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念佛法門的難行道:禪觀法門
一般人提到淨土法門,想到的不外是念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淨土,而能「九品蓮花為父母,不退菩薩為伴侶」,也就是修易行道。但是淨土法門的內容不僅如此,譬如《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中,除後三觀在講九品蓮花外,前十三觀均是觀想法門,可謂難行道的禪觀法門。那麼修禪觀法門與修易行道的精進念佛有什麼不同的好處呢?我們可從《觀無量壽經》第八觀來看。
一、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花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麁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觀無量壽經》第八觀,是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意思與阿彌陀佛的「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相同,而「法界藏身」即一切如來以十法界為身的意思。十法界是四聖六凡,十法界任何一界、任何一處,不管是凡夫界或聖人界,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都是他的法身所在。
諸佛如來的法身是遍在、無處不在的,因此《觀無量壽經》接著又說:「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一點蕅益大師也強調,是說眾生現前的一念妄想心,並沒有離開諸佛的法身,也可以說眾生的煩惱心與佛的心、佛的法身相同。但是諸佛怎麼會和眾生一樣有煩惱呢?其實心都是相同的,只是眾生因為心與煩惱相應,所以稱為煩惱心,而諸佛的心是智慧,稱為無上菩提心。那麼諸佛的法身究竟在哪裡?是在我們一切眾生的心想中。
念佛的時候,佛就在念佛的這一念之中,因此當我們念阿彌陀佛時,心就與阿彌陀佛相應,阿彌陀佛一切功德都變成我們的功德,現前一念心就能接通阿彌陀佛的無上菩提心,這就是所謂佛的不可思議功德。於是《觀無量壽經》鼓勵大眾:「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當我們的心想著佛時,就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佛具備的莊嚴身,轉輪聖王雖然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缺少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二句話常常被禪宗的古大德引用,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心在觀想佛,此時不僅我們心裡有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也就是說,在想佛時,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從這二句話延伸出來的:觀想佛時,當下這一念就與佛心相應,這時你就是佛,因此念念相應、念念是佛,此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前念想佛,第二念不再想佛,那前念的心是佛心,第二念的心則是凡夫眾生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念念念佛,或者念念觀想佛的原因。
經中接著又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正遍知海」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心、大菩提心,也就是正等正覺的智慧,是一切智。這知海不是佛賜給我們的,而是「從心想生」。「想」是想念的意思;眾生想念佛時,佛的智慧就從我們的「念」裡生起來,所以這與一神教所說的「神賜我們生命」、「神賜我們天國」不同。而我們因為想著佛,是自己的心在想佛,自己的心當下就是佛,因此,我們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也就是念念一心一意繫念著佛、好好觀想著佛,觀想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就是無上正遍知覺,也就是觀佛的功德。
此外,也可以想佛的依報,即佛坐的蓮花、住的世界,譬如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七重行樹等,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要觀佛的功德;從佛的相好、佛的身相來觀佛的功德。
佛像還有個形貌可以觀,可是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形無貌要怎麼觀呢?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度一切眾生的功德,由於他願意廣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稱他為大慈悲父。他沒有先選好哪一些眾生要早一點度,哪一些晚一點度;也沒有說哪一些眾生要擺到下品下生,哪一些要擺到上品上生。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重點不在佛度不度眾生,而是眾生要不要被度。佛已經沒有自我中心,所以也沒有一定要選擇什麼,只是眾生求度,他就去度。
我們常常聽人說眾生的「根性」、「根器」,眾生的根性有利、有鈍,有的則是在中間,一般人以為利根的人可以先得度、先成佛,鈍根的人則後得度、慢慢成佛,其實不一定,往往鈍根眾生比利根眾生還容易度。根性之說是指眾生有不同性格,因此有不同入門的方便,而不是佛事先看準了哪些人應該先度,哪些人慢慢度;哪些人放在蓮池中間,哪些人放到蓮池旁邊;哪些人蓮花給他大一些,哪些人蓮花給他小一點。蓮花的大小或在蓮池的位置,全看眾生自己心量的大小。
如果眾生的心豁然開朗,馬上就能見到極樂世界,見到的極樂世界就是大的、高的、莊嚴的。所以,我們觀阿彌陀佛是要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雖然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但不是長壽的意思,他根本是無始無終,所以也無所謂長壽不長壽。我們自己的法身也是無量壽,因為也是無始無終。所以,如果能不被任何一個境界所限制,就已經在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慈悲,是對一切眾生完全平等。眾生是有的,但是因為平等看待,就不會執著哪一個眾生。譬如現在有幾百位菩薩在這裡聽我開示,究竟我在度哪一個人?對哪一位說法?其實我沒有一定要度哪一個人,我對每一位菩薩都是相同地說。但是說了以後,有的菩薩在打瞌睡,我講十句,他半句也沒聽到,不是我不講開示給他聽,是他自己打瞌睡。有的人聽得非常認真,而且能照著去做,他得到的利益就大了。我不需要那麼麻煩,事先看一看,這個人我要多灌他一點,那個人可以少灌一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是平等地說法,諸位得到的益處不一樣,不是我說法的人有大小眼,而是聽法的人各有各的狀況。如果聽不懂或不想聽,表示因緣不成熟,可能是我講得不好,也可能是講的法正好不對機。
觀一切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觀他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眾生的身體和我的身體是一個身體,最好是觀自己的身體是空、是沒有的,而眾生的身體也沒有,那就是同體。無緣大慈,就是不一定要與我有什麼關係或有什麼理由,才給予幫助。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就是觀佛的功德。
觀佛功德時,我們一定是觀「空」,空是實相,實相是無相,如果是這樣觀,就是佛性,就是佛的相,佛的根本相。
此時你「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無論睜眼、閉眼,心中所見的所有眾生都具備一切眾生本地風光,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時還有眾生嗎?沒有一個眾生,因為眾生都是佛,而你自己也是佛。此時,我們心中一點煩惱都沒有,心開意解、了了分明,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已經出現在面前,隨時隨地就是在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了。
二、現生即得念佛三昧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如果能修成《觀無量壽經》的第八觀,即如經上所說:「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便能現身即得念佛三昧,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也就是說,得念佛三昧就已經出生死了,不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後,才慢慢地修行出生死。
什麼是念佛三昧?念念與佛相應,時時與佛相應,處處與佛相應,所聽、所看、所想、所觸,心裡都覺得與阿彌陀佛的功德相應。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時時與他相應,雖然還沒有成佛,可是已經不在生死中了。
這是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及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來做觀想,仍然屬於阿彌陀佛的法門,可見得淨土法門不完全要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這個方法與禪宗禪修或是參話頭、默照的方法雖然不相同,但結果相同。一般禪修是參話頭或是觀自己的身心,默照的照就是清清楚楚,表示它有功能,默則是心不動、不受環境影響,默照同時就是智慧、就是三昧,就是定慧均等;而《觀無量壽經》第八觀所得的念佛三昧,也是定慧均等、定慧不二。
所謂念佛三昧,念念與佛相應,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老是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時時刻刻念,不見人、不做事,飯別人煮了給他吃,衣服別人洗了給他穿。如果是為了精進用功,一段時間是可以的,譬如佛七期間有護七的人,護持大家一心專念念阿彌陀佛。可是大家都要生活、都要工作,要求大家來護你的七、成就你,難道那些人都是傻瓜,專門來成就你的嗎?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想:「反正我是成不了,你們去成吧。」淨土法門應是人人可用,人人都要用,在家居士也一樣。
念佛三昧如果修成的話,他是吃飯、做事、待人、接物,無一處、無一時不在三昧中,這與《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同。心是住於無住,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是為了追求什麼,也不是為了期待什麼,只是已經念得很習慣了。阿彌陀佛如果已經念得非常純熟,念佛三昧已經非常深入,他所見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無論是蒼蠅還是螞蟻都是阿彌陀佛,而且任何東西都是七寶所成;但並不是說看到杯子說這是七寶,而是把杯子看作與西方七寶蓮池等同樣地珍貴。
如果滿地是金、滿地是寶,心中很歡喜,但是沒有貪念:看到每一個人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中不會有討厭或喜歡的心,譬如看到某個人很好,不會有娶她或嫁給他的念頭。因為已經是佛了,心中不會再有對立的念頭,不會有排斥或追求的念頭。但是生活還是生活、工作還是工作,一切照常,這就是修成念佛三昧了。
所以最好能修成念佛三昧,因為這樣你隨時隨地都在極樂世界之中,不要等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也不要等死了以後人家給你超度,或者是臨命終時請助念團去助念。但是如果修成了,助念團來助念時,一來就看到一尊佛,這是送一尊佛、大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功德無量。
總之,彌陀淨土並不僅是給無知的人修的,也並不僅是給下根器的人、造業重的人修的。因為彌陀淨土法門不捨任何一個眾生,所以不論是什麼根器的眾生都能夠接引;念佛法門的可以,修禪觀法門的也可以。禪觀法門是念佛的相好、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國土,這也是念佛。通常我們只知道念佛名號,因為它是生淨土最容易的方法。到了淨土之後,有的要慢慢地才能得不退轉,有的則很快,慢和快全看自己在生前用功多少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二篇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第五章 淨土釋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