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生命是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會「走」的,只是時間的早晚不同。就信仰來說,每一個正信的宗教,都能使亡者在臨終時有一個目標可以去,不會徬徨無依和心生恐怖。對於不同宗教的信仰者,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信仰和當事人的信仰,幫助臨命終者到他想去的地方。
面對生死問題,完全靠理性、知識的力量是不夠的,特別是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光是理性的觀念紓解,未必能勇敢地面對和接受,此時必須靠宗教信仰。
例如,有一位很知名的人文學者,一向不主張人生需要宗教信仰,但是當他的母親往生時,他發現自己一生投入的哲學卻幫不了忙。於是,他開始接觸各種宗教,體會宗教是一種心靈的寄託,而佛教又特別強調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所以,人在生前最好要有宗教信仰,用宗教的力量來幫助自己;但如果生前沒有宗教信仰,就只好靠他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以佛教來講,念佛、助念就是藉由他人的力量,把心意與信心不斷地傳達給往生者,使往生者能感受得到他助的力量。
人在世的時候,因為有身體的關係,所以感受較遲鈍。但是當色身生命停止以後,只剩下敏銳的神識,尤其親人的念佛,往生者很容易接收到。如果親人往生時,家人不在遺體的身邊,即使是遠在海外的念佛和心念,往生者還是能感受得到。中國人迷信請法師誦經比較有用,其實法師主要是帶領亡者和家屬一起誦經、迴向親人。
至於有些人在親人往生後,會夢見親人,往往是因為親人對往生家屬的思念與懷念,因為夢只是夢,平時我們偶爾也會夢到某人,但不代表對方進入你的夢中,向你託夢。
原則上,亡者臨終以後,很快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投胎轉生,因此不需要託夢;生前造惡業的人,臨終以後很快就轉生地獄道或畜生道,他們也不需要託夢。所以託夢,並不可信。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正視現實,懷抱信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