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至心發願

聖嚴法師

至心發願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 可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第三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改變信心和願心。

皈命 在梵語即是「南無」(namas),有三義:1.身命歸趣於佛;2.身命歸順佛的教義;3.命根還歸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極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歸趣於三寶的法身慧命,稱為皈命。梵語即是南無。

我們共有三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一)肉身的從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階段性的暫時存在,死亡以後就沒有了。

(二)一生又一生地連續,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無盡的生與死之間,永遠都還有一條命在,不論信佛與不信佛都有這一條命是生命。

(三)聞法的知見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從初聞佛法開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遠存在。

身命最容易丟掉、最脆弱,數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隨著消失;生命,在未離生死、未得涅槃之前是丟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三命,引申此處所說的「皈命」則有三種意義:

(一)身命的歸趣:就是當肉身的壽命還在的時候,一定要盡形壽來發願往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二)生命的歸趣:是指從現在這一生到成佛為止多生多劫的階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壽命。除了這一生之外,還有無量生,凡夫位中稱為「分段生死」的生命,聖位的菩薩階段稱為「變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為止的生命過程中,都發願能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一起。

(三)慧命的歸趣:可以分成二個階段:1.聽聞佛法之後,以佛所說的法為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證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諦之後,見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處〈淨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們現在的凡夫身,聽聞佛法而以佛法為慧命往生西方,花開見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說,凡夫初學佛法、聽聞佛法,一直到成佛為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來發願,願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裡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這三種命,也可以是單指一種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三條命,那麼對肉體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為還有生命,並且能夠聞法修行獲得慧命。

因此此處的「一心皈命」,可有兩種意思:1.我專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歸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來嚮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根據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卷上的介紹: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有許多佛次第出世滅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來,那時有一位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起無上正等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學習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成就國土,成熟眾生。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又在《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當他在修菩薩道的階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發弘願,願他自己成佛的時候,能出現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也就是說,他是在極樂世界成佛。極樂的意思,又可以翻譯成安樂,所以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國土。

依據《阿彌陀經》的介紹:「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的意思是說,世間任何五欲之樂,都沒有辦法與佛國淨土的解脫之樂相比,所以叫作極樂。人間的樂是與苦相對的,所以是比較的樂,而不是絕對的樂。西方淨土的安樂則是絕對的,不是與苦相比較而來的,因此叫極樂。

樂可分成三類:1.五欲的樂,2.禪定的樂,3.解脫的樂。人間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樂及定樂兩種。

五欲樂是指財、色、名、食、睡。但事實上,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相對的境界,那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為五欲之樂,這和苦是相對的。而凡夫的眾生,苦多樂少,往往樂是苦的果,苦是樂的果;相反地,苦是樂的因,樂是苦的因。

為什麼說苦是樂的果?例如有人以負債來先享受一番,還債之時必然有得苦吃,這是先樂後苦,樂成了苦的因了。相反地,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生天國,或者拚了命辛辛苦苦賺錢,然後拿了錢去旅遊、享受了,那就是樂為苦果。很多人為了肚子餓要吃飯而去工作賺錢,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時候只短短幾分鐘就吃飽了,這不能不說是苦多樂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國,都有這種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掛在樹上,有的囚處山洞不見天日,有的澗飲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與人間往還,這樣苦苦地修行,其目的是為了升天,為了羽化、蟬蛻。在他們主觀的感覺上,修行到最後,會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樂,這是由苦行而得來的,但卻仍不究竟。

禪定的樂,是從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靜安穩。沒有身體沉重的負擔,沒有雜念妄想的負擔,心中無事,感到非常輕安穩定,乃至時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樂相比,五欲之樂是從刺激獲得,禪定之樂是從負擔的釋放獲得,一旦獲得禪定的樂,便不會貪戀五欲之樂了。只不過這種禪定的樂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離開了禪定就沒有,所以仍是間斷性而不是一次樂便能永遠樂,所以不能稱作極樂。

解脫之樂,是沒有魔障的擾亂,不受五欲的引誘,沒有得失的煩惱,沒有安危的困擾,沒有生死的憂喜;既不被物質的環境所牽累,也不被精神的影響所動搖,所以稱為解脫之樂,就是最徹底、最究竟的快樂。

極樂是形容阿彌陀佛的淨土,在幾部淨土經典中,都有介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的大概。《無量壽經》卷上說其國眾生:「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又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無山無海,「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其國中的「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阿彌陀經》說:「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常作天樂。……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位),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世界位於我們所處這個娑婆世界(大約是指整個的銀河系範圍)之西方,相隔十萬億個佛國世界(一佛所化國土,相當於一個銀河系,稱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大的範圍呢?那是無法用我們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報大、智慧高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大的世界;福報小、智慧低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當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蓮葉不過是車輪一樣大,有的看到的蓮花像無限大的車輪。而那邊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有形相所見的一共有九品,稱為九品蓮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見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薩們,稱為法身大士,為化眾生雖有形相,但他們自身其實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願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為身,不一定要有某種形相,故其所處的極樂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範圍,可以大到無限,也可以小到無限。

總而言之,依眾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見極樂世界的有無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極樂國土認定只是像《阿彌陀經》中所說那樣的世界。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意思非常豐富,是梵文Amita
Buddha的音譯。事實上Amita Buddha應該譯成「阿彌陀佛陀」五個音節。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由於「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梵語的阿彌陀佛,共有三譯:1.無量壽(Amitāyus);2.無量光(Amitābha);3.密教譯為甘露(Amṛta)。它的意思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清淨、無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覺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蓮居居士將《阿彌陀經》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是自覺、覺他、覺滿。自覺是除煩惱、離生死;覺他是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覺滿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既是無上圓滿的覺者,有無上的慈悲,能夠廣度眾生,因此阿彌陀佛也被稱為大慈悲父及無上醫王。大慈悲父是愛護眾生而不捨任一眾生的,無上醫王是能醫療所有一切眾生煩惱諸病的。

至於無量壽命,是說在時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永遠常住的;無量光明,也就是說在空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普遍照顧一切眾生的。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永恆於時間,普遍於空間。無盡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都有阿彌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佛又是無量清淨,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仁慈,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淨。但是對佛而言,因為他在時間中是無盡的、無窮的,在空間中是無限的、無邊的,因此佛是絕對無私的。

至於無量平等是什麼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級、等格和等時。「等」的真正意涵是:對方需要多少就給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給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給人多少;不論親疏,凡有需要便盡力給予、及時給予。唯有佛能夠絕對平等,適人、適處、適時、適量,平等救助,因為他有無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說了一個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較少,大草吸收比較多,大樹吸收的就更多了;天並不會給大樹一噸水,給小草也是一噸水,如果是這樣,小草很快就會死掉。眾生也是一樣,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給不同的而且是適量、適時、適度的救濟,這才是真平等。12又譬如三歲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歲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樣,若只講求形式上的平等,給他們穿一樣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們的困擾。

《無量壽經》卷上,介紹阿彌陀佛,共有十三種稱號: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一句阿彌陀佛,有這許多意思和這許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彌陀佛,實在辜負他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佛光慈攝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