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明日的佛教

聖嚴法師

明日的佛教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我非常歡喜,並代表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全體常住大眾以及信徒、還有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歡迎各位利用教師節的假期,抽空來到農禪寺和法鼓山參訪道場。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在中國是至聖先師——孔子,但是,對佛教徒而言,我們最早最好的老師,是我們的教主,被尊為人天老師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各位選在教師節到訪,實具崇高深遠之意。

今天我要談的講題是「明日的佛教」,此講題一共分成五個段落,首先,要談的第一個段落為:

一、佛法無邊無新舊

「佛法無邊無新舊」,其意為佛法並無昨日、今日、明日之分,亦即佛法是亙古而常新,永不衰老。因此我們可以說,所謂「明日之佛教」,就是宣揚昨日之佛法,而昨日之佛法是從釋尊一代一代傳下來,歷經二千五百多年流傳,雖然時空不一,但所傳之佛法,卻完全一致,所以佛法永無新舊之別。假如佛法有新舊之別,就不是真理,就不值得我們去發揚它、信仰它了。

釋迦牟尼佛示現世間,告訴我們兩個名詞,即佛法基本之所在,那就是「因緣」和「因果」的道理,此二道理,自釋迦牟尼佛成道開始,即被發現。我們可以說「因」和「果」之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行善之人,可得福報,作惡之人,將得罪報。得福報之人,在人間天上享受福祿,於人間則身體健康,福壽綿延,家庭平安,事業順遂;如有幸生天,則享所謂「天衣無縫」及「天廚妙供」等天上福報。這些均為曾在人間行善、布施功德之果報。反之,不行善而作惡之人,則墮地獄道、畜生道、鬼道,俗稱三塗或下三道,飽受折磨,此即為造惡之結果。

其實,我們在尚未結束此生生命之前,就已可看到許多因果報應的事實:如好人「流芳百世」,壞人「遺臭萬年」,好人終不寂寞,壞人遭人唾棄或背後議論紛紛。假使在人間無法看清因果,則為時間太短之故。在人生的短短數十寒暑,至多百來年當中,我們難以窺清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造之善業、惡業,會在這一世的幾十年中一一顯現出來。所以佛法要說「三世因果」,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所謂「因緣」,是讓我們得知萬事萬物無論好壞,都是暫時的現象。我們努力會得好結果,此結果即是業報,然只是一時之現象;我們因過去作惡,現在受惡報,這也是一時之現象。因此當我們受苦時不要失望,苦報很快就會結束,而享福時不要太過欣喜,因福報終有享盡之時。只要我們能體會因緣的道理,對於現下世間的一切事,就可以放得下,看得破。放得下,即是對任何人事物的好壞不執著;看得破,是遇任何順逆境,不生喜惡之心。唯有努力修持佛法,方能得大解脫、大自在。不求福報,也不怕罪報,就能獲大解脫;能大解脫,即便是有生天堂或下地獄的業報,當下就可「心淨國土淨」。這些都是從因緣觀點去達成的。總之,「因緣」、「因果」永不會成為過時的古老觀念,佛法在任何時間亦無新舊之分,否則佛法將不存在,佛教亦不可能普遍流布。

二、佛法表現有今昔

所謂「佛法表現」是指因各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區域環境、語言文化的差異,致產生不同的現象。如印度有印度佛教,日本有日本佛教,中國有中國佛教,可預知未來佛教亦將有一番新的面貌出現,那是世界共通性的佛教。佛法表現除受時代變遷之影響,亦受傳播人之性格、心向及學佛人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差別。在印度有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傳至中國之後,在隋唐時代卻發展成大乘八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法相宗。

其中禪宗又可細分為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溈仰宗、雲門宗等五宗。密宗則有西藏密宗和日本密宗,但西藏密宗也在變,從開始傳入西藏的印度密宗,演變成今日的紅教、白教、黃教和花教,各自有不同的儀軌、規範;有的贊成食肉,有的否,有的可結婚,有的禁止,這些可說是因時代環境及傳播佛法的大師,修持不同的法門,從不同的角度去發揚佛法,致產生各種不同宗派的佛教,來教化不同根機的世人。

在中國大陸,南方山林佛教重實踐,北方佛教講義理;都市、山林也由於地緣關係而有不同的派別。目前,臺灣的佛教亦在改變當中,漸由都市山林轉為工商業社會大眾化的佛教。我們經常可看到某地有萬人法會或萬人共霑法雨聆聽佛法的盛況,這現象在過去是很少可能辦到的,但現在由於交通便利,使時空拉近,幅員縮小,因此我們可以在各相異之地看到相同的人參與各種法會,這說明了由都市山林佛教轉型為通俗、普遍而大眾化的佛教修行活動的現象。

三、明日的佛教是重理性的

所謂明日佛教,應是從今日向前看,是前瞻性的,是重理性的,在過去中國社會,由於國民教育低落,一般人對佛教的信仰分為兩級,一為層次較高的士大夫階級——即講求義理的佛教,從研究三藏十二部中去了解佛教的內涵;另一部分人則因知識程度較低,看不懂經典,聽不懂佛理,只有退而求其次和民間信仰結為一體,燒香拜佛,敬神祭鬼,使得神教、佛教涇渭不分,「神佛滿天,滿天神佛」。像《封神榜》或一些神話故事當中,神似乎就是佛,而佛就代表神,神與佛的觀念難分難解,而此種論點可以說是非理性的,因為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一盲引眾盲。

以神來說,有一神、多神、正神、邪神之分,佛卻無正佛、邪佛、好菩薩、壞菩薩之別。而鬼亦有好鬼、壞鬼、善鬼、惡鬼的不同。如果誤把神、佛、鬼三者合而為一,同日而語,則為非理性的。今後佛教與神教應分清楚河漢界,以免魚目混珠,淆亂視聽。佛、菩薩、羅漢、神、鬼是各有其位的。當然,我們也並非反對信鬼神,只是鬼神非佛教,佛教應為更高層次、更理性的。修持佛法,主要是求佛菩薩加被、引導,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依照佛法修行,以菩薩為師,學菩薩所言,行菩薩道,自行修行,並仰仗菩薩護法、龍天護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去做,才是理性的。

在修持的過程中,以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得到實際利益為正常理性的佛教。明日的佛教,應朝此目標邁進。雖然過去的佛教界有人如此做了,但仍不普遍,今後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所有的人應有機會和能力,來接受「正信的佛教」,亦即「明日的佛教」。

四、明日佛教重實踐

「重實踐」,就是實際修行佛法。過去許多人對「修行」二字有所誤解,以為修行就是拋家棄子、捨棄功名利祿,遁入山中寺廟追隨師父出家修行,從此不問世事,青燈伴古佛。迄目前為止,持此想法者尚大有人在,總認為現前正值青年或壯年,事業如日中天,加上夫妻、兒女羈絆,無法修行。事實上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代,弟子就分為七種,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而其中在家眾占大多數。在家眾是佛教的外護,僧眾的基石。所以,我們可以說優婆塞、優婆夷是佛教徒的基礎,其所修習的即是五戒、十善、布施。所謂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持戒有戒殺、戒盜、戒邪淫等。

學佛修行,不論僧俗,首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從日常生活中去反省。佛法的實踐,並非高不可攀,明日的佛教徒,應從身口意三業的修行開始,勿只喊口號,不要再認為唯有入深山沉潛靜修,方屬修行。人人除隨時檢點身口意三業外,還要多聞熏習,多接觸佛法,弘揚佛法,從事入世濟眾的佛教事業,去廣度眾生。像是常買佛經、佛書與人結緣;或遇人有難,用佛法開導;到寺院聽經,參與佛教弘法活動,均屬修行。當然,如機緣成熟,能入山林中閉關潛修,亦屬必要,但非永遠避世。就好比在學校讀書,畢業後離校到社會上負起服務大眾之責一樣。一個標準的明日佛教徒,應是重實踐的,是能做到持戒、布施、多聞熏習及禪定修持——有恆課有定課地誦經、念佛、拜懺、打坐。也唯有如此,才能每日真正的檢點自己,明心見性,悟入佛之知見。

五、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為一山明水秀之地,四周青山圍繞,綠水長流,風景優美。目前,山上尚未開始鳩工興建,但藍圖已規畫完畢,預計在西元一九九四年可完成第一期工程。明日的法鼓山有兩句銘言,可說是我們的信念和理念,即「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是改進、改善、改良人的品格,用慈悲、智慧的佛法來教化、淨化人心,使社會上所有大眾都能得到佛法熏陶,從佛法修持中,去提昇精神境界。今日我們的社會,所處的時代,乃至整個世界,大家都在汲汲追求物質文明,或追求反方向、虛幻的精神幻覺、幻景經驗,此均為二極端。追求物質文明者,把自己當成物質,所有人都變成物質,不但自己失去人的尊嚴,也把所有人不當成人而視為東西來處理看待。人與人間的可貴處,漸漸淡化,所以人的尊嚴,人的本質,愈來愈消失。這是很可怕的現象,到最後「物競天擇」,使彼此之間欠缺關懷愛顧的意念,只有相互間的鬥爭、爭奪、比較,如此一來,人變成不是人,本來二人相加為「仁」,既均非「人」,則人心之「仁」,慈悲心之「慈」,均將不復可見。另外,若人人追求精神的幻覺,以神祕的身心異象為解脫自在,則我們的世界將淪陷於破壞秩序的反常景況。所以我們應發揚佛法中之慈悲,以智慧指導,恢復人的尊嚴,提昇人的品質,使社會成為人間淨土,此為法鼓山將來要走的路。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佛法的正知見|智慧是諸佛之母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