,真是累世種下無量善因而得無上善報,當以感恩的心,精進用功、努力修持,才是當下最迫切的課題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般若的修行方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智慧是諸佛之母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