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的人生
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是怎麼產生的?人生究竟是什麼?許多人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說明、看法,站在佛法和禪修者的立場來看,這個人生,究竟又是什麼呢?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相加,那就是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生命是生存在人與人之關係的環境中,所以人生就在人間。許多人會說人生是為了活命,為了養家,但是異類的動物也有生命,似乎也有牠們的眷屬,人跟動物有什麼不一樣呢?因此,人是有他的責任的,人的責任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之時,各盡其本分,各盡其所能、所知,而為人間做奉獻,否則就跟動物相同了。
人的責任要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是到這個世界上來是受報,另一個則是來還願的。因為人是無法預料生命的下一步會如何?去年很好,今年不一定好;今年很好,明年卻不一定好。相反地,去年不好,今年卻非常好;今年不是很好,明年也可能非常地好。因此,人的命運是無法掌控的,有的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有的則是自己身心狀況的問題,許多人在得意時,會認為幸運是靠自己的聰明、自己的能力;失意時,就會怨天尤人,說老天瞎了眼,或者是被某些人所害;甚至有些信佛的人,也會認為是菩薩不保佑了。這些認知都是不正確的,都會讓自己覺得不幸福、不快樂。
我們要相信生命的任務,就是來受報、來還願的。受報,實際上就是還債,過去積欠了人的,現在要還,而我們普通人都是彼此相欠、恩怨相因地來還債受報的;還願,則是過去答應了人家,曾許了願,也可能是有善根的人,在過去曾經學過佛,修過菩薩行,曾發過菩薩的宏願,願眾生離苦得樂、平安幸福,所以到了這一生,願意繼續提供奉獻。不過,我希望諸位在觀念上能夠調整,那就是我們的相聚,都是來還願,而不是來還債的。能如此想,就能變成真正有慈悲和智慧的菩薩。
我來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發生在前年的臺灣。由於桃芝颱風造成了水災、土石流,當我到南投災區慰訪時,見到一對父子,他們非常生氣、不平地問我說:「法師,你評評理看,前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把我們家弄得傾家蕩產,在這兩年間,我們辛辛苦苦地借了錢,開闢了一個素菜農場,桃芝颱風一下子就將農場沖得光光的。我們也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老天對我們這麼地不慈悲,法師,究竟什麼叫作因果啊?」
「我這一生似乎也沒做什麼壞事,但卻也遇到戰爭、水災、荒旱,以及各種各樣的挫折。我是從災難之中走過來的,災難使得我有今天,災難使得我堅強,即使我已經這麼大的年齡了,仍然要面臨許多災難。」我告訴他們:「我並非喜歡災難,不過既然發生了,就該平心靜氣接受它,然後繼續努力,保持活下去的勇氣,能夠如此,災難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了。」
另一個例子,也是發生在同一天的同個地方。我看到有一位女士穿著法鼓山義工的服裝,她手上拿著一份報紙跟我說:「師父,報紙上刊登出來的圖片就是我的家。」她將現場災區的位置指給我看,已經被土石流沖得瘡痍滿目,她根本沒有家了。我問她:「妳已經是受災戶,怎麼還跟著我一起救災啊?」
「師父,我的家雖然沒有了,但是我及我的家人都很平安,否則,我就沒有機會來救災了。」她回答:「因為我還活著,我認為此時出來救災,是最重要的事。」這個例子使我相當感動。前一個例子是怨天尤人,而這位女士卻能想到她還活著,就不該錯過及時參與救災的機會,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心態。
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希望
我沒有神通,也不是預言家,我只是就事論事往未來的方向思考。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必須相輔相成。人文發展要藉科學做為工具,但是科技發展則必須由人文做為指導原則,否則,人文沒有科學的精神,是盲目愚昧的,會使人類的生活物質匱乏,並且各種迷信充斥;相反地,如果科學沒有人文做指導,科技只是破壞地球環境的武器,不是在為人類服務,使得人類早日毀滅,它是危險的。因此,科技與人文必須相輔相成。
這幾年來,我與科技界的頂尖學者,以及高科技資訊產業的經營者們,做過多場公開的座談和對談,彼此交換了不少寶貴意見。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遠哲,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以及兩位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宏碁電腦的施振榮先生、聯電的曹興誠先生。我們討論的問題不完全是由我指定,但是我建議討論科技與人文的互動,究竟孰重孰輕,究竟是哪個帶著哪個走。討論的結果,他們都很慈悲,同情地接受了我的意見。
科技對人類生活的改善及幫助,是無可置疑的,我們要感謝科學家們的努力。偉大的科學家為了人類幸福做奉獻,而非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進行發明。此外,我們也要感謝科技產品的生產者,他們同樣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快樂在奉獻,並不只是為了商業賺錢的目的。許多高科技產業的企業家們,在賺了錢之後,往往都能回饋社會,奉獻各慈善、文化、教育團體,包括像我們法鼓山這樣的團體。從這點看,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是極有希望的。
法鼓大學最近在臺灣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應邀出席的香港大學副校長金耀基先生、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先生,他們兩位都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一位是人文大師,另一位則是科技大師。當我與他們對談時,提出一個觀念,那就是必須對未來有信心,同時要發一個願心。信心是一項使命,發願則是要去實踐,付之行動,用佛教的名詞來表達便是「信、願、行」。我只懂得佛法,因此在對談時就跟他們講:對未來要有信心,對未來要發願,從現在開始要著手實踐、要全力推行。他們都贊成我的看法:「站在任何立場,對未來都要有信心、願心,還要有行動。」佛法真是有用,這本來是佛教的專有名詞,雖然這兩位當代傑出的學者,不是佛教徒,但是也都在用它。
對自己的未來以及對整個社會的未來,要有信心,有願心,要照著去做,那麼,不必等到未來,當下就有幸福和快樂了。
心靈環保——快樂幸福的良方
目前法鼓山以及我個人,以「心靈環保」來建設人間淨土,這是法鼓山的理念,也正在向全世界推動著,那麼,我們跟其他的佛教團體是否相同呢?當然,佛教就是佛教,任何一個佛教團體,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運作上稍有差異。我們著重在「心靈環保」的推動,它的基礎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由於眾生的認知顛倒,因此感覺不快樂、不幸福;如果將觀念上的顛倒糾正過來,就會發現幸福處處在、快樂時時有,這就叫作「心靈環保」了。
一開始我說明了人生的意義,以及人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一是受報、一是還願,這就是我們的任務。當這一階段的受報還願結束時,就可以離開了,然後再到另一個地方去受報還願。我遇到一位原來住在臺灣的太太,我問她:「妳不是在臺灣嗎?怎麼在這裡看到妳呢?」她回答:「我的兒子在美國,女兒在臺灣,兩邊都需要我照顧,我很快又要回臺灣去了。」來到美國陪兒子,就是她在這個階段的任務。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的人活到很老還沒死掉,有的人年紀輕輕卻走了;有的人身體很差就是不死,有的人一向健壯卻突然就往生了。事實上,先走的人因為在此地的任務已經完成,還要到其他地方去履行新的任務,我們要恭喜他;如果還沒走的,也要恭喜他,因為目前的任務尚未完成,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有許多造福增慧的機會。因此,已經走的要恭喜,繼續活著的也要恭喜,你們看這多麼歡喜快樂!這就是所謂的「心靈環保」。
不過,要具有這樣的情況,是有先決條件的,那就是要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如果不相信過去、未來,就會經常怨天尤人、貪生怕死,導致苦不堪言;如果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就不會擔憂、害怕,每天都活得非常健康。我告訴諸位,凡是危險該臨到你時,逃也逃不掉的,如果臨不到你,即使在你身邊也不會碰上你,所以,一定要相信有過去、未來的因果觀念,相信我們都有受報與還願這兩種任務在身。有了這樣的信心,至少你的心是平安的;心有平安,就會有快樂、有幸福。可是請大家在危險的地方還是要小心謹慎,意外事件往往出於小心不夠,因此,小心有必要,擔心則不必。
此外,只有信心和發願是不夠的,應該照著自己所信的、所發的願去做。當我們感受到不幸福、不快樂時,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觀念,所以,來聽佛法是有用的,但是,是否來聽了演講後,就變得像孫悟空在八卦爐裡鍊成火眼金睛一樣,把心鍊好了呢?
這是不可能的,聽講只是在觀念上聽到一些道理,真正遇到狀況時,還是一樣沒辦法,一樣會怨天尤人,所以最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實踐。經常念「阿彌陀佛」是最有用的。此外,學打坐也是相當有用的,我一直教人念佛及打坐,打坐的人,平常也可以隨時隨地念佛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