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佛光慈攝

聖嚴法師

佛光慈攝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願以淨光照我 是指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業障消除;這都是由於佛以清淨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濟。

「淨光」二字,在《觀無量壽經》有:「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無量壽經》則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說:「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又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所以應當祈願阿彌陀佛,恆以平等清淨的慈悲智慧之光,給我們信心、勇氣與智慧,讓我們遠離顛倒。

「淨光」也如同海邊的燈塔、航空站的塔台,在夜裡或霧中讓船隻及飛機知道方向,有歸屬感、安全感。淨光可以有兩類:

(一)慈悲光、智慧光: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當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讀誦阿彌陀佛經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本願之光所照;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二)感應的光、瑞相的光: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相,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使其見光、見華、見相。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這種感應的光我們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當成那麼地神奇並向人炫耀。看到以後產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當作了不得的成就,或執著念佛目的是為了看光見相的話,當念佛不出現瑞相時,就會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顛倒至極了!

慈誓攝我 祈求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願力來攝受我。阿彌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廣度眾生,發了弘願,《無量壽經》卷上所列四十八願,願願都在以慈悲的弘誓願力,成就極樂國土依正二報,攝受眾生往生彼國。其中有的是為了度眾生而成就國土的莊嚴,有的是為了接引眾生而發起種種的悲願,只要有眾生願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

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眾生往生彼國的慈悲誓願。

又有如第三十二願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成就國土中莊嚴諸物的慈悲誓願。

依正莊嚴的「依」是眾生所依的國土,「正」是在國土裡面生活的眾生。眾生的淨土本來應該是自修福業受到的福報,可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全是因為眾生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去往生的,乃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是靠眾生自己修行淨業為副,而以阿彌陀佛的慈誓願力為主。

眾生自己完全不修行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並不保險。雖然阿彌陀佛說臨終「乃至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平常不修行,臨終還會想到要念佛嗎?臨終時沒有善知識來教他念佛,便不知道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了。

更何況《無量壽經》中也說若犯五逆罪及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彼國;第十九願也說欲得往生彼國者,必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第二十願更要求:「植諸德本,至心迴向」,始能求願往生彼國。

所以我們在還沒有往生淨土之前,不但不得做惡事,還必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更要及時修行,勤快念佛,年輕力壯正是時候,年紀大了也不嫌晚。

我今正念 「我」是指在修淨土法門的人,「今」是指現正在修淨土法門,「正念」是不胡思亂想而能一心一意沒有妄念,只有一個念頭是在繫念阿彌陀佛。

正在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不得有其他的任何妄念,而當專心地稱念阿彌陀如來名號。《觀無量壽經》常用「正觀」二字;《無量壽經》卷下有「端心正意」之說;《無量壽經》也常用「一向專念」來念無量壽佛,也是「正念」之意。在《大乘起信論》則云:「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此正念也是八聖道的一支,是心無旁騖,不與邪念相應之意。

稱如來名 「稱」是稱誦、稱讚、稱呼;念念繫於佛號,故又名為念佛。念如來的號、誦如來的名、讚如來的功德。這不僅僅是內心的一個念頭,而且是要用口來稱呼的。

阿彌陀佛又叫阿彌陀如來,故念佛的人,應當正念分明地稱念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如來」又有如去的意思,如來如去,如如不動,本來如此,所以是如來。對於沒有信佛學佛,也沒有親證佛性的人,由於沒有看到,縱然相信,也不確實,如來即是如去。對於學了佛、開了悟的人,如去也是如來,因為他根本沒有離開我們,本來就在這兒,只是讓我們知道他在這兒,所以是如來,但是因為不執著,所以等於如去。

為菩提道 為了什麼而稱如來的名號呢?是為了往生彼國之後,見佛聞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道」是「路」的意思,也就是走上菩薩當走的路。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為覺、智;《無量壽經》卷下有云: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能得無上的菩提果位?那就是要行菩薩道。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意思是覺有情、大道心的眾生,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且是有大菩提心的眾生。眾生可分為有情和無情的兩類,有情眾生是動物,無情眾生是指非動物的一切生物乃至礦物,只有有情眾生可以修行佛法、行菩薩道,最後能夠成佛。所以要準備將來成佛,一定是先從菩薩道的階段開始。

菩薩道應該怎麼修呢?應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向上希望自己能夠修學佛法,成就佛道;同時也要把自己所修學得到的佛法再告訴別人,幫助其他的眾生也能像自己一樣離苦得樂,也使其他的眾生共同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叫作菩薩道。

《阿彌陀經》有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只要發願,欲生極樂國者,即能位登初地菩薩的不退轉位,便於無上正遍知覺,不再退失其所行及所證。《阿彌陀經》又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譯為不退,即是不退轉的菩薩。

《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有云:「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親證無生法忍,也是初地菩薩。同經「下品上生」條云:到彼國土,「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同經「下品下生」條也說:生到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為其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能發菩提心,即行菩薩道。可知求生極樂國土的人,並不僅為自求解脫,乃是為度眾生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菩薩之道,供養十方無量諸佛,普度諸國無量眾生,永不疲厭。

因此我們稱念佛號,當見賢思齊,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也當及時學菩薩法,行菩薩道。自己修學佛法,知道佛法,乃至於僅是一偈、半偈或是幾句話,能夠轉告他人,這也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一定是用佛法來自度度人,否則,只是用世間法的財物、知識、技巧助人,甚至還希望求得對方回報,那便不能叫作菩薩道,是有染有漏的人天善法。能修人天善法已經不錯,但仍不究竟,唯有修無染無漏的菩薩道,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目的,既然是為了修行菩薩道,當然也願一切其他的眾生都能知道求生淨土。所以求生淨土,即是自度度他的菩薩行。

淨土在哪裡?此處所指的是西方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是有方向的,有位置的,有形相的。不過不要認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就把這個極樂世界看得那麼遙遠,實際上只要一念希望生淨土,極樂淨土就在我們的面前。故在《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說道:「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上品中生」條說:「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中品下生」條也提到:「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危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安全的,處處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不管是所見、所聽、所接觸,無一不是莊嚴清淨的,所以叫作淨土。

不過在諸經論及歷代祖師之間,對於「淨土」有種種的界定。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正如近人印順法師也說:「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見印公《淨土新論》);我於〈淨土思想之考察〉一文中也提出:「淨土思想本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法。」(見《法鼓全集》之《人間淨土》)

因此,淨土在哪裡?何人居淨土?就有不少的異說。《仁王般若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若據此說,西方淨土便不能稱為究竟的淨土。又《六祖壇經》依《維摩經》所說之「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另有宋代的知禮等依據天台智顗大師的《摩訶止觀》所說:「西方淨土,我心本具。」13而倡「唯心淨土」與「本性彌陀」的說法。於此可知,如果我們念佛,心中有佛,心中就有淨土。淨土是我們心中本具的。如果念佛念得很成功,淨土即時便在自心中顯現出來。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究屬哪一層次的淨土?《成唯識論》卷十有四土:說佛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

《佛地經論》卷一則云:「他受用土在西方等。」14可知極樂淨土是此四土中的第三等級。又有《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所云:「清淨世界唯純菩薩僧於中止住,(已入初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15此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生彼國土,「悟無生法忍」、「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的觀點是相同的。

但依天台智顗的《觀無量壽經疏》將淨土分作四等:1.常寂光;2.實報無礙;3.方便有餘;4.凡聖同居,而以西方淨土歸入第四等的凡聖同居土,則頗有爭議之處。這也是由於淨土經典中既有如《阿彌陀經》所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有《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條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也能仗佛願力,往生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可見也有凡夫居於淨土了,因此有些混淆。

不過如果自己心中的淨土出現時,已經超過了上品上生,就不是凡夫所生的淨土了。以信心所生的淨土是九品蓮花化生,是有形相的;到了最高的實相、實報淨土,亦即自性法身所居的淨土,那便是無相、無形的,既是在自己的心中,也是到處都在,或處處不在。

此處所指的淨土,是指凡夫所生的九品蓮花的淨土。往生彼國淨土之後,見佛、見菩薩,聞法開悟,得無生法忍,才證初地聖菩薩位,而得不退轉。因此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自認為了不起,一定要證得法身,生到無相土。我輩業深障重的凡夫,還是以求生九品蓮花的有相淨土比較可靠。

中國的禪宗從宋朝之後,都主張禪淨雙修。雖用禪的工夫,同時也願能夠往生西方的淨土。如果能夠以禪修工夫大徹大悟,即現法性身,住於法性的淨土,便得處處都是實相實報的淨土。如果此生沒有大徹大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總比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煩惱穢土要好得多。

可是我們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這麼壞嗎?有煩惱的時候它的確是五濁惡世,但是當我們能夠在一分鐘、一秒鐘之內煩惱不顯現,這個五濁惡世就跟佛的淨土相應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禪修的工夫來除煩惱為第一要務,同時也依彌陀本願,願生西方淨土,兩者相輔相成,叫作禪淨雙修。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至心發願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五輯 佛教入門類|05-10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附錄〈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彌陀本願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