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聖嚴法師

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我們在與人談話時,常常提到「我」。這個「我」,有時候非常可愛,有時候又很可惡。因為沒有「我」,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但是又因為有了「我」,導致許多問題不容易解決。

一個人如果對「我」認識不清楚,就會給自己增加困擾,也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如果對「我」認識清楚了,便是一個自在、自由的人,對他人來講,則是一個菩薩。

究竟「我」的觀念是怎樣的?如何來看待「我」?用什麼角度來扮演「我」這個角色的主人?

從佛學的觀點來說,「我」有很多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盲目的「我」。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我」,對自我的價值不清楚、自我的定位不確定,對自我的功能也不清楚。多數人都屬於這個層次,活著只為了生存,希望獲得,不想失去,一生就是不斷追求,便是盲目的「我」。

第二個層次,是理性的「我」。自己很清楚自我的定位、功能,以及價值,這是一種高度的修養。例如:哲學的修養、宗教的修養等等。有了哲學的修養,人的思想、思辨便能清晰暢達;有了宗教的修養,對於生命的價值和目標,則能了解透徹。這是理性的「我」。

第三個層次,是超越的「我」。超越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超越自私自利的「我」,大致上是指個人的利害得失、價值的利害得失。一個人如果能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價值的利害得失,便能把整體社會、全人類的利害得失,當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和行為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他在思辨時講得頭頭是道,行為上卻無法放下個人私利,缺乏悲天憫人的胸懷,那只能說他是思辨家。古今中外的大宗教家、大思想家、大哲學家,例如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西方的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他們的生命都已經超越了個人的私我。

超越的「我」還有另一個層次。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僅要超越個人的「我」,更要超越全體宇宙的「我」。以宇宙的生命為生命、以宇宙的價值為價值、以宇宙的存在為存在,那是宇宙的「我」。能超越地球,乃至一切宇宙時空的普世價值,這種超越時間、空間的價值觀,便是佛法講的「空」,真正的「無我」。

佛法講的「無我」,超越「小我」的自私、「大我」的價值觀。那麼這個「無我」,究竟還有沒有「我」呢?釋迦牟尼佛說法時也講「我」,那是為了要清楚互動的對象,例如佛陀和弟子、眾生談話時,彼此有所互動,因此區隔出「我」和「你」的不同。這樣的指稱,叫作「假名的我」。

其實對佛來講,自己是不存在的,眾生也不存在,怎麼說呢?《金剛經》「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對佛而言,眾生能得度,那是眾生因自己的因緣而得度。佛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度眾生,如果是為了度眾生出現,那佛是有「我」的;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眾生自己的福德,應該受到佛的智慧給予協助、幫忙,所以佛出現了。這樣的層次,已超越了一層層的自我。

盛開的花,一定會結果嗎?

前幾天,有位菩薩來拜訪我,他說自己沒有煩惱,「真好!沒有煩惱就是解脫,就是自在。」我告訴他。

不過,他接著跟我說:「我是沒有煩惱,但是我的太太有煩惱,我現在最放不下的事,就是我太太。」請問大家,這位菩薩究竟有沒有煩惱呢?

通常我們講的「我」,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你們的先生或者太太,還有孩子,是不是也屬於「我」?

我有一位美國弟子,她是一位亞裔女士,結婚後有了小孩。有一天,她抱著孩子來看我。我說:「恭喜妳有一個小寶寶。」她說:「不要恭喜,我生這個孩子,是個『無常』。」我問她為什麼這麼講,她說自己十多歲就離家在外,孩子將來也會離開她,所以說是「無常」。

「既然是無常,孩子遲早都要離開,不如趕快把他送走吧!」我告訴她,「不行啊,這是我的孩子!」她說。既然知道孩子是無常,遲早都會離開,但一提到要送走,卻又說是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是「我」了。

除了另一半、孩子,對一般人來說,財富、事業、家產、思想、觀念、名譽、地位,都跟自己息息相關,都是「我」。凡是我的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樣東西發生了狀況,不論狀況好壞,都與自己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的心情,老是跟著這些息息相關的「我」,起起伏伏。

以我來說好了,我現在有一、兩百個出家弟子,我如何對待他們?身為師父,如果對弟子漠不關心,就稱不上是「師父」;但是當弟子要離開,我該怎麼辦?

佛陀告訴我們,因緣合即聚,不合則散。我們常說「開花結果」,但是果樹上盛開的花,是不是每朵都一定會結果呢?如果只開花而不結果,其實也是正常的,這就是因緣。有因緣和弟子相處時,我就恪守一個師父的角色、克盡一個師父的責任。

對我來說,有人來了,就是道場多一個人;有人走了,就是道場少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多一個人來,好像我要替他們張羅衣食住行、管教養衛,增加負擔,其實不然,「一個羅漢一份齋」,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福報因緣,他們都是帶著自己的福德因緣來的;如果他們走了,就是把自己的福德也帶走。「緣聚則聚,緣散則散」,雖然對離開的弟子感到可惜,但是他們要走,我也只有為他們祝福。

有些人到了法鼓山,覺得聖嚴師父真了不起,把法鼓山從無到有建設了起來。我說:「阿彌陀佛!法鼓山不是我建的,我既不是建築師,也不是工程師,更不會印鈔票,這完全是眾志成城、眾緣和合的成果。凡是參與法鼓山、護持法鼓山的人,都是法鼓山的開山。」

當然也有人跟我說,某某人到法鼓山吃飯,什麼布施也沒有給。我告訴他:「這餐飯是他自己帶來的啊!那是他自己的福報,個人吃個人的福報。」因緣是這樣子的。

不需擔心,只要用心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擔心臺灣的前途,總是問我:「臺灣的未來怎麼走?」我告訴他們:「臺灣的未來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心安就有平安。」因為心中如果有重重憂慮,就會真的變成有事。就像諸位的婚姻生活,如果老是去擔心、懷疑另一半有問題,本來沒有事,也會變成有事;本來只是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其實我們不需要擔心,卻需要「用心」。怎麼「用心」呢?譬如出門的時候,要保持頭腦清醒,不去走危險的道路。如果只是一味擔心受傷害,卻不去小心自己的安全,受傷害的機會反而多一些。不要擔心,但是要小心、要用心,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

夫妻之間的感情要用心,這跟從政、經商、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一樣。用心經營了、成功了,當然很好,萬一用心經營卻不成功,又該怎麼辦?

就像前面我舉的例子,一棵果樹,我們既希望它綻放美麗的花朵,又期待它結滿甜美的果實,可是有時果子尚未成熟,就已經變黃了、敗壞了,這也是正常的。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所有事情看成是因緣生滅,緣生則有,緣滅則無。

中國歷代王朝之中,以周朝的年代最長,約八百年,因為它開始的基礎很好,有完備的體制、觀念和想法,然而經過八百年,周朝還是走入歷史,這是緣起、緣滅。以家族來講,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超過三代的富貴之家也有,但多數都是生生滅滅。以個人來講,人一生的過程也是起起伏伏,如果用形容任官經歷的成語來比喻,就叫作「宦海浮沉」。聽起來似乎很悲涼,其實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每個人的福德、智慧,也是無從比較的。相同事業,有人經營成功、步步高陞,有人就是無法開展。我認識一對兄弟,兩人都是皮膚科醫生,都有很好的醫德。可是兄弟倆的境遇很不同,弟弟不管是什麼病,其他地方看不好的,到了他那裡,一定看得好;但哥哥就不同,他的用藥跟弟弟完全一樣,但很奇怪,病人從他那裡拿的藥治不好,但從弟弟那邊拿的藥,一擦就好。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便是福報和因緣不同。

我先前提過「一個羅漢一份齋」,各人的福德、福報,與其所處社會的共同體相關。像是社會中某一種層次、某一個部分,跟我們的「磁場」相應,我們的「運氣」就會比較好。所謂「磁場」,指的是跟自己有關係的環境,譬如我們參與的團體、四周的環境、所處的時代,都是「磁場」,實際上就是「緣」。

我們跟「磁場」相應的時候,往往事事順心;當諸事不如意、事業失敗的時候,也並非是個人因素使然。因為個人的成功,繫於整個共同體的成功,我們自己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個人的失敗,也與整體大環境有關。如果能這麼想,我們便能超越自私自利、利害得失的「我」,而能使心胸開闊、包容心增加,如此一來得失心也就減少了。

雖然不去計較事情的成敗,然而一分努力、一分用心,都是一份增上緣。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與緣擦身而過,豈不可惜。在一棵結實纍纍的蘋果樹下,唯有在恰到好處的時間、守在恰到好處位子的人,才能在蘋果應聲落地的時候,拾起最甜美的果實。因緣,是需要用心把握的,但如果因緣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不過等待並非空等,而是在等待的同時,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緣成熟時,即時把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幸福快樂的人生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大智慧過生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