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修行必備的條件:發菩提心
一、菩提心即是幫助眾生解脫煩惱
學佛不論修哪一宗、哪一派,都必須發無上菩提心,那是修行的方向。無上菩提心就是《心經》、《金剛經》及大乘經典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我要成佛」。
學佛成佛,就是要學得像佛一樣有智慧、有慈悲。每個人要經歷的時間不同,這要看因緣,還要看自己精進的程度,有沒有勤修善根和福德?所以,成佛沒有一定的時間,端看自己怎麼修行。
要成就善根福德因緣,第一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只為眾生不為自己,不發菩提心就沒有目標,即使有目標也是一個自私鬼。一般講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學佛法是為了自己斷煩惱,同時也幫助眾生斷煩惱,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福慧雙修,就是菩薩行、菩薩道。當完成菩薩行時,就能成佛了。
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的階段,而行菩薩道必須在凡夫群中,所以不管來生想到娑婆世界或者西方極樂世界,都一定要發願度眾生。即使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在那裡寄居一段時間,就好比將小孩送到外國留學,等學成後還要再回來服務鄉里。
度眾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救濟貧難和困苦,使眾生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生病了也有醫藥可以治療。但像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沒有錢、也沒有物資,沒有辦法給人衣服、食物、房子或醫藥,但是他用「佛法」,反而度的眾生更多、更徹底。這種度眾生的方法,有一點像已開發國家到貧窮國家或落後地區支援,雖然也會帶一些醫藥、食物、衣服,但主要還是協助當地的人民站起來,學會耕種、治病、製造、生產,自給自足,這就是技術援助,才是最根本的辦法。譬如臺灣過去的農耕隊,做的就是這類的工作。
佛法的救濟是提供觀念、方法,幫助眾生調整自己、改善自己,來去除煩惱、離苦得樂。只要我們的心或觀念能夠轉變、我們的行為能夠改善,就會少煩、少惱、少痛苦,也能夠幫助他人少煩、少惱、少痛苦,這就是佛度眾生的方法。
二、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次第
發菩提心應該有階段性,只是一般很少強調,因此造成許多弊端。譬如某些禪師只說「頓悟」,但什麼是頓悟?頓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程度,也說不清楚,致使有人誤會頓悟就是成佛,引起許多無謂的爭論。甚至有些人沒有用功修行,也沒有真正的悟境,就自認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然後目空一切,耍嘴皮子,形同外道一般,因此,從明朝到近代,有許多善知識都批評禪宗是口頭禪、野狐禪,其實都是因為不明白菩提心次第的關係。
淨土宗也有相同的情形,淨土經典也教人發菩提心,但是發什麼、如何發?都沒有詳細地說明,許多人都誤以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而會有這樣的誤解,並非沒有根據,譬如《法華經.方便品》:「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好像一發要成佛的心,然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已經成佛了。
念佛的確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修持法,可是一定要配合三種淨業、福業(詳見第二篇第四章),才能累積淨土資糧。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是淨業、是淨土資糧,那是含糊籠統,因此我們要知道菩提心的層次。
三、菩提心的五個層次
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菩提心一共有五個層次: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菩提心雖分五種,但五種都要發。
學佛一開始就要發菩提心、成佛的願心,此即發心菩提。「發心菩提」非常重要,要天天發、時時發。因為發心後很容易忘記,所以每天早晚課都要誦〈四弘誓願〉。但不是誦了就表示發菩提心,有時雖然口在誦,但是心中並沒有發菩提心的念頭和心態,所以也產生不了力量。不過念熟了,至少別人提醒的時候,會立刻提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念頭。
眾生無邊要怎麼度呢?重要的是你遇到眾生時內心的想法。譬如我雖然修行不好,只是個普通人,但是每見到一個人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思考自己可以為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如果不是我去或者不是和我談話,是否都能達成相同的目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必畫蛇添足,浪費彼此的時間。
另外,發菩提心不是投資、買賣股票,所以只管自己能給別人多少利益,而不問別人能給自己什麼好處。因此演講也好、談話也好,我不會先考慮對方是否會供養我大紅包?以後會不會繼續護持我們?我只希望這些菩薩能從佛法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從此繼續來學習佛法,這樣,我的目的就達成了。
發菩提心,首先就要布施,六波羅蜜的第一項就是布施波羅蜜。我沒有錢,只能用佛法來引導他人、幫助他人處理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是用「法」布施,而一般人不知道有佛法,就用財物、時間布施。
我們法鼓山有一個勸募的護法體系,我經常告訴勸募會員們,勸募的目的是要勸人來學佛、募人來修行,出錢還是其次。不論是捐一元或一億,都能讓對方與我們產生關係,並且開始關心我們,我們才有機會讓他們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互動。而且這些款項並不是為我募的,是為他們做功德、種福田,讓他們福慧雙修。
募款不是做吸血蟲,專門吸人家的血,把別人的錢一塊一塊都變成自己的,這樣罪過很重。我們要讓人得利益,而且不是專門讓有錢的人得利益,同樣也要讓沒錢的人得到利益。出家人有一句「一缽千家飯」的口頭禪,出家人不可以而且應該避免被同一個人供養,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供養、布施。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須菩提,他托缽專門找有錢的人家,佛陀問他為什麼?他說沒錢的人連自己都吃不飽了,實在不忍心再向他們托缽了。佛陀就告訴他,他們窮就是因為沒有種福,而你現在連種福的機會也不給他們,不是更不慈悲嗎?所以,托缽應該是沿門托缽,不分貧富。我們勸募組織的運作就是在學習佛陀募化的精神。
對眾生救濟幫助是利益眾生,希望眾生布施、種福田,也是利益眾生。很多人只曉得給錢、給物品是度眾生,其實能讓眾生知道如何種福田、布施,也是利益他們,也是度眾生。因此,我們自己發菩提心,也要勸眾生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勸募就是募人學佛、勸人發菩提心。如果只是自己發菩提心,不勸眾生發菩提心,不管眾生能不能成就,都是小乘,應該同時自利利他,才是發菩提心。
第二是伏心菩提,「伏」是降伏的意思,就是降伏煩惱魔。自己知道心產生煩惱的起伏,就要用佛法的觀念、方法來調伏,譬如苦、空、無常、無我等觀念。
曾經有一位菩薩罹患癌症非常痛苦,醫生判斷大概只能再活三個月,每個來看他的人,不是安慰他不會死,要他好好調養,就是直接告訴他趕快念阿彌陀佛,等佛來接引。他感覺自己好像一腳已經踏入棺材,沒有前途和希望了,十分痛苦。突然他想起我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念頭一轉,自信心又生起來了。從此不再恐懼死亡,也沒有準備一定要死,只是面對它;對於別人的態度,也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於是豁然開朗,結果到現在都還活著。這就是用佛法來伏煩惱的例子。
有的人說,我知道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但再怎麼念,煩惱都還在,該怎麼辦?那就念佛。當你煩惱起,知道情緒在動,就趕快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想。當你念到只有佛號,其他什麼都不管時,你的煩惱也沒有了。如果再進一步念到一心不亂的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也進入下一階段——明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明心是明智慧心,見清淨的佛性,也就是一般所講的見性或見佛性。明心菩提已斷煩惱一分,得無生法忍,所以到明心菩提階段,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了。
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去、出離,也就是解脫;「到」是到達彼岸,也就是波羅蜜,度的意思。從生死苦海的此岸出離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這是第八地菩薩,從此不再受三界任何煩惱所困擾、影響。依小乘的佛法來講就是阿羅漢,不過,阿羅漢沒有修慈悲行、沒有修福、沒有度無量的眾生,因此從菩薩道來講,尚未解脫。如果阿羅漢要成佛,一定要迴小向大,廣度眾生,等圓滿了菩提,才能成佛,也就進入最後一階段——無上菩提。
「無上」是最圓滿的,是證到妙覺的果位,也就是佛。佛還是有菩提心,叫作無上菩提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二章 修行的真義:慈悲心與智慧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