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佛不分與民間信仰
問:我們常聽人說,臺灣的社會是佛道不分的社會。民間的信仰又是什麼?
一般仍分不清楚佛教、道教,請問師父,應該如何區分佛與道,兩者之間又有何差別呢?
答:神佛不分,多半是民間信仰。一般人信仰某某神的目的,在於求得幫助就好,石頭公、大樹公、土地公都可以,哪裡靈驗就往那裡去。到寺裡,見觀音菩薩稱觀音媽,見地藏菩薩稱地藏公,只要求得了財富、子息、平安,得了靈驗就拜,然後就祈願、蓋廟、裝金。不問是什麼原因,不會追究名稱的典故,怎麼會變成神,或自己信了以後,自己也能成為神等的問題。僅以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有了事,才來求神求佛,這種心態,稱為神佛不分。神和佛本來不一樣,但是對有這種心態的人而言,是完全一樣的,他可以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看成和土地公一樣,這就是民間信仰。
這種民間信仰對一般人言,不可謂毫無用處,也不能說那是假的,至少使他們心理上、精神上有寄託。
道教和佛教不同,道教是由民間信仰演變,自漢朝開始,以方術、符咒、法術達到治病或免難的目的,沒有教主,而用老子、莊子的哲學理論,演成道教的架構,並根據佛教的經典模式,漸漸演成有了屬於道教的經典,其中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是屬於道家哲學,不屬於道教。他們以老子為教主,最高的是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民間信仰想像出來的,老子是歷史人物,但老子不是道教的。
佛教,從印度來,佛出生在印度,釋迦世尊說了許多佛經,這些佛經譯成中文,告訴我們人要生天,應具備什麼條件,由天要成為羅漢應修持到什麼程度。所謂人和天,仍在輪迴中,只是福報大些;到了羅漢,得解脫,沒有生死輪迴的果報,羅漢之上是菩薩。這是佛教,以人身可以修持成佛的位階。可是道教沒有佛、菩薩、羅漢等。
佛教和道教最大不同是:道教重視身體的練就,如練丹、練氣、長生不老、羽化登仙。佛教是重視心,人死後不是身體生天,而是精神體的第八識,成為智慧者稱為涅槃。我有寫一本書《比較宗教學》,其中介紹道教、中國理教及佛教等,可以看看。
問:從寺廟的外表,如何區別是屬於道教還是佛教?
答:佛教寺院,供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佛菩薩。道教廟裡供的是老子、呂洞賓、八仙或王爺、原始天尊。像臺北龍山寺,本身是佛教,但是為了民間需要,也供了道教諸神。指南宮,傳說是呂洞賓仙遊歇息處,是呂洞賓開創的,應該供呂祖,但是它的偏殿供觀世音菩薩。臺灣寺廟很混亂,如佛教寺院也供着呂洞賓、關公。一般人之神佛不分,大抵和寺院供奉的偶像有關係,使得民間信眾也弄不清楚。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如何還願?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