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聖嚴法師

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關於念佛禪有三種文獻,分別為《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般舟三昧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從這三部經典我們可以了解念佛禪的修行方法。

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淨土五經之一,淨土五經就是淨土三經再加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脇侍菩薩之一,另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將來要繼承阿彌陀佛成佛,因此阿彌陀佛以觀世音菩薩為第一位大弟子,而大勢至菩薩是繼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所以是阿彌陀佛的第二個佛子,也就是第二位大菩薩。我們修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如果是上品的蓮花,是由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如果是中品、下品就是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

因為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尊大菩薩,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視為淨土經典。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性質其實與淨土三經不同,淨土三經主要是講阿彌陀佛的法門,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主要是講修禪定,我們常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出自這部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法門之一,所謂圓通,就是修行時可以從不同法門進入,無論用什麼法門,只要修行成功,體證到的內容完全相同。所以說門門相通,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去,進去以後都是同一間房子。所以修行時一定要一門深入,不要看到這一門也想進去,那一門也想進去,結果一門也進不了,一事無成,變成門外漢。

大勢至菩薩就是因念佛而證圓通的,此段經文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向釋迦牟尼佛及所有的聽眾說明自己的修行方法。

(一)大勢至菩薩修學念佛三昧的因緣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法王子」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是什麼意思?據《觀無量壽經》,因為這位菩薩能夠以他的大智慧來救濟眾生,使得眾生離生死煩惱之苦,得到涅槃解脫的安樂,這股力量很強、很大,所以叫作「大勢至」。《思益梵天所問經》則說,大勢至菩薩只要一腳踩地,就能使大千世界全部震動,連摩醯首羅天天魔的宮殿都為之震動,因此稱為「大勢至」。

那什麼又是「法王子」呢?法王是指佛,因為佛是智慧圓滿的人,說無量的法,法就是佛的心,一切法不出佛的心;能夠於一切諸法得自在,能夠用一切法通達一切法,運用一切法來廣度一切眾生,所以是法中之王,稱為「法王」。但現在這個稱呼不一定專指佛,在西藏,有一些大喇嘛就被稱為法王。這可以說對,也可以說錯。「對」是因為他們是大成就者,「錯」則是因為他們畢竟都不是佛。這樣的用法是源自明朝,後來漸漸成為習慣,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如果我見了他們,也會如此稱呼,否則會覺得不夠禮貌,但是要知道,真正的法王是佛。

一般我們比較常聽人稱文殊師利菩薩為法王子,其實凡是「一生補處位」的菩薩都是。所謂「一生補處位」是說,這是最後一生,下一生就準備要成佛了。因此除了我們熟悉的文殊師利菩薩外,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也都是法王子。根據經典,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將補阿彌陀佛的位於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至於大勢至菩薩則沒有進一步說明。9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所謂同倫即同修的道侶,一起修行、一起在同一個師父座下修行,或修同樣的法門,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叫作「同倫」。這五十二位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都是修念佛三昧,同時也用念佛三昧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是同倫的菩薩。

在楞嚴大會上,大勢至菩薩與這五十二位同倫菩薩們,也從個人的座位站起來,走到佛的跟前「頂禮佛足」。這是頭面接足禮,拜佛的時候,應該要很誠懇、虔誠,心裡要觀想自己是拜在佛的腳面上,用自己最尊貴的頭面接觸到佛的腳面。

頂禮釋迦牟尼佛之後,大勢至菩薩開始敘述自己修習念佛三昧的經過。他回憶過去,像恆河沙數量那麼多的劫數之前……。這個劫是指「大劫」,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通常經中沒有直接說明時,大部分是指大劫。

一個大劫等於四個中劫,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大千世界經過成劫慢慢地形成,進入住劫才開始有眾生,到了壞劫,漸漸不適宜眾生居住,一直到最後被毀滅,整個消失,就進入空劫。空了以後,又會再漸漸形成,又進入另一個成住壞空的循環。這四個階段的每一階段都需要二十個小劫,一個小劫的計算是:人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只有十歲;再從人壽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長一歲,增長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就是一個小劫。

一個小劫就這麼長,然後要經過二十個小劫才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才是一大劫,這時間真是難以想像,何況這裡講的是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大劫,更是無法想像。

總之,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沒辦法計算,那時有一尊佛,叫作無量光佛,出現世間度眾生。無量光即梵語阿彌陀的意譯,所以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出世之後,在接下來一劫中,陸續又有十二尊佛出現,第十二尊佛叫作超日月光佛,就是這一尊佛教大勢至菩薩修行念佛三昧法門。

(二)念佛如憶母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憶」是憶念、回憶的意思,就是不斷地念著。這一段是說:有兩個人,當中一個一心一意地念著另外一個人,另一個人則專門把對方忘掉。這兩個人有時可以遇到,有時遇不到;遇到時彼此相見,遇不到時彼此就不相見。

這個譬喻是在說什麼?古來有很多人解釋,通常是將專念的那一個人比喻為「佛」;我們只要念佛的名號,佛就會專門念著你。《楞嚴經》並沒有說這是哪一尊佛,其實千佛萬佛都是相同,只不過我們對阿彌陀佛最熟悉。

阿彌陀佛在初發心時發了本誓弘願,據《無量壽經》講是四十八願,也有經典說是二十四願、三十六願,無論幾願,願願都是在成就眾生、成就國土。成就眾生就是度眾生、接引眾生;成就國土就是要完成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讓接引來的眾生可以安樂地修行。阿彌陀佛是如此念念念著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到極樂世界去,可是眾生之中又有多少是念著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呢?

沒有學佛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多如牛毛,沒有聽過佛經、聽過阿彌陀佛的人,比聽過的人還多得多。現在世界的人口大約有五十多億,佛教徒只占當中的一小部分;而佛教徒中,也不是全部人都想去。有的是要到彌勒內院,有的是發願下一生再來人間行菩薩道,還有南傳國家,他們沒有《阿彌陀經》、沒有淨土法門,所以也沒有人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此外,通常念佛的人都是散心念,還不是專心念,所以念一念就忘掉了。因此,這一個專門忘的人,指的就是念佛的凡夫。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也是我的說法:專忘與專憶的人分別是指你與佛號。你是能念的人,佛號是所念的對象。佛號對你來講,應該沒有什麼去和來,也沒有什麼離開或不離開;因為它就在你嘴邊,但不念就沒有辦法。

如果參加精進修行,我們會不斷地、專門地念佛,但是一回到家以後,就變成專門在忘。其實佛號並沒有離開你,只是你經常把它忘掉,尤其是在得意忘形、遇到仇人時,根本就不記得要念佛。因此,想到時就念,想不到時就不念;念佛時就能遇到佛,不念時就遇不到佛了。其實佛沒有離開你,只是自己心中沒有佛而已。

一般人只有在發生麻煩時,才會想到念阿彌陀佛求感應,這是臨「時」抱佛腳。但有事時還能想到阿彌陀佛,已很不錯了。還有一種更差的,就是臨「死」抱佛腳,在生時不想念佛,快要死了才說:「阿彌陀佛!救我,我不想到地獄去,我要到極樂世界。」這雖然也有用,但是平常不念佛,臨死能想到念佛嗎?如果福德因緣夠,臨命終時可能會有人在身旁念佛或開導,但這是多生結的善緣,才有這個福報。

雖然現在有助念團幫人助念,但凡被助念的人,都是在往昔生中種了善根的,否則他的家人也不會准許蓮友為往生家屬助念的。所以,想等臨命終時有人來幫你念佛,或是來開導你,十分渺茫。所以,最好是活著時趕快念佛、時時念佛。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活著時要趕快念佛、時時念佛,如何念呢?就像這段經文所譬喻:兩個人你念著我、我念著你,念念念著對方,而且愈念愈深、愈念愈接近。本來只念著他的名字,念著念著,慢慢地,兩個人變成一個人,就像形影般不離。凡是身體所到的地方,只要有光線,影子就會跟著一起跑。

這個譬喻有兩種意思,第一種,這兩個人是指念佛的人和佛,譬如你在念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是永遠念著眾生的,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只要有眾生發願往生西方,不管是怎樣一個人,臨命終時一定會來接引,不會說沒有聽見或是不曉得在哪裡。不像在人間,即使發了求救訊號,有時是沒人接收,或接收了,但是不知道要怎麼救援的狀況。即使無量恆河沙數世界的一切眾生同時念阿彌陀佛、同時發願往生,阿彌陀佛也能同時接引。所以阿彌陀佛從來沒有離開任何一個人,只有我們離開了他。所以,我們隨時死亡,隨時發願往生,隨時就能見到阿彌陀佛。

第二種意思是說,兩個人互相憶念,就是佛念我們、我們念佛,這叫感應道交。當念得愈來愈深時,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淺、有深,淺的是「事一心」,深的是「理一心」,愈來愈深指的是「理一心」。而要達到「理一心」的念佛三昧,必須念念不離彌陀、念念不離佛號、念念不離佛的功德。若不能達成,至少可以做到「事一心」。

這裡的「從生至生」也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只要念佛,不需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就經常和我們在一起。當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時,就已經不會離開佛;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的景象,當下就已在西方極樂世界中。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離開人間,就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裡的「從生至生」,就是說我們一生一生都要在人間修念佛法門,廣度無量眾生,弘揚念佛法門。而修念佛三昧,我們一生又一生,都不會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離開我們,這已經有了安全的保障,就不必擔心會去地獄,連餓鬼、畜生都不會去。

另外一種是指「變易生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雖然「分段生死」已了,但還有「變易生死」,就是功德身。因為去的時候還是凡夫,但在極樂世界,煩惱會愈來愈少。當煩惱身減少,功德身、智慧身就會增長,即慧命增長,這也就是「從生至生」的意思,而佛號與你當然也永遠不會分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段經文一開始就講「十方如來」,表示每一尊佛都是相同的。十方佛選一尊念,無論哪一尊,選定之後就認定一尊,那一尊佛就會像母親思念自己親生、年幼的孩子一樣思念著你。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但對待子女還是有階段性。我記得我母親曾告訴我們:「手心是肉、手背是肉,無論碰破哪一塊皮,我都會痛;因此我對每一個孩子是一樣地疼愛,沒有特別喜歡或不喜歡哪一個。」但對我來講,我感覺母親特別疼愛我,因為我年紀最小,有時候我的哥哥、姊姊要跟我爭搶東西時,她一定會責備他們:「他是弟弟,你們應該要讓他。」當時我很高興,覺得母親對我最好,最喜歡我了。稍微長大一點才明白,其實母親對待孩子,總是對小的多照顧一些。我相信我哥哥、姊姊小時候,母親也是這般地疼愛。

但是佛不一樣,他對任何一位眾生都是平等對待,每一個都像他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永遠不會捨離、永遠不會失望。即使不理睬他、不相信他,也只會覺得這個孩子好可憐,不曉得有家、不曉得有父母,不會因此不認孩子、不管孩子。《法華經》中有一個故事,就是敘述一個孩子離家出走,為了謀生四處打工行乞,十分潦倒。父親為了找尋他,跑遍了好多城市、好多國家,五十年過去了,才在某一個城市安頓下來,並且成為大富翁。後來那個小孩也來到了這個城市,父親看到他,本來想帶他回家,他卻害怕得逃走了,因為不曉得這麼一個大富翁找自己一個乞丐做什麼?結果他父親只好想盡辦法,運用種種善巧方便,讓他慢慢成長,等他能獨立有自信之後,才與他相認。

念佛的人就好像是離家出走的小孩子,經常因為忙於事業、財產、戀愛、兒女和家務,而將佛號拋到九霄雲外。有時想到了,又開始念佛,此時就是浪子回頭,但是很可能轉一圈又跑掉了。我們的心不念,與阿彌陀佛就不相應,但阿彌陀佛慈悲,還是會念著我們,希望救助我們。

所以經中接著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如果孩子想念母親就像母親想念他一樣,母子就能相遇,永不分離。因此修行念佛三昧的人就要像孝順的孩子,不斷憶念著佛,這樣就能經常在一起,就像形影般不離了。

形與影,並不是說真的像身體與影子般亦步亦趨,即使是夫妻倆天天在一起,也不可能如此,總是有時走得遠一點,有時走得近一點。這意思是彼此關心,譬如有親人遠在國外,雖然不住在一起,可是隨時隨地都會想起對方。記得我在閉關或到日本留學,甚至到美國弘法時,都會按月寫信向師父報告近況,表示做弟子的對師父的關心和思念。雖然我人在天邊,但心還是跟師父在一起,相信他也會關心我。

如果在平常生活之中,你也能常常想到阿彌陀佛,念佛三昧一定會成就。所以,念佛三昧不一定要在精進修行期間才能成就,只要時時刻刻「如母憶子」地念佛,你就在念佛三昧之中,一定可以成就念佛三昧。

(三)念佛見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果眾生憶念佛能夠像母親思念子女一樣,「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現前」就是馬上,馬上或未來一定見佛,那離佛就不會遠了。如果徹悟,見的是法身佛;如果沒有徹悟,是有相的,見的是化身佛。所以,有很多人念佛見佛,不一定是佛來了,而是觀想成就,佛相現前,也就是善根成熟的意思。

但要注意,若以念佛為禪修方法,當見到佛時,請不要執著,否則會被佛的形相分了心神。很可能一坐下去,就期望再看到佛,念一念,就想:「佛怎麼還沒出現?」念一念,又想:「大概快出現了!」這樣要如何專心呢?本來見到佛的相好是好事,可是如果因此而散心念佛,那就變成干擾了。因此,念佛時見到佛出現或放光,不要在乎它,還是繼續念佛。如果阿彌陀佛說:「不要念了!我已在你面前了。」那一定不是真的阿彌陀佛,而是魔障出現。

念佛的人與所念的佛彼此憶念,就是繫念;「繫」是用繩子或線把東西串連起來。如果到這個程度,你不離佛、佛不離你,便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然而然從有相念佛到無相念佛。「心開」是開智慧的心,「方便」是要用種種技巧使得自己開悟。這不是求佛替我們開智慧,而是自己念佛,念念與佛的智慧和慈悲相應,與佛的功德形影不離。

智慧和佛性不是因為修行而有的,無論你修行不修行,智慧和佛性都在那裡。只是不修行,見不到智慧或佛性,因為佛性被煩惱所纏繞、掩蓋,只見煩惱而不見佛性。因為心中都是執著、分別,是染汙心,智慧的功能就產生不起來;但是只要放下分別、執著,智慧的功能就會出現了。這是禪宗的觀點。

所以,心開出智慧,不是因為修行,而是眾生本身就有智慧。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看到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的智慧、福德,只是眾生愚癡,只看到煩惱、只顯現煩惱,沒有看到智慧,也沒有看到如來的福德。因此只要我們好好念佛,心裡不再有分別、執著、染汙,就能明心見性,心就會豁然開朗。

譬如下大雨時,天空被烏雲遮住了,我們知道雨過會天晴,或是雪下完以後,又可以看到萬里無雲的晴空,但晴空是因為雲走了才有的呢?還是本來就有?如果此時坐飛機穿越雲層,就會發現天空從來沒有被什麼東西遮住。雲不是從天上來的,而是從地面上,它升不高,所以只有我們在地球表面的人常常會遇到,風、雨、雪也是一樣。

煩惱心就好像雲,它是從自己的心裡出現,這個心是分別、執著、混亂的心。它也像水面,水面如果被風吹皺了,反映出來的天空、太陽或月亮都是破碎的,就像一條條晃動的金蛇。如果此時我們也在水面上照一照的話,人的樣子也會變成片段的。可是我們本身並不是片段的,那是因為水面被風吹皺的緣故。心也是一樣,本身並沒有問題,完全是因境界的風,也就是被種種境界所困擾的原因。我們從無始以來,總是喜歡攀著境界,結果你扯我、我扯你,把心弄得七上八下,十分混亂,智慧就顯現不出來,看到的都是煩惱,這就是所謂「心隨境轉」。所以並不是說我們沒有智慧,智慧還在那裡,只要不隨境轉、不受境影響,心的水面就會變成像鏡子一樣平靜,這時看到的太陽、月亮、星星,以及你自己,都是明明朗朗、清清楚楚,這叫作明心見性。

所以,煩惱沒有什麼好除的?愈討厭煩惱,煩惱愈多,只要好好地不被環境所動,煩惱就沒有了。可是現在做不到,該怎麼辦呢?要用方法,譬如念佛、持戒、布施、懺悔、拜佛,這就好像是在做防風的工作,風吹不進來,水面就不會被吹皺了。

這也像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舞劍,如果你向他潑水,水完全無法潑到他的身上,都被他的劍擋住了。我小時候就曾看過一位法師表演過,當時他還向身旁的人誇下海口:「假如真的能潑到我的話,就直接拿這把刀砍我吧!」結果真的一點也潑不進去。速度之快,真不簡單。如果我們念佛能念到如此,妄念不入,讓妄念、外境沒有機會來干擾你,就已得一心不亂。

如果念到事一心,就能有這種工夫,但只能暫時免除煩惱;如果念到理一心的話,已由伏心菩提進入明心菩提,從此以後不會再受外境干擾,已經免疫,無論給你什麼誘惑、刺激,都不會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風所吹動。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當念佛念到智慧心開,進入理一心的時候,因為離佛很近,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身上也會有香味,就好像熏香一樣。而這個香就是佛性,就是佛的法性身。法性身以空為性,它的功德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叫作五分法身。五種功德結合起來叫作法身功德,那就是報身。佛的報身有香:五分功德法身香,這就是功德香。我們人所見的佛是化身,就是人間身的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做為佛身莊嚴,就是相好莊嚴。可是如果能夠親見法身,親證法身一分,就有五分功德法身香,以這五分功德法身香做為莊嚴。而這個香是有功能的,對自己有益,對眾生也有利。對自己來說是智慧,對眾生來講則是慈悲;以智慧來度無量的眾生,眾生便能感受到慈悲,這就是有光。

一般在佛的塑像或圖像上,都有頭光、背光和身光,這是用藝術方式呈現出來的。佛放的光,第一是佛的威德、慈悲和智慧,一看就讓人覺得和我們不一樣,因此接觸到他的時候,就覺得他很偉大,忍不住想要多看幾眼,想要向他頂禮膜拜。這個光也可以說是光彩、風光,譬如有人說:「你這麼棒,我要一直跟著你,因為只要大家看到你,我也被看到了,這是我沾了你的光。」此外有些人,有偉大的心胸、智慧、慈悲,讓人感覺非常光明磊落,非常值得信賴,跟他在一起感覺很平安,而這也是光。所以,不要將光想像成佛像上的光。

有人問我放不放光?其實我現在就在放光,當我在說佛法,說的是慈悲、智慧,就是在放慈悲和智慧的光。我是仗佛光明而放佛光,放的並不是我的光。我本身沒有光,但因仗佛光明而有了光,是沾了佛的光。

當我們念佛念到心開,這時也能放光,也能有香,因為已經得到一分佛的智慧、佛的慈悲。這就是香光莊嚴的意思,這也是我根據佛經的內涵來解釋的。

佛的智慧是無我的智慧,佛的慈悲則是平等的慈悲。什麼是平等的慈悲?就是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誰需要就給誰,不會只給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好的人。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只要善根成熟、因緣成熟,能得多少、接受多少,就給多少。過去中國人說:「傳子不傳婿,傳子不傳女。」這就不算平等。

什麼是無我的智慧?「有我」是煩惱的分別心、染汙心,「無我」則是不把自我考慮進去,完全以眾生為立場。但因為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即使同一眾生,在不同時間也有不同的狀況,所以眾生自身也沒有一定的立場。因此《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即無相,也就是無我。但是無相並非沒有眾生,而是沒有定相的眾生,這是沒有眾生相。人沒有定相,都是因為因緣而變化,所以雖然度盡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就變成了無我相。所以《金剛經》又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無我是真正的智慧,以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來幫助眾生,就莊嚴了你自己,此即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現在是一生補處位的菩薩,但在還沒有成為聖者菩薩以前,就是像我們一樣在凡夫階段,尚在修行過程之中,此即「因地」;當時他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就是以念佛三昧心而得無生法忍。

得無生法忍,就從凡夫進入聖位,也就是初地菩薩(此為《般若經》的說法,據《華嚴經》為八地)。初地以前是凡夫,凡夫有兩類,一類為外凡,即外道凡夫,是指十信位,意即信心還沒有完全建立的普通凡夫。已經發了心,進入伏心菩提階段,能夠降伏、調伏煩惱,即為內凡,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作三賢位。這個階段不會有大煩惱,但小的煩惱仍然會起,但是很快能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調伏。等證了無生法忍,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新的煩惱生起,而得一分無漏的智慧。所以「無生」是指煩惱不會再生,「忍」則是智慧的另外一種稱呼,而無生法忍實際上就是無生法的智慧出現。為什麼叫作忍呢?因為他能忍受、忍耐,使得煩惱不會再起,就是耐得住,不會引起煩惱,也是我們現在講的明心見性。

「今於此界」: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楞嚴法會上。大勢至菩薩說,他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誘導念佛的人回歸淨土。雖然他沒有指出這個淨土是哪一個,但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脇侍,所以指的應該是彌陀淨土。

(四)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宗旨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一段則是說明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釋迦牟尼佛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其他選擇,因為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法門,我就一直使用,因此得念佛三昧,證無生法忍,進入圓通法門。至於這個念佛法門要怎麼修,很簡單,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二十五種圓通中,大家最熟悉的不外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而大勢至菩薩則是整合的六根圓通。照道理,念佛應該是用心念,六根要怎麼念呢?其實就是把六根收攝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到處攀緣。

六根是「能念」,而佛號是「所念」;被念的是佛號,能念的我、你、他,是用六根。口出聲念,是用舌根;耳朵聽自己在念,是用耳根;眼前所見的,都是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是用眼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念佛,全身融入佛號中,是用身根;鼻子聞到的任何味道,都是佛的法身香,則是用鼻根。

意根是什麼?我的前一念與後一念,以前一念做為後一念的根,這叫作意根。譬如前一念念的是阿彌陀佛,下一念又是阿彌陀佛,就是把前一念做為意根。如果前一念念的是阿彌陀佛,後一念念的卻是鈔票,那就不算意根;因為前後不相應,所以不是意根。一定是這一念與前一念是相應的、連貫起來的,才叫作意根。很多人解釋意根的意思不同,這是我根據論典、經典特別講述出來的。

如此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口裡念的、身體接觸的、鼻子聞的、念念想的,全部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都攝六根。如果一切的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其他的雜念就沒有了,你的念頭就是清淨的。如果繼續不斷地持續下去,就是淨念相繼,就能得三摩地。

三摩地與三昧有些不同,三昧是定,三摩地則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因此《楞嚴經》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定慧不二就是在定當中,智慧、慈悲的功能照樣產生。雖然在動,但心不會混亂,是清淨的、是正念的,這時叫作三摩地。而大勢至菩薩就是修念佛三昧而得三摩地的,所以這是第一法門,是最好的法門。

然而通常的人念佛,耳朵沒有聽自己在念,沒有把身體放進去與佛號完全融合為一,也沒有想到環境裡看到的、接觸到的也是佛號之一,然後心在胡思亂想,沒有念念相繼,所以只是舌根在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念佛法門,就是要我們用全部的身心,還有環境,全部融合在佛號裡,一定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主要內容。

二、《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

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將一切三昧分為四類: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平常我們修的大概都是半行半坐三昧或隨自意三昧,所謂半行半坐就是有時候坐,有時候經行,在禪堂裡是這樣,在佛堂裡也是這樣。此外,我們在吃飯時、出坡時、上洗手間時、盥洗時、睡覺時,若能隨時隨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主要是南傳禪法的修行方法,就是修次第禪觀,從五停心開始,然後修四念住。我們常聽人說去「坐」禪、學打「坐」,實際上就是常坐三昧。

常行三昧是什麼?就是般舟三昧。般舟是梵文「pratyutpanna」的音譯,意思是常行或者佛立,所以般舟三昧又叫作佛立三昧:十方諸佛悉在前立三昧,意即十方一切諸佛都站在我們面前接引。因為佛是立相,於是修行時就是採用行走的方式,慢慢地經行,不能坐。這相當不容易,過去在中國大陸曾有人修,而在日本,有一個專門提供人修般舟三昧的道場,叫作般舟三昧院。聽說中國大陸現在也有一個提供人修般舟三昧的道場,但是不是有人指導,就不清楚了。

般舟三昧是根據《般舟三昧經》來的,共有一卷、三卷兩種譯本,都是後漢支婁迦讖所譯。版本雖有兩種,但是內容大致相同,只是一卷本為簡譯,三卷本為廣譯,將全文翻譯出來,所以內容比較充實一點。我們閱讀時,可以兩種互相參考。而般舟三昧的修行法有七天和三個月兩種,這兩種在《般舟三昧經》中也都有介紹。

(一)般舟三昧是所有三昧中最好的

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餘法,功德中最第一。


〈問事品〉(一卷本第一品)

釋迦牟尼佛告訴颰陀和菩薩,有一種三昧叫作「十方諸佛悉在前立」。意思是十方諸佛都在行者面前站立,也就是說,修行這個法門,十方諸佛都會現前,但這裡並沒有提到念什麼佛。

接著佛又說,這個三昧也叫作「定意三昧」,所有的菩薩都應當經常持守、學習、受持,不可以再隨其餘的方法修行,因為它是所有三昧中最好的,只要修了般舟三昧,其他的三昧就不需要再修了。

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佛在介紹每一個法門時,一定會說這個法門是最好的、最高的、最究竟的、第一的。因為佛說法是針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而說的,所以對當時在場的眾生來說,目前所說的就是恰恰好的,所以一定會讚歎這個法門是最好的。但如果是在另外一個場合,對另外的大眾,因根機不同,所以又會講另外一個法門是最好的。也就是說,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最好的。只要你一門深入,對你就是最好的。因此,他鼓勵菩薩們應該要持守、學習這個三昧,而且學習以後,就要永遠地受持,不要放棄,也不要三心兩意。

但是眾生非常可憐,許多眾生因為善根不夠、信心不足,修任何法門只要稍感不得力,一聽說另外有什麼法門是最好的,馬上就跟著跑,結果什麼法門都碰一下,但都不能持久。

我認識的幾位居士就是如此,經常換師父,只要聽說某某大德、善知識很慈悲、很有道心、很有方便善巧,只要向他學,甚至只要在他跟前一拜,馬上就能得到利益,他們便會跑去。去的時候,往往還影響其他人一起去。學了一段時間,又覺得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似乎沒有得到什麼真正的力量。結果又聽說哪裡有某某法師或上師很好,又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換了十七、八個之後,就覺得所有的師父好像都幫不了自己的忙。有的在外面轉了一圈,又回到我這裡,有的轉一轉就不見了,也不學佛了。因為怎麼學也學不好,所以乾脆就不學了。

推究其因,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對法沒有信心,只是在碰運氣。我戲稱他們信的是「摸門教」,到處摸門,不願進去,也進不去,又摸另外一個門,摸了十七、八個以後,覺得沒有門可以進,就放棄了。

同樣的意思在《般舟三昧經》三卷本第一品〈問事品〉裡也提到:「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最第一。」

今現在佛,也就是現在十方世界國土中的一切諸佛。若修行這個三昧,現在十方世界國土中的一切諸佛通通都能在你面前出現,因此要專精修行這個法門,應當要經常學習、受持、守護,不可再隨其他法門修行,如此,這個法門是所有一切功德之中最最第一的法門。

什麼是「第一」法門?曾有弟子問我:「師父!您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我說:「我從來不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這個弟子又問:「既然您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我應該向誰學?」我說:「如果你是這樣的態度,恐怕就沒有福報找到好老師了。因為你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所以也沒有辦法找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如果你不是好學生,我不會是好老師;如果我是你的好老師,你一定是我的好學生。」

所以,當我們接觸到一種法門時,一定要有信心,認真地用它;如果對它沒有信心,你就不會用它了。

(二)修成般舟三昧的條件:大信、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


〈行品〉(一卷本第二品)

這一段是介紹修成般舟三昧的條件。如果想要很快速地得到般舟三昧,也就是定意三昧,首先要對佛、還有對佛所說的這個法門建立起大信心。好比我現在正在介紹這個法門,你們必須相信,而且要生大信心。

什麼是大信心?就是要如法修行,照著經典所講的方法、原則去修行,不能有一點點懷疑,即使是像髮尖、汗毛尖這樣一點點的懷疑心都不能有。如果你說:「真的嗎?這個法門真的能讓我見到佛嗎?這個法門真的是最好的嗎?好吧!反正經典裡是這樣說,師父也這麼介紹,就姑且修吧!」這就不是大信心。能夠沒有絲毫懷疑地如說修行,即「菩薩超眾行」,超越於所有修行的法門。

信心有三種,第一是仰信,仰是瞻仰,就是聽法之後,我絕對相信它是最好的、最偉大的、最究竟的,一點懷疑都沒有。第二是解信,解是理解,就是聽懂了;因為我聽了覺得有道理,所以相信這是對自己最好的。第三是證信,照著佛說修行,真正實證、兌現佛所說時,此時建立的信心就是證信。譬如修般舟三昧,真的見到佛在前立,所建立的信心就是證信。但這個證不一定就是證悟、開悟,感應也能生證信。因此證信是有層次之分的,一個即如上述,是因感應而起信。通常的宗教是這個層次,譬如見到瑪利亞、耶穌、十字架放光,或是媽祖顯聖、關公顯靈,還有佛菩薩幫你治病,這都是自己見到的、體驗到的。另一個層次即證悟,證悟是見空性、見佛性,體驗到佛的法身是無相,這就比較難了。

除建立大信心、如法修行外,還要持戒清淨。若具足了持戒的條件之後,就單獨一人在一個地方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這個念是心繫念、口稱念,這是修成般舟三昧的最後一個條件。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兩種稱呼,一種是蘇訶嚩帝(Sukhāvatī),一個是須摩提(Sukhāmatī)。蘇訶嚩帝的意思是極樂,須摩提則是安養的意思,因此極樂世界可稱為安養土或極樂土。

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多遠呢?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化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地球只是娑婆世界中的一個小單位而已。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之間的距離,據此經說是「去此千億萬佛剎」,《阿彌陀經》則是說「過十萬億佛土」,無論十萬億、百萬億、千萬億、萬萬億,在印度都是無數的意思。

因此,這段的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西方無數國土以外,有一個極樂世界,也叫作安養世界。你要一心一意地念它,一天一夜,乃至七天七夜,過了七天之後,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在你面前出現。見到時,就像在夢中,但不是在夢中,是當前就已見到,只是像在夢中一樣。既不像在白天,也不像在晚上,既不像在室內,也不像在室外,更不是在黑暗中,沒有任何障礙,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我們講佛的光明是心光,是我們心裡的光,無法用燈光,或是太陽光、月光來比較、形容。不是真正地從光線看到,但是能清清楚楚地意識到,所以像是在夢中。這只是形容,當你見到十方諸佛出現在面前時,你會看得清清楚楚。但不要想像是在白天,因為有光亮,所以才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用你的心光看到的,佛以他的佛光在你面前顯現。

(三)般舟三昧的功德:見阿彌陀佛、具諸神通

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弊礙故不見。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時諸佛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弊,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行品〉(三卷本第二品)

這一段經文是說,專念阿彌陀佛,若一日、若二日,最多是七天,就能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這裡與一卷本的內容有些不同,一卷本是說,見阿彌陀佛時,感覺好像是在夢中,而這裡是說在夢中見。

人在夢中見到種種景象時,感覺不知道是白天或者夜晚,也不知道是在室內或者室外;也不是在黑暗中,也沒有什麼障礙,否則就不能見。此時,你的心應該這樣憶念或繫念:這時一切諸佛的國土之中,每一個佛土的中央有一座大山,叫作須彌山……。

我們娑婆世界的中心也是須彌山,地球是在須彌山的南方,叫作南贍部洲,又叫作南閻浮提。再加上須彌山北方的北俱盧洲、西方的西牛賀洲、東方的東勝身洲,就是四大部洲,圍繞在須彌山的四周。

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有一個大山,叫作須彌山,山的下方或山的裡面是地獄。地獄眾生藏在地底或陰暗處,沒有太陽、沒有光,叫作幽冥,地藏王菩薩就是幽冥教主。

幽冥的意思就是沒有光明處,本來是看不到的,可是如果得到了般舟三昧,佛土之中的任何地方,包括幽冥界,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好像被打開了一樣。

視線清楚,好像無所遮蔽,心也不會受到任何妨礙;四方上下無量諸佛國土,你的心想要看什麼地方,就能看到什麼地方。

不需要用天眼、天耳,無論想看哪一個國土,或聽哪一個國土的佛說法或眾生講話,都能看到、聽到。也不需要神足通,想去哪一個佛國淨土就能立刻去,而且不是心去,是身體就能去。這樣不需要坐飛機,就可以到世界各地旅遊了。

神足通是變化自在,可以變多成少、變少成多,變大成小、變小成大,可以從近到遠毫無障礙,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就是飛行自在。

修成般舟三昧,就能具足以上所說的許多功德,不需要等死了以後,才由佛接引到佛國淨土去。活著時就能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中,當然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說法,然後信受奉行。所以說般舟三昧是「功德中最第一」。

這裡只講七天,沒有講到三個月的修行方法,這部分後面會細講。如果七天能夠修成,很好,若修不成,則三個月,再修不成,再來三個月。

(四)修成般舟三昧能見佛的原因

1佛力所成

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

〈行品〉(三卷本第二品)

這一段經文是說,修成般舟三昧的菩薩是由於受到佛威神之力的加被,所以才能建立般舟三昧的工夫或功德,無論想見哪一方向的哪一尊佛,都能見到。

般舟三昧有這麼大的功能,就是因為佛力所成。前面我們曾講過,念佛必須要有深切的信心、願心,以及精進的修行,才能感應到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完成般舟三昧。

佛力一共有三種,除前述之佛的威神力外,還有三昧力、本功德力。佛的威神力就是他的福德智慧力,包括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力;佛的三昧力,就是他的定慧力;而佛的本願功德力,則是指佛在因地所發之本願的力用。每一尊佛都曾經發過本願,這是別願,譬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願,以此願力來成熟眾生、成就國土。此外,每一尊佛也有通願,就是〈四弘誓願〉,是每一尊佛都必須發的願。

只要你信、你願、你行,就能依此三種佛力的加持、加被而得般舟三昧,而能見到一切諸佛,想見哪一尊佛就見哪一尊佛。

2心清淨,佛由心生

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行品〉(三卷本第二品)

這段經文是一個比喻,說明能見到佛的原因,還有這個佛是從哪兒來的?它意思是說,有一個很愛美的少年人,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莊嚴、美麗,因為想要看一看自己的樣子,於是拿了一個很乾淨的器皿來盛裝麻油,或者用一個質料相當好的器皿來盛裝乾淨的水,使它們就像是剛磨好的鏡子或是毫無瑕疵的水精一般,然後用它來照自己的身影。

請問在麻油面或水面上呈現出來的身影,是麻油還是水的影子?當然不會是麻油或水的,而是自己的身影。

為什麼能看得那麼清楚?因為清淨。因此,如果自己的心清淨,就能見到十方諸佛。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一切諸佛是一切眾生心中的諸佛,因為心中有佛,修成了般舟三昧,你心中的佛就能顯現出來。但顯現出來的,並不是我是聖嚴就叫聖嚴佛,而某某人就叫某某佛,是心中就能出現一切佛,一切佛跟我的心是沒有分開的,因此修成般舟三昧,真的能見到一切諸佛。

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如是颰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

〈行品〉(三卷本第二品)

這一段是講的「無相」。我們的心何以能顯現一切諸佛?佛讚歎颰陀和菩薩後,接著說,如果說色清淨,所有者也清淨。什麼是色?一切法分成兩類,一種是色法,另一種是心法;色法即心外的一切現象。如果對於色法沒有障礙,也就是色法不能讓你產生煩惱、執著、汙染,一切色法、一切現象就是清淨的。

那麼綁票的人也是清淨的嗎?強盜、土匪殺人放火也是清淨的嗎?認為不清淨,是因為你的心不清淨,有分別心;真正得般舟三昧的人,沒有分別心,不會執著善、也不會執著惡,不執著是佛、也不執著是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心清淨,看到的國土就是清淨的。

所以色清淨,一切都是清淨的。國土是色法,你見到國土清淨,實際上你的心清淨。你看到一切環境都是清淨的,就是無差別心,已經沒有煩惱,因此見到的都是清淨的。

殺人放火的人是他自己不清淨,對我們來說是清淨的;一切眾生都能成佛,殺人放火的人當然也能成佛,也有佛性。雖然現在做了壞事,一旦轉變過來,就能成佛。

如果清淨的話,要想見佛就能見到佛。見佛以後,再向佛請法。聽佛說法之後,生大歡喜心,這時會有一種無執著的念頭出現。這不執著的念頭是什麼?譬如:佛從何處來?我又到什麼地方去?然後自己回答說:「佛沒有從哪個地方來,我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來。

如來是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對沒有善根的煩惱眾生來說,佛是如去,因為心中沒有佛、也不信佛,所以佛是離開的。對有善根的眾生、正在修行的人來說,佛則是如來,當修行時,有佛來在我們面前立著,一切諸佛都來了。修成功以後,佛則是如來如去,不來不去,無來無去,這就叫如來。

3自心是空,佛亦是空

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行品〉(三卷本第二品)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由我們的意念產生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還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為我們心中有三界的業或三界的念頭,所以有三界。如果心中沒有三界,是不是就沒有三界呢?那要看心中有沒有造三界的業。如果有,不管相信不相信、有沒有想到,心中還是有三界,這就是一切唯心造。如果心中已經造了欲界的業,就不能不承認,同樣地,如果已經修色界或無色界的定業,心中一定有色界或無色界。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也需要造淨土業,那就是念佛、修一切善法,還有發願往生,這叫作淨業。

業有惡業、善業,淨業、不淨業,都是由心所造,由心所感,只要你念什麼,就能見什麼,因此念佛見佛,也就不稀奇了。

心中有佛就見佛,心中沒有佛就不見佛。所以,念佛的人可以見佛、可以生淨土,不念佛的人,心中沒有佛,與佛不相應,所以見不到佛,也不能生淨土。因此,這是由心產生的佛,佛是在心中。

心中有佛,所以念佛見到的佛,實際上是見到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心與佛相應,心就是佛。因此,《觀無量壽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意即當下的心只要念佛,你的心就是佛。佛是你心中製造起來的,十方諸佛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的反應。

如前面所舉麻油面、水面的例子,它裡面並沒有什麼影像,顯現的就是自己的影像。也就是說,佛是清淨的,我們的心清淨就反映著佛的清淨,我們心中的佛自然顯現。

這裡有個名詞叫作「怛薩阿竭」,梵文叫作「Tathāgata」,也可以翻譯成為「多陀阿伽陀」,意思是如來,那就是心。心是如來,你就是如來。心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是屬於色法,我的心怎麼也是色法?我們心造業,造業以後受報,這是我們唯心所造,唯識所現,是我們的心造了人間的業,受人身果報的還是心。心實際上與我的身體是同樣的東西。

心見到佛,見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可是說「看見」,那好像有一個對象,既然有對象,怎麼可能是自己?人可以看到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就是不能夠看到自己的面孔,一定要透過鏡子才能看到。照鏡子時,反映出來的是一個對象,而這個對象是誰?是自己。因此如果單單這個心,而沒有對象做為它的反映的話,心不能見到自己,根本不知道有心。

當我們知道有念頭在動的時候,是因為你這個念頭在攀緣的關係,不管想的是什麼人事物,或者什麼觀念、符號,都是有對象的。因為有對象,所以知道自己在想,如果沒有任何對象,你的心是沒有著力點的。沒有著力點,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譬如,我在想你們、我在感謝你們、我在對你們說法,這全部都是因為有對象(你們)才知道有我,否則這個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心不能知道自己,不能見到自己,一定要有對象。

念有清淨的念、不清淨的念,還有在定中,叫作等持,即定慧等持,又叫作心一境,此時不是在思想,思想一定是有幾個不同的念頭連貫起來。譬如「我想成佛」,這裡至少有三個念頭:我、想要、成佛。「我想成佛」是一種執著心,但在凡夫階段是好的,是清淨的念頭,可是在修行三昧時,則不能有,否則會打岔,就變成妄念了。

因此,下面就講,「心有想為癡」:心有想就是愚癡。這個地方的想就是思想,一切分別的念頭就叫作思想,又叫作戲論。愚癡與智慧相反,智慧是清淨的,沒有自我執著心。思想既然是分別心、執著心,所以是愚癡心。因此,在修念佛三昧時,如果一邊念佛,一邊在想這樣、想那樣,就是愚癡心。

「心無想是泥洹」,泥洹是涅槃的意思。無想有兩種,一種是有為的,就是外道修色界無想天而入的無想定。入了無想定的人已經沒有任何念頭,但他們以定做為執著點,一旦定力退失或出定了,還是凡夫,還是愚癡。第二種是指聖人的無想定,已出三界了,就是滅受想定。因為與佛法的空慧相應,既不會執著定境,也不為出定以後的環境所困擾;不管出定或入定,都是在定中。因為既不執著定,也不執著不定,所以叫無想。

這裡的無想是聖人的滅受想定,生滅心滅了以後就能得到寂滅心,寂滅心就是涅槃,如同〈雪山偈〉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10涅槃樂是真的樂、究竟的樂,可是這只是形容,不要執著真有一個樂,否則又是執著。所謂解脫樂,並沒有樂這樣東西;沒有被我們覺得很貪戀、很執著的樂,才是涅槃。

一切都是由一念產生的,念空就能夠入涅槃;想不空、念不空,就不能得解脫。念本身不存在,假如還有念,表示沒有真正解脫。我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念佛,是因為有對象可念,但當我們知道自己與佛無二無別,自己就是佛時,還有佛可念嗎?就像你會念孩子、太太或丈夫,是因為有對象,但現在如果孩子、太太或先生就是你自己,根本沒有另外的人,我想孩子、太太或丈夫這種念頭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念就是空,般舟三昧的心就是念,因此要曉得菩薩在三昧中所見到的佛是自心中的佛。自心既然空,佛也是空。

因此要多念佛,若入般舟三昧,不僅能見十方一切諸佛在你前面立,還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可是當你真正有這種經驗時,不要以為真有十方諸佛,也不要以為真有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因為就是你自己,你已經與佛合而為一。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國土都是自己心中顯現的,而顯現的心也是沒有的,那就沒有佛、沒有國土了。

如此我們還要修什麼行?其實意思是要我們去除執著。無執著,才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就是佛。有佛可成嗎?有,但當你真正成佛以後,就沒有佛了。

佛與眾生是相對的,我們是眾生所以有佛,當自己是佛以後,看到每一個眾生都是佛,佛跟眾生無二無別,完全一樣,就不需要說心中、心外還有什麼佛,這樣才是真正的空無所有,才是實證如來的佛果。

(五)快速成就般舟三昧的四類四事

1第一類四事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般舟三昧的修法,一共有四項,第一項有四個條件,第一是信心,要信佛、信法、信老師,修行必須要堅定信心,才能修行得力。

第二是精進,即正念不斷、淨念相繼,隨時隨地念佛,精進到沒有人能比得上你。但精進不是拚命,要細水長流、持續不斷,如果像洪水氾濫,沖過以後就沒有水了。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有耐心、耐力。

第三是智慧,是指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能讓我們脫離一切執著的空慧,是甚深的智慧,即如《心經》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第四是常與善師從事,善師就是善知識,即好的老師。善知識也有朋友的意思,所以朋友間,若能有助於佛道的精進,也是善知識。善知識有同行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教導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就如師兄弟,如果父母、兒女、夫妻在一起學佛,彼此也是同行善知識。此外,比丘依止出家者即為依止善知識,引導學佛的即教導善知識,譬如我在這裡講開示,就是你們的教導善知識。

2第二類四事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第二個四事的內容,其實就是現在一般所知的般舟三昧,也就是三個月的修法。

第一,三個月之間,片刻都不可以有世間的思想,包括男女、名利、權位、是非等,種種世俗人喜歡談論的事情。從頭到尾就是精進念佛,使正念不斷、淨念相繼;一想到世俗的事,馬上提起佛號。

第二,三個月之間,不能有片刻的時間躺下來,也不能睡,全程就是經行或是站立念佛。我曾經看過有人修般舟三昧,因為很想睡,為了防止自己倒下來,就綁一根繩子在樑上,只要想睡覺時,就拉住那根繩子。這不算真正地精進,因為根本不能睡覺,就是抓住繩子,不倒下來,也是在休息。

第三和第四可以一起說,就是三個月之間,除了吃飯、飲食、上廁所,還有為人說《般舟三昧經》外,都不行坐下休息。但為人說經時,還不能有這種念頭:我為某某居士說《般舟三昧經》,他應該要給我衣服、飲食,為我護法。或是因為某某居士給我飲食、衣服,所以我要為他說法。

這四樁事相當難做到,所以大部分的人修般舟三昧都修不成,只能夠吃苦。如果見到佛菩薩在面前出現,往往是在做夢,因為白天已經很累了,有一點神經衰弱,於是有幻境、幻相出現,這與般舟三昧裡見到的十方諸佛在前面立是不同的。

3第三類四事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妒,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這是第三項四事:第一,邀請大眾一起到佛前或寺院;第二,邀請大眾一起到佛前或寺院聽經;第三,沒有嫉妒心,不要嫉妒他人修行得比自己好,或是高興他人修得比自己不好;第四,引導、教導他人學佛道、修菩薩道。

4第四類四事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第四項四事:第一,用各種各樣的技術、材料來塑造佛像,無論泥塑、木雕、銅鑄,乃至於繪畫,都可以。而造好的佛像可以讓我們供起來,然後修般舟三昧。其實佛像本來就是我們禮拜的工具,讓我們生起恭敬心。

第二,用上好的白絹,請人手書《般舟三昧經》

第三,要引導貢高我慢的人進入佛道中。這一點比較難,因為貢高我慢的人自以為了不起,不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他們覺得自己很行,已經很聰明、很能幹、很慈悲、很有智慧,根本不需要學佛,要他們來聽法,猶如登天。

譬如經常聽人說:「心好就好了,吃什麼素,好心的人就是佛。」這種人就是貢高我慢,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他們非常自滿,一定要受到打擊、挫折,走投無路時,才會想到是不是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此時才會來學佛。因此,如果能讓那一些人來學佛,實在是一樁功德。

第四,是常常護持三寶,這也能得到般舟三昧。

一共有這四類修行方法可以得般舟三昧,其中第二類最難修,而一般人也認為第二類就是般舟三昧,其他的都不管。事實上,四類全部都修最好,般舟三昧就能更深入,更有大成就。

5精勤修行趨向空慧

時佛說偈而歎曰:常當樂信於佛法,誦經念空莫中止。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釋迦牟尼佛講完四項四事後,便以此四句偈來作結。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修以上四類中的三個月精進修行,應該要經常對佛說的法生起好樂、堅固的信心。而這裡說的佛法是指般舟三昧,以及所有念佛的方法及觀念。此外,還要誦經。如果是修法華三昧就誦《法華經》,修念佛三昧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現在是修般舟三昧則誦《般舟三昧經》。而且念念要念著空,這個空是指空慧,實際上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意思。

空慧,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世間法是空的,出世間的佛法也是空的;連「佛」都是方便說有的,實際上是空。對我們凡夫,是方便講有佛,可是成佛之後,已經不執著佛,因為佛看眾生都和他一樣。所以,沒有佛的意思,是教我們不執著有佛;佛的福德智慧當然有,要空去的是執著。

譬如修成般舟三昧,能夠見十方諸佛、能夠去十方諸佛國土,如果你執著真的見到了十方諸佛,覺得能到極樂世界或十方淨土去,好有成就感,這就不是空,而有自我中心在裡面。有自我的執著,要修成般舟三昧很不容易,所以要去除自我執著,要常常念著空。不能說,昨天空過了,今天要休息一下,明天再來空吧!

最後兩句「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意思是我們修般舟三昧,真正的精進是三個月不睡不臥,期間不可以有任何懈怠。所以,般舟三昧不容易修。

(六)修行般舟三昧的態度

1親近善師,尊重如佛

佛告颰陀和:如是等菩薩,當慈心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


〈四事品〉(三卷本第三品)

這一段是告誡修行佛法的人,不論修哪一種三昧,都應該經常很歡喜地親近善知識,也就是經中說的善師。而這善知識是教導善知識,是教你修行、教你佛法、教你修般舟三昧、教你修念佛法門的善知識。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而盲修瞎練,是修不成的。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才不會走岔路,才不會沒有練出佛,結果練出魔來了。很多人修行修成魔,就是因為他們不樂於親近善知識。

對於自己的善知識,因為他教你佛法,所以一定要把他當成佛一樣地尊敬。在西藏就是這樣,藏傳佛教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是絕對地恭敬,因為法是由上師所傳。有人因此覺得顯教好像比較不重視老師,其實般舟三昧同樣也是要我們尊敬老師像尊敬佛那樣。尊敬並不是嘴上講講就算了,而要事實表現。譬如親近他,做他的侍者,或是奉獻時間、心力,還有供養物質、財物給他,這才是真正地承事。所謂承事,就是老師需要的,我們做弟子的就應該要盡力協助,或奉獻、提供給他。譬如老師要準備弘法,或老師生病,要看醫生,弟子都要幫助他;老師沒有衣服穿、老師的道場要倒了,這些弟子們都要護持。

下面又說,菩薩對於善知識不能有瞋恚心。有時也許因為弟子習氣重,老師為了調伏他,往往故意讓他難堪,覺得沒有面子、沒有自尊心,很不舒服。因此,弟子就生起瞋恚心。

還有,不能看老師的短處。老師可能有短處,但我們跟老師學的是法;老師有短處是他自己的事,我們學法得到利益則是自己的事。譬如我是你們的老師,因為聽說我做了什麼壞事,結果就不承認我是你們的老師,把關係切得乾乾淨淨。既然我曾經教過你們佛法,不管如何,還是你們的老師。我下地獄是我的事,但是你們從我這裡得到佛法,這是你們得到的利益。又譬如這尊佛像,我們每天禮拜他,有一天被人弄髒了,結果你說:「我從來沒有拜過這尊佛像。」這不是實情,明明是你曾拜過的,怎麼能因佛像髒了就否認呢?

能如此對待老師,才能得三昧,這就是「信」。信是信佛、信法、信老師,如果對老師起懷疑心,批評他、瞋恨他,之前從老師那裡聽到的佛法,就對你失去作用了,因為你不可能再使用它了。你會想:「這真糟糕,他學佛,卻是這樣,我還要學他嗎?」這樣對你來講是大損失。假如你已得到佛法的利益,他就是你的老師,不必在乎他是否做了什麼壞事。

2日常生活信受奉行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者,反復愚癡自用以為高耶。

〈譬喻品〉(三卷本第四品)

這意思是說,聽到了《般舟三昧經》,也在修學般舟三昧,除了一日到七日念佛,或者是三個月為期行佛,平常應該也要做功課,這就是精進的剋期取證。

平常要如何修般舟三昧呢?一是要念佛,另外就是要鈔經。現在的人多半都不願意鈔經了,請印刷廠印一印,或是拿去影印一下就好了,不需要那麼辛苦。其實鈔經有鈔經的功能,自己鈔過一遍,頭腦裡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如果用印刷機,即使印了幾十萬本,對自己也毫無用處。但是如果你用鈔的,不僅頭腦裡會有印象,一方面也可以給人家看。

此外,還要誦《般舟三昧經》,而且要守持《般舟三昧經》,就是信受奉行。奉行以外要持,持的意思是守持,就是要牢牢地把握住,並照著去做,然後不間斷、不放棄、不忘掉,繼續保持下去,就是守持。

這部經是佛所叮嚀的、讚歎的,這麼好的法,卻不照著去做,真是太愚癡了。

3見佛而不執著

復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著品〉(三卷本第五品)

這一段經文出自〈無著品〉,著是執著的著,無著就是不要執著、沒有執著的意思,這點出般舟三昧是無相三昧。

佛引導颰陀和菩薩進一步思惟:你認為在面前站著的十方一切諸佛,究竟是你的心看到的呢?還是你的身體看到的?其實是既不用心得,也不用身得;不是你的心見到了佛,也不是用身體見到了佛。

通常因為有身體才覺得有心,所以佛在你前面出現時,請問你的立場在哪裡?是你的心還是你的身?如果沒有身體,你的心在哪裡?如果沒有心,你這個身體能夠見得到佛嗎?所以分析下來,佛在你前面立,既不是心也不是身看到的。

有的人疑惑:「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不是我看到的呢?」很簡單,你的心看到,但是離開身體,你的心看得到嗎?離開身體,你的心在哪裡?那是幽靈。你說:「是身體看到的。」可是沒有心,你的身體是死人,能看到嗎?你說:「是身心合起來看到的。」也可以這樣講,心和身兩樣東西合起來,這是因緣法。因緣法是空的、不實在的,只是臨時組合,是暫時的現象,並沒有真的一樣東西在那裡。所以不用身得、不用心得,實際上是空,指的是空。所以,既不是用心得見佛,也不是用色身得見佛,因為佛是沒有心、佛是沒有色的。意思是說,佛非心,佛非色;佛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

心法、色法都是我們凡夫的我執,所以凡夫在欲界、在色界。到了無色界時,連色法都沒有。出了三界以後,色法、心法都不存在。出了三界以後叫作不生不滅,這是寂滅。無生法忍是沒有生沒有滅,凡是有心有身一定有生有滅。你的心是不斷地在起伏,有生滅,身體不斷地在新陳代謝,死亡、出生,這是有生滅。所以有身有心這是凡夫,出三界就是寂滅。而寂滅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佛的功德還有。如果說出三界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就變成斷滅見。

佛不是色,佛也不是心,對心和色沒有執著,也就是不把色和心當成是佛,自己也不把自己的色和心,也就是不把自己的身體和心當成自身的佛、自心的佛,就能證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遍知覺,又叫作正等正覺。

菩薩見佛,以菩薩心念無所著。

〈無著品〉(三卷本第五品)

菩薩見到的佛是無相的佛,真正的佛是無形、無相,但是任何形相、任何一法都是佛的法身;他遍於一切時、遍於一切處,超越於一切時、超越於一切處,無一非佛,無一是佛,這叫作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這是有相還是無相?有心還是無心?這樣在般舟三昧之中看到了十方諸佛,如果你歡喜得不得了,說:「這就是佛,我已經看到了!」這很好,但是不究竟。

是菩薩守是三昧,當作是見佛,不當著佛,……不著者疾得是三昧。

〈無著品〉(三卷本第五品)

修行般舟三昧的菩薩們應該要守著這般舟三昧,把它當成是見到了佛,因為真正地見佛是不執著佛相。如果你要執著見佛相,只是見到你心中的幻相,是你心裡的反應,並不是真正地說心外有佛。

這有兩種解釋,一是我們自心中的佛現前,這是自己內心的佛;另外則是幻想之中的佛,是心不清淨、心有所執著而出現的佛。後者佛雖有出現,但這是因執著心而出現的佛,不是真佛。真的佛是從我們自己內心顯現的,是沒有執著的。沒有執著而見佛,那是見的真佛,這樣很快就能得到般舟三昧。

我們從有相、有心念佛開始著力,最後實證無心、無念、無相,這就是真正的佛法。開始一定要有心地念、有相地念。我要你們念佛時,要出聲念、要聽著大家的聲音在念,這是有心、有相。我要你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所有一切現象時,都是阿彌陀佛,這是有相、有心。我要你們正念不斷,淨念相繼,念念念阿彌陀佛,這是有相、有心。這是著力點,不要忘掉。但是你在修行的時候,就只管用功,只管全心投入念佛、全心投入觀想,其他的都不要管。最後念到不念而自念,念而無念,心中了無牽掛,既不追求什麼、也不討厭什麼,這時就進入無相、進入無念。

這要有工夫的,如果一開始就要念而無念,不念就是念,那你一天到晚不是打瞌睡就是打妄想,就不是修行了。念而無念,一定要從基本的修行開始。

三、《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行三昧

無相念佛的第三種文獻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的是一行三昧,通常淨土宗只介紹念佛三昧,不會介紹一行三昧,甚至連般舟三昧也很少人講。但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就是寶王三昧,是涵蓋一切三昧的,所以,我認為念佛三昧和一行三昧的內容是相通的、類似的,與我們修行念佛禪息息相關。

下面以二卷本來說明。

(一)般若波羅蜜多為成佛基礎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人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而文殊師利是梵語「Mañjuśrī」的音譯,它的意思是妙吉祥,所以又稱妙吉祥菩薩。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應該如何修行才能很快成佛?很快成就無上正遍知覺?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只要照著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去修行,很快就能證得無上正遍知覺。

「般若」在印度不是佛教的專屬名詞,印度所有的宗教、哲學都有用這個字。它的梵文是「prajñā」,通常我們把它翻譯成智慧,在西方哲學裡也有這個字,英文是「wisdom」。中國古時候,只有「智」這個字,智慧兩個字合用,只有佛經裡才有。

智慧通於世間慧和出世間慧,如果是世間慧就是般若,如果是出世間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世間慧指的是聰明、靈感,反應快、頭腦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雖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但是並不能出生死,不能解決根本煩惱的問題。因此,要加上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超度的意思。

如何才能超度呢?一定要有無常、空、無相、無我的觀念,才能超越煩惱,出離生死的三界,這叫作般若波羅蜜多。因此,要成佛,必須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基礎。

譬如六度之中,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只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個項目,那不過是修得人天善法、人天福報,還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所以必須加上波羅蜜多,也就是以無相、空、無我做為基礎,才是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否則通通都不是「度」。如果僅僅是我空還不夠,應該還要加上法空。法空就是無相,連空相也沒有。有相沒有,空相也沒有,這才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空、畢竟空,這樣才能真正成佛。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基礎,不僅是修菩薩道要用,修聲聞道、緣覺道也都應該用。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是不能出三界、不能得解脫的。

(二)修行一行三昧能快速成就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除般若波羅蜜多外,修「一行三昧」也可以很快成佛。於是文殊師利問世尊,什麼叫作一行三昧?佛回答說,法界只有一相,若緣法界一相就是一行三昧。

法界,有十法界,有一法界。十法界是四聖六凡:四聖是出三界以後的聖人,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則是六道,是三界的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每一法界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定義、立場、根性和住的範圍,法法都有它的定位,這是世間相。

法界是一切世間的現象,在每一法界裡,每一法又有它的定義、定位,因此人是人、動物是動物、植物是植物,男是男、女是女,每一樣東西都是清清楚楚,這也是法界,所以就變成無量法界。

這是從眾生的立場來看,因為眾生有煩惱,所以有我、有差別相。可是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沒有煩惱、沒有我,所以沒有差別相,三世一切諸佛是平等相。不僅一切諸佛是平等的,一切諸佛與一切眾生,不論依報、正報都是平等相,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心就是佛的心,佛心與眾生心的本質完全相同,這就是法界一相。就是凡聖十法界都是平等相。

十法界實際上只有一法界,但如果只有一法界,其實就沒有法界了。因為講一法界,一定是對多法界講的,因此,如果只有一法界時,一法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法界一相實際上就是無相。

經上說「繫緣法界」,緣的意思是著力,譬如現在我們是以佛號為緣,但是真正的一行三昧是以法界為緣。法界是一相無相,也就是直接緣無相,這才真的能進入一行三昧。因此,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的男女二眾,如果欲修一行三昧,應該先聽聞般若波羅蜜多,才能以無相、無我的心來修行,也就是不要執著有相可取、有相可得,不要有差別相。

如果目前我們還沒有這種工夫,就必須先認知,現在的一切相都不是我們可取的對象,如果取相的話,也只是把它當成暫時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我們的目標。就好像過河時,船只是我們的工具,一旦過了河,就必須離開船,才能上岸。

以法界一相無相為緣,必須不退信心、不退精進心,還有不壞信心、不壞精進心。不要再去思考法界一相無相究竟是什麼?就是不執著,心中不要有罣礙,一罣礙就是有相,唯有不罣礙才是無相。

罣礙就是心中老是牽掛什麼、想追求什麼或丟掉什麼。有的人來學佛是為了逃避,因為家庭、社會問題很多,或是身體不好,因此來學佛求解脫。這只是學佛的因緣,而佛教我們的就是不牽掛,有什麼問題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那就無礙了,就是無相。

(三)如何修行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

凡是學佛的僧俗男女,如果想要進入一行三昧,只知道般若波羅蜜多,只知道繫緣法界一相是無相,不容易著力,只能說有這種認知、觀念做為我們修行的基礎或是指導原則。

無相沒有地方好抓,使不上力,要凡夫初發心菩薩一開始就繫緣法界一相無相,實在很困難。因此,這裡補充說明,剛開始修行時,要用什麼方法才比較容易著力。

首先應該找一個空閒處,也叫作阿蘭若處,即安靜、沒有任何人事干擾,可以好好修行的地方。但最初學佛的人一定要有老師指導,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和觀念,還要有護持的人,否則是盲修瞎練。另外,參與共修,譬如現在的念佛禪七。共修時,雖然不是空處,但卻是個閒處。因為在念佛禪七裡,沒有電話打擾你、沒有公事擾亂你、沒有家人麻煩你,也沒有朋友親戚要你去應酬。在這七天之中,你的身體雖然是在念佛,有動作,但是你的心是閒的,沒有雜事來干擾你,這樣就是精進修行。

「捨諸亂意」:不僅你的身體是在一個這麼好的環境,你的心也要把一切的雜念妄想、閒是閒非全部放下。所以,我們打禪七時,我經常勉勵參加的菩薩們:一踏入道場,就先把禪堂以外的所有事情,通通都綑成一個包袱,掛在大門外,不要把它帶進來。等你回家時,再把它解下來帶回去。否則,你在這裡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一邊在計畫、一邊在回想,那是修不成了,這就是「亂意」。

「不取相貌」:在《觀無量壽經》裡有取各種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裡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還有念阿彌陀佛、六方諸佛都在讚歎阿彌陀佛等,都是有相的。但是在修一行三昧時,必須不取相貌,不要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這樣一分心,反而沒有辦法專注,所以這裡說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是指把你的心牢牢地貼著、綁著、牽著一尊佛的名號,就是專稱名字。在一行三昧裡,並沒有講到要念哪一尊佛,十方諸佛選一尊就可以,但是我們通常都是勉勵大家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說阿彌陀佛,在般舟三昧雖然講十方一切諸佛選一尊,但是它特別提出了阿彌陀佛。

「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一行三昧實際上是常坐三昧,坐念時,方向是對著你念的那一尊佛的方向,然後身體坐得好好的,一心念佛。

雖說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的西方,但是可能有人會問:地球在轉、太陽也在轉,整個宇宙都在動,我們站在地球上,要如何界定方向呢?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就是面對著地球的西方。但是又有人會問:我們現在是面對著地球的西方,如果到了印度,那地球的西方是在哪裡?地球的西方是在歐洲、美洲,可是我們現在如果一直向東方走,穿越太平洋後,其實是到美國。向東方走,到了西方,向西方走,也到了東方。不要再問這個問題,再問心就亂了,只要知道是向西方就可以了。

然後對著這一尊佛「念念相續」,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相續,不要斷。就在這念念相續不斷之中,就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在《般舟三昧經》裡也有說到,但《般舟三昧經》是見到現在十方一切諸佛,而不是三世一切諸佛。

所見的佛是無相的,因為前面教我們要繫緣法界,一法界就是無相法界,而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無相法印,那就是無相。既然是無相,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佛都能看到,因為所有一切眾生和佛,十法界平等無差別,因此看到佛是佛,看到眾生也是佛。實際上是證法身、見法性,就是證無生法忍。

念一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一尊佛的功德並不僅在某一方位上,而其他的地方沒有,因此與無量無數的諸佛功德無二無別。因此我們念一佛就等於念一切諸佛,這就如《楞嚴經》所說,二十五個圓通法門只要一門入等於門門都入,只要入一門就門門相通。還有《圓覺經》,有十二位圓覺菩薩,只要進入一尊菩薩的圓覺門,那十二尊菩薩都是共同的、相同的。

就好像我們要進入這個道場,可以走小門、大門,旁門、左門,前門、後門,側門、邊門,可是無論走哪一個門,都可以進入,都可以來到佛前。只要能進來,就能到佛前。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得到一行三昧後,不是就不用修行了,還要念念繫念一行三昧,而且經常精進而不懈怠。如此工夫會愈來愈深,功德會愈來愈大,成就也會愈來愈高,就能成佛,才能真正得到一行三昧究竟的功德,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可是有一些人沒有辦法進入一行三昧,就是誹謗正法的人。正法是正確的佛法,現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正法,你不相信,還在誹謗它,就沒有辦法得到利益。

佛說的一切法都是正法,正法的原則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符合這三法印的精神,都叫作正法。現在這部經典又加了一法印——無相法印,無相才能得涅槃,這無相法印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典的一個重點。《心經》、《金剛經》是般若經典,這部經也是般若法門,般若法門要加上一個無相法印,那就變成四法印了。離開四法印就不是正法,大乘的正法一定要加上無相法印。

如果不信,而且還誹謗,當然修不成。如果惡業很重、罪障非常深,也沒有辦法,因為惡業很重的人根本不想修行。

但惡業重的人還是有救,首先要懺悔,懺悔能夠除業障。懺悔,一個是個人懺悔,一個是共修的懺悔。個人懺悔可以一個人拜,共修則是我們一起拜,譬如念佛禪七裡的懺悔,另外還有水懺、大悲懺、淨土懺、梁皇寶懺等共修法會,都是在懺悔業障。懺悔業障以後,內心清淨,業障會消,消了以後仍然能得一行三昧。因此,並不是說所有造重惡業的人就沒有希望了,但如果不懺悔,業不消就沒有辦法。所以,當我們修行有障礙、困擾時,要懺悔,懺悔以後修行就能順利了。

(四)佛法只有一味: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

佛法只有一味,這個地方講的是一行三昧。這一味有三個名字,一個是離味,離煩惱、離我執、離相。一個是解脫味,從煩惱得解脫、從生死得解脫;要有智慧才能解脫,而要除我相、我執才有智慧,也才能解脫。最後是寂滅味,寂滅就是不生亦不滅。實際上證無生法忍,就能證不生不滅相;證到無生法忍時,就能以般若的智慧看到一切相,沒有一法是有生有滅的,都是不生不滅。這是看它的法性,而不是看它的法相。

我介紹一行三昧就是告訴諸位,我們念佛禪是從有相而到無相,有相是著力點。不論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或是《般舟三昧經》的般舟三昧以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一行三昧,都是以有相為著力點,但是方向、目標是無相。

所以,這是淨土法門還是禪法呢?佛法只有一味,就是佛法。老是說禪,實際上是執著,老是說淨土,也是一種執著。佛法只有一味,是解脫味,佛法是包含一切法。念佛法門包含小乘、大乘,各宗各派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在念佛法門之中,你不能說念佛法門就是淨土宗,所謂念佛法門就是佛法門,就是解脫門。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二章 念佛禪的基本觀念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