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一、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修行一定要解行並重,「解」是修行的觀念、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步驟和過程;「行」則是用身口意三業,來實踐佛陀的教法。
「解」就像指北針、航海圖一樣,能指引船隻行駛到想去的地方,不至於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但若只是「解」而沒有「行」,就好像徒有航海圖、指北針,而不揚帆、不划槳一樣,缺乏行駛的動力,當然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了。所以,行、解一定要並行。
我也經常以鳥的雙翅來比喻行和解。鳥飛在空中,一定要有兩個翅膀才能平衡、才能自在飛翔,海闊天空;如果只有一個翅膀,或者一邊羽毛多、一邊羽毛少,一定會失去平衡,也飛不起來,所以必須平衡發展。
許多學佛的人只求「解」,懂得好幾部經,會講也會寫,可是他的心與經典、論典不相應,沒有辦法用佛法來幫助自己解除煩惱,也不能夠用佛法來幫助他人去除煩惱。雖然知道有佛法可以用,自己卻沒有好好用,十分可惜。然而也有些人很用功,但是不知道修行的方向、步驟,也不知道佛法基本的立場,只是盲修瞎練。雖然也能有一些體驗,或是練出什麼古怪的功法,但是究竟有什麼功用,十分難說。
有一位菩薩,早期跟我打過禪七,後來自己修行去了。過了很多年,他來見我,神祕地說:「師父你看我的眼睛,我已經修成了。」我看他的眼睛的確跟普通人不同,就問他到底是練什麼功。他說:「我練的是太陽功,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太陽看,從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開始練,看著太陽慢慢上升,每天要看二到三個小時。最初只能看早上的太陽,後來漸漸連中午都能看上三個小時。」我問他:「太陽功有什麼用?」他說:「到現在為止,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只是能夠直視太陽,不怕太陽光。」
學佛是鍊心,不是鍊什麼眼睛、耳朵,或是什麼古怪的法術,而是要根據佛所說的法、道理來修行,修行就是實踐佛法。
二、知戒定慧,以身口意行六度
解與行是建立正信——正確的信仰的兩個管道。「解」是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行」是正行,正確的修行;明白方法並且照著實踐就是正行。
因明白道理而產生的信心,是「解信」;在正行的過程中,漸漸體驗到佛法修行對自己的好處,而產生更深一層的信心,就是「證信」。「證信」的程度有深有淺:深的,禪宗稱為開悟,即見性;淺的,是除煩惱,讓我們在平常生活之中不會再有這麼多的煩惱。僅有正知正見要完成證信很難,多半的人都要通過正行才能證明,而覺得佛法真的很有用!
佛法的實踐,必須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基礎。戒的意思是,應該做的必須做,不應該做的不能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增加生死、煩惱種種業的事;什麼是應該做的?有助於出離三界生死的功德,也就是戒定慧。
定的意思是心不隨處、隨時攀緣造業。我們的心不安定,很容易被環境中的人事物影響而造惡業,若能不隨之起舞,這就是修定。此時你對自己會知道得更清楚,煩惱也會減少一些,就能與慧相應;雖然還沒有發生真正的智慧,但是是相應的。
若從戒定慧延伸來講,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度」的意思,是從煩惱的苦海到達解脫的涅槃。「六度」不僅是度眾生,還要度自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但讓自己的煩惱不再生起,也讓他人沒有煩惱。
佛法要透過身口意來實踐:不僅身體不做壞事,還要積極行善;不僅口不出惡言,還要積極讚歎功德;不僅心不動壞念頭,還要生起智慧心和慈悲心。也就是以身口意修戒定慧,除貪瞋癡。
修行並沒有特定時間,而是在生活之中的每一個時刻。時時刻刻留心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話語是否與佛法相應,還要時時刻刻留心自己的心念是否與佛法的戒定慧,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相應,若三業與佛法相應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到廟裡,整天敲木魚念阿彌陀佛,那只是一種修行法,不是修行的全部,而應該是在平常生活之中隨時照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使之與戒定慧三學及六波羅蜜相應。
三、在精進修行中學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
但是要完全做到三業與戒定慧相應並不容易。在平常生活裡,我們經常不知不覺就隨順自己的習氣,讓自己陷入煩惱、痛苦中,像生活在地獄裡。有時不管環境如何,看什麼都不滿意,不是對人不滿,就是對事不滿,每天埋怨、發牢騷,盡說一些刺激、傷害人的話,如果對方不服氣,兩個人就鬥了起來,成了仇人、怨家,結果每天碰面都互給臉色,面孔拉得像馬臉一樣長,就更加不舒服。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家裡或是工作場合上,就是在等公車、排隊買電影入場券時,都可以與人產生摩擦;即使嘴上不講,心裡也在嘀嘀咕咕,這些都與修行不相應。
參加長期精進共修,讓我們有機會在一個清淨的環境、空間,很安心地來實踐戒定慧三學。因為不可能有機會去殺人、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飲酒,所以能持戒,雖然有時不免會動些壞念頭,譬如打坐時,並沒有刻意去想,但是殺、盜、邪淫、妄語、兩舌等念頭卻自然就跑出來,這只是心裡不清淨,身體和語言並沒有真的去做,所以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惡業。
也由於專注在方法上,譬如念佛,口裡時時處處都在念阿彌陀佛,心裡也知道在念阿彌陀佛、在想阿彌陀佛,而且看到每一個人、每樣東西都是阿彌陀佛的化現,所以內心不會起起伏伏,如此便是與「定」相應。而每天聽師父講開示、接受法師們指導,再加上親身實踐,反省缺點,就能產生智慧,與「慧」相應了。
此外,在精進共修時,也是在實踐六波羅蜜,戒定慧就是六波羅蜜中的持戒、禪定、智慧,那布施呢?一般人以為布施是布施財物,其實布施最難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體;如果連身心都可以布施了,更何況是財物呢?那麼在精進共修期間,你沒有財物可以布施,我們也不要你布施財物,而是要你把身心布施出來。
身體如何布施?就是放下對於身體的執著。因為執著所以會累、會熱,還有背痛、腳麻和腿疼,很多麻煩。在禪堂裡,雖然沒有那麼吵雜,可是被禪修的規則限制住,只能坐在一個蒲團上,不能夠自由地跑來跑去,想出去就出去,想進來就進來,這時就不要管身體,把身體布施給方法,把身體布施給佛法。將心布施出來,就是凡事不要牽牽掛掛,不要一直想打七之前種種的人事物。你說:「這些東西我暫時都布施掉了,已經不是我的!」這樣內心就不會再去牽掛它。把過去的布施出去,把未來的也布施出去,不管念頭裡的過去,也不管念頭的未來。身心布施之後,就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一點負擔也沒有地專注在方法上。
修行時會感覺不耐煩,有時是因為身體的反應,有時是因為心裡的煩惱,覺得一天到晚只能坐在那裡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無聊、好煩躁。有時是因為環境,譬如前後左右的人小動作很多,冒出難聞的氣味、發出古怪的聲音,或是睡覺時有蚊子在耳邊飛來飛去,過堂時有蒼蠅在面前轉來轉去。這種種讓人不舒服的情況,都要用忍辱心來忍耐,能繼續不斷忍受自己感覺到的不舒服、不自在、不快樂,就是忍辱波羅蜜。你可以想:「忍辱波羅蜜是沒有一樣事情不能忍,何況這些都是小事情;而且如果連小事情都不能忍,大事情怎麼辦呢?」所以不管身、心、環境如何讓你不舒服、不自在,就接受它吧!接受它,當下就放下了,這就是忍辱波羅蜜。
最後是精進。以念佛來說,通常剛開始時都很攝心,但是過了一會兒,就一邊念佛一邊打瞌睡或打妄想。如果想睡,把眼睛瞪大一點、聲音念大一些、身體坐直一點、下巴收緊一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如果真的很累,不小心睡著了,那也沒辦法,但是一醒過來,聽到大家的念佛聲,就要趕快打起精神念佛。而打妄想是正常的,可是要不斷地回到佛號上,然後使字字分明、聲聲清楚,不漏掉一個字,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這樣在精進修行期間,不但修了戒定慧,也放下了貪瞋癡。凡是心中有貪瞋癡等煩惱出現時,就用方法或佛號不斷地提醒自己,並生慚愧心說:「我在念佛、我在用方法,要趕快修行。」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是修解脫道,繼而生起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就是菩薩行。
所以,我們要多參加精進修行,不但沒有機會犯錯、說錯話,還能學會如何用方法。修行剛開始時,我們發現自己不太能約束自己的身心,漸漸地,我們練會了約束身心的方法,讓身心不起煩惱。等回到平常生活之中,就能時時提高警覺,並以學到的方法和態度來面對所有的人事物,養成平常生活用方法的習慣。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三章 修行必備的條件:發菩提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