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過生活
金錢的價值
我們常常聽到寧願要錢也不要命的故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在人間也可以說是一個常態,但也是一個悲劇。有很多的人以為有了錢,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其實有了人,才是最安全的。錢少一些,而我們結的緣多一些;把自己的財富儲到自己的親友那裡,或者是社會上,這才是最可靠的財產。因此沒有了錢,結果得到的卻是平安。很多人不知道這樣的觀念,所以沒有了平安。我們結的緣是廣結人緣,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安全,依靠在大眾彼此之間深厚的情誼上,這是最可靠的。一般人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心態,大家都很平安,而且也得到很多很多的支援,這個比錢還重要。
挫折的真義
人生過程之中,如果沒有挫折,那就顯不出人生的瑰麗來。人生就是這樣子。在顛顛跛跛、挫挫折折之中過來的人,是最堅強的。拿我個人來講,我從小開始都是在挫折當中,兩次出家,然後做學問、修行,以及到現在為止,已經過了七十個年頭,我還是經常在挫折之中。我認為這就好像游泳的時候,一個浪頭接著一個浪頭。沒有浪頭的水游起來是不過癮的,有浪頭的水游得更好一些,因為其中充滿了挑戰的樂趣。要能夠面對挫折,接受挫折。不要在挫折面前舉手投降。應該面對、歡迎挫折,很歡喜地一個挫折一個挫折走下去,這樣挫折就變成不是挫折,而且是自己的一種成就,也是自我成長的軌跡。
因與果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講,因果應該是同時的,種因的當時已得到果了。我舉個例子,我在美國有幾位弟子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和學生,每次他們到我們山上來做義工,砍柴、砍樹、開路,總是自己帶了飯、帶了飲食、帶了飲料來做,一天下來他們好歡喜地回去了。我說:真是對不起你們,感謝你們,我們什麼也沒招待,而你們則替我們做了那麼多的工作。他們卻說:感謝有這個機會,讓我們來做義工。我們平常老是為了賺錢、賺錢、賺錢,而今天就是為了奉獻而來的,所以做得非常愉快、非常高興。今天我們來做義工,就是得到報酬,報酬是什麼?就是內心的快樂、歡喜。這種觀念讓我感覺到就是佛法。佛法講你現在種的因,事實上就是得了果,因跟果是同時的。
心靈環保
我講的心靈環保是從自己做起。心靈環保並不是期待你要做,他要做,所有的人都要做。而是說我自己要做,自己如果沒有想要做,只是希望人家做,這一定是落空的。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給人,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慈悲心,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得到平安、得到歡喜,這就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由我們自己做起,那麼環境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平安的、快樂的、歡喜的,而受到我們的影響,也變成了清淨、安定、平安。這個叫作心靈環保。
何謂四要
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的確,我想要很多東西,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就不見得非要不可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而要不到卻很痛苦。比如說:我需要一頂帽子,也買了一頂帽子,這不是累贅。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一頂一頂地買,那麼我就要想辦法來保存這些帽子、照顧這些帽子,這就是累贅了。所以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需要並不是罪惡,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惡。如果說我想要,要到了以後,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我當然可以想要,但必須在該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麼是該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分內的。比如說你的薪水,是不是能要?有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職位,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因緣。不許可我要,我還在要,這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
欲望取捨
我們講人的問題,就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不是很多。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造成貪得無厭,而自己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掉進痛苦的深淵裡去。我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太太帶了很多錢去逛百貨公司,她看到這個也想要,看到那個也想要,衣服、化妝品她樣樣都要。她想一想之後,因為曾經聽到師父講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結果她一樣東西也沒有買,拿著錢就回家了。後來她把錢拿來做功德、做好事。她現在更高興,因為第一她心裡沒有了負擔,第二她做了好事,也覺得高興。
感恩報恩
如果一個人知道感恩的話,他就會飲水思源。能夠飲水思源的人,就好像源頭有活水,源源不斷地來,永遠不會枯竭。如果不知道感恩,我們叫作過河拆橋;過了河,橋拆了,把自己回頭的路也斷了。我每一次吃飯的時候,人家看到我會先合掌然後再吃飯,問我做什麼?我說我在感謝。感謝什麼?感謝施主們種稻、種菜。他們好辛苦,把稻種好之後,再布施到我這裡來,我吃了當然要感謝。如何感謝呢?我想要報恩。如何報恩呢?那我就要奉獻。這個感恩對自己是非常好的,為什麼?第一,自己覺得來之不易,就會非常珍惜自己的福報。第二,要感恩圖報的時候,自己必須努力成長自己,然後奉獻給他人,這就是報恩了。所以知恩報恩,一定是要感恩的。
感動
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會感動,就變成妒嫉人家。看到人家得到了榮譽,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還會酸溜溜地說:沒什麼了不起。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如果經常能夠欣賞人家的成就,讚歎人家的成就,看到人家的光榮,看到人家的好事,覺得好感動,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能夠這般努力,完成了這樣好的成果,那真是好啊!這個叫見賢思齊。我們讚歎人的時候,自己也希望能夠向他學習,還有我們讚歎人、欣賞人的時候,也影響其他的人來欣賞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或者感動的人。這對於生活環境來講,對自己,對當事人,以及對周遭的人都是正面的。
處事四態度
遇到事情的時候,特別是比較嚴重問題的時候,我通常用四個態度或者四個層次來處理:第一個就是面對它;第二個接受它;第三個處理它;第四個放下它。這個很好用。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特別是嚴重的問題、困擾的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接受它。你不接受它,這個問題還是在那裡。接受它以後,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面對它的時候,這就是處理了。你接受它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處理。然後可能你覺得非常懊惱,心裡面忿忿不平,老是心裡邊掛著那件事,很痛苦。這時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條路來了,那就應該放下。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處理了就把它給放下。
謙虛
謙虛是從內心表達出來的,並不僅僅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就像山谷那樣,自自然然地低下走,不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的樣子。謙虛的意思就是說:我知道的的確是太少了,因為人往往只能夠學到自己所知道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經驗,如果我們見到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向他學習,然後再感謝他的指導,我們就會不斷地成長。同時我們也要提供我們的所知所能,來奉獻給他做為回饋,這表示感謝,也是請教。我見到任何人都是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連小孩子,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