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聖嚴法師

第四章 念佛的功能:同時完成三種淨土

一、建立寬廣的淨土觀

一般人一講到淨土,就只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一講到念佛,就只想到念阿彌陀佛,特別是人死了以後,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人往生了,我們也要做佛事超度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活著的時候要念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年紀大一點,就念藥師佛消災延壽,死了以後呢?就要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擔心自己造了很多惡業,會下地獄,就念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在地獄裡救苦。

這種觀念在中國非常普遍,雖然不能說它不正確,但是是偏頗的。佛法應該是共通的,其實念佛不一定是念阿彌陀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都有提到,十方佛中選一尊佛專門來念就是念佛。而且也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西方,譬如藥師佛,他也勉勵我們往生西方,這在《藥師經》裡可以看到;更不用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旁的兩大菩薩之一,他還會代替阿彌陀佛接引下品眾生往生西方;文殊菩薩呢?其實文殊菩薩幾乎都會在各種法會中列席,《法華經》《華嚴經》,還有《阿彌陀經》;所以誰說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

說地藏菩薩只在地獄也是錯的,地藏菩薩到地獄救苦,並不等於只在地獄裡。《地藏十輪經》裡提到,他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現種種身來度眾生,既然可以到地獄度眾生,當然也可以到所有眾生群中度眾生。因為大家只念《地藏經》或受他「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本願影響,所以覺得地藏菩薩只有在地獄裡度眾生。

而誓不成佛的,也不只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沒有準備要成佛。他雖是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之菩薩,繼阿彌陀佛的位,但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壽,是不涅槃的;其實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佛,只是後來發願以菩薩身永遠度眾生。還有文殊菩薩,他是三世諸佛之母,雖然他的弟子全部都成了佛,但是他自己不成佛。因此,諸大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度所有眾生,既然度一切眾生,地獄眾生也一定會度。

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我們中國對阿彌陀佛知道最多,而且經典中最明確教我們怎麼修行淨土法門的也是阿彌陀佛的經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直覺。

念佛當然是求生淨土,但根據經論歸納,淨土大略可分為四類: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彌陀淨土是屬於四種淨土中的佛國淨土,而且只是佛國淨土中的一種。所以,不要老是被中國人一向的觀念所困擾、限制著。

那麼,四種淨土分別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凡夫所處的大環境,雖然佛經稱為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天國,是指人間以上的眾生所居之處,修行十善,便生天國。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那時候便有五種衰相現前,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所以縱然天國可愛,有朝一日,又成過眼的雲煙。故對一般人來說,天國就是淨土,而對佛教徒來說,則寧願生在人間修學佛法,卻不想生到天國去享天福。

佛國是指以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願力所成就的國土,此有兩種作用:一是示現佛的功德果報;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緣的眾生,修學佛法,同成佛道,便稱為佛國淨土。

所謂自心淨土即是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凡聖,本具佛性,也就從來未曾離開過佛國淨土。眾生的心既與佛心相同,眾生所處世界便與佛國無異。不過眾生的心尚有煩惱覆障,無法見到清淨不動的本心,也就無法體會到生活於佛國的淨土。若能穿透煩惱塵網,往心的深處看去,就會發現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國。因為心若清淨,所見世界就是淨土;心若不清淨,生活的環境就是無邊的苦海。

二、念佛的功能

(一)念佛完成三種淨土:佛國、自心、人間淨土

念佛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往生淨土。我們人一出生,隨時都可能出現死亡的因緣,因此,我們要隨時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建設,對一個佛教徒來說,就是要隨時做好往生佛國淨土的準備。千萬不要想依賴他人助念,要不然臨命終時很可能來不及念佛,而等到親戚朋友來助念時也已經太遲了。所以,參加精進念佛禪修就是在做往生西方淨土的準備工夫。

其實只要我們做好死亡的心理建設,以及準備好死亡的方向、目標,那麼不管什麼時間死亡都不會恐懼、害怕,也不會手忙腳亂,否則愈是生不了淨土,墮落成為惡道眾生。所以,不管我們是用什麼修持法門,都要發願往生淨土佛國。要如何才能往生佛國淨土呢?就必須常常念佛、多多念佛,心與佛相應,我們在臨命終時就不怕自己不會往生佛國淨土了。

可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只能生西方淨土嗎?或許我們並沒有想到要生天國淨土,沒有想到要生欲界天或禪定天,也沒有想到要生彌勒內院,或做聲聞聖者生五種淨居天,但是我們可以用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來完成自心的淨土。

證得自心淨土與禪修相同,就是能明心見性,也就是開悟。自心清淨,自心就是佛;自心清淨,自心就見彌陀法身,即阿彌陀佛的法身,這是念佛的最高境界。

另外,實現人間淨土。就是要從修行,也就是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實踐六波羅蜜等佛法,用持戒、修定、修慧,用布施、精進、忍辱等法門,讓自己從一個煩惱很多的狀況慢慢消融,使自己煩惱愈來愈少,同時也幫助周遭的人痛苦愈來愈少,那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念佛能使我們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大悲願心、感恩迴向心,而這些都是成佛、修菩薩行的基礎,也是求生西方淨土不可缺少的資糧。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發願、練習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感恩迴向心,如果練習純熟,在平常生活時,就能以慈悲心、感恩心、慚愧心來對待周遭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這樣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就會在我們這個環境出現,完成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與任務。

因此,念佛可以完成三種淨土。

(二)三種淨土的關係是一貫的

然而這三種淨土實際上是相連貫的、一致的。體驗到自心的淨土,就能夠少一些煩惱,心與佛的距離就不遠了,甚至是相應的。我們平常因為煩惱重、妄想多,心都是向外看、向外追求,內心經常被貪瞋癡等煩惱占據,就像是風中的蠟燭、海上的水波,又像山中的野猴、草原上的野馬,因此沒辦法體驗到自己內心的真相。但是修行之後,我們的心開始向內,煩惱就漸漸減少,妄想少了以後,就知道內心、五蘊其實是空的。五蘊所構成的自私的、煩惱的我,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而成的臨時現象,不是真的我。真的我是無我的智慧和慈悲,能體驗到這樣的程度,你的心就是清淨,就是自心淨土的出現。

自心淨土出現之後,也會體會到人間淨土在自己面前展現。所謂人間淨土不是另外有一個什麼淨土,而是因心中沒有瞋恨心、怨懟心、嫉妒心、懷疑心,也沒有要與人爭長論短的計較心,此時所看到的人全部都是菩薩、都是佛的化身,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佛法的法音,也就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出和雅音」——和,就是和樂的、喜悅的;雅,是優雅、高雅、莊嚴的意思。那聲音能讓人忘卻煩惱,種種感覺讓自己就像是生活在淨土裡,這就是人間淨土。

而且此時智慧的菩薩與佛就在你身上顯現,你所表現出來的都是慈悲心,不會去傷害人,也不會受人傷害。別人看到你,就像是看到了菩薩,和你相處時,自然會有一種安全感、親切感,不會恐懼害怕。這樣,有多少人跟你在一起,這一些人都是生在淨土裡面,都是有福報的人。這也叫作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是從自己內心的自心淨土發展出來的,所以是「誠於內而形於外」,你內心怎麼樣的境界,就能夠體驗到、也能夠分享其他人內心的境界。

內心清淨了,周遭的環境也是清淨的,這就是我們法鼓山提倡的人間淨土。那「自心淨土」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沒有關係呢?自心淨土如果修成的話,彌陀淨土隨時就在我們面前,你不用擔心死後不能往生西方。到西方極樂世界只需「屈伸臂頃」的時間。為什麼能這麼快?因為心的力量。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再加上我們自己願意往生的心力,所以才那麼快。

若我們完成了自心淨土,就能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心中,隨時隨地就在你的心中,還需要擔心往生以後去不了西方嗎?還認為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後,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嗎?所以,照樣安心地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只是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就一定保證我們臨命終時往生西方,並且在還沒有死以前,就能體驗到人間淨土,也能親見自心淨土。

可見自心清淨,你周遭的環境就能清淨,死亡後也定能往生佛國淨土。而法鼓山的淨土法門就是禪修法門,我們的淨土法門並不僅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淨土。

三、修行從自心淨土開始

修念佛法門,若能修成念佛三昧,就能親證自心淨土。所以,如果不能完成念佛三昧的工夫,淨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他方佛國淨土;但是如果念佛三昧修成功的話,西方就在自心中,你的心就與西方極樂世界在一起。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十方一切佛國淨土,都在你的心中,與你的心是相應的。

所謂千佛萬佛,佛佛同道,你只要與一佛相應,與所有的佛都相應,因此當你修成念佛三昧的時候,你的心是與佛的悲智相應、與佛的法身相應,那等於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就已經在佛國淨土之中。所以自心淨土能夠修成的話,是最好的、最有用的。因此,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希望能夠修成自心淨土。

人間淨土的推廣、實現,要從自心淨土著力,在《維摩經》裡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是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心不清淨,這個世界就是不清淨了。因此用念佛、打坐、懺悔、誦經等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內心從平安、寧靜到清淨。平常一般人只是到神廟或佛寺裡求籤、問卜、燒香、拜佛,心是沒有辦法寧靜,也沒有辦法清淨的,因為對於自己的心是不清楚的。

(一)人心的真相

心像什麼?曾有人形容,凡夫的心就像風口裡的蠟燭,燭火隨著風不斷地晃動,忽暗忽明;又像是海裡的波浪,所謂「無風三尺浪」,表面上風平浪靜,海裡卻是波濤洶湧。而西藏的寂天菩薩,在其《入菩薩行論》中,則形容我們的心像一隻喝醉酒的狂象,比喻我們的心力大無窮,沒有人能調伏它。

曾有人放狂象準備要害釋迦牟尼佛,可是醉酒狂象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就醒了。我們凡夫現在也遇不到佛,該如何降伏像狂象的心呢?就用禪修的方法,包括念佛、打坐、誦經、拜佛,都算是。只有用禪修的方法,才能把那一個力大無窮、像狂象的心綁起來,等漸漸馴服了之後,就能幫我們做工,要它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調伏之後,這個心就變成了善心、好心,也就是與佛相應的心。

狂心不與佛相應,狂心稍微遇到一點刺激就會暴跳如雷,不管那個刺激是否合理,都會生氣。有修養的人是生悶氣,不過這樣很容易害病,因為氣發不出來,悶著、悶著,結果積了一肚子的怨氣。可是如果發洩出來,不僅自害,也害人。那個氣就像是地獄裡的火,不斷在燒你的心,身體的細胞會因此死很多,老得就會更快一些,距離死亡又更進一步了。

其實普通人如果出生之後,都是平平靜靜、和和樂樂、歡歡喜喜、輕輕鬆鬆地過日子,活到八百歲也沒問題;如果動不動就生悶氣、動不動就暴跳如雷、動不動就痛苦掙扎,自心淨土沒有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地獄,環境裡都是牛頭馬面、夜叉、羅剎。其實生氣的時候,最好照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面孔是像天人呢?菩薩呢?還是魔鬼?人的壽命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耗損了。因此,我們要隨時隨地反觀自己內心的狀況,隨時隨地念阿彌陀佛。生氣了,念阿彌陀佛;人家生氣了,也念阿彌陀佛;覺得很難過、不舒服,都念阿彌陀佛。

若平常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臨時要念佛,很難。你會辯解:「為什麼不叫他念佛,要叫我念佛?是他有問題,是他煩惱重,他應該要念佛。」這樣究竟是誰對誰錯呢?

所以,人間淨土的建立是從自心淨土著力,我們為建設人間淨土,推動了許多心靈環保的方法,以下列舉「四感」和「四福」來說明。

(二)以「四感」調柔內心

法鼓山心五四運動裡有一個「四感」,即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我們要隨時感恩,感恩所有讓我們成長的順逆因緣,凡使我們成長的都要感恩。譬如來參加禪七、佛七,除了感恩師父的教導、義工菩薩的護持,還要感恩家人的成就,以及讓你們來參加修行的種種因緣。譬如有的人是為了超度過世的親人,或是替親人消災、延壽,這都是要感恩的對象。

感謝,感謝給我成長機會的人,即使那是打擊、是批評,甚至那個批評也不正確,但對你依然有幫助。任何逆緣或者任何要你去服務、奉獻的機會都應該感謝,它能讓你修行菩薩道,修行布施、忍辱、精進,所以無論別人給你怎樣的機會,都應該感謝。

譬如蚊子要咬你,你捨不得讓牠吃,念阿彌陀佛趕走牠,那你要感謝牠讓你多念了幾句阿彌陀佛;或是你讓牠吃,那也應該感謝牠給你機會和牠結緣。

過去有一位法師,講經說法沒人聽,後來遇到一位高僧指點,說他因為過去世沒有結眾生緣,所以度不到弟子,要他現在多與眾生結緣。他是個出家人,一無所有,想來想去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結緣,突然想到山上草叢裡蚊子很多,因此晚上都坐在草叢裡打坐,每天身上都被蛟子咬得一塊紅一塊紫。後來年紀大了以後,他說法時聽眾特別多,而且都是年輕人。原來這些年輕人就是當時咬他的蚊子。

因為他發願要度眾生、結眾生緣,生起慈悲心讓蚊子吃他的血,他的慈悲心感化了這些蚊子,蚊子死了以後轉生成人,就變成他的弟子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是,如果你以慈悲心布施眾生,那個眾生就能得度。得度之後,下一生就成了你的弟子,跟你學佛。這是你度人、度眾生的機會,所以應該感謝。

再來是感化,即用佛法來感化自己,讓自己心裡面的煩惱化解,讓自己的種種習氣減少、消除,這就是感化自己。感化自己之後,你的心就與慈悲心相應,不會動不動就懷疑、動不動就嫉妒,或動不動就與人爭長論短、忿忿不平。

最後是感動,主要是用我們的行為感動他人。要用語言感動人並不容易,一方面很容易流於說教,另一方面是效用很慢,即便對方接受了你的說法,但並不一定會照著去做。像我現在講了那麼多,你們不一定會照著做。但是如果我直接在做,你們會隨著我一起做。

不過,也有的人冥頑不靈,不管你怎麼做,他都覺得是你自己活該,是你自己吃飽了沒事做,要做你自己去做,他是絕對不會做的。像這種人,就沒有辦法完全感動他。但是沒有關係,不要失望,只要一百個人之中感動了兩個人,就算是成功的,因為這兩個人還會去感動一百個人,如果各自再感動兩個人,就增加四位了。

因此,不要妄想一出手,大家就會跟著走。這只是你自己在想,怎樣做可以感動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受你感動。你也不要今天感動了一個,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很努力做,結果明天做了一天,沒有感動半個人,就放棄不做了。一定要持續地做。

所以,感動可說是「四感」當中最難的。不過感化也不太容易,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自己被佛法感化了嗎?每次打七之後,自己有改變嗎?對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同學,所有有關係的人,你的態度、想法有改變嗎?如果你的態度改變了,別人會很驚訝:這個人過去明明是那樣,怎麼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呢?對方一好奇,就可以順勢接引他學佛了。這才是真的感動人。

其實修行的確有這種好處,譬如我們傳菩薩戒,很多人受菩薩戒之後,他的想法、態度改變,家人對他的看法多半也會改變,相處的關係也會跟著改變。所以我建議,當你們覺得心裡頭毛毛的,常常有一些煩惱,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很糟糕、很混亂,這時最好回來參加修行,你會找到改變的力量。

(三)以「四福」轉化心念

四福也是心五四運動之一,包含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知福,是知道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有無限的希望,這就是有福報的。還有,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麼如果真的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時,到底是如意還是不如意呢?所謂如意是意料中的事發生了,既然人生正常狀況是,十件事之中有八件或九件不如意,那麼發生不如意的事時,不就是如了你的意嗎?能這樣想,就叫作知福。這不是自討苦吃,而是當遇到困擾的時候,你還是要歡喜,不要痛苦、不要難過、不要忿忿不平,那你真是有福的人。

怎樣才是有福的人?煩惱少就是有福的人。有的人認為有錢有勢就有福,有兒有女就有福,其實不一定。有財有勢、有兒有女本來是福,但是你明擺著福不享,卻要自尋煩惱,就變成一個沒有福的可憐鬼。為誰煩惱呢?為兒女煩惱、為鈔票煩惱,還有為地位高低煩惱。一心想要往上爬,爬不上去的很煩惱,已經爬上去的,又怕別人把你拉下來;其實能夠爬上去很好,爬不上去也沒什麼。此外,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只要好好照顧他們、關心他們,不用為他們擔心。關心,是慈悲、是愛,這是有福的。所以,對孩子應該要關心,但是不要擔心,否則你的頭髮會白得快一點,就沒有福了。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報,將它儲蓄起來,然後分享給其他的人。有的人是在財務方法盡量節省,然後布施給其他更需要的人,有的則是將自己知道的佛法分享給其他人,這都是惜福的作法。而一個懂得惜福的人,就能培福。

有的人花錢一擲千金,因為是自己賺的,所以就用得理所當然,但是要他布施則是一毛不拔。這種人是有多少福就享多少福,既不惜福,也不能培福,就好像過路財神,鈔票在他的手上過一過就走掉了,像這種有福盡量享的人,其實是沒有福的人。而且任意享福的人也會招惹很多麻煩:第一,其他人會眼紅、會嫉妒;第二,是糟蹋自己,因福享多了,身心會腐化,到這種地步時,根本已不叫享福,而是損福。

惜福以後要能培福,如果自己知道沒有福,應該要種福。如何種福呢?要多積福德。有錢可以做功德,沒有錢,我們還有身體,身體也可以做功德,譬如布施時間來做義工。即使你什麼都沒有,你還有嘴巴,可以用口來隨喜讚歎人家、鼓勵人家,這也是積德、也是種福。如果你口不會講、身體不能動,那還有一顆心——感同身受的隨喜心,譬如看到或聽到有人念佛的時候,心生歡喜;看到有人布施的時候,心生歡喜;看到有人做善事的時候,生歡喜心;這也算是種福,這叫作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有的是自己參與一份,有的雖然沒有辦法參與,但是心裡充滿歡喜,說:「能做這個真好,如果我有能力,我也要做。」

這就是能從我們內心清淨、精進、慈悲做起,然後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包括親人、朋友、所有我們關心的人,還有整個的社會,這就是建設人間淨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三篇 無相念佛──念佛禪|第三章 念佛禪的修行方法:念佛禪的三種文獻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第四篇 《阿彌陀經》講記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