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聖嚴法師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我們知道,根據《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在他尚未成道以前,就稱為「菩薩」,甚至於在釋迦牟尼佛的往昔生中,在他度化眾生的生生世世之中,都稱作「菩薩」。但是,佛經裡的「菩薩」一名,除了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專有尊稱之外,此外尚有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等,也都敬稱為菩薩;特別是觀世音菩薩,在華人地區的漢傳佛教以及西藏人民所信仰的藏傳佛教,一直都是相當普遍的信仰。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相當早,在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時期就有,大約是在龍樹菩薩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他最早出現於早期中印度的摩揭陀國,是當時釋迦牟尼佛經常弘法的中心地帶,若以西元紀年來講,「觀世音菩薩」此一名稱的出現,則早於耶穌基督誕生之前。

念觀音:觀音信仰的出現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裡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他具有千手千眼,隨時準備救度眾生。而觀音信仰是如何產生的?那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非常地慈悲,他教導眾生如何地離苦得樂,主要是從身心的煩惱出離而得解脫。但是,釋迦牟尼佛也告訴大眾,當你的自信心不夠,深受苦惱或者值遇危險、畏怖的時候,你們就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日後則也出現念天人的救濟、念持戒的功德、念布施的功德,即成「六念」。

六念是很有用的,但是漸漸地,大家只對六念之中的「念佛」有信心,其餘則信心不足。等到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佛的色身已經不存在了,可是眾生還是需要佛的慈悲救濟、需要佛的無畏救濟,需要佛的無有恐怖的救濟,以及佛的種種對於人的救濟,因此便有了菩薩信仰。

觀世音菩薩信仰,正代表著釋迦牟尼佛住世的精神與住世的功能,而且不僅僅是在某一個時代住世,也不僅僅是在某一個地方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乃是遍於一切世間,只要世間有任何一個眾生持念他的名號,希求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觀世音菩薩便及時而至,產生救濟的功能。

我們可以在許多的佛經裡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出現,主要有兩個方向的發展。第一個方向是觀世音菩薩對苦難的眾生、對煩惱的眾生的教導,幫助他們離苦得樂。所謂離苦得樂,可有兩種苦和兩種樂。第一種苦是生活上的苦,以及恐怖、不自在、不自由;另一種苦是沒有智慧、煩惱重,不得解脫。在這兩種層次上,許多經典都提到了觀音菩薩的修持方法。

另一個方向,觀世音菩薩與往生救濟的阿彌陀佛關係密切。許多人活著的時候,都希望少煩少惱、健康平安、快樂順利,然而每一個人都將面臨死亡,當死亡來臨之時怎麼辦?很多的佛教徒知道要念阿彌陀佛,卻不知道亦可念觀世音菩薩,其實凡是有阿彌陀佛的地方就有觀世音菩薩,凡是提倡淨土、念佛法門的經典,也一定讚歎觀世音菩薩;況且,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他是阿彌陀佛的脇侍,也是阿彌陀佛一生補處的佛。因此,許多的經典都這麼講,眾生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所希求的救濟,多是從觀音信仰中得到的。

求觀音:觀世音是我們的保母

觀世音菩薩就像是我們的保母,他是眾生的救濟者、護持者和平安的守護者,是我們一生都需要的。當我們行將往生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則化身成為阿彌陀佛的脇侍,擔任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者。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儼然又是一位教化者,凡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都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教化。我告訴諸位,如果是下品下生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見不到阿彌陀佛的,但是漸漸地,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然後經由觀世音菩薩的教化,漸漸地,我們的業障會消除,而能夠見性見佛;能見到自性佛,也就能見到阿彌陀佛,而那是觀世音菩薩等的教化所致。

在我們每一期的生命之中,從小到老、由生至死,以至到達西方佛國淨土的過程之中,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而且無人不救,任何一個眾生他都救度的,這是觀音法門的殊勝。這便是為什麼在漢傳佛教也好,在藏傳佛教也好,所有被大家倚賴、信仰和崇拜的大菩薩,主要還是觀世音菩薩,同時各種經典裡的諸佛菩薩,也都鼓勵眾生念觀音菩薩、修觀音法門。

我講到這裡,大家覺得如何呢?是否覺得觀世音菩薩就像是我們的保母?觀世音菩薩是經常跟我們在一起?觀世音菩薩的中文譯名有好幾個,如「觀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者」等。

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就能立刻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救度。可是如果我們自己不想被救,「芝麻不開門」,則即使觀世音菩薩近在我們身邊,也是無法可施。可是只要我們有被救的需求,縱使我們是愚癡、罪惡、卑微的,觀世音菩薩一定會來救濟我們,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平等的救濟一切眾生,故名為大悲觀世音。

學觀音:觀音法門的修持

至於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可以由深入淺,亦可由淺漸深;可以是自力救濟,也可以是他力救濟。所謂自力救濟,如《楞嚴經》講的「耳根圓通法門」;也有比較簡易的方法,如持〈大悲咒〉,也一樣可以得解脫,除一切罪障,成就無上佛道。對世間的眾生來講,觀音法門是可深可淺,能深能淺,遇深則深,遇淺則淺,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持的。

首先講《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楞嚴經》卷六講,在過去無量劫以前,觀世音菩薩遇到一位觀世音佛,此佛受到觀音菩薩的悲心感動,傳授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法門,叫作「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此金剛三昧,實際上是從「入流亡所」開始。這是什麼意思?當我們持〈大悲咒〉也好,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好,你在持念聖號,你聽到聲音,但是漸漸地你把聲音忘掉,名號就不是與你對立的。「入流亡所」的意思是說,你自己用功,不斷地用功,用功到心無二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念觀世音菩薩。

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不要想到有一個觀世音菩薩在裡頭,你念觀世音菩薩直到你忘了自我,而你還是專注於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這就叫作「入流」,就是心止於一境,身止於一念。這個時候,你不要再抓住它,如果你說「我在念觀音菩薩」,這還是有對立的,那還不叫作「忘所」。「所」就是對象。持觀音聖號而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聖號,不把聖號當成自己修行的對象,也不把持名當作修行的方法,就叫作「入流亡所」。

但是「入流亡所」,是不是等於開悟了?沒有,只能夠說你的心是統一的。「入流亡所」之後要「反聞聞自性」。你持念的時候有聲音,這個時候,你聽到了聲音,慢慢地用心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念觀音菩薩,心外也沒有觀音菩薩的名號。不用耳朵去聽,耳朵聽到的聲音已經不存在了;聽自己的內心,內心是什麼?內心是無我的自性,自性即是緣生的空性,空性即是無性。這個時候,反聞聞自性,自性你聽到了,你就悟得三昧了。這是《楞嚴經》告訴我們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楞嚴經》教我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修行,這是觀音菩薩自己的修行歷程,也是觀音佛教導他的修行方法,修成之後他悟得了「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又叫作「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又叫作「如幻自在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能夠得此三昧,也就能產生兩個功能:「上合十方一切如來同一慈力,下合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觀音菩薩在悟得金剛三昧之後,對上,他代表一切諸佛的功德,代表一切諸佛慈悲的力量;對下,他承受體會一切眾生的苦難、困厄與憂患,這些問題都是他的問題,這些體驗全是他的親身感受,因為他跟眾生是平等的,他與諸佛也是平等的。

除了耳根圓通法門之外,觀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尚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念觀音菩薩方法,以及《大悲心陀羅尼神咒經》的持〈大悲咒〉法門。其實,不論是念觀音名號或者持〈大悲咒〉,都能讓我們的祈願圓滿,讓我們有求必應,讓我們遠離一切的恐怖、困難,因此觀世音菩薩又叫作「施無畏者」,他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眾生經常心懷恐懼,覺得這樣不安全,遇到那樣不平安;自己沒有信心,覺得很恐慌,對於身體、家庭、事業等一切圍繞著自己的狀況,自己是沒有把握的,因此產生恐怖。《楞嚴》、《華嚴》、《法華》、《大悲陀羅尼》等諸經則告訴我們,當我們覺得任何不安全、心有恐怖的時候,只要念觀世音菩薩、持〈大悲咒〉,就能遠離一切的恐怖、困難。

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眾生求什麼得什麼,求捨什麼就捨什麼!譬如有些事情、有些狀況你希望不要再有,你求觀音、念觀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譬如去年(二○○六年)我害病的時候,醫療人員在我身上檢驗出有癌細胞,他們滿緊張的,而我們法鼓山的僧團和信徒都在念〈大悲咒〉、持〈大悲咒〉迴向給我。結果經過一年以後,到現在為止,癌細胞沒有再形成病變的跡象。我相信這是觀世音菩薩的護佑。

做觀音:行菩薩道是大乘菩薩的精神

另外,《華嚴經》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第二十八位參學的大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華嚴經》有新譯本及舊譯本兩種,舊譯本裡提到的補怛洛迦山,就是新譯裡面的光明山,那是在南印度的一座山,即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華嚴經》講的觀音法門是大悲光明法門,這跟〈普門品〉《楞嚴經》的觀音法門是相同的,都是教導眾生遠離恐怖:活著的時候遠離恐怖,臨命終時也遠離恐怖。

講起來,念〈大悲咒〉也好,持觀音名號也好,都有這種救濟的功能,而最後的功能是什麼?《楞嚴經》講的很清楚,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他能夠救濟一切希望得解脫的眾生,所有的三十二類眾生,都能獲得觀世音菩薩的平等救濟;當眾生需要他用什麼身分現身說法時,觀世音菩薩都能應時化現,使得各類眾生同得解脫,成就佛道。

這就跟《華嚴經》裡觀世音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教導是一樣的。善財童子本身已有很好的修行,他已無有恐怖,觀世音菩薩主要教導他的是修觀音法門:以平等大悲心來廣度眾生,以平等大悲心來成就眾生,即修行菩薩道。

修行菩薩道即是觀音法門的重點。我們修行觀音法門的人,如果僅僅是求觀音菩薩讓我們平安、順利、不要有病痛,生兒育女聰明乖巧,事業發展有成,這是自私,不是行菩薩道。雖然我經常鼓勵大家在自己沒有信心、無法自主、沒有辦法自己除煩惱的狀況下,可以求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或者持〈大悲咒〉,但是我們持〈大悲咒〉、念觀音菩薩、修觀音法門,目的是為了修學菩薩道。善財童子向觀世音菩薩參學,並不是他為自己有求於觀世音菩薩,而是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如何的體驗、體現佛的慈悲廣度一切眾生,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這是觀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一定是平等的。二○○五年法鼓山開山落成大典的主題就叫作「大悲心起」;「大悲心起」的涵義,非常地豐富,也非常地廣。譬如法鼓山的祈願觀音殿,由內到外共有三幅字,分別是「入流亡所」,要我們修觀音法門;其次是「大悲心起」,要我們以大悲心來平等地普度眾生,平等地救濟世界;第三是「觀世自在」,對於世間所有一切六道眾生,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只要有任何一個眾生有任何的困難,都能及時來給予幫助,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平等大悲法門。如同「千江水映千江月」,觀世音菩薩遍於十方一切世界,能夠廣度一切六道眾生。

觀世音菩薩具有如此悲懷,我們要不要學呢?如果我們有心想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就一定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法門,否則光是為自我的私利私事祈求雖然有用,卻不能得解脫,不能成佛道,也不能成為菩薩道的修行者。

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是念菩薩,求菩薩,學菩薩,做菩薩,這才是修學菩薩道的積極態度。光是念菩薩求菩薩,希望自己得平安、得安樂,希望家庭得平安、得安樂,而往生的時候希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接引我們,這不是菩薩道的實踐。我現在告訴諸位,往生的時候要等阿彌陀佛親自接引的人,必須是上品的根器,中品、下品根器的人,是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只能先見到觀世音菩薩。而只要我們念觀音、信觀音,觀世音菩薩就能成為我們由生至死,一直到開悟成佛的護佑者;生生世世,觀世音菩薩都是我們的保母。

至於觀世音菩薩隨侍於阿彌陀佛身旁的此一角色,在《無量壽經》《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悲華經》都講到的。《悲華經》講,久遠以前有一位如來,他的過去生是轉輪聖王,此轉輪聖王育有一千個兒子,其第一太子名為「不眴」,出家後就叫作觀世音,而這位轉輪聖王就是阿彌陀佛。等到觀世音菩薩成佛以後,就在西方極樂淨土擔任教主、老師,繼續地廣度極樂世界裡的眾生。

另外,《觀無量壽經》則講到,觀世音菩薩頭上戴有一頂寶冠,寶冠裡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尊觀音菩薩非常地巨大,他的背光與身光裡有許多的菩薩、天人和眾生,都在聆聽諸佛說法。那就等於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與諸佛是一樣的。

今天我講觀音菩薩的法門,目的是希望大家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然後做觀音。觀世音菩薩不只三十二種化身,而是有千百億化身,有無量無數的化身和無量無數的手眼,時時處處都能救濟眾生。至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什麼樣子的?你我他,都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我他,只要用觀音法門來幫助人,只要用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此,我常常鼓勵大家,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做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承認我是,你們呢?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慈悲的溫暖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從《心經》談如何安定人心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