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聖嚴法師

第五章 佛法的觀念:苦、無常

人會痛苦是因為觀念錯誤,所以碰面就互相爭奪,自己和自己往往也前後矛盾、天人交戰,因此,佛陀要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正確的觀念。

一、佛法的基本觀念:苦的事實

佛所說最基本的觀念就是苦的事實,也是他成道之後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等五位比丘時,所說之四聖諦的第一諦。

什麼是「苦」?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生病是苦,但佛法所講的苦不只這些,主要是生、老、病、死,還有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八種。

生、老、病、死,原則上是屬於身體上的苦;五蘊熾盛是身、心的煎熬,身、心不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然後在心理、身體上產生種種衝突、矛盾、不安全和不滿足;而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則是屬於心理的。

求不得苦,是因為欲望太多,老是覺得不滿足;愛別離苦,是捨不得、不願意自己喜愛的人事物離開,所以痛苦,尤其是有密切關係的人,譬如夫妻、子女、父母、兄弟、朋友等;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每遇一次就彼此傷害一次,即使沒有真的傷害,也會產生恐懼、害怕、討厭的情緒。奇怪的是,在現實人生中,我們愈不喜歡的人,愈是怨家路窄;愈是喜歡的人,卻愈是見不著面。

這些捨不得、放不下、看不開、求不得,都是心理上的問題,而這些心理的種種困擾都是與外境,也就是外在的人事物有關,因此若不能透視苦的本質,人只要置身於外境,就是在痛苦之中。

眾生的種種痛苦是來自於根本的痛苦——貪瞋癡,苦不是因為物質的缺乏,而是因為不滿足,因此即使是到了物質非常富裕的地區、國家,還是會感覺痛苦。因為欲壑難填,只要貪心不除,永遠不會滿足,永遠是在苦中。

不滿足是痛苦的最大原因,由於不滿足而貪得無厭,在貪得無厭的過程之中,貪的本身就是一種煩惱,貪的同時就是在痛苦之中。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鳥為食亡還好,牠是為了求生而覓食,上了當就死了。人為財死才是冤枉,財富與生命不一定有關係,但是因為不斷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結果就在煩惱痛苦之中,甚至於身敗名裂。

因為其他眾生沒有思想的能力、記憶的能力、計畫的能力,也不會對未來感到憂慮,所以雖然愚癡,但還沒有人那麼痛苦。所以佛說的苦,主要是指人感受到的。

貪心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有增加憂慮而已。貪得了,一方面怕失去,一方面還想要更多,就算這些東西自己不一定需要和適用,還是會希望得到再得到,甚至希望世界所有一切東西都是自己的。貪不到呢?就瞋,失去了就恨,恨、怨、怒、瞋,還有猜疑、嫉妒種種心全部出現了。所以貪欲跟瞋恨是連帶的,是一體的兩面,而這兩樣東西又連著一切煩惱,就是愚癡、沒有智慧,因此苦不堪言。

二、無常觀

苦的主因是貪,然而我們要知道,生命本身是無常的,環境中任何有形、無形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因此失去是必然,又何必不捨或貪求?

所謂有形是指物質,環境裡我們看到的所有現象,譬如山河大地、地水火風,不管值不值錢,每一樣東西都是無常的,都只是暫時性地存在。無形的則是指觀念、想法、思想和信仰。你相信的特定對象,它本身是無常的,而信仰的成分和力量也是無常的,連能信仰的自我也是無常的;也就是說,能信仰的或被信仰的對象都是無常的。

那世界上的珍寶,譬如金子,不是有人說真金不怕火煉?或是金剛鑽是最堅硬、最鋒利的物質,永遠不會消失嗎?其實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無常的,只有變得快一些或慢一些的差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念,都是無常的。知道一切無常,苦就會少一些,因為少了一些貪欲、少了一些瞋恚。

但是有時觀念上清楚,還是會煩惱:「我知道是無常,但這個『是無常的』是苦的!」此時最好要用方法,而最簡單、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當你煩惱起,就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三、五蘊無常

人的煩惱主要是來自身心的種種矛盾、衝突,這主要是因為愚癡:不知道生命是無常的,不知道所有一切都是暫時的,包括身體和心,還有身體和心所處的環境,也就是五蘊和三界。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的眾生不管是在人間、天上,或是在畜生、餓鬼、地獄,都是苦,只是有比較苦或比較樂的差別。人間有苦有樂,地獄、餓鬼、畜生有苦沒有樂,天上則有樂而沒有苦;可是天上的眾生天福享盡或是禪定退失後,還是會墮落到人間,甚至墮落到地獄之中。因此,在三界之內沒有真正的解脫樂,都是在無常、苦之中。

(一)色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我們稱為色身,此外,還包括色身所接觸到環境裡的種種人事物,這就叫作色法,也叫作色蘊;而受、想、行、識,則都是心理的活動。

(二)受

受有苦、樂、憂、喜、捨;受蘊當然是無常,如果是常,樂就一直樂下去了。三界之內,沒有一直樂下去,也沒有一直苦下去的事,只有無間地獄才是一直苦,但業報盡時仍會轉生,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受都是無常的。

受雖然有樂也有喜,但都是比較而來的。樂以後是苦,苦中作樂,而苦有輕有重,當重的苦消失的時候,就以為自己得到快樂了,其實那也是苦,只是比較輕微,但我們以為那是快樂。

其實世間沒有真的快樂,我們的身體、心理都有負擔,有憂慮、有恐懼、有嫉妒、有懷疑、有不安全,那都是苦;雖然快樂,這是自己騙自己、麻醉自己,認為是快樂。

「喜」是一種心理作用,也是一種假相。我好喜歡、我很喜歡,心裡頭滿高興的!喜歡什麼?明天要陞官了、我生了一個孩子、我有孫子了、我的股票突然間漲了!請問這些能保得住嗎?你所喜歡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是在一種幻境之中。暫時出現,你就喜氣洋洋,其實它很短暫,消失得很快,馬上就變成憂。

譬如結婚應該是喜,可是蜜月之後,彼此之間就開始有矛盾的事情出現,結果你纏著我、我纏著你,你不放心我、我不放心你,你愛我愛得要死、我愛你愛得要活,要活、要死,這既不快樂,也不歡喜。因此,受雖然有苦、樂、憂、喜、捨,但樂、喜都是暫時的,事實上它是苦。所以,真正的受是苦,以苦開始、以苦結束。

(三)想

「想」是思考,思考該怎麼辦。「受」了以後,你開始想怎麼辦?希望怎麼辦?有,你也在思考怎麼辦,沒有,你也在想怎麼辦,老是挖空心思思考怎麼辦。我們常說心猿意馬,心意就像野猴、野馬,不斷在動。想的這個念頭是不斷在動,是無常的,思前想後真是一樁痛苦的事。

(四)行

「行」是思考以後,決定要用什麼方式來處理問題。有的人想要逃避,有的人想要追求,有的人逃也逃不掉、追又追不到,這叫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躲也躲不掉、求也求不得,所以心裡面採取行動的一種心理行為還是苦。

「行」有兩種層次,一種是心理的行為,就是凡夫思考以後,心要採取什麼行動;另外一種是禪定的心念變動。我們心的念頭,前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前念消失後念繼續地產生,前念與後念之間有一樣持久、持續的東西就叫作「行」。心念的連貫持續,就變成了識,變成了業力的識。所以這個行也是無常的。

行有變動、持續兩種功能,我們的心念是不斷在變的,但是變化之中又有連接的關係,這叫作行的功能。行的功能要禪修入定時才能體驗得到,普通人不容易體驗到。普通人的行就是心裡採取行動,那種叫作心理的行蘊。

其實念佛也可以體驗到念頭的相續,念佛時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只有一句佛號持續著,你知道自己在念佛,但是任何雜念都沒有,自己身體的負擔不存在,心裡也沒有其他的念頭、負擔,這時已經念到一心不亂,叫作事一心。此時只有一句佛號,可以體驗到一點點行,那就是說,前念與後念之間是不同的念頭。前面念一句佛號、後面又是一句佛號,或是兩句佛號,可是這兩句佛號是同一個人在念,你持續著同一個人在念,而念的時候沒有其他念頭插進去,只是連貫的,這叫作行蘊,能體會到這個已經很不容易。

(五)識

最後是「識」,識有兩種層次的功能,一種是分別認識,是認識心,也就是分別心。譬如念佛時,你知道自己清清楚楚在念佛,這叫作認識心。你曉得自己在念佛,也聽其他人念佛,你跟著念,這個是你知道的,這個也是識,認識的識、分別的識。

另外一種叫持續識,也就是行蘊深的一種力量,很深很細,很微細的一種力量,我們叫它作「業」。前一念跟後一念,念念相續,念念產生一種力量,我們叫心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叫作業力。所以,第二種功能是造業的功能。

業的功能有善有不善,善業裡有淨與不淨,這都是五蘊裡的最後一蘊——識蘊。譬如念佛時就是念佛,這叫作清淨的善業或淨業;這清淨的善業只有回歸於往生淨土,其他的什麼都不求。不為自己求富貴,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這是菩薩行的淨業;不為現生得利益,但願往生極樂國,這雖也是淨業,但還是識,不是智,因這時還是有執著的——執著往生西方。因為沒有得解脫,雖然修的是淨業,但還是識。

業力是不斷變化的,譬如我們在還沒有聽開示之前,認識、想法和心的力量,跟聽完開示之後是不一樣的。開示產生作用,把我們的心、意、識轉變,就是將心裡的業力轉變,心的成分轉變,識也就變了。可見識也是無常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四章 修行的原則:解行並重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六章 業報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