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1
出自《論語.季氏》。
2
聖嚴法師於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寫給弟子的信函中,將文句修改為:「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
3
參見《仁王般若經》卷一〈菩薩教化品〉第三(T8, no. 245, p. 827b12)。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信仰的價值
校註
出自《論語.季氏》。
聖嚴法師於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寫給弟子的信函中,將文句修改為:「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
參見《仁王般若經》卷一〈菩薩教化品〉第三(T8, no. 245, p. 827b12)。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08-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日常生活的修行|信仰的價值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
網站隱私免責說明:點擊查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