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
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阿彌陀佛的意思
中國本來沒有「佛」這個字,是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才造的新字,翻成中文就是「覺」的意思。人的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就是「佛」,也稱為兩足尊。兩足不是指兩隻腳,而是福慧兩足,兩種圓滿的意思。
有「覺」就有「不覺」,「不覺」是凡夫,是指沒有聽過佛法或剛剛開始修行佛法的人;「覺」是聽了佛法,如法修行而且已經實證理體的人,例如菩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所以叫作「覺有情」;因為是正在行菩薩道的眾生,所以又叫作「大道心眾生」。另外還有菩薩摩訶薩,那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
覺的層次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已經覺悟,知道「我」是五蘊所構成,是無常、無我、空的,因此斷煩惱,證得涅槃。覺他,是自己覺悟了,同時也幫助眾生覺悟。自覺的人,就小乘來講,是阿羅漢,菩薩是自覺覺他,而佛不僅自覺覺他,還要覺行圓滿,所以又稱為大覺、圓覺、滿覺。
「阿彌陀」的意思有很多,大致可以翻成三種,第一是無量的光明,第二是無量的壽命,第三是無量的清淨平等覺。無量光明是慈悲的光,以慈悲的光普照一切眾生,這是指空間的無限;無量壽是指時間的無限,是說阿彌陀永遠為眾生做慈航、做依怙,任何時間地方,只要有眾生需要他,就會前去照顧。因此,他有無量的慈悲,而且是永恆的,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而且阿彌陀佛對任何一個眾生都是平等,沒有期待心、差別心,沒有自私心、偏頗心、選擇心,所以是無量的、平等的清淨。
佛的光明是慈悲和智慧,因為平等度眾生,所以他的慈悲光是無一眾生不照、無一處不照,只是多數眾生因為沒有善根,不知道也或許不相信,所以看不見,也感受不到。就好像一生出就看不見的盲人,因為從來沒有見過光,即使有陽光、燈光,也不知道那是光。
不要把佛的無量光想成像太陽或電燈發出的光那樣,我們從佛像上看到的頭光、背光、身光都只是一種象徵,但是如果我們有信心,真正接觸到佛的時候,就會明白他與凡夫的不同。
光的意思是影響力,好的影響力是白色白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青色青光,壞的影響力則是黑色黑光。黑色不但不能放光,而且專門吸光。每一個人只要存好心就是一個放光的人,用好心待人就是讓別人沾光,所以我們常常以「沾光」來形容從他人那裡得到了光彩或利益。其實有時我也沾你們各位的光,譬如我有一個弟子在機場服務,我要通關時,這個弟子就跟海關人員說:「這是我師父,請不要為難他。」結果他們就給我禮遇通關。這就是他放光,讓我沾了他的光。而阿彌陀佛放慈悲光、智慧光,都是為了利益眾生。
二、「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彌陀本願
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修行階段,當時叫作法藏比丘,曾經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雖然有部分經典說是二十四願,譬如《平等覺經》,但二十四願其實是四十八願的濃縮,而且不論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只是一個名稱或數字,凡是有益於眾生往生淨土,能夠幫助眾生在淨土之中成就道業、成就果位的都是阿彌陀佛的願,所以應該是「無量願」。
阿彌陀佛願願都是為了成熟眾生、莊嚴國土,所謂成熟眾生就是讓發願往生彌陀佛國者都得以往生,而為了讓發願往生者有地方安住,所以成就了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莊嚴國土。一般佛國淨土都是由佛與眾生共同的願力所成就,因為眾生希望有這樣的地方可以去,所以那個世界就完成了;但是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所完成,是為了成熟眾生而莊嚴的國土。
西方淨土的依正莊嚴,所謂「依」是指依報,也就是我們身體所處的環境;而「正」是指正報,說的是我們的身心。在極樂世界裡,無論環境或往生的眾生都是清淨莊嚴的。
極樂世界裡的環境,有七重行樹、七寶蓮池,蓮池裡是金沙鋪地,還有許多美麗的宮殿。微風吹過七重行樹時,會奏出裊繞的音樂,與飛鳥念佛法僧三寶的聲音相和,使人忘卻種種煩惱。因此,即使凡夫到了西方淨土之後還是凡夫——上品上生也一樣,不過還是比在娑婆世界好。在娑婆世界,身口意三業無法清淨,而西方極樂世界裡所有的一切都能漸漸使你從凡夫成為聖人。不僅能夠親近諸佛菩薩,而且聽到的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與貪瞋癡等煩惱完全不相應。當中也沒有鈔票、財產,或是權位名勢、男女關係等問題,比人間清淨萬分,身口意三業沒有機會不清淨,所以不會有煩惱。
地球上雖然有些地方也很美,但是再美都需要有人照顧,像花園、公園都是人工種植,如果乏人照顧整理,很快就會枯萎,變成荒煙蔓草、荊棘叢生,接著就會有垃圾、蚊蟲,產生不好的物質。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由福德所感應,不會有蟲或垃圾這類東西,也沒有人間種種的災難,譬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等。
而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是由蓮花化生的功德福報身,不像我們是由父母所生。父母所生的身體並沒有不好,但是會害病、會肚子餓、會怕熱怕冷,只要幾天不洗澡就會癢、不舒服。另一方面,因為身體的生理反應,人們會保護個人生存的條件,譬如安全、健康、地位、名望或財富,於是與人相處時,總免不了你爭我奪,你嫉妒我、我猜忌你,彼此矛盾衝突。此外,還有心理的關係,心理問題往往與自己的成長過程有關,我們帶著過去世的種種福報和罪報來到世上,然後在成長過程中,互相地感染、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我們環境的實況,所以稱為五濁惡世。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因為是蓮花化生,所以不會有上述種種反應,也沒有什麼需要跟人鬥爭的,大家都是同心同願往生的。而且每個人到了那裡,都有自己的蓮花座,心裡想要到哪裡,它就托著你去,完全隨心所欲、飛翔自在,就像《天方夜譚》裡的魔毯。也不需要空中塔台指揮,完全不會互相衝突。吃穿用度也都是現成的,不需要耕種、勞動、經商、生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如意。有的只是蓮花等級的差別,即所謂九品。品位愈小的蓮花愈小、身體愈小,品位愈高的蓮花愈大、身體也愈高大。下品下生的蓮花雖然還沒有開,但過了一段時間也能花開見佛,而且花開了之後,也是自由自在。
三、淨土法門的殊勝
(一)橫出三界的易行道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中指出,修行有難行道、易行道兩種。所謂難行道是以自己的力量如法修行,從最基礎的人天道修起,依序完成解脫道、菩薩道。所謂人天道就是修五戒十善來積功累德,得人天福報;解脫道主要是以人天的五戒十善為基礎,繼續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以證得阿羅漢果和辟支佛果,出離三界、得解脫;而菩薩道則需以人天道及解脫道為基礎,然後再進一步修六度萬行和四攝,最後才能成佛。修行時,證阿羅漢果需要三生六十劫,最快三生,最慢六十劫;證緣覺,也就是辟支佛果,最快四生,最慢一百劫。至於要成佛,就是修菩薩道,需要三祇百劫;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最後一百劫修相好莊嚴。前後計算起來,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是難行道。
為此佛特別開出一個方便門,即稱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法門。因為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發了四十八願,要以本誓願力來度脫一切有信有願要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所以只要有人發願往生,就能仗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從此不會再受業的牽制而到三界來出生入死。這種以他力獲得解脫的,就叫作易行道。
這無上的方便法門,又叫作橫出三界。原本要出三界並不容易,小乘必須證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大乘的話也要到初地。可是如果修行淨土法門,一切眾生,不論善根多少,只要已經聽聞念佛法門,而願意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於臨命終時只念十聲,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就像一根竹竿,本來要一節一節往上破到頂的,現在只需要直接從旁邊打一個洞就出去了,所以稱為橫出三界。
為什麼能橫出三界?據《觀無量壽經》所述,因為念佛能夠消業。又常聽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生三界。因為業障重,所以才生在娑婆世界,才在三界中輪迴。「業」,是我們往昔生中及這一生中所造的種種惡業,所以生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難。世界上只要有一個地方有苦難,我們就受它的影響,就是在苦難之中,差別只是在漩渦中心或是邊緣而已,無論在哪裡,都是在苦海的漩渦之中。如果能夠一念迴心,把心轉過來,願意自己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此無論做了多少功德或是多少壞事,乃至於十惡五逆的人都能夠往生。
其實不僅念阿彌陀佛,念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藥師佛、彌勒佛,都可以消業除障,只是大家習慣了,而且釋迦牟尼佛也處處介紹阿彌陀佛,所以我們相信念阿彌陀佛是易行道,能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我們到西方去。
(二)三根普被
阿彌陀佛的法門三根普被,不僅適合上、中、下每一種根器,而且所有的人都接引。就是造了十惡五逆,定業不可轉,再也沒有希望可以轉變的人,只要相信阿彌陀佛、願意照著阿彌陀佛的法門去修,仍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最適合娑婆世界的眾生,也因此,大乘一切宗派,沒有一宗一派反對念佛。
問題是既然念佛絕對有用,為什麼還要其他各宗?難道其他各宗沒有用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進門修行時,是由於自己的性向,即根器、根性,適合從哪個地方入手就從哪個地方入手。譬如有人修行禪定時很容易體驗,很快就能把雜念妄想去除,知道什麼是虛妄、不虛妄,什麼是無常、非無常,什麼是苦、不苦,那為什麼不用禪的方法來接引他?也有的人非常喜歡觀念、理論的探討,那就適合從經教方面來接引,可以讓他研究教典、讀誦經論,漸漸也能解除自己的煩惱。古代大師中就有因專門讀誦《華嚴經》、《法華經》或《金剛經》而開悟的,這有什麼不好呢?眾生有種種根器就有種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即適應八萬四千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接引大眾進入佛法之門,因此一切法門都是涅槃門,一切法門都是趨向解脫涅槃的成佛之道。
不過,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只要願意用就能夠得力。而且它隨時隨地都可以用,不管是精進念佛或平常散心,都可以用。如果念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這表示未得要領。念佛一定要兼具信、願、行,並且要明白淨土經典中所說的往生條件,如果不明瞭,就不算修淨土法門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一篇 修學佛法的基本知見|第九章 感恩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二篇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第二章 修行念佛法門的三資糧:信、願、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