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

聖嚴法師

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

第一章 何謂念佛禪

一、念佛即禪的法門

(一)從禪出教,藉教悟宗

念佛通常被認為是淨土法門,為什麼變成禪了呢?其實沒有一樣特定的東西或法門叫作禪,因為中國禪宗是「以無門為法門」,而念佛根本就是禪法中的一個項目,所以不需要特別把淨土法門獨立出來。

禪宗包羅涵容,是正確的大乘佛法,並沒有說自己一定是什麼宗,只是中國人自認為這是禪宗、那是淨土宗,或是什麼宗。

就整體佛法來講,有兩句話非常重要,就是「從禪出教」、「藉教悟宗」。「從禪出教」就是以禪修而明心見性,也就是開悟,然後由開悟而說法。我們現在之所以有佛經可讀、可誦、可看,就是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禪法,因此明心見性、大悟徹底而成道。成道之後說法度眾生,說法的內容被記載下來,漸漸流傳,變成經典,這就是「從禪出教」。所以明心見性這句話,可說是從佛陀開始的;而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使用的也就是佛陀成道的語言。因此禪其實是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不是中國才有的。

「藉教悟宗」則是說,若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修行,最後也能明心見性。這個「宗」就是「心」,佛心眾生心,是同一個心;那是智慧、清淨、慈悲的心。

從禪出教、藉教悟宗是佛法基本的原則,不管哪一個宗派都是如此,即行解並重,也就是觀念和方法,這叫作「法」。我們經由觀念和方法來達成解脫的目的,因此,在我來說,一切法門都是走向同一個目標,就是離苦得樂,消業除煩惱。一切佛法的原則就是如此,也就是禪。因此,不要誤解淨土與禪是對立的。

禪的意思是要我們除煩惱得智慧,從娑婆世界這個不清淨的環境轉變為清淨的樂土,念佛不也是如此嗎?它就像話頭禪用話頭、默照禪用默照一樣,念佛禪只是是用念佛的方法而已。如此不僅淨土宗能生西方淨土,禪修也可以生西方淨土;而念佛禪依然要修淨土,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進入淨土。

(二)念佛非專屬淨土宗:從念佛的起源和發展來看

再從念佛的起源來看,念佛的起源相當早,在《阿含經》中,即有釋迦牟尼佛教導六念法門的記載。所謂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和念天。

「佛」、「法」、「僧」是三寶,包含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施」是布施,「戒」是持戒,「天」則是指修十善,因修十種善法可以生天。當人在恐懼或臨命終時,不知道誰可以來救濟或是會到哪裡去,就可以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曾經持戒、修布施、修十善的功德。所以皈依三寶的人應該常修六念法門,經常想到自己是三寶弟子,應該要持戒、修善、布施,以這些功德至少會生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是因為修了人天的福報,也就是布施、修善、積德的功德而生。但是欲界天的第四天兜率天,它分為內、外二院,其中內院是給發願親近彌勒菩薩的人去的,將來彌勒菩薩到人間成佛時,他們也會到人間來成為菩薩、阿羅漢,所以很多人願意往生。

色界天、無色界天則是因修禪定而生,分成兩種,一種是凡夫所生,即外道修四禪八定所生的禪定天;另一種是學佛者修行禪定、梵行證得三果(阿那含果)後所生的天,即淨居天,因為共有五個地方,所以稱為五淨居天。生到五淨居天的人可以直接從這裡得解脫,不會再回到凡夫界證阿羅漢果,所以又稱五不還天。

念天並不是為了到欲界天享福,兜率內院及五淨居天都是方便大、小乘聖者,進一步完成最後歷程的轉換歇腳之處。

除六念外,還有八念、十念。八念就是六念再加上念呼吸和念死亡,若再加上念休息和念身體,即為十念。念呼吸是清清楚楚呼吸的出入,也就是數息觀;念死亡即不淨觀,也就是觀死;念休息是休息萬事,讓心不要太忙了;而念身體,其實就是四念住裡的身念住。

諸種法門中以念佛最容易入手,此即「念佛禪」的來源。原先可以念佛的功德、佛的相好,也可以念佛的名號,最後則發展出現在的持名念佛。最初是念釋迦牟尼佛,後來則是十方一切現在諸佛中選一尊來念,慢慢地發展出專念幾種佛,譬如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彌勒佛就是未來佛。念菩薩也可以,譬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也算是念僧。當中還是以念阿彌陀佛最容易得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凡是持「阿彌陀佛」名號者均得救濟的本願。

念佛不僅是「六念」的一種,也是「五停心」裡的一種。五停心是禪觀修行法門,是小乘最基礎的修行方法。「停」是停止,停止散亂心、分別心,讓心安住在非常穩定的狀態。五種幫助我們的心從妄念紛飛中停下來,再進一步統一的方法,就是五停心。包括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慈悲觀、界分別觀。界分別觀就是觀十八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因為不容易著力,很難觀成,所以在漢文典籍中也有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的,而這六種方法都是修行基礎禪法時使用的。

用五停心中的任何一種方法不斷修持,心漸漸就不會散亂,妄想減少,為集中心。然後再進一步,身心和環境統一,失去了身心與環境的分別和障礙,這時就是統一心出現。心停在方法上,叫作止於一境,就是三昧,就是定。統一心雖然可以入定,但是我們大乘中國禪法的目的不是入定,而是要正念分明,心裡非常明朗、清楚、安定、寧靜,就是定慧不二。因此當統一心出現之後,如果是念佛,就可以參話頭,如果是用數息法,則可以進入默照的層次。

所以,六念實際上與五停心是相應的,修的都是「觀」。「觀」是用心來覺照,這不是覺悟的覺,而是「很清楚的」,心很清楚地在方法上。運用在念佛,就是隨時隨地將心繫在念佛的方法上,這就是覺照,是基礎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法門根本就是基礎的修行方法,也是禪宗的基本修行方法。

念佛達到統一時,身心環境全部融化在佛號之中,只有佛號,沒有感覺到自己有身體,沒有什麼雜念妄想,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人在干擾自己。前後左右的人依然看得到,但是不會再起分別心,不會說這個人妨礙我、誘惑我、讓我覺得不舒服,或是這個人我滿喜歡的,種種念頭都沒有。

此時還是持續念佛,念到最後佛號沒有了,就可以問「念佛的是誰」、「誰在念佛」,這就是參話頭。不過,念到佛號沒有了,並不表示已達統一心了,有時是因為念得很累、很無聊,不想念了。此時頭腦裡雖然也沒什麼雜念妄想,但其實是在休息,是偷懶、懈怠。這時參話頭也沒有用,應該要馬上精進,再提起心力繼續念佛。

此外,念佛也是《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的一種,所以大乘的淨土也修觀,只是到了《阿彌陀經》時,只講念佛,沒有講其他的觀,而《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的性質相同,也是專門講持名念佛,但其內容又比《阿彌陀經》更詳細。

其實持名念佛也不是淨土宗專有的法門,譬如唯識宗念彌勒佛,是念未來要成佛的當來下生彌勒佛,此外還有念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的。不過有好多經典都勸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藥師經》,所以念阿彌陀佛成為一種普遍的修行法門,無論漢傳、藏傳,或哪一宗派都非常重視。

(三)佛法只有一味:一切法門均為求解脫

最後,再從修行的基本原則來看。修行的基本原則是修心,也就是鍊心,把雜亂的妄想心鍊成清淨的三昧心。凡是修行,不論是大乘、小乘都叫作「觀行」,觀是用心思惟,不是思想。思惟的意思就是覺照,非常清楚地觀照自己的心,用方法使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使得自己雜亂的妄想心變成了清淨的三昧心,就是修行。

有人認為禪修與念佛是不同的法門,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佛法是整體的,不要把它切割成禪和淨土,即使主張「禪淨雙修」,那也好像是把地瓜、米飯和在一起吃,結果地瓜是地瓜、米飯是米飯,還是不同。其實兩者都是食物,都能填飽肚子,就如同佛法只有一味——解脫味,沒有必要再分什麼淨土和禪。

佛法是一味的,就是解脫味,修任何法門都能得解脫。我曾以「百川歸海」來比喻,河流不論是往西或往東流,最終都會流到大海。就像臺灣,它是海中島嶼,不管是向東西南北哪一個方向流,最後都歸於大海。譬如《華嚴經》有二十一個念佛三昧門,《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圓覺經》有十二圓覺,門門都是通向解脫;《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乘」,三乘就是二乘聲聞、緣覺,即一般說的小乘,再加上大乘的菩薩,即不管大乘或小乘終究會歸於一佛乘。所以不能說有幾個法門就建立幾個宗派,說這是什麼宗、那是什麼宗。

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之中的一種,而又涵蓋著一切法門;菩提達摩的禪宗其實就是念佛法門裡的無相(或稱實相)念佛,譬如禪宗經典中的《六祖壇經》,就曾引用《觀無量壽經》、《法華經》,以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行三昧,可見得它們並非背道而馳的。

念佛法門就是修行佛法,沒有必要說它是淨土;其實古代很多禪師也修念佛法門,譬如北宋的永明延壽禪師即是如此。明朝末年,專弘淨土的蓮池大師——雲棲袾宏,在其《阿彌陀經疏鈔》中,則將持名念佛分為事持、理持兩類。事持是念心外的阿彌陀佛,理持則是念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念佛若能從「事持」進入「理持」,當清淨的佛性與阿彌陀佛的法身完全相應時,即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就與禪宗的開悟完全相同。

蓮池大師一生都強調修念佛三昧,從持名念佛自然而然完成了明心見性的目的。所以,蓮池大師雖是淨土宗的第八祖,但是又被稱為禪師。此外,還有一位較蓮池大師年輕的蕅益智旭大師,他是蓮池大師戒子,也主張修念佛三昧,並且稱之為寶王三昧,認為是一切三昧中最好的,是三昧之中的王。

三昧是「即慧即定」,又是定又是慧;當念佛念到非常純熟,心中沒有煩惱、沒有雜亂,只有一句佛號時,自然會開出智慧,此時即修成念佛三昧。可見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即禪修的法門之一,因此我們法鼓山的佛七實際上也可以稱為念佛禪,能夠達成自心淨土的目的。

我們法鼓山提倡人間淨土,又經常指導禪修、推廣禪修,好像沒有要生西方彌陀淨土。其實我們是一致的,不會把它分得那麼清楚,只是因應人的根性而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有人喜歡念佛,有人則願意用禪修法門,雖然走的路不一樣,但是殊途同歸,條條馬路都是到羅馬。就像佛殿有六個門,雖然每一個都有點不一樣,方向也不一樣,每一個人進來時的路線也不一樣,但全部都能進入佛殿,而且見到同樣的西方三聖,見到同樣的我在這裡向諸位說法。因此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禪修是鍊心,就是用方法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再從集中心到統一心,最後到達無心的過程。念佛也相同。念佛是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事一心就是統一心,此時定境現前,已經入定;理一心則是禪修最後所到達的無心,心無執著,不顛倒、不貪戀、不攀緣,是清淨的,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心。

達到理一心(無心),已經離煩惱了,如果死亡時能持續保持,往生西方淨土就已超過上品上生。如果是事一心(統一心),好像煩惱不起伏,可是一離開定境,在平常生活中還是會波動起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是九品蓮花裡的上品和中品。如果是散亂心,則是生下品,但也必須十念不斷才能進入下品。

因此,禪修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禪、淨這兩個法門只是型態不一樣,但是功能類似、目標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也勸禪修的人能夠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二、念佛禪與佛七的差異

念佛禪與佛七最大的不同,在於無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應、要迴向願生西方淨土,可以觀像念佛,也可以觀想念佛,所以絕對是有相。念佛禪則是無相,它不求感應,甚至連這種念頭都不要有,即使真的看到佛、蓮花、菩薩或是聽到聲音,也不要執著它、在乎它、留心它,就裝作沒有看到、沒有聽到。

某次佛七,有一位菩薩,她說自己每念一句佛號,身上就長出一朵蓮花,結果念著念著,渾身都是蓮花了。我問她:「你看得到嗎?」她說:「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又問她:「眼睛是睜著還是閉著?」她說:「睜著!」我就說:「那你再念念看,讓我看看蓮花。如果其他人也看得見,那是感應、神通,是瑞相,但與解脫不一定有關係;但如果只有自己看得到,那就是心相,是從心裡、頭腦裡出來的。」

念佛時,身體有什麼感受或聞到什麼味道,是正常的,有時甚至會聞到死屍臭,因為有很多靈界眾生都會來這裡聽聞佛法。此時念佛就好,不要在乎它。假如是瑞相,很好,但是不要執著它,念佛的目的不是為了得瑞相。

過去我們每次打佛七,油燈上都會結出許多舍利花,至今都還供奉著。後來因為好多人在休息或過堂時間都會跑去看有沒有結舍利花,是大是小?是什麼顏色?而我們不希望用燈花舍利來誘惑人、干擾人,所以就不再點油燈了。其實這沒有什麼,只要一心念佛,就會有燈花舍利,那只是一種感應。

總之,「念佛禪」是用念佛的方法達成禪修的效果,它的方法其實與佛七相同,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沒有其他複雜的方法,這就是一門深入。

時時刻刻想到,現在念的是一句佛號,不要想剛才有沒有打妄想,也不要想等一下會如何,這些念頭通通不要有,不斷地「現在念佛」、「現在念佛」。之前我已經說過,念佛的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用現在心,現在這個時間的心,不要跑到剛才,也不要跑到未來。既然是來參加念佛禪七,從進入禪修道場開始,就應該把過去及道場之外的一切,還有剛才發生的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全部割捨放下,只有專心念阿彌陀佛。

此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念佛禪不是要念到「入定」。「入定」就是自己沒有在念佛了,心很安定、很安靜,沒有雜念妄想,甚至於身體不見了,環境也看不到了。而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聽著大家念佛,漸漸地身體和環境都是一句佛號,沒有妄念,只有佛號;即使是與佛號合而為一,還是繼續念佛。若興起「自己究竟是誰」的疑情時,就可以開始參話頭,參「念佛的是誰?」。當話頭參得沒有力量時,回到身體又是身體、環境又是環境時,這時就老老實實地再念佛號。所以,念佛禪以念佛為根本,如果在念佛禪七中,一次話頭都沒有用上,也沒有什麼關係。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二篇 有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第六章 念佛法門的難行道:禪觀法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二章 念佛禪的基本觀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